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焦慮萬分?
前不久,偶遇一位朋友。得知,她的閨女過了暑假就要升幼兒園大班。
這位朋友還說,每年在即將上大班的孩子中,總會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更多)要離開幼兒園,到外面的培訓機構完成幼小銜接的過渡。
的確,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學齡前的末期,總是一段既緊張不安又尷尬困惑的時期。
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各個都有了「著落」,如果自己家的孩子還是原地踏步,很可能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不僅學齡前的這段日子如此,受當下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剛滿3歲,甚至還有諸多不滿3歲的小不點兒就已經在大人的精心安排下,奔波於各種各樣的早教班、興趣班。
誠然,一如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我們是那麼的愛孩子,但同時更希望待其長大成人後能夠擁有一個可以憑自身努力而自由選擇的未來。
於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很早就開始關注這樣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麼?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正式入學前,對於讀寫算該了解多少?孩子應具備怎樣的社會能力?……
可是,無論對於父母還是孩子,這些都不是當務之急就能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在此過程中,甚至自此往後的若干年裡,這也並不總是一種很容易的轉變。
其實,身為媽媽的我真的非常能理解這些父母的心情。也曾一度因為擔心該在怎樣的時間節點、給孩子怎樣恰當的教育和幫助而躊躇過、焦慮過。
但是,無論我的步伐有多麼遲疑,無論社會環境的壓力有多麼緊迫,我始終都會不斷地提醒自己——
相比培養孩子吸收並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我更希望把他培養成為一個人格健康、思想獨立、身心活躍的人。
02
你是信念足夠堅定的父母嗎?
在我身邊,相比那些有著強烈的緊迫感、焦慮感的父母,也不乏一些似乎內心從來都足夠篤定、信念從來都足夠堅定的父母。
他們往往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尤其是6歲之前這個階段,及早並恰當地給予孩子的大腦以正確的開發和引導,將對孩子之後的一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樣的觀點自然毋庸置疑。因為孩子在六歲之前,他的大腦處於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機會可以推倒重來。
所以,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將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於是,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父母為了踐行自己的養育理念,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時候,就著手對孩子的大腦給予各個方面的刺激。
但是,最新的研究卻表明,如果成年人在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尚未達到某個程度或水平時,就強迫其學很多東西。
或是填鴨式地給孩子的大腦塞入不符合他們年齡段所能完全理解的概念,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往往是非常有害的,甚至還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而且,如果人在大腦在尚未準備好的前提下就不得不接受很多抽象的概念,雖然從表象上看,孩子學得很快、學得很好,大家皆大歡喜。
但是,這很可能只是人腦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而匆忙拼湊出的一個連接通路,事實上,相比正常形成的通路,這種通路的效率顯然低很多。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這種低效的通路很可能會成為人腦中的固定迴路。
03
大腦是如何開始發育的?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在其人生早期存在一些進行重要學習的機會之窗,一旦錯過這些機會,孩子要想掌握這些能力將會變得很吃力。正如俗話所說,「腦子是用則進,不用則廢」。
但是,我更想強調的是,在3~6歲這幾年,相比孩子吸收和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父母和孩子的其他照料者以怎樣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互動,不僅對其大腦的發育和學習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更會對塑造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產生積極的意義。
另外,儘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大腦要想改變會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即便如此,改變也是有可能的。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負責調節情緒、控制衝動、形成健全的社會能力以及更加完善的推理分析能力的形成,至少要到25歲以後才能發育充分。
而這些又與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與否、家庭幸福與否、人際關係和諧與否都密切相關。
事實證明,孩子只有在與真實存在的健康之人的互動中才能學得更好,而這些是無論教給他們多少詞彙和多少能力都無法比擬的。
而要想實現這一切,最純粹的「玩」就能全部滿足。不僅如此,孩子在此過程中,還會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並進一步培養出自己相應的品行和價值觀。
可以這麼說,對於3~6歲的孩子,「玩」才是他們當下最重要的「任務」。
而父母的「任務」則是學會在遵從生命的本能與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從容不迫地與你的孩子共度這段美好的時光。
放低期許,放慢腳步
用愛與智慧陪孩子走過3~6歲
用正面管教的理念看見孩子,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