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紐帶激發三方活力 合作社讓貧困戶「抱團取暖」——陝西永壽...

2020-12-20 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3月7日電題:股權紐帶激發三方活力 合作社讓貧困戶「抱團取暖」——陝西永壽「三變」改革助力鄉村振興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勇、陳晨、張晨俊

驚蟄節氣,一場春雨不期而至,層層薄霧籠罩在渭北高原的山梁之間。44歲的劉小春提著一籃飼料,快步走進合作社的豬舍。「嘍,嘍,嘍……」他的動作嫻熟而自如,幾頭膘肥體壯的大白豬圍攏過來。

劉小春最近心情不錯,逢人說話時臉上總帶著笑意。作為陝西省永壽縣常寧鎮劉家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們一家在2017年底摘掉了「貧困帽」。可說起這摘帽的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

「啥,叫貧困戶入股?這事能成?」2016年夏天,常寧鎮開始搞「三變」改革試點,村幹部上門動員劉小春入股到合作社。他靜下心來盤算:合作社承諾按照股金10%的比例保底分紅,多賺多分,賠了有合作社擔著。「這沒準是個機會!」窮了半輩子的莊稼漢一拍大腿,包括找親友籌借在內,他七拼八湊了3.9萬元,折合成股份入股到常寧鎮富濤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

2016年10月,合作社第一次開股東大會,劉小春就領到了7800元的分紅。再過了一年,帳本上又多了5000餘元。算上在合作社打工養豬的收入,2017年一年下來,他賺了2萬多元,盯著帳本上的數字,「把自己都嚇了一跳。」

「咱貧困戶也能當上股東,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指著合作社牆上「入股能分紅,勞動能掙錢」的標語,劉小春由衷感嘆,「這『三變』改革,可真是個寶。」

劉小春的脫貧經歷,正在成為永壽縣農村「三變」改革的生動註腳。位於渭北旱塬溝壑區的永壽,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自然條件惡劣,產業基礎薄弱。過去,貧困戶勢單力薄,發展產業「一缺資金、二少技術、三沒市場」,時常一籌莫展。

近年來,永壽縣以「三變」改革作為脫貧攻堅抓手,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方式注入產業提升和合作社發展之中。農戶以資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產業經營,合作社自我造血的「一池春水」被攪活,逐步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貧困群眾三方受益。

在永壽縣強華村,剛剛脫貧「摘帽」的王永寧掰起指頭算起去年的收入帳一臉憨笑。兩年前,他用政府貼息的5萬元貸款入股到當地鑫誠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累計分紅領到1萬元。這還不算,看到合作社養牛缺飼料,他在自家地裡套種牧草出售,又多出4000元的收入。

鑫誠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文化說,依託政府貼息的小額信貸和村級互助資金協會,共有154戶貧困戶入股,累計股金120萬元,貧困戶還以土地經營權入股402畝。過去兩年,合作社累計分紅18.16萬元,加上種植牧草和務工收入,已有45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過去的合作社雖然也強調統一經營,但因為缺乏股權紐帶,聯結機制很鬆散,經營得好與壞都和社員關係不大。合作社自身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也無力解決。」永壽縣甘井鎮黨委書記朱迪坦承。「三變」改革後,農民成了股東,通過股權紐帶與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體。

「現在我這個理事長再不好好幹,你問問社員答不答應?」永壽蕎花香種植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劉斌斌打趣道。去年,14戶貧困戶戶均入股1萬元,其中4戶還用土地入股。有了這筆「原始資金」,合作社也有了發展後勁,操辦的釀造廠去年生產能力擴大到100噸,拳頭產品「益壽」牌蕎麥醋一炮打響、供不應求。按照計劃,今年夏天分紅後,不僅14戶貧困戶能全部脫貧,還可為合作社下一步發展留足資金。

一批涉農龍頭企業的加入分擔了經營風險,保證了貧困戶收益。在甘井鎮,西安藍溪科技投資公司和鎮上合作發起柿子、小雜糧、油菜等3個專業合作社,目前第一批入股的58戶貧困戶已分紅10萬元。公司董事長王武說,改革讓合作社有了「眾籌」的味道,過去形單影隻的貧困戶在合作社開始擰成了一股繩。

貧困戶參與分紅、合作社有發展資金、村集體有盈利積累……截至目前,永壽共有「三變」改革試點村32個,涉及專業合作組織33個。全縣入股農戶2735戶,已有2020戶享受到分紅,幫扶帶動貧困戶900多戶。

「實踐證明,『三變』改革是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提高農民財產增值效益的有效手段。這兩年新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不僅有能人帶動,還讓貧困戶『抱團取暖』。」永壽縣委書記蘇曉梅說,結合「三變」改革,永壽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思路做好特色產業,同時避免「多而亂、小而散」情況,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完)

相關焦點

  • 一場合作戰貧的股改探索:農民合作社與行政村「牽手」,股權共享...
    正值黃果柑冬季修枝的重要時節,這位雅安石棉縣坪陽黃果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一直忙著指導社員修剪晚秋梢和病蟲枝。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坪陽黃果柑專業合作社入選。該合作社已帶動306戶貧困戶實現產業脫貧,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這源於一項創新探索。
  • 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 重慶農民「抱團」致富更有底氣
    今(7)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了解到,《合作社法》的落地實踐,讓農民合作社法律地位更加明確,形式業態豐富多樣,運行機制不斷規範,農民「抱團」致富更有底氣。巫溪縣峰靈鎮譚家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理事長李天傑對此深有體會。
  • 抱團取暖還是撿漏?大娘水餃、鹿港小鎮或成「一家」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公示一則股權收購案,涉及大娘水餃、鹿港小鎮等餐飲連鎖品牌的收購交易。倘若收購成功,意味著大娘水餃將與鹿港小鎮成「一家人」。業內認為,或受新冠疫情所致,「抱團取暖」或「撿漏」成餐飲業頻發動作。
  • 快手抱團取暖是什麼意思 快手怎麼抱團取暖如何弄攻略
    最近由很多的快手用戶朋友都注意到評論中有抱團取暖的回覆,那麼這個抱團取暖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關於快手上的抱團取暖的意思還有快手怎麼抱團取暖如何弄攻略。快手上的抱團取暖是什麼意思?
  • 海南日報數字報-養好草香豬,讓更多貧困戶富起來
    光益村是省民政廳的定點扶貧村,過去一年,省民政廳調動廳機關各處室、直屬各單位幹部職工積極參與光益村的定點扶貧工作,緊緊圍繞整村脫貧工作目標,多措並舉,群策群力,努力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加強民生兜底保障:派專人指導和全程幫助村裡的貧困戶,發起籌辦了東方市天安益群種養農民合作社,讓全村的貧困戶參與進來,推進光益村整村脫貧攻堅,促農民增收奔小康。
  • 企鵝抱團取暖的科學原因
    答案就是——它們是在「抱團取暖」! 南極小冰山上的企鵝群 劉詩平 攝 圖源:新華網 那它們抱團取暖背後的科學原因是什麼呢?
  • (脫貧攻堅)陝西寧強:「庭院式」扶貧讓「小家」變「銀行」
    新華社西安12月26日電題:陝西寧強:「庭院式」扶貧讓「小家」變「銀行」 新華社記者孫正好 「棚裡香菇朵朵,林裡核桃結果,圈裡小豬撒歡,地裡魔芋成片。」這是陝西寧強縣巨亭鎮流溪溝村很多農戶家「庭院經濟」的真實寫照。 地處漢江源頭的寧強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是個國家級貧困縣。
  • 從貧困戶到合作社法人
    2018年,村裡幾個農機手找到他,想讓他牽頭組建一個合作社,他想到了村裡的貧困戶。「困難時候黨和政府想起我,爬出了窮坑我不能忘記貧困的鄰居,就找到村幹部,說想讓大家入股和我一起幹,村幹部和貧困戶一商量,有11戶貧困戶願意入股成立合作社。」吐爾洪塞買提說。經過一年的運營,合作社成功地為贏得了巨額利潤,每個入股的貧困戶都成功脫貧,更多農戶要求加入,他也答應了。
  • 以史為鑑:A股抱團取暖的形成與瓦解
    優質成長股的修復會弱化市場抱團取暖的力量, 而趨勢一旦弱勢,對證偽的擔憂會明顯提升」。2018 年年報《春漸暖、花未繁》中初步確認抱團取暖的瓦解開始,並判斷「兩重限制,2018 年抱團板塊的不斷分化與瓦解依然會給市場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2018 年春節前後,成長股逐步的崛起和白馬股批量的大跌顯示抱團取暖瓦解的行為在不斷加劇。
  • 經營村「三寶」 助貧困戶成功脫貧 經營村究竟有哪三寶呢
    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經營村還於2016年將原有2個農民合作社進行整合,重新組建經營村經鴻種養殖合作社,目前合作社主要負責全村枇杷、青花椒種植技術培訓和產品銷售。經營村高度重視發揮「五個一」幫扶力量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以黨支部第一書記為紐帶,在縣級聯繫領導的領導協調下,充實發揮各幫扶單位、駐村工作組成員和駐村農技員的資源和專業優勢,推動資金和項目向經營村傾斜。三是持續建強基層組織。
  • 高淳東壩組織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抱團闖市場做品牌
    2019-11-17 09:02圖文來源:南京日報高淳東壩組織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抱團闖市場做品牌產業黨建聯盟激發富民新動力  南報網訊 (記者 毛慶) 上月底,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特色田園片區內的12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部成為首批成員,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合力,抱團闖市場,促進產業富民。江蘇漫耕旅遊景區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是聯盟首批成員單位。「區內優質農產品很多,包括茶葉、水稻、中草藥等,不少家庭農場的自有品牌已小有名氣。」公司總經理史書森介紹,公司今年5月建立了線上電商平臺「壟上·漫之淳」。產業黨建聯盟成立後,他主動將這個平臺向所有成員單位的農產品開放。
  • 龍海市隆教鄉採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
    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該鄉通過產業扶貧,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依託專業合作社,分門別類為貧困戶「私人定製」脫貧政策,讓貧困戶「聚」在合作社、「富」在產業鏈。 「量身定製」脫貧招數 家住新厝村的貧困戶藍玉桃,早年喪偶,獨自撫養3個子女。
  • 德陽15家農企和合作社加入「蜀道」牌抱團發展
    羅江展示的農產品  四川新聞網德陽12月22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導)22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德陽市品牌農產品推介活動上獲悉,德陽15家農企和合作社成為首批「蜀道」牌授權使用單位,開啟了他們抱團發展的起點。
  • 陝西眉縣縣委書記劉志生:讓貧困戶共享獼猴桃全產業鏈發展成果
    眉縣探索形成了「政府支持+主導產業+貧困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村黨支部+互助組織+貧困戶」「技術團隊+職業農民+貧困戶」「電子商務+幫扶幹部+貧困戶」「集體經濟+扶貧基地+貧困戶」模式,帶動6577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建設獼猴桃質量安全示範村3個、標準化示範園7個,培育產業扶貧主體110戶,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87個,在新聯村、萬家塬村等貧困村打造 「6+」模式典型亮點10個,將貧困村
  • 「蘭州市農村「三變」系列報導(一)」皋蘭青禾農民專業合作社搶抓...
    「農村改革正在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無限活力,我相信,有政策引領和支撐,農業農村在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趕上了好政策好機遇,所以,我用全部資金積累投入到農業領域,我相信一定能有所作為。」何佔西說,「皋蘭縣位於白銀、蘭州和蘭州新區的結合點,地理優勢明顯。自然條件、水土資源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畜牧業得到空前發展,現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之一。
  • 建立智囊團 讓特教教師們 「抱團取暖」
    例如在解決學生各種問題的過程中,慢慢積累了專業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幫助更多的人,這也是一種獲得感、價值感的體現;另一方面,特教教師還應從過去「單打獨鬥」地獨自面對學生走向「抱團取暖」。由於學生的特殊性,問題更複雜,特教老師在面對學生、教育學生中往往容易感到壓力巨大,很容易被負面情緒包圍而無法集中精力,在不同的時間段,在面對不同的學生與問題時難以做到因材施教,採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很難取得成就感。
  • 曾幾度拒絕被收購的《時代》周刊要被賣了,傳統媒體繼續「抱團取暖」
    兩家公司「抱團取暖」後,Meredith集團將會擁有更多的讀者,從而更好地與Facebook和Google等網際網路公司爭搶廣告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交易中,Meredith得到了美國億萬富翁科赫兄弟的資助。《紐約時報》分析稱,科赫兄弟或藉助收購媒體來宣揚自己的政治觀念。
  • 2020年企業如何抱團取暖? 本周五快登錄企業家網絡學院聽聽專家...
    企業如何抱團取暖?3月6日15:00,山東省企業家網絡學院邀請工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課程教授崔凱,用線上直播的形式和大家見面,跟大家聊一聊《企業如何抱團取暖》,從股權結構設計、「非常規」調查方法、商務談判議題、估值方法等幾個方面,解讀企業如何「抱團」整合要素,助力企業共度難關,對一些身陷危機的中小企業將產生正面的指導意義。
  • 「創新」發展合作社為鄉村振興「把薪助火」
    懷化辰谿縣羅子山瑤鄉劉家壠村黃桃基地進入了採摘期,這片黃桃基地是由「辰谿縣羅子山瑤鄉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通過「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形式統一經營和管理。現有社員105戶,其中受益貧困戶78戶,目前年產黃桃量10萬斤左右,年產值50餘萬元。農村合作社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對於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 陝西靖邊席麻灣村:養牛讓貧困戶挺直腰杆「牛氣沖天」
    ——長效機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在席麻灣村,像王志亞一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順利脫貧離不開黨的幫扶政策,也離不開席麻灣村長效脫貧機制的建立。為了給貧困戶提供持續脫貧的保障,2017年,席麻灣村通過多次考察調研決定將產業發展與扶貧攻堅結合起來,成立「席麻灣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建立長效脫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