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工人在包裝西蘭花。 本報記者 範偉鴻 攝
田野裡綠意濃濃,農戶們忙碌的身影,現代化的蔬菜大棚,交映在三月的春風裡。這是記者走進龍海市隆教鄉的第一印象。
果蔬產業是隆教鄉的特色產業。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該鄉通過產業扶貧,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依託專業合作社,分門別類為貧困戶「私人定製」脫貧政策,讓貧困戶「聚」在合作社、「富」在產業鏈。
「量身定製」脫貧招數
家住新厝村的貧困戶藍玉桃,早年喪偶,獨自撫養3個子女。好不容易,熬到子女長大成人,兒子結婚生子,兩個女兒出嫁。沒想到,後來兒子與兒媳婦因疾病等原因,生活無法正常自理,一家陷入困境。今年66歲的她,本該安享晚年、含飴弄孫,卻一個人再次擔起了家庭重擔。
「像我這麼大年紀,找活兒太難了,沒辦法乾重活,到哪兒人都不要。」因年事已高,藍玉桃在家附近的閩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幫忙除草、施肥、揀菜,打工掙錢養家。「自從來了合作社,日子才稍微好過一點」,她向記者說道,根據菜價行情,現在工錢70元一天,平均一個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
在閩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有不少像藍玉桃老人這樣的貧困戶。有的農戶承包起了蔬菜果園,在合作社的技術指導、統一管理下逐步脫貧。紅星村村民蔡寶玉就是其中一戶。在隆教鄉政府舉辦的「雨露計劃」農業技術培訓班上,記者見到了正在參與培訓的蔡寶玉。
蔡寶玉的丈夫多年前因病過世。當時,顧及到兩個孩子還小,外出務工不便,她選擇留在村裡種菜謀生。如何種菜,讓身為家庭主婦的她發起愁來。沒想到合作社既提供種苗,又提供技術指導,還包購包銷,蔡寶玉很是欣慰。「合作社定期有技術人員到田裡指導,家裡種的兩三畝西蘭花已進入收成期,現在已收了一畝,4月底全部收成後,預計增收三四千元。下階段還可種植黃秋葵、香菜。」
「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很多,我們採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依託合作社,發揮引領作用,根據貧困戶需要,量身制定了系列幫扶措施清單,提供就業崗位、技術支持、資金幫扶等多種方式,在果蔬產業鏈上,幫助貧困戶脫貧。」龍海市扶貧辦副主任鄭美明介紹。
通過土地流轉入股、技術入股、農副產品包產包銷及勞務提供等合作方式,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已與周邊28戶貧困戶籤訂結對幫扶協議,並帶動該鄉關頭村、紅星村和新厝村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初步實現了穩定脫貧。今年1至3月,貧困戶戶均增收約2500元。
扶持發展產業鏈條
自動化噴灌、自動化控溫……在閩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一排排剛破土的玉米苗吐綠,長勢喜人。
看著逐步走上正軌的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龍海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鄭龍川心裡舒了口氣。
去年5月,在龍海市扶貧辦、農業局的牽線搭橋下,該合作社負責人藍啟中參觀考察了南靖、長泰等地的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當下,藍啟中隨即決定建設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從一開始參與選址、搭棚,到自動溫控系統調試,該市、鄉科技人員早出晚歸,成了合作社專門技術指導。
經過5個多月的時間,在龍海市科技扶貧服務團隊的指導下,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投產,初期嘗試種植的西蘭花、香菜等品種相繼豐收,賣出了不錯的價錢。
「今年,我們打算擴大規模,規劃800畝土地建設智能溫室大棚,現在進入土地平整階段。」藍啟中表示。「有了實戰經驗,藍啟中也成了技術專家,比我還懂溫室大棚種植。」鄭龍川開玩笑道。
通過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如今,閩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已是一家集種植、保鮮、加工為一體的瓜果蔬菜進出口專業合作社,在全國大中市場建立10多個銷售網點。果蔬產品遠銷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來等國家,逐步形成了一條產、供、銷完整的產業鏈條。
合作社只有發展了,果蔬產業才能做強做大,貧困戶脫貧才能得到長效保障。為扶持合作社發展,更好地幫助合作社和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取得雙贏,龍海市扶貧辦在合作社設立科技扶貧服務站,結合市場情況,定期邀請農業專家授課、上門指導,並及時傳遞市場信息和政策。「我們結合小額信貸扶貧資金、產業扶貧項目等多措並舉,助力農業產業發展。」鄭美明介紹。(吳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