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學路----1.小學

2021-02-19 魅力印度IncredibleIndia

昨晚和女兒臨睡前的親子夜談中,說到我當年考研的經歷,女兒很感興趣我們那麼大的動力是來自哪裡。後來,她睡著了,我卻陷入了往事當中。一晃那已經是19年前的事了,再回憶起來,有點恍如隔世,尤其是當年遇到的一般研友現在大都沒有了聯繫,若不是後來去讀研了,有研究生同學和那張畢業證書在,真的有種做夢的感覺。

想著想著,多年以來一直想寫寫自己的上半生的念頭又出來了。現在有時間,也有心情,可以坐下來靜靜地寫。就先寫寫我的求學路吧!我的人生經歷和「求學」是絕對分不開的!

類似於個人日記,本篇約2900字,耗時8分鐘。不感興趣的朋友可飄過哈!

1.小學

每個人的經歷都會被刻上時代的烙印,我的也是如此。可能70後讀來會多些感觸。

我出生在皖南(現在的黃山市,以前是屯溪市,也即徽州)的一個農村,哥哥,我,加上後來不小心超生的弟弟一共三兄妹,父母為把我們三人拉扯大,含辛茹苦。得益於他們對文化的尊重,所以再苦再累,也堅持供我們讀書,每天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地操勞。那時候的農村不像現在可以種植很多經濟作物,那時基本上就是種雙季稻、夏天種些西瓜、幾家輪流養一塘魚、兄弟幾家合著餵頭牛跟地,經濟來源很少,大多數還是靠天收。我的老家屬於山區和丘陵地帶,不適合機械收割(當然,經濟上也承擔不起),所有的農活就靠人力和牛。我的父母在村裡算是更勤勞的,我小的時候,家裡還養了好幾年的蠶,每年5月,天天忙著採桑葉,半夜還要起來餵蠶。直到現在,我都能清楚地記得那一匾匾的蠶吃起桑葉的沙沙聲,就像外面下起了小雨一樣。而給要吐絲的蠶用稻草做蠶山,更是一件又有趣又辛苦的活兒,那時我們就跟著父母一起幹。那些年,父母親上半年貸款種莊稼,下半年收穫的時候賣了還貸款,留一點給我們三個人交學費,其他的就沒有多少剩餘了。我們也還算爭氣,都一直讀到了初中畢業,要知道,我的很多小學同學小學都沒讀完就輟學了呢!

我呢,可能有遺傳的因素,也更因自己吃不了農活的苦,從小就喜歡讀書。哥哥比我大兩歲,他上學時,我就喜歡翻他的書。媽媽說:「你還沒上學時,就會背『鋤禾』了!」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學前就會背詩是很正常的,可是那時候我們除了上學時的課本,其他的書很難看到;父母沒什麼文化,也整天忙於幹活,根本就不會像現在的家長那樣從小就給孩子啟蒙。那時的老家雖然靠著黃山,也有些旅遊,但是交通不發達,旅遊業也只停留在老街上的店鋪、市裡的幾家賓館飯店,還有火車站稍微可見的外地遊客而已,對於我們的生活和視野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就連普通話,也只有城裡人會說,而且還是帶著濃濃的地方口音的普通話。比如「白」字會說成「be",就像黃梅戲裡的唱腔一樣。那時,我跟著哥哥的書學會了普通話,感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還記得我的第一句普通話竟然是:「哥哥,媽媽叫你回家吃飯了!」現在想想,都還是忍俊不住!這種感受,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也只有我們的同齡人才能理解,呵呵!

小學一二年級時沒有太多印象,只記得幾個片段。

片段一:報名時老師問我叫什麼名字,爸爸回答:「胡有意」。老師一愣。爸爸趕緊心虛地說:「這個名字不好啊?那還是寫胡金囡吧!」「金囡」是我家裡的名字,跟著哥哥他們排下來的(「囡」這個字雖然意思也是女孩,但其實按我們老家方言,發音還是和普通話稍有區別。)「不,不,不!我是覺得這個名字很好!」也很感謝這位老師,讓我留下了這個有意義的名字!哥哥和弟弟的名字都是隔壁的一個在當時被認為比較有學問的大伯取的,就只有我的大名是爸爸自己取的。現在問他為什麼給我取這個名字,他說他也不知道,就是隨便取的。雖然這個名字很中性,經常被人以為是個男生,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名字。甚至我有點相信,人的名字是會影響或者暗示了他的一生的。就如我的人生,一直追求「有意義」,不想隨便了事。也正因為這樣,我後來的求學、擇業、擇偶等等,都不想走尋常路!

片段二:被村裡的一個強悍的女同學打倒,壓在地上。而另一個瘦瘦的男同學在旁邊幹看著,卻不幫忙。後來,這個男同學成了我的鄰居,他一點也不記得有這事。那個女同學沒有讀初中,早早嫁人了,現在村裡開了個小飯店。去年,碰到她時,我和她提起這件事,她說她一點印象也沒有。「你記性太好了,難怪讀書這麼好!」當時,我羨慕她打架厲害,現在她羨慕我讀書好!呵呵!

片段三:數學考了次不及格!具體多少分忘了,但那次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而且是唯一的一次不及格,所以可能就記住了!三年級後,那個胖胖的女老師調回她自己村裡的小學教書了,新來了一個市裡的中年男老師,脾氣溫和,我的數學慢慢地好起來,後來的中考、考研,我的數學也一直都不錯。正因為我自己的這段經歷,所以一二年級時我對女兒的分數不做要求,只注重培養她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一時的低分根本就決定不了以後!如果說語言方面可能和我的天賦有關,數學可能就是我努力的結果。「所以,如果你哪方面暫時落後,並不代表你學不好它,只是需要更加的努力而已!」

三四五年級,我的學習越來越好,也可能和教我的老師有關。至今還記得當時教我語文的老師,剛從師範畢業,很有衝勁。上課也是很有激情。那時受條件限制,能讀到的課外書不多,所以每一本書我都翻來翻去,讀得透透的,很多好詞好句張口就來,寫作文的時候更是隨時用上。我的作文那時也開始嶄露頭角,經常被作為範文在班上朗讀。被老師表揚和同學羨慕後,更是來勁!就這樣,我的語文尤其是作文,從那時起到後來的學業路上,一直都是被老師點名表揚的!反思現在的孩子,課外書和教輔書得來容易,也實在太多,反而分散了精力,學得不細不精!當然,我也還記得,五年級參加市裡的作文競賽時,我竟然跑題了,鎩羽而歸!那是我小學裡唯一的一次到市裡比賽的機會啊,就這樣被我給弄砸了

小學五年,讓我更喜歡讀書了!雖然沒有當上班長,但做了語文科代表,年年還可以被評上三好學生(三好學生獎狀沒了,但獎章我還一直保留著),每次拿到鋼筆、筆記本等獎品時,都興奮很久。也開始用那支紅色的閃著金光的鋼筆在獎勵來的筆記本上寫日記。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這些獎品是多麼寶貝啊!而勤勞的父母,也從來不用操心我的學習。媽媽每次看到我幹完農活後手起泡、腿發癢的樣子,只說一句話:「以後不想幹這些,就好好讀書!」而這一句,勝過現在我們對孩子的千叮萬囑!

是的,孩子如果吃過生活的苦,就不會覺得讀書苦了!

小學五年,我們插過秧、割過稻、打過豬草、放過牛(一說到我邊放牛邊看書的情景,女兒卻滿是羨慕:「多好啊,可以在大自然裡看書!」唉,不同年代的人,get到的是不同的點)。還學會了做飯、洗衣服。做飯本是不難,難的是燒火,沒有柴火,稻草燒火哄一下就沒了,要一直守在那裡。現在想起來,卻沒了那份苦,只記得炊煙嫋嫋的那股味道了!回憶就是一個過濾器,留下的就只有童年的樂趣!

小學五年,我們經歷了幾次教育改革,上學時間從原來的一周6天改為一周5天半;小學從5年制改為6年制。我們是最後一屆五年制,老師說:「你們誰要是留級了,這一下就留了兩年了!」當然,還是有同學被留了兩年,等他再上初中時,就比我低了兩級。

那時的中學是要考的,一部分同學沒考上,就沒有再上學了。一部分同學上了普通中學,我和當班長的那位男同學考上了市重點,而且我,是因為連年的三好生另加了5分,正好夠上重點的分數線。好險!但好歹,是上了重點,還是村子裡的第一批上重點的,這是一件很長臉的事!

(圖片為網絡上下載)

若能勾起你的共鳴,可點個「在看」或隨便打賞一點!

相關焦點

  • 《我的求學之路》
    我開看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深迷於手機或遊戲,無心求學,促使我用我的親身經歷,看看以前求學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學習環境。我是1949年3月出生的,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夕,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我於1956年入學念小學,父母是窮苦農民,我的三位姐姐都沒有念書,父親只讓我讀完小學畢業就不讓我參加升初中的複習考試了。
  • 我的求學之路
    我的青少年時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度過的,和眾多的家庭一樣,時常被貧窮籠罩。父親早逝,六個嗷嗷待哺的兄妹加上母親和奶奶8口人,我們家的日子苦不堪言。時過境遷,當初的苦難成就了我的今天。「少年不知愁滋味」。剛上小學時,雖然過著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清貧生活,但每天過得也很快樂。
  • 廣西大化大石山區瑤胞求學路:從斷崖天梯變坦途
    水泥公路已經從弄用小學通到了弄頂屯村民家門口。(航拍於2020年9月21日) 蔣雪林 攝近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團走進大化縣。蒙常生帶記者重走了小學時曾多次攀爬的斷崖天梯求學路。「這條路一共走了五年,現在重走這條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想忘卻又很懷念。
  • 20年的漫漫求學路,我最感恩的卻是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小學老師
    我生在中原豫東平原的一個小鄉村裡,讀小學的時候,還是5年義務教育,沒有讀過幼兒園。很幸運,在我就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村兒裡辦了私立小學,因為學校就在我家隔壁的後面,父母為了讓我能多照顧家,就讓我轉到了私立小學,跟著再讀一遍二年級。因為是民辦的,學校是校長的家改造的,桌子特別的舊,椅子是老家辦紅白喜事兒那樣的長凳子,講臺是臨時用磚塊兒搭建的,上面放了一個板子。
  • 求學記趣——我的「中山小學」生活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父親在三合垌村的中山小學任校長,母親任民辦教師。
  • 重走人生求學路……
    又是一年高考季,許多家長都把高考視作孩子乃至家族成功的龍門,但我覺得高考更能代表成長。看著自己的一張張證書,看到了求學路上的艱辛和收穫。 01 小學篇——人生第一張畢業證書 我小時候是沒有幼兒園的,到年紀直接入學。
  • 小明英語求學路,一個學渣到學霸的蛻變
    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年小學五年級,不要問我為什麼,我就叫小明……「英語」這兩個字,曾經像兩座大山一樣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再看看一個個跳動的英文字母
  • 為了貧困孩子求學路——廣西以教育扶貧全力斬斷「窮根」
    新華社南寧9月1日電題:為了貧困孩子求學路——廣西以教育扶貧全力斬斷「窮根」新華社記者林凡詩近日,廣西桂平一中的應屆畢業生羅雨婷成功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羅雨婷家住桂平市江口鎮胡村,家裡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廣西師範大學。
  • 貧困阻擋不了學子的求學路
    來源:邢臺日報-邢臺網貧困阻擋不了學子的求學路 本市學生資助政策涉及學前、義務教育等各年齡段本報訊不能因貧困阻攔孩子的求學之路,日前,市教育局發布本市學生資助政策,涉及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各年齡段人群,政策將有效解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後顧之憂。
  • 好電影《走路上學》分享,艱難求學路
    昨天看完電影《走路上學》,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這是2009年的一部電影,描述的是貧困地區孩子艱難的求學路,電影中的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關係非常要好,弟弟每天都在江邊接放學回來的姐姐,而姐姐每天都是帶上溜索,穿著涼鞋,溜過怒江,辛苦走路才能來到希望小學讀書,然而有一天,溜索的繩子突然斷裂
  • 硬核少年為求學「懸崖發電」!他的求學路,被網友照亮
    她不顧自己患病多年的身體,把十幾年來的工資獎金全捐給了辦學事業,自己搬進了學生宿舍住;她是學校裡1000多個孩子的「媽媽」,守護著她們的求學夢想。12年間,她用「幾乎付出生命」的堅持,共把1645名學生送出大山,送進大學校門。
  • 巡察鋪設求學路,學校送旗來感激
    這是林州市市直第五小學全體師生寫給林州市委第一巡察組感謝信上一段話林州市市直第五小學位於長安路中段魯班街,學校建於1998年,門前的道路因年久失修林州市委第一巡察組,鋪設出了一條求學路、文化路、民心路。統籌:王飛審核:劉軍成
  •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王社軍年近花甲的我,偶爾想起當年的求學之路,讓人難以忘懷……>四十多年前的求學生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缺吃少穿,就那樣的環境,在本村上小學。我和同學的成績都非常好。主要是王耀先老師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的結果。小學畢業,正趕上老葡萄要建一所附中。我們這班同學都想到別的學校去上學!可人家不收,原因是老葡萄有附中。有誰願意在一窮二白的學校上學呢!事與願違,沒辦法只能來這裡。全校就五位老師,李慶祥老師、呂東生老師、馬懷生老師、王全州老師和魏處兒老師。
  • 玉樹州文科第一名的北京求學路
    2020-08-17 01:27:41 來源:北京青年報為彌補教育資源匱乏 北京支持玉樹興辦異地教育 從源頭阻斷貧窮代際傳遞 玉樹州文科第一名的北京求學路 開篇的話:2010年玉樹「4·14」地震發生後,北京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參與玉樹災後重建的同時
  • 我的自傳——求學篇
    1984年到1990年,這6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個姓馮的女老師,她改變了我。她曾多次在全班同學面前誇我聰明,好學,懂事。這種美好的標籤使我努力成為了她所誇讚的人,慢慢的,我的成績越來越好。我也多次把獎狀捧回家,就是為了博得老師父母的一聲誇讚。所以,當我成年後,有了孩子,才會多麼深刻的認識到:肯定和鼓勵一個人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麼重要。
  • 219名新生踏上求學路,漯河小學西城分校揚帆起航
    9月1日上午,漯河小學西城分校揭牌儀式暨一年級開學典禮,在該市丹江路學校舉行,219名小學新生邁出了求學上進的第一步,也標誌著漯河市西城區目前唯一一所九年一貫制公立中小學,正式揚帆起航。、校長張潔春,漯河小學西城分校黨支部書記、執行校長李蘊華等領導出席揭牌儀式。
  • 一個普通的孩子的研究生求學路
    君看這篇文章可能花費兩分鐘,卻能看完我的二十年,萍水相逢,望君珍重。從三年幼兒園開始,到現在研究生二年級,我已經將我的四分之一的人生投資在了求學路上。回顧這將近二十年的求學歷程,有坎坷有收穫,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再堅持一下,就是未來。
  • 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裡!6位舍友抬起「輪椅男孩」的求學路,看哭…
    6位舍友抬起「輪椅男孩」的求學路,看哭… 2020-12-25 2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路小學上岸經歷
    我老公問,河西一片有沒有隻有一個校區的好點的小學。臺灣路小學,但是臺灣路小學學區房特別貴,貴的不是一點,平均單價要貴2萬甚至更多,跟和平那邊的學區差不多。中介說了這麼一句,接著還是極力推薦上海道小學的房子。也許是因為他對上海道熟。他只是知道我們有學區房的訴求,手裡預算多少,但並沒有更多了解我們為什麼要問只有一個校區的學校。有個小插曲,比較有意思。
  • 偉人求學的3個不平常,小學1年,中學1學期,中專5年,學到了什麼
    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學生時代:小學1年,中學1學期,中專5年。17年的求學生涯到底學到了什麼?入伍後我一直研究中國軍史,偉人所有戰鬥過的地方我都一一走過,對偉人的中壯年時期的28年了解甚多,但對偉人青少年時期的前28年知之甚少。前周駐留長沙,與知音戰友、作家黃東風先生探討研究數日,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