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女兒臨睡前的親子夜談中,說到我當年考研的經歷,女兒很感興趣我們那麼大的動力是來自哪裡。後來,她睡著了,我卻陷入了往事當中。一晃那已經是19年前的事了,再回憶起來,有點恍如隔世,尤其是當年遇到的一般研友現在大都沒有了聯繫,若不是後來去讀研了,有研究生同學和那張畢業證書在,真的有種做夢的感覺。
想著想著,多年以來一直想寫寫自己的上半生的念頭又出來了。現在有時間,也有心情,可以坐下來靜靜地寫。就先寫寫我的求學路吧!我的人生經歷和「求學」是絕對分不開的!
類似於個人日記,本篇約2900字,耗時8分鐘。不感興趣的朋友可飄過哈!
1.小學
每個人的經歷都會被刻上時代的烙印,我的也是如此。可能70後讀來會多些感觸。
我出生在皖南(現在的黃山市,以前是屯溪市,也即徽州)的一個農村,哥哥,我,加上後來不小心超生的弟弟一共三兄妹,父母為把我們三人拉扯大,含辛茹苦。得益於他們對文化的尊重,所以再苦再累,也堅持供我們讀書,每天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地操勞。那時候的農村不像現在可以種植很多經濟作物,那時基本上就是種雙季稻、夏天種些西瓜、幾家輪流養一塘魚、兄弟幾家合著餵頭牛跟地,經濟來源很少,大多數還是靠天收。我的老家屬於山區和丘陵地帶,不適合機械收割(當然,經濟上也承擔不起),所有的農活就靠人力和牛。我的父母在村裡算是更勤勞的,我小的時候,家裡還養了好幾年的蠶,每年5月,天天忙著採桑葉,半夜還要起來餵蠶。直到現在,我都能清楚地記得那一匾匾的蠶吃起桑葉的沙沙聲,就像外面下起了小雨一樣。而給要吐絲的蠶用稻草做蠶山,更是一件又有趣又辛苦的活兒,那時我們就跟著父母一起幹。那些年,父母親上半年貸款種莊稼,下半年收穫的時候賣了還貸款,留一點給我們三個人交學費,其他的就沒有多少剩餘了。我們也還算爭氣,都一直讀到了初中畢業,要知道,我的很多小學同學小學都沒讀完就輟學了呢!
我呢,可能有遺傳的因素,也更因自己吃不了農活的苦,從小就喜歡讀書。哥哥比我大兩歲,他上學時,我就喜歡翻他的書。媽媽說:「你還沒上學時,就會背『鋤禾』了!」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學前就會背詩是很正常的,可是那時候我們除了上學時的課本,其他的書很難看到;父母沒什麼文化,也整天忙於幹活,根本就不會像現在的家長那樣從小就給孩子啟蒙。那時的老家雖然靠著黃山,也有些旅遊,但是交通不發達,旅遊業也只停留在老街上的店鋪、市裡的幾家賓館飯店,還有火車站稍微可見的外地遊客而已,對於我們的生活和視野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就連普通話,也只有城裡人會說,而且還是帶著濃濃的地方口音的普通話。比如「白」字會說成「be",就像黃梅戲裡的唱腔一樣。那時,我跟著哥哥的書學會了普通話,感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還記得我的第一句普通話竟然是:「哥哥,媽媽叫你回家吃飯了!」現在想想,都還是忍俊不住!這種感受,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也只有我們的同齡人才能理解,呵呵!
小學一二年級時沒有太多印象,只記得幾個片段。
片段一:報名時老師問我叫什麼名字,爸爸回答:「胡有意」。老師一愣。爸爸趕緊心虛地說:「這個名字不好啊?那還是寫胡金囡吧!」「金囡」是我家裡的名字,跟著哥哥他們排下來的(「囡」這個字雖然意思也是女孩,但其實按我們老家方言,發音還是和普通話稍有區別。)「不,不,不!我是覺得這個名字很好!」也很感謝這位老師,讓我留下了這個有意義的名字!哥哥和弟弟的名字都是隔壁的一個在當時被認為比較有學問的大伯取的,就只有我的大名是爸爸自己取的。現在問他為什麼給我取這個名字,他說他也不知道,就是隨便取的。雖然這個名字很中性,經常被人以為是個男生,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名字。甚至我有點相信,人的名字是會影響或者暗示了他的一生的。就如我的人生,一直追求「有意義」,不想隨便了事。也正因為這樣,我後來的求學、擇業、擇偶等等,都不想走尋常路!
片段二:被村裡的一個強悍的女同學打倒,壓在地上。而另一個瘦瘦的男同學在旁邊幹看著,卻不幫忙。後來,這個男同學成了我的鄰居,他一點也不記得有這事。那個女同學沒有讀初中,早早嫁人了,現在村裡開了個小飯店。去年,碰到她時,我和她提起這件事,她說她一點印象也沒有。「你記性太好了,難怪讀書這麼好!」當時,我羨慕她打架厲害,現在她羨慕我讀書好!呵呵!
片段三:數學考了次不及格!具體多少分忘了,但那次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而且是唯一的一次不及格,所以可能就記住了!三年級後,那個胖胖的女老師調回她自己村裡的小學教書了,新來了一個市裡的中年男老師,脾氣溫和,我的數學慢慢地好起來,後來的中考、考研,我的數學也一直都不錯。正因為我自己的這段經歷,所以一二年級時我對女兒的分數不做要求,只注重培養她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一時的低分根本就決定不了以後!如果說語言方面可能和我的天賦有關,數學可能就是我努力的結果。「所以,如果你哪方面暫時落後,並不代表你學不好它,只是需要更加的努力而已!」
三四五年級,我的學習越來越好,也可能和教我的老師有關。至今還記得當時教我語文的老師,剛從師範畢業,很有衝勁。上課也是很有激情。那時受條件限制,能讀到的課外書不多,所以每一本書我都翻來翻去,讀得透透的,很多好詞好句張口就來,寫作文的時候更是隨時用上。我的作文那時也開始嶄露頭角,經常被作為範文在班上朗讀。被老師表揚和同學羨慕後,更是來勁!就這樣,我的語文尤其是作文,從那時起到後來的學業路上,一直都是被老師點名表揚的!反思現在的孩子,課外書和教輔書得來容易,也實在太多,反而分散了精力,學得不細不精!當然,我也還記得,五年級參加市裡的作文競賽時,我竟然跑題了,鎩羽而歸!那是我小學裡唯一的一次到市裡比賽的機會啊,就這樣被我給弄砸了!
小學五年,讓我更喜歡讀書了!雖然沒有當上班長,但做了語文科代表,年年還可以被評上三好學生(三好學生獎狀沒了,但獎章我還一直保留著),每次拿到鋼筆、筆記本等獎品時,都興奮很久。也開始用那支紅色的閃著金光的鋼筆在獎勵來的筆記本上寫日記。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這些獎品是多麼寶貝啊!而勤勞的父母,也從來不用操心我的學習。媽媽每次看到我幹完農活後手起泡、腿發癢的樣子,只說一句話:「以後不想幹這些,就好好讀書!」而這一句,勝過現在我們對孩子的千叮萬囑!
是的,孩子如果吃過生活的苦,就不會覺得讀書苦了!
小學五年,我們插過秧、割過稻、打過豬草、放過牛(一說到我邊放牛邊看書的情景,女兒卻滿是羨慕:「多好啊,可以在大自然裡看書!」唉,不同年代的人,get到的是不同的點)。還學會了做飯、洗衣服。做飯本是不難,難的是燒火,沒有柴火,稻草燒火哄一下就沒了,要一直守在那裡。現在想起來,卻沒了那份苦,只記得炊煙嫋嫋的那股味道了!回憶就是一個過濾器,留下的就只有童年的樂趣!
小學五年,我們經歷了幾次教育改革,上學時間從原來的一周6天改為一周5天半;小學從5年制改為6年制。我們是最後一屆五年制,老師說:「你們誰要是留級了,這一下就留了兩年了!」當然,還是有同學被留了兩年,等他再上初中時,就比我低了兩級。
那時的中學是要考的,一部分同學沒考上,就沒有再上學了。一部分同學上了普通中學,我和當班長的那位男同學考上了市重點,而且我,是因為連年的三好生另加了5分,正好夠上重點的分數線。好險!但好歹,是上了重點,還是村子裡的第一批上重點的,這是一件很長臉的事!
(圖片為網絡上下載)
若能勾起你的共鳴,可點個「在看」或隨便打賞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