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能做」——主動性帶來的快樂和挑戰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孩子到了3歲以後,他們能想做的事情簡直是越來越多。與此同時,相比那些做成的事情,他們也要面對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戰。
但是即便如此,眼前這個剛滿一米的小人兒也總是樂此不彼,越挫越勇。
你有沒有記得孩子第一次騎自行車的情景。
也許他們的小屁股還未能完全坐穩,也許他們的小手還未能緊緊地握住車把,也許他們的小腳還不能踏實地踩住踏板……
但是不管怎樣,他們還是會堅持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我能行。
3~6歲這幾年,似乎是稚嫩的孩子們最愛說「我能做」「讓我來」的一段日子。
當那句「我的兒子真棒」「我的閨女真厲害」從你的嘴裡冒出來的時候,也正是你的孩子試圖挑戰自我、挑戰父母的一刻。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 他們無比希望自己能搞定一切事情,他們無比希望你能看到他們的能力。
相比大人脫口而出的一句「哇,你真厲害」「你真棒」,他們似乎更願意看到你從心底裡發出的對他們能力上的認可和欣賞。
當然,實際效果更是遠非這麼簡單。當你對孩子的行為表現給予及時恰當的回應後,他們往往會表現得比你想像的更有能力和力量。
的確,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年齡的孩子總想嘗試每一件事情,他們完全就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大人。
02
是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還是操縱?
然而,與這些挑戰隨之而來的除了令人興奮而愉悅的成就感,那就是一個接一個的難題,有時甚至還有可能是傷痛,當然,你的生活節奏、你的心情也會因此搞得一團糟。
這種情況下,作為父母的你,應該以怎樣的態度、怎樣的心情、怎樣的方式處理眼前的情景,就成了一個尤為重要的事情。
也許,很多書籍、很多節目、很多資訊都在提醒甚至是叮嚀我們,你該學會理解孩子,接納孩子,和孩子試著溝通,引導孩子做出一些改變……
可事實往往是,越是在緊要的關頭,我們越似乎容易忘記我們的初衷,做出違背初衷的事情。
更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當事態發展到超出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時,我們似乎才頓覺到事情的嚴重性。
這時,你的內心是多麼希望另一個善良溫柔寬容的自己能夠趕快跳出來。
可是,在那一剎那間,你的控制欲、你的說教習慣、你的糟糕脾氣、你處理問題的方式,還是說來就來。
而你眼前的那個孩子,似乎瞬間變成了一個壞孩子,而你自己,更似乎變成了一個壞媽媽、壞爸爸。
其實,在問題發生的時候,如果父母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教育孩子上,比如,「你該如何如何」,「你可以那樣或這樣」……
甚至是直接在言語上奚落孩子,比如,「看你做得好事」「你怎麼這麼不長記性」「這下知道不聽大人話的下場了吧」……
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不僅你的情緒更差勁,孩子的問題也更加難以解決。
相反,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花瓶打碎了、玩具弄丟了、被小朋友欺負了……這些其實並非孩子的本意。而你不停歇的說教、口無遮攔的數落,只會愈發傷了孩子的心。
03
問對問題,說對話
天底下,沒有不犯錯的孩子,也沒有不會成長的孩子。
作為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而哪一個又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從犯錯中成長起來。
但是為何多年以後,有的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有獨立思想、判斷能力、解決問題、善於溝通的人,而有的孩子卻成長為一個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心胸狹隘、自我封閉的人。
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是在孩子每一次成長的關鍵節點上,父母是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與孩子相處、陪伴孩子成長,卻是一個值得談論的事情。
那些總喜歡在孩子面前灌輸大道理的家長,也許認為自己是在教孩子,告訴孩子一些道理,這樣才不會犯錯,才不會惹你生氣,但是這樣的「教」,無異於一種管束與灌輸。
試想,如果你天天被你的父母提溜著耳朵,講一堆大道理,時間長了,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沒有,怎麼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一旦這種叮嚀變了味,很可能就會讓一個人變得內疚、不自信,因為它所傳達的信息就是你這個孩子沒有達到大人的期望。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只需告訴孩子,如果你那樣做的話,很可能會發生什麼,再就是要學會引導孩子,如果事情一旦發生的話,你該怎麼應對,你需要做些什麼。
我們只需要引導孩子要思考些什麼,而不是怎樣思考。這樣才能逐漸激發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性。
不管你信不信,孩子似乎未必能全然接受你所謂的好意,但是有些時候,試著做一個「懶」父母,把思考和選擇的權利與機會還給孩子,他們很可能會成長為更出色的自己。
放低期許,放慢腳步
用愛與智慧陪孩子走過3~6歲
用正面管教的理念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優質原創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豆妞麻麻。希望我的一點幫助,能讓身為家長的你豁然開朗,在養育的路上不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