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3月7日電題:股權紐帶激發三方活力 合作社讓貧困戶「抱團取暖」——陝西永壽「三變」改革助力鄉村振興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勇、陳晨、張晨俊
驚蟄節氣,一場春雨不期而至,層層薄霧籠罩在渭北高原的山梁之間。44歲的劉小春提著一籃飼料,快步走進合作社的豬舍。「嘍,嘍,嘍……」他的動作嫻熟而自如,幾頭膘肥體壯的大白豬圍攏過來。
劉小春最近心情不錯,逢人說話時臉上總帶著笑意。作為陝西省永壽縣常寧鎮劉家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們一家在2017年底摘掉了「貧困帽」。可說起這摘帽的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
「啥,叫貧困戶入股?這事能成?」2016年夏天,常寧鎮開始搞「三變」改革試點,村幹部上門動員劉小春入股到合作社。他靜下心來盤算:合作社承諾按照股金10%的比例保底分紅,多賺多分,賠了有合作社擔著。「這沒準是個機會!」窮了半輩子的莊稼漢一拍大腿,包括找親友籌借在內,他七拼八湊了3.9萬元,折合成股份入股到常寧鎮富濤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
2016年10月,合作社第一次開股東大會,劉小春就領到了7800元的分紅。再過了一年,帳本上又多了5000餘元。算上在合作社打工養豬的收入,2017年一年下來,他賺了2萬多元,盯著帳本上的數字,「把自己都嚇了一跳。」
「咱貧困戶也能當上股東,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指著合作社牆上「入股能分紅,勞動能掙錢」的標語,劉小春由衷感嘆,「這『三變』改革,可真是個寶。」
劉小春的脫貧經歷,正在成為永壽縣農村「三變」改革的生動註腳。位於渭北旱塬溝壑區的永壽,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自然條件惡劣,產業基礎薄弱。過去,貧困戶勢單力薄,發展產業「一缺資金、二少技術、三沒市場」,時常一籌莫展。
近年來,永壽縣以「三變」改革作為脫貧攻堅抓手,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方式注入產業提升和合作社發展之中。農戶以資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產業經營,合作社自我造血的「一池春水」被攪活,逐步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貧困群眾三方受益。
在永壽縣強華村,剛剛脫貧「摘帽」的王永寧掰起指頭算起去年的收入帳一臉憨笑。兩年前,他用政府貼息的5萬元貸款入股到當地鑫誠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累計分紅領到1萬元。這還不算,看到合作社養牛缺飼料,他在自家地裡套種牧草出售,又多出4000元的收入。
鑫誠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文化說,依託政府貼息的小額信貸和村級互助資金協會,共有154戶貧困戶入股,累計股金120萬元,貧困戶還以土地經營權入股402畝。過去兩年,合作社累計分紅18.16萬元,加上種植牧草和務工收入,已有45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過去的合作社雖然也強調統一經營,但因為缺乏股權紐帶,聯結機制很鬆散,經營得好與壞都和社員關係不大。合作社自身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也無力解決。」永壽縣甘井鎮黨委書記朱迪坦承。「三變」改革後,農民成了股東,通過股權紐帶與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體。
「現在我這個理事長再不好好幹,你問問社員答不答應?」永壽蕎花香種植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劉斌斌打趣道。去年,14戶貧困戶戶均入股1萬元,其中4戶還用土地入股。有了這筆「原始資金」,合作社也有了發展後勁,操辦的釀造廠去年生產能力擴大到100噸,拳頭產品「益壽」牌蕎麥醋一炮打響、供不應求。按照計劃,今年夏天分紅後,不僅14戶貧困戶能全部脫貧,還可為合作社下一步發展留足資金。
一批涉農龍頭企業的加入分擔了經營風險,保證了貧困戶收益。在甘井鎮,西安藍溪科技投資公司和鎮上合作發起柿子、小雜糧、油菜等3個專業合作社,目前第一批入股的58戶貧困戶已分紅10萬元。公司董事長王武說,改革讓合作社有了「眾籌」的味道,過去形單影隻的貧困戶在合作社開始擰成了一股繩。
貧困戶參與分紅、合作社有發展資金、村集體有盈利積累……截至目前,永壽共有「三變」改革試點村32個,涉及專業合作組織33個。全縣入股農戶2735戶,已有2020戶享受到分紅,幫扶帶動貧困戶900多戶。
「實踐證明,『三變』改革是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提高農民財產增值效益的有效手段。這兩年新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不僅有能人帶動,還讓貧困戶『抱團取暖』。」永壽縣委書記蘇曉梅說,結合「三變」改革,永壽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思路做好特色產業,同時避免「多而亂、小而散」情況,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