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對華政策走向 聽聽曾陪同拜登出訪中國的他怎麼說——

2020-12-11 騰訊網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文/劉品然)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丹尼爾·拉塞爾近日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分別對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予以評價和展望。他表示,相比於川普政府,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會更具組織性和戰略性,可以接受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尋求合作,同時不太會蓄意製造議題激怒中國。他希望中美雙方都能抓住機會使雙邊關係重回建設性軌道。

拉塞爾曾在歐巴馬政府先後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任、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曾陪同時任副總統拜登出訪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

川普對華政策缺乏實質成果

《參考消息》:川普的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您如何評價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

拉塞爾:說來話長,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是否是真正的戰略?這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讀。美國政府確實制定了戰略,有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等等,但一個政府的政策行為經常與既定戰略不符。川普政府就是如此。

川普政府利用貿易戰在對華關係中獲得了一定的籌碼,這是歐巴馬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未能實現的。但他也為獲得籌碼付出了巨大代價,他的一些言行惹惱了中國人民,關稅傷害了中國經濟,但關稅最終由美國消費者、零售商和納稅人來承擔。

我不認同川普政府獲得籌碼的方式,但在國際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中要獲得籌碼並非易事。川普政府的失誤在於,儘管他手握籌碼,但他沒有利用籌碼解決任何問題。他糾纏於雙邊貿易赤字而沒有試圖去解決中美經濟關係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除關稅之外,他還用種族主義言論無端指責中國人民。

川普對華政策另一個錯誤在於他為了競選連任而放任手下的鷹派發表那些僅僅為了讓中國難堪、而非解決問題的言論。例如,副總統彭斯在一篇演講中的一些觀點雖然獲得部分美國人認同,但演講並沒有給出哪怕一個建設性的建議。我認為,未能訴諸行動去解決中美關係中的問題是川普對華政策的最大錯誤。

拜登將強調競爭與合作並存

《參考消息》:與川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上會有怎樣的不同?

拉塞爾:拜登政府從川普政府手中繼承了加徵的關稅以及美國政府、國會和商界對中國的疑慮甚至敵意。以我對他的了解,拜登在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都頗具組織性和戰略性。政策的執行層面非常重要,在川普政府的四年中,我們見證了政策的混亂、草率和反覆,這在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中不會出現。

另外,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拜登不會反對在與中國在一些領域展開競爭的同時,在另一些領域合作。他不會不尊重中國,也不會僅以意識形態為由來蓄意激怒中國。這與過去四年會有所不同。

但我也需要指出,拜登是美國利益的捍衛者,他將成為一個有力的競爭者,而不是「老好人」。我陪同他參加過與中國領導人的會晤,他不會為了製造摩擦而做出決策,但他會在言行上直截了當,哪怕一些決策不受中國歡迎。

不會為了惹怒北京打「臺灣牌」

另一方面,拜登的對華政策將取決於中國。從拜登政府過渡期開始到新政府就任後初期,中國每項政策對於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形成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目前美國國會和社會一些方面對中國存有懷疑甚至敵意時,這些因素都會在拜登的決策中有所考量。

《參考消息》:在具體問題上,如臺灣問題、科技競爭以及地區熱點問題上,拜登政府可能會持什麼立場?

拉塞爾:我確信拜登沒有興趣將臺灣作為對付中國政府的武器,他不會為了惹怒北京而打「臺灣牌」。

但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一些政策或許會不受中方歡迎,但那些決策並不是為了要製造難題使中國政府難堪。

拜登在科技問題上的立場是,相比於封鎖中國,美國更需要加大投入以超越中國。他希望美國比中國在科技上更出色,比中國先找到問題的答案,比中國生產出更好的產品,而不是阻礙中國發展。他的思路是競爭,而不是遏制。但他有責任要確保競爭的公平,以及保護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保證相關的規則能得以維護。此外,他相信中國在醫療科技、人工智慧方面取得的進步可以對兩國的共同利益作出貢獻。

拜登在處理朝核問題上有豐富的經驗。首先,我認為他不會像川普一樣被朝鮮輕易地擺布;其次,我相信拜登不會無視如中國、韓國等有關國家的合理利益和立場;此外,我認為他不會對朝鮮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行為坐視不管。在政策上,我認為拜登會遵循3個D:防禦(Defense)——保護我們自身和盟友,威懾(Deterrence)——確保朝鮮明白一些行為會帶來巨大風險,外交(Diplomacy)——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有關國家展開協調和討論。美國會和朝鮮開展外交嗎?我不確定,這取決於朝鮮的行為。

《參考消息》:拜登和他的外交團隊都表示會與盟友合作應對國際挑戰。近來也有將美、日、澳、印四邊機制朝正式化方向發展的呼籲,這會在拜登政府期間有所突破嗎?

拉塞爾:拜登想要打交道的不僅僅是美國的盟友。他相信外交的力量,這其中涉及的不只是盟友,而是哪些國家和我們持相同意見、哪些國家可以和我們合作。從這點上看,中國不會被排除在外。相比於川普,拜登對待盟友會有更多的尊重,他不會以「搭便車」來稱呼盟友,也不會以撤軍相威脅,但他也會期望盟友能分擔更多。

美、日、澳、印四邊機制不是什麼「神秘組織」。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和戰略領域一直保持緊密關係,但印度在歷史上持不結盟立場,它不是美國的條約盟國,並且美印經貿關係也非常複雜。近期中印關係的緊張為四邊機制賦予了新的內涵,印度參與四邊安全機制的興趣進一步提升,這是四邊機制正在發展變化的原因,這種變化不會來自美國,也不會來自拜登政府。

中美需要有解決分歧的魄力

《參考消息》:您和拜登外交團隊中不少人曾經共事過,應該非常熟悉,您如何評價他們?

拉塞爾:拜登擁有一個實力強勁的團隊,他們在外交政策上很有經驗,也非常了解亞洲,此前很少出現一個職位上能有多位非常有競爭力的候選人的情況。無論是安東尼·布林肯、傑克·沙利文還是庫爾特·坎貝爾,他們都非常出色。

但我認為比誰擔任什麼職務更重要的是,拜登不僅有能力吸引人才,更重要的一點是拜登會聽取他們的意見,賦予他們權力。而在川普政府,蓬佩奧、蒂勒森、萊特希澤,沒人知道他們是不是真正代表川普。

我不認為中美關係中的關鍵問題會被布林肯或坎貝爾的意見左右。所有問題都會擺在檯面上予以討論研究,在總統的指引下,會通過一個公開、合理的程序形成政策和戰略。

《參考消息》:在中國和美國,不少人對中美關係的前景持悲觀態度,您覺得兩國關係在拜登政府時期有回到正軌的機會嗎?

拉塞爾:我認為拜登當選總統或許是中美關係最後的喘息機會。兩國有很多事項需要完成和彌補,沒有再犯錯的空間,我們不能錯失或浪費這一機會。相比四年前,兩國現在要想回歸雙邊關係的建設性軌道來應對共同挑戰的願景有挑戰性,並不能確保實現。

為此,兩國都要付出非凡的努力,作出正確判斷和謹慎行事,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有解決真正分歧的魄力。中美需要在公共衛生、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以及核不擴散領域合作,但合作還不夠,兩國都有對方傷害自身利益的負面清單。如果雙方沒有魄力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恐怕兩國難以真正抓住這個機會,這對兩國和世界來說將會是一個災難。

2015年6月,在華盛頓外國記者中心,時任美國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出席記者會。(殷博古 攝)

相關焦點

  • 關於美國對華政策走向 聽聽曾陪同拜登出訪中國的他怎麼說
    他表示,相比於川普政府,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會更具組織性和戰略性,可以接受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尋求合作,同時不太會蓄意製造議題激怒中國。他希望中美雙方都能抓住機會使雙邊關係重回建設性軌道。拉塞爾曾在歐巴馬政府先後擔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任、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曾陪同時任副總統拜登出訪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
  • 拜登對蔡英文「已讀不回」是其對華政策的縮影
    這要從拜登的世界觀說起,深圳衛視&直新聞就梳理了拜登從政47年職業生涯中有關對華政策的取態,選取其中一些關鍵節點,研判拜登宣誓就職後對華政策的走向,包括關稅問題、5G問題等,梳理越仔細就越會發現,臺海問題只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部分。基於理性和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中,美國政府對臺當局「已讀不回」才是常態。
  • 拜登對華政策解讀:拉攏盟友制衡中國,留學生政策依舊不明
    布林肯在拜登身邊待了近20年,他曾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擔任拜登的高級助手,後來在拜登擔任副總統期間擔任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如此華麗且資深的履歷,註定了布林肯將會使用一切外交手段來鞏固美國世界地位,包括但不限於——以多種方式限制中國。
  • 美媒:歐洲讓拜登的對華政策「難上加難」
    然而,美國並不樂見中歐關係更進一步,無論是川普政府亦或是拜登團隊。與此同時,多家美媒悲觀預測,歐盟的做法將損害拜登就任後的歐美關係,打亂拜登的對華政策,讓其變得難上加難。 美國《華盛頓郵報》7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曾表示,他希望建立起一個全球聯盟,以抗衡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此前,拜登團隊還曾表達過希望與歐盟在涉華問題上密切合作的願望。
  • 拜登終於露出真面目?提名華裔女律師為貿易代表,曾主張對抗中國
    那麼,拜登上臺後會轉變對華政策嗎?會填補川普為中美外交關係挖下的「大坑」嗎?通過拜登近日的種種行動看,答案或許早已浮現。拜登對中國露出真面目?早前,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拜登表示,上臺後,將會和盟友一起,制定連貫的對華政策。
  • 從最新人事變化,看懂拜登的經濟和對華政策
    韋塞爾說,「如果讓拜登政府的全部經濟團隊成員聚在一起,向他們提出如下問題,『你們認為大力投資學前教育,並援助幼兒和低收入家庭,是否既能增加他們進入中產階級的機會,還能推動美國生產力的增長?』我想他們會說『是的』。」在實現控制白宮和國會兩院後,新任總統拜登、他的團隊及其政黨現在終於有機會來檢驗這一信念。就如何與中國打交道這一關鍵問題,拜登曾暗示,他不急於背離川普政府的政策。
  • 陳徵:拜登對華政策的六個不變和兩個變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徵】美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定,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團票,成功當選。雖然川普對此仍予以否認,並在努力試圖重新計算選票,甚至要啟動司法程序,但是大局已定難更改。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拜登治下的美國會推行什麼樣的對華政策。
  • 川普的對華政策是一場慘敗,損害了美國經濟,幫助了中國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題為《川普的對華政策是一場慘敗而非勝利》的文章,作者為馬克斯·布特。全文摘編如下:如果聽聽川普總統拉拉隊的看法,那麼他開啟了「一代人時間裡美國最重大的外交政策轉變」。
  • 拜登談對華政策:不會立即取消川普對中國關稅
    華輿訊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選總統拜登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談及對華政策時表示,他不會立即取消川普政府對中國提高的關稅。他首先希望對與中國的現有協議進行全面審查,並與美國在亞洲和歐洲的傳統盟友進行磋商,「這樣我們就可以制定一項連貫的戰略。」拜登說:「我認為,最好的對華戰略是讓我們每一個,或者至少是我們過去的盟友都站在同一立場上。對我來說,在我總統任期的頭幾個星期裡,努力讓我們和我們的盟友回到同一條戰線上,將是首要任務。」
  • 拜登接受專訪,首談三條對華政策方向!
    之後弗裡德曼就其對華態度問題,總結了拜登對他所敘的三個外交方向:第一、拜登不會立刻取消川普政府對中國輸美商品,增收的25%關稅;第二、拜登不會廢除與中國籤署的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並且還將就智慧財產權等問題,繼續施壓;第三、拜登將聯合一切盟友,一起對付我們!
  • 拜登將提名這位華裔美國人任美國貿易代表,她曾在中國教英語
    據海外網援引《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將提名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首席貿易法律顧問、華裔美國人凱薩琳·戴(Katherine Tai)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官網資料顯示,凱薩琳·戴曾於1996年至1998年曾代表耶魯大學前往中國,在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英語。
  • 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周忠菲世界知識美國大選已基本塵埃落定,明年拜登入主白宮應該不會存很大懸念。預計拜登上臺以後,美國對華方針不會有明顯變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將以連續性為主。未來美國對臺海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不會「收手」,但會「收斂」。
  • 川普揚言和中國「徹底絕交」!拜登表示對華要比川普更硬,中美...
    在國內政策方面,拜登競選團隊的宣傳也將以「川普給中國機會」為基調。  蘇利文表示,拜登將增加對美國創新、教育和基礎設施的資助,他認為川普政府在科技競賽中已經向中國「讓步」。  蘇利文說:「川普實際上是在給中國留下一個可以填補的真空(領域)。
  • 吳心伯:美對華政策未來四年何去何從
    隨著明年1月20日美國權力交接日益臨近,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分析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走向,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其執政重點為何,二是他會受到來自國內外的哪些制約,三是其對華政策的各種選擇。
  • 拜登的「曾曾曾曾曾祖父」
    印媒:拜登說他「曾曾曾曾曾祖父」是東印度公司員工……美媒密集報導「拜登勝選」後,多家印媒開始尋找印度與他之間的聯繫?拜登資料圖多家美媒7日測算,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獲得270張選舉人票,將成為美國下一任總統。
  • 對華態度空前強硬!川普開始最後一搏,只為讓拜登無法扭轉政策
    如今,隨著各州計票結果出爐,儘管世界範圍內,關於美國總統人選的爭議有所平息,但是在美國,紛爭與混亂似乎才剛剛開始。「敗選」的川普絲毫沒有認賭服輸的精神,儘管距離離開白宮只有不到十周,他卻依然在籌劃自己逆風翻盤的「大計」。
  • 主編點評 | 黃靖:拜登政府會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嗎?——與其坐而待變...
    主編點評 | 黃靖:拜登政府會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嗎?如不出戲劇性地重大變故,拜登將於2021年1月20 號宣誓就美國總統。那麼,拜登政府會調整對華政策嗎?視中國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是美國兩黨的戰略共識,不會因白宮易主而改變。因此,中美「戰略競爭」仍將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準點。根據拜登的競選綱領及其團隊成員的涉華言論,可以判斷拜登政府將在四個方面繼續對華施壓。
  • Katherine Tai將任美國貿易代表,她曾對華貿易政策如何表態?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Joe Biden)選擇會說普通話、有多年中國經驗的華裔Katherine Tai(戴琦)擔任下一屆美國貿易代表,是在就他在後川普時代的貿易優先事項發出明確無誤的信息。拜登的過渡團隊在周四宣布任命Katherine Tai(戴琦)為美國貿易代表的人選時,強調了Katherine Tai過去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擔任中國貿易執行事務首席法律顧問的工作,以及她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就美國與中國的爭端提起訴訟的經驗。
  • 川普最後十周帶領美國「加速反華」:一旦拜登扭轉政策,將被坐實...
    如今,隨著各州計票結果出爐,儘管世界範圍內,關於美國總統人選的爭議有所平息,但是在美國,紛爭與混亂似乎才剛剛開始。「敗選」的川普絲毫沒有認賭服輸的精神,儘管距離離開白宮只有不到十周,他卻依然在籌劃自己逆風翻盤的「大計」。
  • 拜登顧問:堅持對華制裁,讓中國在尖端領域技術上落後於美國
    現如今正值美國政府換屆關鍵之際,以至於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對華政策會是怎樣也引發眾人猜測,而在近日拜登顧問釋放出了重要信號。根據路透社12月2日發布報導,擔任拜登顧問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表示:中國近期跟多個國家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