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慣了陸地植物,海洋植物你了解多少?——六.6中隊海洋研學活動

2021-03-04 勤學向上活力四射的2015級6班

       為了讓同學們走近海洋,本周四我們有幸請到了張語卿同學的爸爸中國海洋大學機電工程系副主任張開升副教授, 走進課堂,帶領同學們一起探索海洋植物的奧秘。

       張爸爸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引導同學們憑藉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激發大家熱愛海洋、探索海洋奧秘的興趣。在互動環節中,反映出同學們知識面廣泛、求知慾強的特點,積極配合併盡情感知海洋植物豐富奇幻的世界。課後,同學們還是意猶未盡,齊聲讚美大海、讚美神奇的大自然,並期待著張爸爸下次的精彩海洋課堂。

我們在陸地上植樹造林

可以為城市添一抹綠色

為生態環境做一份貢獻

陸地上的植物種類繁多

而在遼闊而富饒的海洋世界裡

同樣生長著千姿百態的海洋植物

今天,我們就去認識那些神秘有趣的海洋植物

什麼是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是指是海洋中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以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

海洋植物門類甚多,從低等的無真細胞核藻類(即原核細胞的藍藻門和原綠藻門),到具有真細胞核(即真核細胞)的紅藻門、褐藻門和綠藻門,及至高等的種子等等。

海洋植物的分類

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海洋植物以藻類為主。

海洋藻類都是簡單的光合營養的有機體,介於光合細菌和高等植物維管束植物之間。

海洋種子植物的種類不多,都屬於被子植物,沒有裸子植物,通常分為紅樹植物和海草兩類。

海洋植物還包括一類藻菌共生體——海洋地衣。它們種類不多,見於潮汐帶,尤其是潮上帶;其中大西洋沿岸多於太平洋沿岸。

藻類植物VS陸地植物

藻類是海洋植物中的大家族,和陸地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從海水中吸收養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糖、澱粉等),來滿足自身需求。

由於陽光只能透入海水錶層,這使得藻類只能生活在淺海中或大洋的表層,大的藻類也只能生活在海邊及水深幾十米以內的海底。

陸地植物的根,在泥土中起固著、吸收水和無機鹽(礦物質)的作用,但由於在海洋中並沒有泥土,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區別,整個植物就是一個簡單的葉狀體。藻體的各個部分都有製造有機物的功能,因此藻類也叫作葉狀體植物,所以藻類生長自然也不需要泥土。

豐富多彩的藻類植物形態十分複雜——有的海草很小,例如只有2~3微米的單細胞金藻,需要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幾百倍人類的肉眼才能看得到;有的能達到數十米,例如多細胞的巨型褐藻,有的甚至能夠達到數百米長。

單細胞海草的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一天能增加許多倍。雖然,它們不斷地被各種魚蝦吞食,但數量仍然很龐大。

海洋植物是海洋世界的「肥沃草原」,海洋植物不僅是海洋魚、蝦、蟹、貝、 海獸等動物的天然「牧場」,為數量龐大的海洋生物提供「食物」。

很多海洋植物不僅是海洋的生物的必需品,也為人類餐桌的美味。

如果是海帶、紫菜,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可這種海洋植物,你吃過嗎?

石花菜屬於紅藻綱,石花菜科,有紫紅、 深紅或絳紫色, 在受多光的海區生長的往往呈淡黃色,一般生長在大幹潮線下1-2m處或低潮帶下2-5m深處的珊瑚礁上。

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和臺灣、海南等地。通體透明,猶如膠凍,口感爽利脆嫩,既可拌涼菜,又能製成涼粉。

石蓴,又被稱為海白菜、海青菜、海萵苣、綠菜、青苔菜、綸布,是一種很常見的海藻。片狀,近似卵形的葉片體由兩層細胞構成,一般高10 —40 釐米,鮮綠色,生活於海岸潮間帶,生長在海灣內中、低潮帶的巖石上,東海、南海分布多、黃海、渤海稀少。

龍鬚菜,學名蘆筍,又名鹿角菜。生長在海邊的石頭上。形狀很像柳,根須長的有一尺多,呈白色,它的名字還叫石發。

龍鬚菜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外,還富含陸地蔬菜所沒有的天然高分子海藻多糖、海藻膠、微量元素等有益物質,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除了被加工製作成各種美味,海洋植物也是用途寬廣的工業原料、為農業生產提供原料,還是製造海洋藥物的重要原料。

有些海藻,如巨藻還可作為能源的替代品。海洋植物不僅僅是神秘的海洋世界的一大家族,也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相關焦點

  • 莒縣四小海洋科普研學活動走進海洋公園 探索海洋奧秘
    半島網日照消息  12月1日,莒縣第四實驗小學2015級3班揚帆中隊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洋科普研學活動「在日照海洋公園拉開了序幕。這次研學活動的主題是「走進海洋公園 探索海洋奧秘」。為了開拓學生們的視野,讓孩子了解更多的海洋知識,領略海底世界的魅力,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關愛海洋生物,保護海洋環境的習慣,莒縣第四實驗小學與日照海洋公園及山東今朝文化發展公司合作,開闢校外課堂,讓學生面對面接觸海洋裡的「好朋友
  • 向思源:海洋研學是對生命的認知
    中國網8月23日訊2018「心所向·行致遠」國際研學旅行論壇於8月23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論壇上,多位行業大咖紛紛發表主題演講,共話研學旅行發展,共同推進國際研學向規範化、體系化、合作化道路上邁進。全國海洋知識夏令營項目負責人、海洋研學實踐探索活動第一人向思源,發表了《研學旅行應有的精神氣質:以海洋主題研學為例》主題演講。
  • 海洋中的藻類植物,你知道哪些?
    據統計,海洋中生長著一萬多種植物,而其中絕大部分是藻類。這些藻類主要有綠藻、黃藻、金藻、褐藻、甲藻、硅藻、紅藻、藍藻與眼蟲藻等。海帶和裙帶菜便屬於褐藻類的植物。海洋中的褐藻類植物首推巨藻最為高大。海洋中的藍藻,由於其體內含有豐富的藻紅素,故呈淡紅色,當藍藻大量繁殖時,海水便也變成了紅色。海洋中的浮遊植物,多半是一些單細胞藻類,主要有硅藻與甲藻。它們繁殖能力強,且數量大。海洋中的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要受到浮遊植物的制約。
  • 昆明周邊再現「海洋研學」遊,夜宿海洋,開啟海底奇妙之夜!
    ,規範化的研學之旅研學課程設置非常合理難易結合,趣味和枯燥相結合它能讓孩子循序漸進的學習關於海洋的知識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更加豐富了孩子見識整個研學之旅分為六個板塊,了解海洋了解魚到底睡不睡覺?
  • 遊學知:海洋研學之旅,收穫海洋知識
    遊學知推出海洋研學的目的就是增加青少年的生態教育啟蒙、生態文化培育與生態意識形成,為海洋的未來、人類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因此開展海洋研學,首先要從頂層上構建和建設科學體系,主要包括研學定位與理念、研學(人才、平臺)資源整合、研學產品系列(教材、文學作品,等)和工作機制四大方面。
  • 海洋面積比陸地的2倍還大,為什麼陸地能誕生文明,海洋卻不可以
    眾所周知,原始的單細胞生物誕生於海洋,之後再發展成為陸地生物,所以就算是陸地生物也離不開海洋,海洋可以為生物提供生命需要的水分以及鹽分,可以說沒有海洋就不一定有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陸地生物很有可能是由海洋生物發展而來的。為此,科學家在探索外星生物的過程中,要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海洋,畢竟海洋是最有可能誕生生命的。
  • 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原來是它
    來源:經濟日報生命起源於海洋。從地球誕生,到海洋出現,再到出現原核生命、真核生命,經歷了數十億年的漫長進化。遠古海洋中的綠藻,是如何登上陸地並演化成陸地上千姿百態的植物群落的?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焦點。
  • 根的進化:植物徵服陸地的武器
    很多學者把海洋稱為「生命的搖籃」,認為海洋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誕生於海洋。動物從無脊椎進化成有脊椎,再發展出具有腿的兩棲動物登上了陸地。那麼,沒有腿的植物是如何登上陸地並適應陸地環境的呢?
  • 海洋植物,沒你想像中那麼簡單!
    它們是單子葉植物,和成為我們的主食的禾本目有一定的親緣關係。這個目都是水生或在水邊生活的植物。淡水和海水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澤瀉類植物甚至完全適應了沉水生活。下面就來簡單的介紹幾種常見的海生澤瀉植物。
  • 如果海洋和陸地兩者面積互換,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當原本的大西洋變成了大西陸地,五大湖變成五大島,從生態的角度分析,豐富水分的存在,是氣候相對溫和的重要因素。海水蒸發過程中會消耗巨大的熱量,由於海洋比熱容大於陸地,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溫度變化的幅度就會小於陸地, 這也是為什麼同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比內陸地區更溫和的原因。
  • 陸地和海洋
    概括地講:七分海洋,三分陸地。2.世界海陸分布特徵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 【地理圖鑑】關於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板塊的考點整理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2)陸地水的相互關係(3)水循環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六:生物(1)
  • 海洋裡這種不起眼的植物,卻製造了地球上90%的氧氣!
    因為陸地上的森林、草原等所有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一直在生產氧氣,但是它們生產的氧氣只佔10%左右,而90%的氧氣卻是由海裡這種不起眼的植物製造,它就是藻類植物。海藻據研究,海洋裡的藻類植物每年製造了地球大氣中90%以上的氧氣,保持了地球上的氧氣動態平衡。
  • 累計接待研學活動超320次!日照海洋公園三大品牌打造精品研學課程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12月上旬,在「第二屆青島市中小學研學旅行高峰論壇暨2019年青島中小學研學旅行成果展示與評選活動頒獎典禮」上,日照海洋公園榮獲2019年度青島中小學研學旅行十佳研學基地,成為日照唯一獲此獎項的景區。
  • 地球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中,陸地滅絕與海洋滅絕是不同步的
    根據來自南非和澳大利亞的化石床,在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地球上生命的大循環之一——似乎在陸地和海洋上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發生。二疊紀晚期的脊椎動物化石表明,生態系統的變化在陸地上開始的時間比在海洋裡要早幾十萬年,最終導致多達70%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滅亡。
  • 如果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顛倒互換,對人類的生存會產生什麼影響?
    而年輕人要結婚,沒有房子恐怕沒有幾個姑娘願意嫁給你。所以,房子是壓子年輕人身上的一座大山,而這座大山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移走。幾個朋友坐一起聊起這個話題的時候都感到無奈,雖然房價太高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人們的炒作,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可以看出,主要還是人口數量太多,陸地面積比較少導致的。
  • 中國海洋學會研學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次海洋研學工作研討會在...
    12月5日,中國海洋學會研學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次海洋研學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就海洋研學的機遇與挑戰、探索與實踐進行了交流。 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陳連增介紹,中國海洋學會是我國海洋科技領域的全國性一級協會,是我國海洋科普的重要力量。2019年3月,學會第八屆四次理事會議決定,設立海洋研學工作委員會。他寄語海洋研學工作者,要有安全意識、創新意識,讓沿海的同學們到內陸去,內陸的同學們到海邊來,形成內陸沿海的循環,進一步提升全民海洋意識。要有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確保海洋研學工作長久持續開展,打造精品,不斷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
  • 就是海洋中偽裝成植物的那一個
    全文字數:2051字,閱讀時間:約為4-6分鐘,標註:重點內容已標註,可快速瀏覽在我們的童年時候大家一定都看過《海綿寶寶》這部動畫片吧,也一定記得動畫片中魔性的片頭曲。播放片頭曲的時候,你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幕:海綿寶寶的整個軀幹都四分五裂,最後卻依舊能夠完整的恢復原樣。小時候的我並不知道海綿寶寶就是海洋世界真實存在的,以為這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生物。隨著我漸漸長大,我從看過的書中了解到海洋中真的有海綿寶寶這種生物存在,而且它還屬於動物。
  • 世界海洋日:「蛟蛟」帶你探秘神奇的海洋世界
    【編者按】今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於海洋,現有的各種動物和各種植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原始生命的後裔及發展。海洋也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場所,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發展成了「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物世界。同時海洋又是一個用之不盡的天然生物資源寶庫。
  • 世界海洋日——熱愛藍色海洋,保護海洋生態
    歡迎關注「生態徐州」浩瀚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美麗的珊瑚、古老的海龜、晶瑩的水母以及五彩繽紛、千奇百怪的魚類構成了多彩迷人的海洋世界,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更是給人無限的遐想。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洋,認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