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文/劉品然)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丹尼爾·拉塞爾近日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分別對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予以評價和展望。他表示,相比於川普政府,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會更具組織性和戰略性,可以接受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尋求合作,同時不太會蓄意製造議題激怒中國。他希望中美雙方都能抓住機會使雙邊關係重回建設性軌道。
拉塞爾曾在歐巴馬政府先後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任、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曾陪同時任副總統拜登出訪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
川普對華政策缺乏實質成果
《參考消息》:川普的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您如何評價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
拉塞爾:說來話長,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是否是真正的戰略?這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讀。美國政府確實制定了戰略,有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等等,但一個政府的政策行為經常與既定戰略不符。川普政府就是如此。
川普政府利用貿易戰在對華關係中獲得了一定的籌碼,這是歐巴馬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未能實現的。但他也為獲得籌碼付出了巨大代價,他的一些言行惹惱了中國人民,關稅傷害了中國經濟,但關稅最終由美國消費者、零售商和納稅人來承擔。
我不認同川普政府獲得籌碼的方式,但在國際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中要獲得籌碼並非易事。川普政府的失誤在於,儘管他手握籌碼,但他沒有利用籌碼解決任何問題。他糾纏於雙邊貿易赤字而沒有試圖去解決中美經濟關係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除關稅之外,他還用種族主義言論無端指責中國人民。
川普對華政策另一個錯誤在於他為了競選連任而放任手下的鷹派發表那些僅僅為了讓中國難堪、而非解決問題的言論。例如,副總統彭斯在一篇演講中的一些觀點雖然獲得部分美國人認同,但演講並沒有給出哪怕一個建設性的建議。我認為,未能訴諸行動去解決中美關係中的問題是川普對華政策的最大錯誤。
拜登將強調競爭與合作並存
《參考消息》:與川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上會有怎樣的不同?
拉塞爾:拜登政府從川普政府手中繼承了加徵的關稅以及美國政府、國會和商界對中國的疑慮甚至敵意。以我對他的了解,拜登在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都頗具組織性和戰略性。政策的執行層面非常重要,在川普政府的四年中,我們見證了政策的混亂、草率和反覆,這在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中不會出現。
另外,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拜登不會反對在與中國在一些領域展開競爭的同時,在另一些領域合作。他不會不尊重中國,也不會僅以意識形態為由來蓄意激怒中國。這與過去四年會有所不同。
但我也需要指出,拜登是美國利益的捍衛者,他將成為一個有力的競爭者,而不是「老好人」。我陪同他參加過與中國領導人的會晤,他不會為了製造摩擦而做出決策,但他會在言行上直截了當,哪怕一些決策不受中國歡迎。
不會為了惹怒北京打「臺灣牌」
另一方面,拜登的對華政策將取決於中國。從拜登政府過渡期開始到新政府就任後初期,中國每項政策對於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形成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目前美國國會和社會一些方面對中國存有懷疑甚至敵意時,這些因素都會在拜登的決策中有所考量。
《參考消息》:在具體問題上,如臺灣問題、科技競爭以及地區熱點問題上,拜登政府可能會持什麼立場?
拉塞爾:我確信拜登沒有興趣將臺灣作為對付中國政府的武器,他不會為了惹怒北京而打「臺灣牌」。
但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一些政策或許會不受中方歡迎,但那些決策並不是為了要製造難題使中國政府難堪。
拜登在科技問題上的立場是,相比於封鎖中國,美國更需要加大投入以超越中國。他希望美國比中國在科技上更出色,比中國先找到問題的答案,比中國生產出更好的產品,而不是阻礙中國發展。他的思路是競爭,而不是遏制。但他有責任要確保競爭的公平,以及保護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保證相關的規則能得以維護。此外,他相信中國在醫療科技、人工智慧方面取得的進步可以對兩國的共同利益作出貢獻。
拜登在處理朝核問題上有豐富的經驗。首先,我認為他不會像川普一樣被朝鮮輕易地擺布;其次,我相信拜登不會無視如中國、韓國等有關國家的合理利益和立場;此外,我認為他不會對朝鮮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行為坐視不管。在政策上,我認為拜登會遵循3個D:防禦(Defense)——保護我們自身和盟友,威懾(Deterrence)——確保朝鮮明白一些行為會帶來巨大風險,外交(Diplomacy)——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有關國家展開協調和討論。美國會和朝鮮開展外交嗎?我不確定,這取決於朝鮮的行為。
《參考消息》:拜登和他的外交團隊都表示會與盟友合作應對國際挑戰。近來也有將美、日、澳、印四邊機制朝正式化方向發展的呼籲,這會在拜登政府期間有所突破嗎?
拉塞爾:拜登想要打交道的不僅僅是美國的盟友。他相信外交的力量,這其中涉及的不只是盟友,而是哪些國家和我們持相同意見、哪些國家可以和我們合作。從這點上看,中國不會被排除在外。相比於川普,拜登對待盟友會有更多的尊重,他不會以「搭便車」來稱呼盟友,也不會以撤軍相威脅,但他也會期望盟友能分擔更多。
美、日、澳、印四邊機制不是什麼「神秘組織」。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和戰略領域一直保持緊密關係,但印度在歷史上持不結盟立場,它不是美國的條約盟國,並且美印經貿關係也非常複雜。近期中印關係的緊張為四邊機制賦予了新的內涵,印度參與四邊安全機制的興趣進一步提升,這是四邊機制正在發展變化的原因,這種變化不會來自美國,也不會來自拜登政府。
中美需要有解決分歧的魄力
《參考消息》:您和拜登外交團隊中不少人曾經共事過,應該非常熟悉,您如何評價他們?
拉塞爾:拜登擁有一個實力強勁的團隊,他們在外交政策上很有經驗,也非常了解亞洲,此前很少出現一個職位上能有多位非常有競爭力的候選人的情況。無論是安東尼·布林肯、傑克·沙利文還是庫爾特·坎貝爾,他們都非常出色。
但我認為比誰擔任什麼職務更重要的是,拜登不僅有能力吸引人才,更重要的一點是拜登會聽取他們的意見,賦予他們權力。而在川普政府,蓬佩奧、蒂勒森、萊特希澤,沒人知道他們是不是真正代表川普。
我不認為中美關係中的關鍵問題會被布林肯或坎貝爾的意見左右。所有問題都會擺在檯面上予以討論研究,在總統的指引下,會通過一個公開、合理的程序形成政策和戰略。
《參考消息》:在中國和美國,不少人對中美關係的前景持悲觀態度,您覺得兩國關係在拜登政府時期有回到正軌的機會嗎?
拉塞爾:我認為拜登當選總統或許是中美關係最後的喘息機會。兩國有很多事項需要完成和彌補,沒有再犯錯的空間,我們不能錯失或浪費這一機會。相比四年前,兩國現在要想回歸雙邊關係的建設性軌道來應對共同挑戰的願景有挑戰性,並不能確保實現。
為此,兩國都要付出非凡的努力,作出正確判斷和謹慎行事,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有解決真正分歧的魄力。中美需要在公共衛生、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以及核不擴散領域合作,但合作還不夠,兩國都有對方傷害自身利益的負面清單。如果雙方沒有魄力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恐怕兩國難以真正抓住這個機會,這對兩國和世界來說將會是一個災難。
2015年6月,在華盛頓外國記者中心,時任美國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出席記者會。(殷博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