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培訓貧困戶說普通話

2020-12-2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椰林6月27日電 (記者鄧鈺 特約記者陳思國)「聖女果收購多少錢一斤?」「可以採摘聖女果嗎?」……6月27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妙景村,貧困村民林宏軍在家中和家人一起練習普通話。自該縣開展推廣普通話促脫貧攻堅行動以來,每天練習普通話已經成為一家人共同的習慣。

  據介紹,貧困戶群體普遍學歷較低,講不好普通話,極大地制約了扶貧開發、技術培訓、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動的開展;且即使外出打工,也會因「語言關」面臨應聘難、學習技術難等問題,從而被拒之門外。

  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陵水將推廣普通話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切入口,推出建立普通話師資庫、一對一幫扶學習、定期培訓、考核推薦就業等舉措,常態化在全縣每個行政村舉辦「人人通」推普脫貧培訓班,對不具備普通話溝通能力的青壯年貧困戶開展普通話培訓,形成推廣普通話的良好氛圍,讓貧困戶「跨過語言關,打通致富路」。

  「以前不懂說普通話,遊客來村裡想採摘聖女果,我都不知道怎麼和他們交流。」林宏軍介紹,現在,村裡有了普通話培訓課,貧困戶學好了普通話,不僅能和遊客交流,外出打工也更加便利了。

  截至目前,該縣共開展「人人通」培訓班70餘次,培訓5000餘人次,推薦就業人數40餘人。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造鄉村振興新典範 助力海南發展譜新章
    近年來,碧桂園海南區域「走鄉進村」,通過產業扶貧等方式,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尖峰鎮翁毛村黑山羊養殖基地,貧困戶石賢榮說:「過去在村裡常常找不到合適的工來做。現在到了黑山羊養殖基地工作,不僅年底可以拿分紅,還能學到一些養殖山羊方面的技術,一舉多得。」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少數民族特色美食
    酸粉作為陵水獨有的風味小食,以酸辣甜香的口味和作料豐富而備受喜愛。  長桌宴  黎族千人長桌宴是黎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桌宴宴席長條桌排開,上面盛著三色飯、小魚乾、竹筒飯、醃肉脯、山蘭酒等當地特色美食。  竹筒飯  黎家竹筒飯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堅守深山8年教山區孩子說英語
    多少年來,在偏遠的海南陵水本號鎮黎族苗族山區,優秀的英語老師一直是當地教育的稀缺資源,這制約著陵水當地教育的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 本報記者 郭景水  實施兩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在除了陵水黎族自治縣黎安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城鎮之外實現了全覆蓋;  6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之後,我省推動實施學區制改革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坡村:一抹「紅色」帶出多彩生活
    而這裡經久不變的,是紅色基因的傳承:中共陵水縣委第一任書記黃振士的塑像屹立村口;黃振士展館裡一件件老舊物品述說著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煙;「公社食堂」裡,人們再次端起懷舊的餐盤,品味樸素的菜餚,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  依託紅色旅遊資源, 傳承奮鬥精神,坡村通過全域旅遊示範村創建發展起多種特色產業,坡村村民正走向五彩斑斕的幸福生活。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聖女果映紅農家致富路
    許茂軍笑眯眯地說,去年家裡一共種有6畝多地,除了種苗、化肥等成本,收入近8萬多元。  像許茂軍一樣,通過種植聖女果增加收入已經成為陵水許多農戶家庭致富的主要途徑。陵水的聖女果種植面積也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從5000畝發展到現在的6萬畝,佔有全省的一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清水灣國際信息產業園魅力「引企」
    ■ 本報記者 李豔玫 通訊員 黃豔豔 陳思國  召開北鬥產業落地海南對接會議、陵水北鬥導航遙感應用研究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牛角號遇上銅軍號
    海南有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光輝革命史,革命文物是海南文物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鄉村旅遊刮「文藝風」
    「生長」在田地裡的藝術品,或是十二生肖聖女果卡通形象造型,或是稻草紮成的主題雕塑,或是黎錦打造的田園過道……  讓鄉村遊不僅僅局限於採摘、騎行等傳統玩法,2019陵水聖女果採摘季活動從文化創意角度出發,打造了系列文創產品,用創意和藝術激活鄉村,把採摘季打造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農事節慶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師範大學2019-2020學年度「園丁獎」獲獎名單
    海南師範大學鄉村振興工作團隊  團隊成員8人,自2019年2月20日起,圍繞海南省鄉村振興工作「十抓十好」的工作任務常駐偏遠農村開展工作。團隊成員榮獲「十大脫貧之星」 「優秀幫扶人」「優秀工作隊長」「最美陵水人」十大人物提名獎等各級獎勵10餘項,先進事跡被中國教育報、海南日報、三亞日報等媒體報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園丁獎」獲獎團隊及個人
    2013年以來,團隊深入我省鄉鎮幼兒園,指導當地幼兒園開展教育教學和師資培訓工作,形成了基於「工作坊」模式的「點面結合、挖掘潛力、突顯特色、區域推進」幫扶機制。該幫扶項目從萬寧拓展到瓊中、儋州等市縣,有力推動了我省鄉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團隊的事跡被《海南日報》、新華網等媒體報導,社會影響廣泛。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規劃打造國家級紅樹林溼地公園
    本報椰林11月21日電 (記者李豔玫 通訊員陳思國)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依新村潟湖而種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島語族 揭示瓊島史前文明密碼
    「這對海南考古界來說,是一個頗有新意和挑戰性的課題。」省文物局局長王亦平說。  2.海南學界「失語」引發考古界震動  權威考古學家支持南島語族「中國起源說」,美澳等國學者都曾對海南予以關注,但海南學界卻無相關研究成果  海南省博物館館長丘剛,從2006年起開始關注海南島與南島語族的關聯。
  • 海南舉辦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系列活動
    9月14日至20日是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連日來,我省各市(縣)和省屬高等院校、中職(中學)緊扣「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活動主題,結合實際開展了形式各樣的推普宣傳活動。9月15日,省教育廳、省語委在陵水黎族自治縣舉辦了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海南省啟動儀式,通過宣讀倡議書、詩歌朗誦、文體表演和展板推廣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詮釋了推廣普通話的意義與作用,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對推廣普通話的認識,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和使用普通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省委聯繫服務重點專家」及後備人選公示
    )  一、海南「省委聯繫服務重點專家」人選  馬冰峰  海南金漁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方  勇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  王  日(女)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中心小學  王  軍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  王  吉  海南省金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王  琳(女)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王習明  海南師範大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說,海南傳統的高種椰子不像金椰,一般要七八年才掛果,且產量低,一株傳統高種椰子一年的產量只有40個果左右,而一株金椰一年可以結果120個,傳統高種椰子的價格也遠遠低於金椰,經濟效益低,所以農戶都不願意種,「鮮食椰子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澳洲淡水龍蝦成脫貧「致富蝦」
    據介紹,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示範基地項目採取科研基地、生產基地、培訓基地、扶貧工場「四位一體」的助貧模式,有效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工作,帶動周邊村莊群眾和貧困村民走上產業興旺、脫貧致富之路。  波蓮鎮帶昆村村民王海高就是受益者之一。  「我家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2年前到澳洲淡水小龍蝦與藍蓮花共生示範區項目打工,收入非常穩定,目前已經順利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