這位語文老師教的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接近六年級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暑假就在眼前,可很多娃們的假期卻遙遙無期——各種培訓班正等著他們。就連剛離開幼兒園的小朋友也如此,早被幼小銜接班鎖定了,因為爸媽們都覺得提前學拼音、學認字很重要。

在金華師範附屬小學一(6)班最近一次檢測中,學生的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近一半學生的識字量超過3000個,最厲害的孩子能認3433個字,已超出課程標準對小學六年的識字量要求,他們怎麼做到的?

原來,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鄭新啟開發出一套「鄭氏識字教育法」,成為獨門秘笈。為此,錢報記者專門去拜訪了他。

《中華字經》當教材

自製「字經卡片」

鄭新啟老師上課。 本文圖均來自錢江晚報

作為一(6)班的語文老師,鄭新啟每周要上9節語文課,教授的內容卻只有一個:識字。

《中華字經》

與其他語文老師不同,鄭老師不用語文書上課。「因為上面有拼音,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他一邊說,一邊展示「自選教材」——《中華字經》,共4冊,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普通話和語言教學研究室審定。

在鄭新啟眼中,《中華字經》相當於現代版《千字文》,4字一行,16字一句話,一般四句64個字為一課。例如第一課《天文》的第一句:「乾坤有序,宇宙無疆。星辰密布,鬥柄指航。」每冊《中華字經》有1000個不重複的漢字,四冊一共4000字。目前,他在一(6)班已把前三冊教完,最後一冊以生僻字居多,留給學生自學。

鄭老師上課前,班上4名學生走到黑板前,分別寫下「皺」、「癩」、「瘸」、「痔」四個漢字及拼音,每個漢字右下角都有英文X或R或R+X的標註。

每次上新課前,他會指定4名學生先預習那一課,每人學一句話16個字,4人正好一課64個字。在次日的語文課上,再通過他們逐一朗讀的方式教給班上同學。「每個人還要從自己負責的16個字裡,挑一個最難的寫在黑板上,X代表『難寫』,R代表『難認』,由我重點講解。」

與《中華字經》配套的,還有一本《同步閱讀》,每課都有短文、親子閱讀和小遊戲等練習,幫助孩子鞏固新認識的漢字。除了誦讀和課後練習,鄭老師還自製了一套「字經卡片」和漢字筆順表。

「字經卡片」是將書本上每一課的漢字重新列印,打亂後讓孩子按順序再拼回去,培養孩子對識字的興趣。

漢字筆順表是為了讓孩子熟悉漢字的筆順規律,表上一共1000個漢字,根據筆畫順序、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每個字都由不同顏色組成。

「因為教字經,我每天4點多起床背課文,好給孩子們做榜樣。」鄭老師說,背誦本身有規律可循,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背誦的時間與方式,只要用心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半年提升

2000個識字量

「現在,孩子記憶的廣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在起步時可能有些艱難,但是習慣這種識字的方法之後,就會記得很快。」鄭老師說。

鄭新啟有30年教齡,曾在多所學校任教,從小學中段到初三全都教過,但一直有一個夙願,希望從小學一年級起開展集中識字教育實驗,探索一條低段教學輕負高效的路子。

2016年,在一次聊天中,鄭新啟向自己所在的金華師範附屬小學校長,提出了這個大膽的想法,獲得支持。

去年10月初,他給一(6)班的孩子做了第一次識字量檢測,全班平均識字量351個,最少的僅個位數。按照識字量從高到低,他把全班40個孩子分為四組,識字量接近的10人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建立微信群。孩子每天的回家作業,就是背誦上周同一天學習的內容,並且上傳視頻。

去年11月底的第二次測驗,全班平均識字量達到1036個。測驗結果成為新的分組依據,進步的升級,退步的降級。直到今年5月第六次檢測,全班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

學生張文彪的爸爸說,孩子在幼兒園畢業的時候只認識16個字,現在測出來有2580個,很多字連他都不認識。

對鄭新啟來說,這還只是第一步。「等到二年級,該教孩子怎麼把字寫漂亮,同時進入大量閱讀的階段。三年級的時候,我打算引進經典,像是四書、五經,還有就是寫作的表達。」

作為「鄭氏識字教育法」的支持者之一,校長俞正強表示:「鄭老師是一位對語文教育有情懷的人。他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新的事物產生肯定會伴隨爭論,我們也在聽取各方的意見。學校在這學期末專門給鄭老師安排了一次宣講,感興趣的老師可以去取取經。」

(原題為《小學大綱要求到六年級識字3000個而金華一位語文老師教的學生卻很神奇——一年級學生平均識字量2591個》)

相關焦點

  • 這位語文老師教的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接近六年級,他怎麼做到的
    在金華師範附屬小學一(6)班最近一次檢測中,學生的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近一半學生的識字量超過3000個,最厲害的孩子能認3433個字,已超出課程標準對小學六年的識字量要求,他們怎麼做到的?原來,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鄭新啟開發出一套「鄭氏識字教育法」,成為獨門秘笈。為此,錢報記者專門去拜訪了他。
  • 所教一年級平均識字量接近六年級!校長專門給他辦宣講!老師家長卻...
    有這樣一則報導,一位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老師,他所帶的班裡所有學生的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近一半的學生超過3000個,最厲害的能達到3433個字,已經超出了小學六年級的課程標準!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中華字經》當教材自製「字經卡片」作為一年級的語文老師,鄭老師每周要上9節語文課,教授的內容卻只有一個:識字。
  • 才讀一年級,全班學生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只因語文老師做...
    在金華師範附屬小學一(6)班最近一次檢測中,學生的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近一半學生的識字量超過3000個,最厲害的孩子能認3433個字,已超出課程標準對小學六年的識字量要求,他們怎麼做到的?原來,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鄭新啟開發出一套「鄭氏識字教育法」,成為獨門秘笈。為此,記者專門去拜訪了他。
  • 小學一年級學生平均識字量2591個!金華這位神奇的語文老師自創獨門秘笈
    在金華師範附屬小學一(6)班最近一次檢測中,學生的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近一半學生的識字量超過3000個,最厲害的孩子能認3433個字,已超出課程標準對小學六年的識字量要求,他們怎麼做到的?  原來,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鄭新啟開發出一套「鄭氏識字教育法」,成為獨門秘笈。為此,錢報記者專門去拜訪了他。
  • 語文老師自製「字經卡片」:學生半年提升2000識字量
    在金華師範附屬小學一(6)班最近一次檢測中,學生的平均識字量達到2591個,近一半學生的識字量超過3000個,最厲害的孩子能認3433個字,已超出課程標準對小學六年的識字量要求,他們怎麼做到的?  原來,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鄭新啟開發出一套「鄭氏識字教育法」,成為獨門秘笈。為此,錢報記者專門去拜訪了他。鄭新啟老師上課。
  • 一年級語文檢測,這麼難!識字量少真答不出來
    現在的一年級語文,說實話有點難,僅僅從識字量上來看,難度就不小。因為現在的幼兒園,是不教授新知識的,不像以前的學前班,會把一年級的語文和數學全部教完。現在全是零起點,也就是小學生進入一年級以後,才開始學習新知識,難度比較大。
  • 一年級學生已掌握小學階段識字量,是創新還是拔苗助長引熱議
    浙江金華一個一年級班級的41名學生平均識字量達到了2591個,接近一個普通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暑假伊始,金華師範附屬小學的語文老師鄭新啟就被這個數據推到了風口浪尖。有人贊他有敢於革新的魄力,也有人抨擊他的教學方式有些激進。「有革新就必定會有質疑。」
  • 孩子上一年級,老師說孩子識字量太少,家長:都會還上什麼學?
    開學第一周的時候,同組的一位資歷較深的老教師對班上孩子的識字量進行了一次測試,結果不容樂觀。於是這位老教師開始發愁,說:「這些孩子識字量這麼少,教起來會很費勁,孩子們學起來也會很吃力,同時還會有自卑感」。於是辣辣又繼續向這位老教師討教,並說出了心中的疑惑之處。
  • 小一學生要求認字3000?老師:這是小學六年識字量
    老師:這是小學六年要求達到的識字量  這幾天,在杭州某論壇網上,家長「wanghui962004」的一條帖子受到了3萬多名網友的關注:女兒剛上一年級,在家長會上老師說,現在應該要認識3000字以上才可以。  以前都會帶著女兒去讀寫圖畫書,大部分都還行的,這麼一看,相差太遠了。是我們的要求太低了?
  • 新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識字量減少 拼音向後排
    與舊版相比,新版教材使用大開本排版,水墨畫插圖,拼音和漢字的識字量均有所減少。改版後,新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不僅「長相」變了,內容也比以往更加關注兒童的需求。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紹,減少識字量並不代表減少學習任務,而是調整了學習板塊,把更多空間留給口語交際和閱讀,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那麼,新教材,新在哪兒?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 小學語文一二年級學習識字,但識字黃金期,卻是整個小學六年級
    大部分學霸分享都是,積累,平時愛看看書,單從這兩句話,其實也看不太出來什麼門道,大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上,尤其是為了升學,都會大量閱讀、博覽群書,但是看書和看書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的人就能考出接近滿分的好成績,有的學生就很一般呢?其實,語文的學習屬於厚積薄發,基礎打得好,中學以後學起來就輕鬆一些。我們語文老師常強調的基礎都是什麼呢?
  • 天長小學有一年級新生 識字量已達到4000字?
    25%的孩子識字超過800字昨天,天長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介紹了這次識字調查。學校將一年級語文教材上、下兩冊的生字表裡的950個字組成「2015級新生識字前測卷」。調查在8月31日報到日舉行,一年級新生被帶到6年級的學哥學姐面前,一對一進行點讀,讀對了的字畫一個圈。截至昨天,各班的識字結果已經統計出來。
  • 先識字後拼音 一年級語文大變臉
    據江淮晨報消息,今年起,我省一年級小學生發到手的《語文》教材將迎來「大變臉」,由往年的「蘇教版」換為「部編本」教材,與此同時,初一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將啟用全新的國家統編教材。8月30日下午,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提前看到「胖了一圈」的語文教材,由以前的「先拼音後識字」變為「先識字後拼音」。
  • 語文新教材先教識字再教拼音? 老師:很好的嘗試
    浙江在線7月22日訊 昨天,記者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了解到,根據省教育廳安排,今年9月我市初中、小學一年級可能採用語文新教材,但他們還沒收到正式通知。據省內多家媒體報導,新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將先教識字再教拼音。對這一變化,我市各方怎麼看?
  • 寧鄉一年級新生識字量差10倍 老師家長齊犯愁
    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9月23日訊 「有的孩子識字量只有十幾個,練習冊的問題都讀不懂,有的孩子識字量超過2000個,上課講的基本都懂。」開學近一月,接手一年級新生的語文老師蔣繁向三湘都市報記者反映了在教學中遇到的現象。  那麼小學一年級前到底該不該多認字?
  • 哈爾濱多數小學一年級語文換教材 識字量少100個
    信息 哈爾濱多數小學一年級語文換教材 識字量少100個 今年數學教材與往年相比沒有任何變化,但大多數小學的語文教材卻是大變樣。新語文教材比過去「胖」了一圈,大約A4紙大小,跟數學教材一樣大,教材內容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僅識字量減少了,而且目錄順序也變了,還新增了「快樂閱讀吧」和「和大人一起讀」兩個欄目。
  • 一年級語文期末測試卷,老師:題目不難,識字量很重要
    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所以需要老師念題,以前是老師念一題學生做一題,考慮到學生做題的速度不一樣,所以現在念題的方式有點改變,老師一次性把題目念完,學生再作答,而且直念大題,不念小題。這就很考驗學生的識字量了,因為試題中的字,也有很多並不是學過的生字,需要學生的識字積累。
  • 新學期小學一年級換語文課本 先識字再學拼音
    新版一年級語文教材明顯比舊版三年級語文教材「大」了一號  溫州網訊 溫州的小學生新學期將用上最新版的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文。  那新版一年級語文教材和舊版相比,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呢?翻開目錄,記者就感受到了最大的區別。70後、80後爸媽的小學語文第一課,學的是「ā、ō、ē」這三個拼音。但是從今年起,一年級小學生學語文,則先識字,再進入漢語拼音的環節,第一課便是先認「天、地、人」這三個常用字。
  • 新學期一、二年級減負:識字量降兩成減少教學內容
    一年級第一學期刪除課文9篇(佔該冊教材課文總量的近20%),減少識字數96個(佔該冊教材識字總量的20%以上),刪除教材中所有識字遊戲部分。  昨天下午,市教委公布了本市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調整意見,並首次明確要求學生抄寫、默寫的詞語。
  • 一年級新生識字量差異大 最少認40最多認2500
    調查結果近日出爐:該校一年級共有新生384人,平均識字量為790字,其中識字量最多的達2501字,最少的40字,認識2000字以上的有34人,1000字以上的124人,500字以下的182人。負責該調查的紀偉老師告訴記者,調查已經做了4年,從平均數看孩子的識字量呈現遞增趨勢,去年的平均值是650字。「一年級新生能認識四五百字,自主閱讀教材就已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