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日子裡,你是否仍然做著大吼大叫的無用功?
你是否急於尋求一種溫潤而有力,能夠平靜地讓孩子與你合作的方法?
如果懲罰不管用,有沒有什麼樣的工具或是理念可以幫助你與孩子共同成長呢?
這裡就有一些讓孩子合作的方法與建議。
01
你是在用心養育孩子,還是在管束孩子?
不久前,我看過這樣一個短視頻——話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視頻中,記者與一個被採訪的外國年輕人(自信的正面示範)有過這樣一些對話。
記者:「你認為是什麼讓人無法積極行動?」
外國年輕人:「其他人的眼光。」
記者:「那要如何克服呢?」
外國年輕人:「叫你媽媽別再囉哩吧嗦的。」
……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也不是不知道怎麼才能做好。
而是他們早已習慣了大人已經幫他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打理的妥妥噹噹。甚至覺得大人這麼做完全就是理所應當,自己自然也接受得很坦然。
其實,天底下沒有一個笨孩子,也沒有一個懶孩子,更沒有一個壞孩子。壞就壞在,父母不能擔當地太多,不能干涉地太多,不能阻礙地太多,不能限制地太多。
孩子到點還沒起床,你一發飆,就趕緊給孩子穿戴整齊;
孩子一吃飯就挑食,你一邊嘮嘮叨叨,一邊軟硬兼施地往孩子的嘴裡強塞幾口;
孩子動不動就耍小孩兒脾氣,你一心軟,就答應了孩子不理應的要求……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每一次,你都以或妥協、或逼迫、或強勢、或寵溺的方式來應對,那麼只會養出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能兒。
02
你是啟發式的父母,還是「填塞」式的父母?
養育,是一個被很多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詞,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養育的真義呢?
在英語中,養育可以理解為Education,這個詞來自於拉丁語——educare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引出」。
可是,當我們的父母不厭其煩對孩子提出你所期望的各種要求,或是壓根就直接無視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的需求就直接給他「填塞」各種說教時,你沒有想過,孩子能真正聽懂多少?又能做到多少呢?
其實,你根本無須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或是怎麼去做。你只需要幫助孩子找到方法,引導並鼓勵TA自己做決定,並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03
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比如,眼看上學時間不早了,孩子還沒有起床。這時,你要平靜地來到孩子跟前,先輕撫一下TA的腦門,然而和善而堅定地跟他講。
「起床時間到了,你該睜眼了。」孩子眯了一下,挺了挺,但最終還是睜眼了。(畢竟每個孩子都不想遲到)
「你得坐起來,把睡衣脫掉,把外出衣服穿好。」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的孩子還是一幅懶洋洋的樣子,也許你的孩子會煩躁地哼哼唧唧,等著你給他「服務」,但是無論如何,請你從現在起,立即停下以前的哪套程序。
繼續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告訴他,「接下來,你應該……」
每當你這麼講的時候,語氣裡一定不要流露出任何的埋怨、指責和命令,而是刻意用一些行動式的詞語提醒你的孩子。像穿衣服、穿衣服、提褲子等等。
當然,你也可以在適時的時候提供出一些有限制的選擇,比如,你是想穿黃色的上衣,還是想穿綠色的上衣?若是能加上一句,「你來決定」就更能達到效果。
當孩子有了選擇的機會,當你經常為孩子創造一些可以任其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時,孩子就會從內心裡滋生出一種力量感。
這種力量感不僅可以讓孩子體驗到來自個人的力量和自主的權利,而且還能增強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引導孩子主動參與,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不僅可以削弱你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而且還能讓親子關係變得親密而歡愉。
放低期許,放慢腳步
用愛與智慧陪孩子走過3~6歲
用正面管教的理念看見孩子,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