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洋

2021-02-18 社政教師


考點熱度    ★★★☆☆

一、地球——水球

1.世界海陸面積比例

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佔29%。概括地講: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世界海陸分布特徵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

(1)相關概念

   ①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②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

   ③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④群島:相距較近的許多島嶼的總稱。

   ⑤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

(2)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①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非洲、大洋洲。

②面積排序:可概括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大洲分界線

   ①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一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

   ③亞洲相北美洲:白令海峽。

   ④歐洲和非洲: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⑤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2.四大洋

(1)相關概念

  ①洋:海洋中心的地方,一般離大陸較遠。

  ②海:洋的邊緣部分,一般靠近大陸,常常由半島或島嶼與大洋隔開。

  ③海峽:溝通兩個洋或海之間的狹窄水道。

(2)四大洋的名稱、面積、位置

  ①名稱: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照它們的面積大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面積:

  ③位置:

  a.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北美洲之間,經度約150°E和90°W之間。

  b.大西洋——位於南北美洲、南極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經度約60°W和0°之間。

  c.印度洋——位於非洲、南極洲、大洋洲和亞洲之間,經度約40°E和11O°E之間。

  d.北冰洋——北極圈內。

三、滄海桑田

1.海洋變陸地

 我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證明這裡曾經是一片海洋,後來因為地殼隆起並抬升成為高山。學&科網

2.陸地變海洋

 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說明這裡曾經是陸地,後來由於地殼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為海洋。

3.地球上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主要原因):在喜馬拉雅山,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2)海平面升降: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

(3)人類活動:在荷蘭、日本及我國澳門等許多沿海國家或地區進行填海造陸,以擴大陸地面積。

四、大陸漂移說

1.大陸漂移說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2.依據

   (1)大西洋兩岸大陸古老地層的相似性,證明兩大陸可能曾連在一起。

   (2)大西洋兩岸動物的相似性證明兩塊大陸曾連在一起,後來才分開的。

五、板塊的運動

1.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2.板塊運動特點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多火山、地震。

(1)六大板塊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餘板塊既有陸地也有海洋。

(2)張裂拉伸的作用下形成裂谷或海洋;在碰撞擠壓的作用下形成山脈或島弧。

(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3.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象

(1)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形成大型火山地震帶,如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2)板塊之間的張裂拉伸運動造成紅海、大西洋等在不斷擴張。

(3)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形成島弧或山脈,如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考向一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牢記七大洲輪廓位置和四大洋位置。

1.可藉助下面幾何圖形識記:

2.構建腦圖

   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關係,可聯繫地圖進行空間記憶,按一定的方向或順序,在大腦中構建空間分布圖,如北冰洋周圍的三個大洲由亞洲開始按順時針分布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南極半島和南美洲隔海峽相望。聯繫世界海陸分布圖,從南美洲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

3.歌訣記憶七大洲相對位置

站在北京向西看,亞歐兩洲連成片。東南方是大洋洲,非洲大陸在西南。

站在北京往東看,南北美洲在彼岸。南極洲位置最特殊,位於地球最南端。

二、注意易錯點

(1)陸半球並不是說半球陸地面積大於海洋面積,而是陸地面積在所有半球中所佔比例最大。

(2)阿拉伯半島雖然位於亞洲,但是屬於印度洋板塊。

(3)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個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由於大陸和大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有關大陸和大洲的緯度位置就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而赤道穿過的大洲有:亞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5)地球儀上所有經線都穿過南極洲,因此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360°。亞洲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洲,也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對下列四幅圖,描述正確的是

A.甲圖是西半球,圖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B.乙圖是東半球圖,圖中陸地面積大於海洋面積

C.丙圖是北半球,圖中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的是印度洋

D.丁圖是南半球圖,圖中南極洲周圍環繞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答案】D

【解析】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選項A錯。東半球的陸地面積小於海洋面積,選項B錯。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的是北冰洋,選項C錯。選項D正確。

考向二  海陸的變遷

1.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和人類活動等。

   實例: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在過去的百年中,由於圍海造陸,荷蘭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該學說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圖的閱讀

    ①箭頭的含義:「←→」表示張裂運動,「→←」表示碰撞擠壓運動。

    ②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餘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③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屬於印度洋板塊。

    ④冰島介於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紐西蘭南北二島介於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通過圖中板塊運動方向解釋一些地理現象

地理現象

所處板塊位置

板塊運動方向

結 果

預言幾千萬年後

喜馬拉雅山「長高」

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之間

相對運動

擠壓迫使喜馬拉雅山抬高


紅海面積擴大

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之間

相背運動

張裂使紅海不斷擴大

紅海成為新大洋

地中海面積縮小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之間

相對運動

擠壓迫使地中海縮小

地中海消失

「阿爾卑斯——滑雪者的終極夢想」,人們總是這樣形容這座歐洲雪山,讀圖,回答1—2題。

1.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與板塊運動密不可分,與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密切相關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                                      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                                      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2.小明根據所學的板塊知識,對阿爾卑斯山脈及其周圍的地理事物進行了大膽猜測,下列觀點錯誤的是

A.地中海將會逐漸縮小                                      B.非洲和歐洲將會連成一體

C.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區多地震                                      D.阿爾卑斯山脈將不再發生變化

【答案】1.A  2.D

【解析】1.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與板塊運動密不可分,是處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山脈還在不斷升高,故選A。

2.關於阿爾卑斯山及其周圍變化的敘述,地中海處於板塊交界處,將會逐漸縮小;最終非洲和歐洲將會連成一體;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區多地震;阿爾卑斯山脈還在不斷發生變化,故選D。

1.下列關於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七分陸地,三分海洋

B.北半球海洋面積大於陸地

C.世界上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D.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為陸地

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2—3題。

2.由圖可以看出

A.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

B.地球表面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大

C.陸地全部集中在北半球

D.南極地區是海洋,北極地區是陸地

3.赤道穿過的大洲不包括

A.北美洲                                      B.非洲                                      C.亞洲                                      D.大洋洲

讀下圖回答4—5題。

4.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確的是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5.圖中海牛、鴕鳥分布在大洋的兩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鴕鳥具有遠涉大洋的能力

B.人類活動帶到兩洲

C.無法用大陸漂移假說來說明

D.兩洲原是一塊大陸,後漂移分離而成

2017年7月,中俄兩國提出了開展北極航道(東北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業內人士認為,北極航道一旦開通,將改變長期以來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要道的局面,使航程大大縮短,不僅能減少運輸成本,而且可以避開索馬利亞海盜和印度洋海盜的威脅。讀「海上和冰上絲綢之路示意圖」,結合材料,完成6—9題。

6.「冰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大洋有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7.圖中海域A為海上重要的通道,其名稱是

A.馬六甲海峽

B.蘇伊士運河

C.荷姆茲海峽

D.白令海峽

8.中歐貿易「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是

A.航行條件好

B.航程短

C.沿途停靠條件好

D.通航時間長,運量大

9.圖中B海域為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其名稱是

A.白令海峽

B.土耳其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蘇伊士運河

10.讀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B.地中海面積將擴大,紅海的面積將縮小

C.阿拉伯半島屬於印度洋板塊

D.地中海沿岸地區不屬於火山、地震帶

讀全球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結合相關知識完成11—12題。

11.澳大利亞大陸位於

A.美洲板塊

B.亞歐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

1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A.板塊交界的地帶

B.板塊內部

C.大陸內部

D.板塊的上部

13.下圖為不同時期大陸分布示意圖,下述能為其提供證據的是

①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源於曾經在較低緯度地區,有茂密的森林

②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③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

④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19年甘肅省張掖市)讀西半球示意圖,完成1—2題。

1.甲、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A.巴拿馬運河

B.麥哲倫海峽

C.德雷克海峽

D.蘇伊士運河

2.圖中丙、丁所在大洋分別是

A.大西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

C.北冰洋、印度洋

D.太平洋、北冰洋

3.(2019年黑龍江大慶市)讀圖,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由於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B.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發生張裂

D.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4.(2019年江蘇省無錫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為現代生活的時尚。某中學地理社團在暑假進行了環球網上模擬旅遊。下圖是他們確定的旅遊線路,請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1)此次模擬旅遊從無錫出發,先後經過了亞洲、A___________洋、

B___________運河、C___________洋、

D___________洲、E___________運河、

F___________洋,最後回到無錫。

(2)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下列現象的原因。

現象1:印度尼西亞火山多發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現象2: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考點衝關

【答案】1.A

【解析】1.關於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世界上海陸分布呈「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特點;任何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世界上的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為陸地,故選A。

【答案】2.A  3.A

【解析】2.從圖中可知,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地球表面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小陸地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南極地區是陸地,北極地區是海洋;A符合題意。

3.從圖中可知,赤道穿過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A符合題意。

【答案】4.A  5.D

【解析】4.據圖分析可知,圖中甲為南美洲,乙為大西洋,丙為非洲;結合題意。故選:A。

5.讀圖可得,甲是南美洲,丙是非洲,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但這兩種動物會分布在大西洋的兩岸,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結合題意。故選:D。

【答案】6.D  7.A  8.B  9.D

【解析】6.讀材料和圖可知:「冰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大洋有是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故選D。

7.讀圖可知:A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故選A。

8.讀圖可知:「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程更短,故中歐貿易「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是航程短,選B。

9.圖中B海域為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其名稱是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和地中海,故選D。

【答案】10.C

【解析】10.從圖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半島位於印度洋板塊。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地中海面積將縮小,紅海面積將擴大。

【答案】11.C  12.A

【解析】11.圖中顯示位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

12.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少火山地震。

【答案】13.A

【解析】13.圖所示的是大陸漂移,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理論依據現象是: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A符合題意。

直通中考

【答案】1.A

【解析】1.考察大洲大洋。由圖可知,甲是北美洲,乙是南美洲,他們的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答案】2.B

【解析】2.考察大洲大洋。由圖可知,丙是太平洋,丁是大西洋。

【答案】3.A

【解析】3.由圖可知,圖中喜馬拉雅山是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處,山脈還在不斷升高,該地區曾經是海洋,後來形成了山脈,這證實了海陸變遷的事實,故選A。

【答案】4.(1)印度  蘇伊士  大西  南美  巴拿馬  太平

(2)位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位於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

【解析】4.讀圖可知,(1)此次模擬旅遊從無錫出發,先後經過了亞洲、A印度洋、B蘇伊士運河、C大西洋、D南美洲、E巴拿馬運河、F太平洋,最後回到無錫。

(2)現象1: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原因是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發生。

現象2: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原因是地中海位於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使得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相關焦點

  • 海洋面積比陸地的2倍還大,為什麼陸地能誕生文明,海洋卻不可以
    引言:從太空向地球望去,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藍色星球,有著七分海洋以及三分陸地,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地球有那麼多海洋面積,為什麼沒有誕生海洋文明呢?反而是三分陸地誕生了人類文明,這其中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根據研究分析,這其實與自然環境以及能源開發有關。
  • 若地球的陸地和海洋比例對調,會有何影響?
    而我們所處的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但實際上,在佔據整個地球1.62億平方千米的陸地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這就導致了人口和資源分布極為不平均,那麼假如陸地和海洋對調一下,變成「七分陸地、三分海洋」的話,情況會有好轉嗎?
  • 假如地球的海洋和陸地位置互換,對世界地理有怎樣的影響?
    大家一定知道現在地球的海陸分配情況,海洋佔地球面積的70%,陸地佔30%。一般我們看到的世界地圖是這樣的:由圖可知海洋的面積確實佔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而陸地上的氣候也是受海陸分配的影響。那麼,如果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的位置互換,這個世界的地理優惠變成什麼樣?那也就是說,七大洲變成七大洋,四大洋變為四大洲。打開你的地理腦洞,一起來看一下新的地球模樣。七大洋和四大洲以上就是海陸顛倒後的世界地圖,有沒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 海洋和陸地互換一下會發生什麼?這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為3.617453億平方公裡,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陸地。因為海洋和陸地的均衡佔比,地球才擁有了「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稱號,但隨著人口的爆炸性增長,人類逐漸覺得陸地不夠用了,那麼,假如將海洋和陸地互換一下,地球會變得更加適宜人類生存嗎?這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 如果地球的陸地和海洋的比例互換,會發生怎樣的後果?漲知識了
    如果地球的陸地和海洋的比例互換,會發生怎樣的後果?漲知識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所受的教育程度也是越來越高。對於科學也是了解的越來越深。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由七大洲四大洋組成的,而海洋的面積更是遠遠的超過陸地面積。
  • 如果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面積相互交換,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面積相互交換,會變成什麼樣子?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這是由於它的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蓋,地球上超過70%的面積是海水,陸地僅佔了地球面積的30%,而人類和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由於身體構造的不同,這些生物並不能像海洋生物一樣可以在海底遨遊。
  • 如果海洋和陸地兩者面積互換,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當原本的大西洋變成了大西陸地,五大湖變成五大島,從生態的角度分析,豐富水分的存在,是氣候相對溫和的重要因素。海水蒸發過程中會消耗巨大的熱量,由於海洋比熱容大於陸地,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溫度變化的幅度就會小於陸地, 這也是為什麼同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比內陸地區更溫和的原因。
  • 如果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顛倒互換,對人類的生存會產生什麼影響?
    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地球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顛倒互換,對人類的生存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地球表面71%的面積是海洋,陸地面積只有29%。如果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顛倒互換,海洋變成了29%,陸地變成了71%,對於地球的生態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是否更好呢?
  • 用陸地換海洋,汶萊和馬來西亞解決領土爭端的另類方法
    汶萊和馬來西亞是彼此相連的陸上鄰國,2009年兩國經過長時間的談判終於籤署了包括海洋劃界、海上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陸地劃界等一攬子和平協議,這份協議可以被稱為「陸地換海洋」,即汶萊正式放棄林夢地區,而馬來西亞則承認汶萊對雙方爭議的海域享有主權,並將兩個產油區的開採權轉讓給了汶萊。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陸地和海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陸地和海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積排序   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 見慣了陸地植物,海洋植物你了解多少?——六.6中隊海洋研學活動
    我們在陸地上植樹造林可以為城市添一抹綠色為生態環境做一份貢獻陸地上的植物種類繁多而在遼闊而富饒的海洋世界裡同樣生長著千姿百態的海洋植物海洋植物門類甚多,從低等的無真細胞核藻類(即原核細胞的藍藻門和原綠藻門),到具有真細胞核(即真核細胞)的紅藻門、褐藻門和綠藻門,及至高等的種子等等。海洋植物的分類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海洋植物以藻類為主。
  • 海洋生物比陸地生物起源更早,為什麼海洋沒能誕生高級文明?
    引言:如果把地球生態圈分為三大部分的話,那就是陸地、海洋和地底。眾所周知陸地上的動物種類是世界上最多的,其次是海洋。而且陸地上還有人類文明的出現,但海洋生物出現得比陸地生物還要早得多,為什麼沒有海洋文明形成呢?
  • 2021年中考地理考點複習:陸地和海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考點複習:陸地和海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積排序   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 如果地球70%是陸地,30%是海洋,生命會早一點出現嗎?
    文/行走天涯如果地球70%是陸地,30%是海洋,生命會早一點出現嗎?地球上70%以上的面積都被海洋給覆蓋了,只留給陸地30%的面積,而且還有很多土地資源是沒有辦法居住和利用的,比如說沙漠又或者大片的原始森林等等,因此留給人類居住的土地其實是比較少的。
  • 地球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中,陸地滅絕與海洋滅絕是不同步的
    根據來自南非和澳大利亞的化石床,在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地球上生命的大循環之一——似乎在陸地和海洋上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發生。二疊紀晚期的脊椎動物化石表明,生態系統的變化在陸地上開始的時間比在海洋裡要早幾十萬年,最終導致多達70%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滅亡。
  • 陸地最大的是大象,海洋最大的是鯨魚,那天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當然,決定動物體型大小的,和地球氣候是否溫暖,氧氣含量是否提高,食物是否豐富有關。第四紀冰川結束至今,地球生命進化的方向都是向著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唯獨人類有些特殊,由於食物的豐富,人類的身高是向著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的。那麼在現在的地球上,海陸空最大的「動物王者」又是誰呢?
  • 海洋超半數垃圾為泡沫塑料 陸地是最大來源
    這些垃圾進入海洋的渠道千奇百怪,很多垃圾是由於人們的粗心和環保意識薄弱造成的。總而言之,海灘應該只屬於貝殼、泥沙、海鳥和浪花,我們應該通過淨灘和養成妥善處置垃圾的習慣,使這些垃圾到它們該去的地方。陸地是最大來源據資料,每年有8百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每平方千米海面上漂浮著1.3萬片塑料垃圾。
  • 海洋深入陸地形成明顯水曲的水域——海灣
    這就使這個很嚴格的用於海洋法的定義,與約定俗成的習慣稱呼不相符,因而在介紹海洋地理知識的文章中通常不便使用。當前多數地理學著作和辭書中,通常把海灣定義為: 海洋伸入陸地的水域。但是這個定義過於簡單,使海灣和海的概念很難區分。
  • 【地理圖鑑】關於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板塊的考點整理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2)陸地水的相互關係(3)水循環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六:生物(1)
  • 地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有多大?所有陸地都放進去,還剩一個非洲!
    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四大海洋分別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地球上海洋面積要比陸地面積大很多,佔到了地球總面積的70%,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地球海洋和陸地在地球上的海洋中,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面積有多大,官方給出的數據是18134.4萬平方公裡。可能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對這數字的大小並沒有太形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