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霸凌者的幫兇,旁觀並非無錯

2020-12-22 煙翔宇

在《聲之形》中除了找到救贖的石田將也和渴望改變自己的西宮硝子外,還有一些配角,他們的行為可以說是組成了一幅人間浮世繪。

先從石田將也身邊的夥伴說起吧,島田一旗和廣瀨啟佑都是石田將也的好友,在西宮沒有轉學來之前,三個人可以說是形影不離,但西宮到來以後,石田開始欺負西宮,剩下兩個人完全沒有阻止的意思,島田還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這樣不好吧」。

誰也沒有阻止石田的所作所為,直到事情爆發了,西宮的媽媽認為自己的女兒被欺負了,校長親自來到了石田所在的班級,想要尋找那個人。

這個時候班主任讓石田單獨站了起來,石田手足無措地把全班都拉下了水,而島田這個時候趕快撇清了責任,解釋道他曾經讓石田住手,也說過石田這樣做太過分了。

事情結束以後,班裡所有人記恨著石田,其實他們都參與了這場霸凌,包括毫無作為的班主任,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西宮的情況,他也意識到自己的班裡存在著霸凌的行為,他一直沒有去處理任何的事情。

直到事情鬧大了,大家都知道了助聽器價格不菲,這個時候班主任站了出來,他義正言辭地讓石田站了起來,他知道總要有人去負責助聽器損壞的費用,既然這樣乾脆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推到石田身上就可以了。

而島田被石田戳破自己曾經也做過霸凌的事情,所以他做出了全班人同樣的選擇,指責石田,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推到石田的身上。他為了報復石田,開始聯合廣瀨啟佑一起欺負石田。

甚至到了初中的時候,為了快速融入群體,他直接拋出了石田曾經欺負人的事實,鼓勵全班人不要跟石田成為朋友,順便自己還可以藉助這個話題,吸引大家對自己的關注,確立起自己在班裡的地位。

而小學的班長川井未希一直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非常地可愛,但是在面對西宮的時候,她不去阻止石田任何的行為,甚至私下還嘲笑著西宮,當石田把全班拉下水,還提到自己的時候,她選擇用哭泣來躲避一切的責任。

在高中的時候,差一點再次摧毀了石田的友情,她認為石田有必要跟西宮道歉,自己沒有任何的錯誤,還直接把石田曾經霸凌人的事情,大聲告訴給了班裡的所有人。

但這些人也有自己閃光的一面,在石田拯救了西宮,從陽臺落入河道的時候,是島田和廣瀨拯救了石田,而島田希望別人不要告訴石田這些事情。川井未希在得知西宮想要自殺的時候,直接鼓勵西宮,雖然生活有許多地挫折,但是還是要堅強的活下去。

還為了石田的安危,自己摺疊了一千個千紙鶴,希望可以保護石田。

在這次霸凌事件當中,雖然石田是主謀,但是班裡的所有人都是幫兇,人們總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連忙撇清自己的責任,其實當時的不作為,就是在鼓勵著錯誤事情的繼續進行,希望在任何錯誤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可以勇敢地站出來,而不是冷漠的旁觀。

相關焦點

  • 《聲之形》霸凌者的自我救贖,石田將也的贖罪之路
    《聲之形》是京都動畫製作的動畫電影,講述的是因為病毒感染導致聽力障礙的西宮硝子,和曾經在小學欺負過她的石田將也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反對校園暴力,和關懷殘障兒童的電影。石田嘗到了自己小學所種下的惡果,他從初中開始就被同學們所排擠,所霸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小學所做的事情,雖然和他一起欺負西宮的有很多人,但他自己被迫承擔了一切,他完全沒有辦法融入正常的生活當中。
  • 《聲之形》: 一部未能深入探討校園霸凌的殘缺佳作
    原作者大今良時與動畫電影導演山田尚子並不是想以此表達被霸凌者應該選擇原諒霸凌者,他們只是想給觀眾展現一個交流、救贖與獲得新生的故事。那麼《聲之形》可以滿足你的要求。但如果你是想看一部探討「校園霸凌」的解決辦法,思考霸凌者與被霸凌者如何得到救贖的故事,那麼很遺憾,《聲之形》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它不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還不能讓觀眾們感到情感共鳴,反而甚至會讓部分觀眾感到反感與憤怒。
  • 初中生刺死霸凌者獲刑8年,被霸凌者並沒有追殺霸凌者
    當時在胡同內確實是被霸凌者先用刀子傷了霸凌者。但是,首先,被霸凌者有被霸凌的前提,被霸凌者早已提心弔膽,當時高度緊張。當然,這不是可以殺人的理由。是客觀因素。其次,致命傷可能不是第一刀。當時,既然霸凌者受傷了,被霸凌者又沒有追殺霸凌者,又不是要置他於死地,霸凌者完全可以逃走,但是,霸凌者不但沒有逃走,反而持刀行兇。
  • 霸凌者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惡意,除非他們自己也被霸凌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一部日本動畫電影《聲之形》,講述了一個聽障女孩被霸凌,後來跟欺負自己的男孩和解的故事,一下子又揭開了我心裡那道疤。受到將也的阻止後,植野的反應竟然是哈哈大笑,以為在跟她開玩笑,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竟然能當朋友。
  •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國際性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 提出的: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一般定義為:霸凌者(一個或一群人)對被霸凌者進行重複的傷害行為。霸凌者擁有高於被霸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會權力、體力及過當的管教權。
  • 動漫雜談:《聲之形》這部動漫敗筆之處在哪裡?
    以霸凌為題材的作品應該不少,大多數在被害者的心境側寫讓觀眾產生同理心而自我反省。聲之形則是著重在加害者於行為後受到的處境作為警惕效果。劇情先不提,音樂、畫面、敘事手法、意象表達均屬上乘。男主角石田反省後的掙扎與成長也讓人獲得許多反思,但我認為這部最糟糕的就是其中兩個角色的塑造了。
  • 我以為自己會是被霸凌者,卻不料自己卻是那個可憎的霸凌者!
    首先來看哪些容易成為被霸凌者哪些容易成為霸凌者。有文章分析那些容易遭受霸凌者的特質是:被認為與同齡人有顯著不同,比如超重或過瘦,外表差異,轉校生等。看上去很軟弱或無法保衛自己抑鬱,焦慮,或缺乏自信不受歡迎,沒有朋友和別人交流不暢。
  • 《聲之形》真正的意義在「形」不在「聲」,和解才是目的
    在自變量和因變量中,作品的處理方式是通過糾正自變體從而來減少因變體,所以糾正石田的價值遠遠高過於其他人,更重要的是石田的霸凌不是為了暴力而暴力,這種非根生的惡是可以被動搖的。從施暴者變為受害者是為了讓「頓悟」變得合理,但石田的贖罪過程只是次重點,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重點在於石田是個體的懺悔。
  • 霸凌者的4個心理根源:如何擊敗校園霸凌、網絡噴子們?
    霸凌者,通常看上去會很強勢、高人一等、掌握著主導權,其實他們是典型的外強中乾、色厲內荏。他們之所以會去欺負弱小,是因為心理不平衡,需要一種心理補償。有些霸凌者之前被他的父母或者其他人欺負過,極度缺乏安全感。
  • 謹防對言語霸凌的群體性忽視
    實施方法中明確指出,給人起侮辱性綽號也屬欺凌——學校在進行批評的同時可給予懲戒,嚴重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明確提出「給人起侮辱性綽號也屬欺凌」打破了過去大眾對於霸凌的認知。2017年《看見校園霸凌:公共認知調查數據報告》顯示,我國大眾對霸凌造成的心理傷害的關注程度遠低於對物理傷害的關注程度。
  • 跪著無法苟活,面對校園霸凌,學校和被霸凌者都必須堅決亮劍
    有人從正當防衛的角度分析,認為面對人數數倍於自己的霸凌者時,被霸凌者無法預判事件的走向,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法律應該支持其無限制正當防衛權力。 縱觀歷史與現實,人與人之間可能會出現霸凌行為,國與國之間也會出現霸凌行為。
  • 《聲之形》中的三個女孩|我理解你,但我無法原諒你
    其實在硝子的身上,能看到許多被霸凌者的影子:對肢體、言語上的攻擊默默承受,面對他人的排擠、惡意緘口不言。石田將也毀了她八個昂貴的助聽器,植野直花在摩天輪上拽著她的頭髮洩憤,同班同學因為她是聽障就排斥她、取笑她……但她還是習慣性微笑、試圖和他人做朋友。她不會憤怒嗎?她看不出別人的不懷好意嗎?
  • 女兒在校被扇巴掌,媽媽親自處理霸凌者,竟得到對方父母感謝
    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家長想必是氣急敗壞,有些父母會選擇直接動手教訓霸凌者,但這可能只是惡性循環。近日有一個媽媽因女兒在學校被扇巴掌,氣得到學校想討回公道,不過她的方法竟讓霸凌者的父母在事件後送禮感謝,這位媽媽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 每年有1300萬孩子遭受到校園霸凌,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這些特點
    施暴者還把打人經過用手機錄下來發上網絡。再比如2011年北京某學校裡一名男生被多名同學抓到廁所。學生們逼迫該男孩吃下廁所裡的糞便。該男孩猶豫了一下便遭到他們的毒打。最終該男孩痛苦地拿起廁所裡的一塊糞便吃了下去。周圍的學生都取笑他。羞辱他還將過程用手機錄了下來發上網。
  • 保護少年的你,如何讓孩子不被霸凌?
    ,同時對其心理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創傷,嚴重影響其學業發展和被霸凌者家庭幸福和諧。挪威心理學家歐維斯 (Dan Olweus)把「校園霸凌」定義為 :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據不完全統計,僅在 2014 年~2019 年的六年時間裡,95 起重大校園霸凌事件被媒體報導,其中惡劣程度達至被霸凌者的死亡。不甚嚴重的案件,則普遍存在於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之中。
  • 被霸凌者:自殺!or 殺人!容易被霸凌的孩子,都出自這樣的家庭
    優越的孩子仍有可能遭霸凌,而這種霸凌往往更為隱秘而高級,造成的傷害卻並不會因此減少。就在最近,一個被欺凌9年的普通女孩王婷婷(化名)以誹謗罪刑事自訴的方式,將網絡霸凌她多年的一名校友告上了法庭。孩子被欺凌,最需要被拷問的除了施害者,還有父母——很多時侯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的一些誤區,可能會教出容易被欺負或者是把欺負隱忍成欺凌的孩子。
  • 聲之形:日本校園霸凌文化的脈絡釐清與和解
    儘管一定會有人覺得《鬼滅》有點過譽了,但從絕大多數的讀者或觀眾是少年的前提看來,《鬼滅》和《聲之形》這一類的漫畫,無論是否延續了熱血漫畫的傳統王道路線,其角色內在理路之細膩,真可謂寓教於樂於無形,光是這點就功德無量了(以下討論將以動畫版為準)。
  • #別怕有我#校園凌霸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每次看到新聞報導,「校園凌霸事件」,心裡都會莫名的憤怒,朋友不解,說:「你激動什麼,這種事情也就新聞上看到過,咱們身邊的孩子都還是很善良的。」聽了她的話,我心裡難免不安,她怎麼也想不到,我讀書時也遭遇過,而且記憶猶新。
  • 反殺霸凌者獲刑:我們如何應對校園暴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校園暴力處理結果都是無疾而終,因為不充分的證據和霸凌者的年紀,往往沒有辦法獲得一個公正的結果,而在2014年的時候,卻有這樣一起校園暴力案件,受害者反殺了霸凌者,正當防衛卻因為故意傷害罪被捕入獄,這樣的結果令無數人心寒:「霸凌他人致死只是管教,而反殺霸凌的未成年卻要獲刑,有點迷惑。」
  • 15歲男孩遭同學圍毆致死:霸凌者的背後,都有一個「殘酷」家庭
    王女士上網收集證據,起訴了霸凌者。令人驚訝的是,霸凌者並不認識王女士,他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就根據道聽途說的謠言,在網上加油添醋地取樂。無論是暴力霸凌還是言語霸凌,都有一個共同點:在遭受懲罰、釀出惡果之前,孩子並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或者不認為自己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