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費安玲:民法典編纂有必要關注社會習慣

2020-12-17 網易新聞

(原標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費安玲:民法典編纂有必要關注社會習慣)

我國民法典起草工作的重新開啟,是我國法治進展中一個重要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工程。民法典編纂應當對社會習慣給予必要的關注。立法者應當深入調查社會生活中既有的民事習慣,併科學地將其納入民法典的編纂範圍,以使民法典的編纂更「接地氣」,更加貼近中國現實,更多接納國人的法律智慧。實際上,將社會習慣作為民法典的重要法源是大多數法典化國家通行的做法。我國近代,於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分別為當時的民法典編纂進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民事習慣和商事習慣調查活動。在當今社會,雖然因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習慣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但是,社會習慣依然是不容忽視的法源之一。故而,應當廣泛且深入地對社會生活中的社會習慣進行必要的調研,從一定角度看這也是民法典編纂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民法典編纂中,立法者應當關注到社會習慣的存在並在該立法內做出相應的規則安排。

(根據《法制與社會發展》,文稿統籌:劉卉)

(原標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費安玲:民法典編纂有必要關注社會習慣)

本文來源:最高檢網站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最受歡迎的十大民法典講座請免費收藏
    1.王利明:民法典的體系構建和主要亮點 主講人:王利明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講座簡介:孫憲忠教授從實施民法典應該確立體系性思維,系統理解民法典體系中的基本規則;實施民法典應該具有人民權利保護的思維,要「有理想」也要「接地氣」;要關注法律行為制度的重大革新,深刻理解民法典總則編法律行為制度的進步之處
  • 中國首部民法典是怎樣出來的?編纂參與者揭秘
    為啥叫「民法典」? 具有三大顯著特徵  「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都有三個顯著的特徵。」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譚啟平介紹,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權利義務關係多元複雜,法律制度內容複雜廣泛,法律條文數量眾多;立法技術要求高,既要清晰明確法律的體系性,更要注重立法的邏輯性和規律性。
  • 劉家安教授談民法典編纂承擔國家管制使命 講壇
    全文共1681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2016年11月9日,第437期民商法前沿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國際報告廳舉行。本期論壇也是民法典編纂高端論壇系列第三場。作為少數全程參與立法機關《民法總則》立法研討與審議的民法學者之一,《中國法學》總編輯、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張新寶教授主講「民法總則立法進行時」,詳解民法總則立法進程。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劉家安教授作為與談嘉賓參與此次論壇。本實錄稿由論壇組委會編審,本篇為劉家安教授與談部分,經劉家安教授審定。中國民商法律網獨家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 【名家說法】梁慧星教授談民法典編纂
    以下文章來源於德恆深圳 ,作者梁慧星 廖明霞 德恆深圳推廣德恆品牌 傳遞德恆聲音受訪人:梁慧星教授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 民法典編纂背景下民法與商法的對話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湖南大學、中山大學、黑龍江大學、臺灣中正大學等四十餘所科研院校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十餘個實務部門的一百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 以「典」明「踐」|李永軍教授解讀民法典《總則編》
    6月1日,應大成律師事務所邀請,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永軍,為所有關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內容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以『典』明『踐』」的民法典《總則編》分析講座。
  • 大咖雲集 | 聚焦「民法典時代中國民法解釋論的新發展:物權編」
    本次研討會是中國政法大學民法學科擬召開的針對民法典和中國民法解釋論新發展的系列研討會的第一場。近期,我們將繼續就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及侵權責任編展開學術研討。敬請關注。從民法典物權編看我國不動產登記法的制定常鵬翱(北京大學教授) 2. 物權編總分立法技術之反思劉家安(中國政法大學教授)3.
  • 民法典編纂思路——第四屆兩岸民商法前沿論壇特邀報告丨講堂
    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雖然實際上在持續進行,但步伐緩慢,缺乏科學理念指導,各界看法也不一。四中全會決議是民法典制定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契機,但江平教授仍堅持原來觀點:能制定民法典最好,力爭制定,如有困難,也可以在現有單行法基礎上,形成鬆散民法典。
  • 上海市民法典宣講團成員、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金可可教授到...
    上海市民法典宣講團成員、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金可可教授到上海崇明法院作《民法典》輔導講座 2020-07-22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編纂民法典應在「典」字上下功夫
    草案共六編,1034條,自9月6日起在中國人大網全文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編纂民法典是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用法典編纂的形式進行。「法典編纂是一種解決法的科學化、系統化、統一化的立法形式。法典編纂的前提一定是已經有一批現行法律。
  • 「第1期中國稅法和稅務律師沙龍——民法典與稅法」綜述
    2020年9月18日晚,由中華全國律師協會財稅法專業委員會、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辦,北京華稅律師事務所、華稅學院承辦的「第1期中國稅法和稅務律師沙龍」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隆重舉行。
  •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楊宗科為新疆法院幹警作民法典專題講座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楊宗科為新疆法院幹警作民法典專題講座 2020-10-17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林來梵:關於民法典編纂的憲法學透析
    儘管如此,民法典雖具一定的自足性,但並非一個封閉自足的空中樓閣,其在當今中國的編纂更是一項錯綜複雜的系統工程,為此,突破專業上的畛域之見,基於交叉研究的立場以及共襄盛舉的必要,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對民法典編纂提出建言,就不應被視為多餘的喙爭。
  • 編纂專家、法學教授、律師專題解讀《民法典》(附新舊對照表全文)
    此次參加《民法典(草案)》編纂的教授們從宏觀或微觀方面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民商法律網授權學者王利明教授針對《合同編》中的有關設計給出解釋,包括:關於先期談判中的允諾能否視為合同條款?
  • 中國政法大學「民法典時代的開啟」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 20日上午,由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承辦,中國法制出版社協辦的建校65周年校慶活動之「民法典時代的開啟」高端學術論壇在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舉行。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民法研究所所長劉家安主持。  國際法學院院長孔慶江教授代表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為論壇致辭。杜濤在發言中表示,《民法總則》的修改、確定凝聚了全社會的智慧結晶。郭鋒在發言中介紹了《民法總則》的七大亮點。張越則從行政法角度,探討了《民法總則》在執法中可能遇到的阻礙。
  • 民法典時代的行政法回應」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年5月26日,由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和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主辦的「民法典時代的行政法回應」學術研討會,通過騰訊會議在線上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政法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開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浙江工商大學、上海政法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二十餘位民法學界和行政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圍繞「民法典時代的行政法回應」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 法學論壇: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世界水準的民法典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白陽、劉怡然)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日前表示,編纂民法典是對我國立法理論、立法技術、立法能力和立法水平的一次全面檢閱,是法治建設的標誌性事件,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世界水準的民法典。
  • 專家:我國民法典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
    ——王軼 受訪者供圖楊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我們常說,改革開放之後,如果沒有及時制定民法通則,就不能保證有今天的社會進步。而民法典是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法治基礎,沒有民法典,就無法進一步實現法治社會。所以民法典正式出臺,必將開啟法治社會建設的新篇章。依我所見,我國民法典是最具有時代精神特徵的民法典。
  • 法大在線 普法教育公益大講堂 | 王湧:商法視角解讀民法典
    ,中國政法大學與人民網發揮雙方資源優勢,面向社會聯合開通「法大在線 普法教育公益大講堂」,旨在更好的履行高校社會服務責任,進一步加強法治教育擔當,為廣大人民群眾、法律職業人士及黨政領導幹部等進行普法學習提供便利,助力國家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