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養好草香豬,讓更多貧困戶富起來

2020-12-22 海南日報數字報
  核心提示

  12月中旬,溫暖的陽光照進東方市天安鄉光益村,收穫的喜悅洋溢在村民的臉上。對於村裡10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而言,即將過去的2017年是收穫的一年,充滿了溫暖。村裡的養豬合作社成立,貧困戶們輪流前往村裡的養殖合作社飼養草香豬,看到這裡豬的數量越來越多,貧困戶們充滿了希望。12月也是收穫南瓜的黃金季節,村內一派繁忙的採摘景象,貧困戶們熱火朝天將南瓜運到收購點銷售,賣上個好價錢。

  光益村是省民政廳的定點扶貧村,過去一年,省民政廳調動廳機關各處室、直屬各單位幹部職工積極參與光益村的定點扶貧工作,緊緊圍繞整村脫貧工作目標,多措並舉,群策群力,努力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加強民生兜底保障:派專人指導和全程幫助村裡的貧困戶,發起籌辦了東方市天安益群種養農民合作社,讓全村的貧困戶參與進來,推進光益村整村脫貧攻堅,促農民增收奔小康。如今,光益村10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即將實現整體脫貧。

  省城「親戚」為偏僻黎村制定脫貧計劃

  光益村是東方市2016年整村推進脫貧村,全村共有10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這裡的村民觀念落後,產業單一,缺少資金,多靠種植水稻為主,收入微薄。省民政廳這位城裡「親戚」為大家帶來了脫貧的希望。

  在將光益村列為定點扶貧村後,省民政廳黨組高度重視,廳長苗延紅多次主持研究扶貧工作,定時聽取駐村工作隊匯報;廳領導先後7次帶領有關責任處室開展實地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召開座談會,和幫扶光益村的市、鄉、村三級的幹部們一同為這個偏僻的黎村,想辦法、找對策、促落實。此外,還組織和發動全廳機關13個處室和10個直屬單位共200多人次進村入戶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光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行一對一的幫扶責任考核,明確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並納入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

  「貧困群眾缺乏內生動力、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成為致貧的主因。」省民政廳主要領導多次與貧困戶深入交流後認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外力是條件,內力才是根本,正確的方向應該是在各方支持下,通過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充分參與進來,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最終,省民政廳選定了組建養豬專業合作社,合作生產、同奔小康的路子。今年6月份, 省民政廳通過節約辦公經費,資助85.6萬元作為貧困戶入社資金,同時資助10萬元入社做為村集體經濟來源。幫助光益村黨支部推行「黨支部成員+貧困戶」黨建引領產業扶貧新模式,創辦了東方市天安益群種養農民合作社,動員全村的貧困戶加入,開展草香豬養殖。「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員帶頭作用,發動貧困戶投工投勞。」省民政廳駐光益村第一書記王冰說。

  王冰介紹,合作社設理事長、理事和監事會監事長、監事,都分別由村黨支部成員和貧困戶擔任。所有貧困戶組織發動起來形成一個同舟共濟、抱團發展格局的村經濟實體。

  據悉,合作社在理事會中分別由兩名貧困戶和兩名支委擔任理事,監事會中分別由一名貧困戶和一名支委擔任監事,同時推選出24名貧困戶代表參與事務管理。「既體現了幹部帶頭,又體現了貧困戶的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提升了貧困戶的參與度,使他們真正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王冰表示。

  在支持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省民政廳還積極支持和發展當地村民喜種的傳統產業。省民政廳先後投入42萬元購買南瓜種、肥料等幫扶物資,支持和發展老百性喜歡種的南瓜業;投入5萬元,安裝一套碾米機,解決群眾碾米難的問題;給貧困戶購買了8.1萬元的割草機、2萬元的芒果苗。

  今年,光益村貧困戶李亞榮家的南瓜獲得了大豐收,喜出望外的他表示:「省民政廳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今年的生活改善了不少,我們自己會努力去脫貧。」

  養殖草香豬給村民帶來致富希望

  記者近日來到東方市天安益群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光所及的是一排藍頂豬舍,一頭頭草香豬在豬圈內悠閒地吃食。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馬亞良一邊在碾草機旁碾橡草,一邊講述著自己勞動致富的喜悅。

  合作社剛成立時,馬亞良得知後第一個報名加入,如今,他已是合作社的一名成員,每個月可以從合作社領取3000元的工資。「以前是有勞動力沒有資金髮展,現在村黨支部發動我們貧困戶與他們合股搞合作社,鼓勵我們通過自己的帶動致富。」馬亞良說。

  王冰介紹,根據貧困戶代表大會決定,按貧困程度的差異,將入社的貧困戶的資助標準分為三類:6戶家庭情況稍好、脫貧難度較小的劃為一類,資助股金每人1000元;87戶脫貧難度較大的劃為二類,資助股金每人2000元;17戶因病、殘、無勞動力等原因無法通過自身發展脫貧的劃為三類,資助股金每人3000人,每戶金額為2000元-1.8萬元不等。所有的貧困戶輪流到合作社值班,參與餵養豬,割草、清理豬舍等工作。

  「草香豬的品質是極佳的!現在市場價較貴,以後我們還要賣得更貴!我們就是要有這個自信!」王冰介紹,草香豬為野豬和東方本地五腳豬雜交品種,飼料為草料和米糠,肉質含水分少、粗蛋白含量高是它的特色。養殖幾個月後,合作社出欄的豬被搶購一空,完全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個產業前景好、貧困群眾接受、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實體,完全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張仁昌一家是典型的自身缺乏勞動發展動力的致貧群眾。家裡育有兩女一子,最小的兒子還是一名殘疾人,勞動力不足且田地缺少灌溉水源,家裡每年的收成較差。

  今年,他加入了草香豬養殖合作社後,看著合作社內的豬一天天長大,自己有滿滿的幸福感。每次輪到自己工作,張仁昌一個豬棚一個豬棚的巡視,看草香豬的健康狀況、進食飼料的狀況。對養豬,張仁昌很細心。他知道,每賣出一頭豬,自己和村裡的其他貧困戶就會獲得純利潤的10%。靠著養豬,大家的脫貧願望都可以實現。

  「我們合作社飼養的草香豬有50頭母豬、4頭公豬及90頭中豬、50頭小豬,新繁殖小豬50頭,每個月都可以有一批豬出欄,可以持續帶來收益,年底我們所有貧困戶都可以獲得分紅。」張仁昌激動地表示。

  「我們的合作社會增加香草豬養殖量,帶動光益村養殖草香豬產業,通過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抱團發展誰也不會掉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王冰計劃將合作社的草香豬養殖作出品牌,在堅守品質的同時不盲目擴張,為貧困戶脫貧鋪設一條堅固的道路。

  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 貧困村有了新面貌

  記者近日走訪光益村時看到,政府部門為貧困戶修蓋的房屋錯落有致,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在每棟民居前,總有那麼一個類似帳篷的建築在陽光底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不過這可不是一個乘涼的帳篷,張仁昌向記者介紹,這個是他們村的光伏產業,通過太陽照射產生電,然後通過併網發電的原理向南方電網輸送電能,從而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讓貧困戶的收入有所保障。「現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說到近年脫貧的成效,這位皮膚黝黑的樸實農民大哥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在村委會辦公樓前新修的休閒文化廣場上,貼滿了 「脫貧不等不靠,致富敢闖敢冒」「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貧困致富快,全靠產業帶」「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等標語。

  「過去一年,光益村對村容村貌進一步美化,省民政廳投入68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解決了光益村長期以來沒有公共照明的歷史;投入3萬元購買270個垃圾桶,解決村民亂丟垃圾問題。」王冰欣喜地介紹說。

  「這一年多來,扶貧工作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村道、排水溝都搞得很好,村容村貌也變得很美,貧困戶脫貧致富積極性特別高。」 光益村黨支部書記馬小東說,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光益村發生了可喜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貧困戶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的轉變。今年以來,該村外出務工的貧困戶有30多人、危房改造78戶。

  不僅是產業發展讓村民充滿活力,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光益村其他方面也發生了喜人的變化。過去一年,這裡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村路也都實現了硬化,網絡專線也連通了家家戶戶。省民政廳今年投入1.8萬元升級改造村廣播系統,為群眾搭起空中廣播學堂,村幹部定期通過錄製黎歌等形式宣傳黨的政策、扶貧政策。另外,為充分發揮村社會組織的作用,資助10萬元給光益村委會成立教育發展協會、婦女互助協會、青年發展協會,充分發揮各類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等。

  今年「扶貧日」活動當天,省民政廳廳長苗延紅還帶領有關業務處室負責人到光益村開展走訪慰問、軍醫義診、拔河比賽、送電影下鄉等主題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點讚。在平日裡,省民政廳也著力解決幫扶對象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就業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如省民政廳社會救助局深入26戶患病貧困戶家中,宣傳政策、幫助開解決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殘疾人救助等問題;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組織相關社會組織,走訪慰問結對幫扶對象,對接需求,提供芒果苗、複合肥、鵝苗等幫扶物資。

  如今,光益村即將實現整體脫貧,省民政廳制定了新的工作計劃,讓定點扶貧工作紮實推進再上新臺階。「我們要充分利用光益村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繼續健全市場機制,加強技術指導,加大資金投入,鞏固壯大種植南瓜、芒果產業和做優做強草香豬特色產業,完善豬場基礎設施建設(新豬舍、化糞池、沼氣池等),提高養殖規模。加快建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倉儲)、物流體系、農產品『線上線下』等交易平臺,為村民提供網絡代購、農產品銷售等服務,為光益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基礎設施的保障。 大力開展智力幫扶,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方面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在科研、教育、培訓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定期開展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等活動,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王冰表示。

相關焦點

  • 黃天貝:貧困戶,讓我們一起養香豬吧
    「我希望帶動更多和我一樣的人,或者貧困戶一起養殖香豬,盡我能力和大家一起致富。」原來,黃天貝父子倆早有打算,希望聯合村裡、周邊的貧困戶、殘障人員一起發展香豬養殖,共同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雖然目前他們已帶動了周邊6戶農戶開展香豬養殖,平時也聘請貧困農戶幫忙清理園內的衛生,但是遠遠沒有達到父子倆希望讓更多人受益的心願。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淡水龍蝦 遊出增收路
    8月31日,在位於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的海南農墾榮光農場公司澳洲淡水龍蝦生產養殖基地,技術總監姜建明從養殖水塘中撈出一個中空的磚塊,向下一倒,一尾色澤豔麗、身型優美的澳洲龍蝦便從中掉落。  「這就是為淡水龍蝦定製的『別墅』,讓每一尾龍蝦都有容身之處,避免它們為了爭搶領地打架。」姜建明說,在基地裡,這樣別出心裁的設計隨處可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今年招聘2000名護林員
    本報訊 (記者孫慧)今年我省林業部門計劃招聘2000名生態公益林護林員,優先從各市縣所在地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戶中選聘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麥青汁能排毒養顏?
    儘管因濃重的草腥氣而口味不佳,還是有很多人將它強咽下肚。大麥青汁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就此,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海口市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學專家徐超。  「大麥青汁含有不少黃酮類物質,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抗炎性,但不少蔬菜都含有黃酮類物質,並非大麥青汁所獨有。」徐超表示,大麥青汁來自於綠色食物,含有較多維生素、纖維素以及礦物質,有一定的健康益處(不是功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澳洲淡水龍蝦成脫貧「致富蝦」
    「我家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2年前到澳洲淡水小龍蝦與藍蓮花共生示範區項目打工,收入非常穩定,目前已經順利脫貧。」王海高介紹,他和妻子都在產業示範區打工,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加起來不少於4500元,多幹還能多得。  據了解,2017年,海南海小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了波蓮鎮600多萬元的產業扶貧運營資金,打造18畝澳洲淡水小龍蝦與藍蓮花共生示範區項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綠水青山變金山
    壓實責任  嚴守一條生態紅線  穿行於海南中部山區的崇山峻岭,五指山猶如一塊翡翠般鑲嵌其間,放眼望去滿眼皆是鬱鬱蔥蔥。這裡是海南森林生物保護的核心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經濟功能區,擔當著為海南發展提供更大環境容量、為全省提供綠色支撐的使命,特殊的市情註定了其難走常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道路。  「我們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蠻幹亂幹。」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12月22日,在由省商務廳等單位舉辦的2018海南國際房車(汽車)露營休閒旅遊博覽會上,與會嘉賓建議海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推進露營地建設等舉措,做足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海南擁有優質的露營資源,發展房車露營產業非常有潛力。」中國旅遊車船協會自駕遊與露營房車分會秘書長劉漢奇說,在海南推進旅遊業升級、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過程中,房車露營產業大有可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據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學前介紹,多年來,該校根據海南12個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有側重地開展外語人才培養工作,目前開設的17個外語專業裡,除了英語系之外,還有韓語、日語、泰語、印尼語、阿拉伯語、越南語等語種在內的東語系,以及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在內的西語系,為省內外輸送了大批小語種人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培訓貧困戶說普通話
    據介紹,貧困戶群體普遍學歷較低,講不好普通話,極大地制約了扶貧開發、技術培訓、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動的開展;且即使外出打工,也會因「語言關」面臨應聘難、學習技術難等問題,從而被拒之門外。  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陵水將推廣普通話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切入口,推出建立普通話師資庫、一對一幫扶學習、定期培訓、考核推薦就業等舉措,常態化在全縣每個行政村舉辦「人人通」推普脫貧培訓班,對不具備普通話溝通能力的青壯年貧困戶開展普通話培訓,形成推廣普通話的良好氛圍,讓貧困戶「跨過語言關,打通致富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以前奔波沒錢用,如今在家掙不完」
    在扶貧工作隊幫扶下,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陳希鋒一家,除了生產手工皂,還在村裡其他種養產業裡參與勞動,多種經營的收入使他家於2018年底摘掉了「窮帽」。  「現在孩子上學免學費,每學期政府還發生活補助。」小時候家裡窮導致讀書少的陳希鋒激動地說,「儘管我45歲了,但我正在五指山農林科技學校讀園藝大專班,現在是半工半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共享偉大榮光 共話美好祝福
    每一位遠赴異國他鄉打拼的海南人都很思念祖國和家鄉,繁榮富強的祖國就是廣大海外遊子的堅實後盾!」收看慶祝大會後,紐西蘭海南社團總會副會長、紐西蘭海南青年會會長龍登鵬十分激動,作為一個旅居國外20多年的華僑,他衷心祝願祖國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 萬寧三更羅原生態環境養香豬 肉好價高銷路好
    在萬寧市三更羅鎮石福村委會有一個以養殖香豬為主的三泉種養專業合作社,是海南目前唯一一家引進香豬和本地野山豬配種改良成功的養殖合作社,該合作社主要以林下牧養香豬為主,種養結合,循環發展,以林地資源為依託,充分利用當地山林等自然條件,企業得到發展,農戶得到實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學者孟沙認為,大量海南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應是1850年以後的事,而檳城是海南人最早登陸的據點,隨後才分布到馬六甲、太平、吉蘭丹和丁加奴等地。  1866年,海南人的第一個「瓊州會館」在檳城創立。那裡至今仍是馬來西亞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  「怕死不來番」  海南人為什麼要移民東南亞特別是馬來半島?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一方面可以給更多熱愛讀書的人們提供閱讀、學習的場所;另一方面可以使圖書館資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將館藏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作為三亞市第二圖書館,對校外讀者全面開放。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信息諮詢部主任胡愛民介紹說,「市民如果有借閱圖書方面的需求,歡迎來我們圖書館借閱圖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造鄉村振興新典範 助力海南發展譜新章
    讓符亞芳沒想到的是,為協助政府確保「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的落實,碧桂園海南區域今年決定通過海南省慈善總會捐贈33.5萬元,幫助戈枕村37戶貧困戶進行房屋改造,符亞芳就在這37戶名單中。  今年8月正式啟動改造工作後,不到2個月,37戶貧困戶的老房子就煥然一新。  「我們家的房子以前破破爛爛的,下雨時還經常漏水,現在你看,經過重建後多漂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山海黎鄉康莊道
    水頭村是一個黎族村莊,下轄老村、新村、椰子村3個自然村,全村共5000餘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476人。去年初,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該村養殖山豬、山雞、黃牛的3個合作社吸納54個貧困戶入社,至年底成功帶動42戶脫貧。  據駐村「第一書記」楊葵介紹,今年昌江將水頭村定為整村推進扶貧村莊,並計劃投入3000萬元將其打造成美麗鄉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份子錢」不再惱人
    曾經一度,在我省一些市縣,村民在婚喪嫁娶中不惜債臺高築也要擺酒顯闊,陷入越窮越要「鬥富」、越「鬥富」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而礙於情面不得不到場出「份子錢」的村民,即使囊中羞澀也得硬撐門面。  點評:  社會學博士、海南大學教授、海口市社科聯主席詹長智認為:陳陳相因的儀式典禮,難免累積一些消極的東西,要在揚棄中與時俱進,要發揮鄉規民約的規範約束作用和基層黨員幹部的模範表率作用,讓節儉的新風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