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聖女果映紅農家致富路

2020-12-22 海南日報數字報
  冬日暖陽下的陵水黎族自治縣大地,一派生機勃勃。

  光坡鎮武山村田洋上,村民許茂軍帶著一家4口人正在地裡忙碌勞作,田埂上的聖女果已經有半腰高,沿著架子往上爬,有的植株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

  「按照這長勢,再過個把月就應該有收穫了吧。」許茂軍笑眯眯地說,去年家裡一共種有6畝多地,除了種苗、化肥等成本,收入近8萬多元。

  像許茂軍一樣,通過種植聖女果增加收入已經成為陵水許多農戶家庭致富的主要途徑。陵水的聖女果種植面積也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從5000畝發展到現在的6萬畝,佔有全省的一半。

  種植聖女果光坡鎮先行

  據了解,早在2009年,就有臺灣客商把目光瞄準陵水光坡鎮這塊「福地」,引進臺灣的優質種苗和種植技術種植聖女果,其出產的聖女果清脆美味,沒有普通聖女果的酸澀,一上市就迅速在北京、上海、江浙一帶走俏,獲得了市場認可,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光坡鎮開了陵水種植聖女果的先河。

  陵水光坡鎮鎮委委員許連輝回憶說,剛開始,只是有些農戶幫助老闆打工,種植聖女果,並沒有意識到會是收穫一筆可觀的收入,有群眾就試著在老闆承包的地塊旁學樣種植,初嘗到甜頭。

  從2010年起,光坡鎮農民開始規模種植聖女果。據陵水農委提供數據,2010年,全縣種植面積5000畝,淨產值5000至6000元/畝;2011年,種植面積2萬畝,淨產值6000至7000元/畝;2012年,種植面積3.3萬畝,淨產值1萬元以上/畝;2013年種植面積4萬畝,受颱風等因素影響價格從上市的4元/斤一度飈高至15元/斤;今年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6萬畝,5年間整整擴大了12倍。

  陵水農委主任王祺霖說,近幾年來,聖女果的收購價格一直保持良好勢頭,發展成為當地農戶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農戶種植積極性極大提高,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陵水光坡鎮鎮委書記黃聰說,光坡鎮是全縣種植聖女果最主要的基地。光坡鎮處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上,當北方寒風瑟瑟,陰雨連綿時,這裡驕陽似火,非常適宜種植聖女果。光坡鎮擁有種植優質聖女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首先是土壤含鹽度較高,濃度較大,果實含水分相對較少,出產的聖女果天然糖分高;再加上光坡鎮氣候涼爽舒適,日照充足,長期受海洋風氣影響,生長的聖女果外形鮮亮誘人;最後是水質較好,流經光坡的水是來自吊羅山甘甜無汙染的山泉水,比其他地區的果實更加香甜可口。聖女果除了含有番茄所有營養成分之外,其維生素含量是普通番茄的1.7倍。聖女果所含穀胱甘肽和番茄紅素等特殊物質不僅可增加人體抵抗力,預防各種癌症,還有美容、防曬的效果,是一種非常好的保健營養食品,適合現代人們追求天然和健康的潮流。

  「聖女果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也為發展熱帶高效農業找到一條好的出路,陵水將大力扶持聖女果產業發展。」陵水縣委書記王雄說,今年以來,陵水縣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結構,將聖女果的種植面積擴大到6萬畝,已佔據全縣冬季瓜菜種植面積的「半壁江山」,小小聖女果如今「挑大梁」成為陵水冬季瓜菜種植的主產業。

  孵化產業鏈串起「致富線」

  據了解,在陵水政府的政策引導下,陵水加快發展聖女果集約化育苗,目前育苗年規模在300~800萬株的基地有5個,農戶育苗在10萬株~50萬株規模的有60多家,今年全縣聖女果苗有8000萬株左右,不僅滿足全縣6萬畝的聖女果種植種苗需求,還可為其它市縣提供2萬畝的聖女果種植種苗需求。

  陵水現在已解決從種植、加工、運輸、市場銷售一條龍的配套服務,建立了15家冷凍廠和4家泡沫箱生產企業,在陵水聖女果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僅給農戶帶來商機,解決了本地人員的工作,還吸納了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在此勞作。黃聰說,一個工人每天到地裡採摘的工錢就有100元至150元,分揀、包裝果實按時計費,多勞多得。

  註冊地理標誌發揮品牌效應

  陵水聖女果聲名遠揚,供不應求,不少收購商就將外地所產聖女果貼上陵水聖女果標籤摻雜銷售,降低了聖女果的品質,使陵水聖女果在今年年初遭遇了「瓶頸」,導致產品價格下跌,損害了果農的利益。

  王祺霖說,陵水聖女果已經註冊了「光坡鎮」地理性標誌,要充分發揮品牌效應,使陵水光坡聖女果從下種到上桌都有保障。未來,陵水謀劃聖女果採摘季、鄉村遊、休閒農莊、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聖女果的品牌價值。

  光坡鎮擁有多年經驗的種植大戶李金養說,由於市場情況轉好,種植戶1畝地收入就可以達到8000至1萬元,今年提前上市的聖女果收購價格最高至6元,近期有些下浮但也在4元左右,預計在春節前後價格會有所回升。

  小小聖女果,個頭圓小、鮮紅透碧,它皮薄汁多、清甜可口,它不只是桌上菜,更是養生果,它被賦予「櫻桃番茄」的美名,又名「聖女果」。在陵水這塊風水寶地上,正孕育著聖女果的巨大商機。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培訓貧困戶說普通話
    本報椰林6月27日電 (記者鄧鈺 特約記者陳思國)「聖女果收購多少錢一斤?」
  • 海南日報數字報-鄉村旅遊刮「文藝風」
    「生長」在田地裡的藝術品,或是十二生肖聖女果卡通形象造型,或是稻草紮成的主題雕塑,或是黎錦打造的田園過道……  讓鄉村遊不僅僅局限於採摘、騎行等傳統玩法,2019陵水聖女果採摘季活動從文化創意角度出發,打造了系列文創產品,用創意和藝術激活鄉村,把採摘季打造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農事節慶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旅融合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
    他強調,要充分發揮好海南特色風情和熱帶農業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促進農旅深度融合,讓老百姓吃上全域旅遊飯,在家門口受益增收。  大艾園村是陵水革命老區之一,近年來因地制宜發展聖女果產業,並與紅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資源相融合,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收入大幅度提升。走進村中,只見在村文化大舞臺上,村民正在載歌載舞迎接八方來客,攤鋪上則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特色手工藝品和農副產品。
  • 靖遠:大棗映紅致富路
    靖遠:大棗映紅致富路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琴琴 通訊員 馮文強 金秋九月,瓜果飄香。靖遠縣小口大棗迎來了一年的豐收季,紅彤彤的大棗撐起了群眾的錢袋子,映紅了鄉親的致富路,路邊樹上瑪瑙珍珠一樣的紅棗,在陽光的照耀下搖曳枝頭、閃閃發光,隨手摘下一顆,輕咬一口,能甜到心裡…… 靖遠地處甘肅中部,黃河上遊,黃河穿境而過,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裡,水源充沛,灌溉方便;且地屬黃土高原,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氣溫適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少數民族特色美食
    酸粉作為陵水獨有的風味小食,以酸辣甜香的口味和作料豐富而備受喜愛。  長桌宴  黎族千人長桌宴是黎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桌宴宴席長條桌排開,上面盛著三色飯、小魚乾、竹筒飯、醃肉脯、山蘭酒等當地特色美食。  竹筒飯  黎家竹筒飯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建設「四好農村路」構建「豐」字型高速
    林東說,路通財通,「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永遠都不過時,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  「農村公路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回「農民」 住在農家 樂在其中
    住農家屋、品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既能使緊張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得以釋放,又能體驗一把鄉村的生活方式,農家樂成為許多人出遊放鬆的首選。  環境優雅的鄉村農舍,清新自然的鄉村景觀,噴香美味的農家菜餚,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呈現在世人面前,點綴在海南的大地田園之間。近日,國家旅遊局公布中國首批鄉村旅遊「千千萬萬」品牌名單,海南171家農家樂獲評「金牌農家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 本報記者 郭景水  實施兩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在除了陵水黎族自治縣黎安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城鎮之外實現了全覆蓋;  6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之後,我省推動實施學區制改革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省委聯繫服務重點專家」及後備人選公示
    )  一、海南「省委聯繫服務重點專家」人選  馬冰峰  海南金漁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方  勇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  王  日(女)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中心小學  王  軍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  王  吉  海南省金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王  琳(女)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王習明  海南師範大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陵水光坡鎮武山村(聖女果)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其中,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武山村(聖女果)入選「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如今,光坡鎮武山村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聖女果村」,透紅的聖女果為當地村民帶來了紅火的日子。今天,甜甜帶你一起走進武山村,感受他們的生活吧~武山村武山村位於陵水縣城東北部,是光坡鎮的一個行政村。武山村取名於貢武村的「武」字和大補山村的「山」字,轄貢武村、大潛村、大補山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坡村:一抹「紅色」帶出多彩生活
    ■ 本報記者 梁君窮 李豔玫  1919年秋,24歲的黃振士從陵水縣黎亭峒坡村(今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坡村)走出,到廣州求學,為後來的革命生涯作好思想和知識的儲備;100年後,不少外出打工的坡村年輕人從城市回到坡村,靠著發展鄉村旅遊業與特色種養產業
  • 陵水房車自駕車露營鄉村之旅將於4月28日啟幕
    人民網訊 由海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年(第六屆)海南鄉村旅遊文化節將於4月28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開幕。作為本屆海南鄉村旅遊文化節主體活動之一的陵水房車(自駕車)露營鄉村之旅將於4月28至30日舉行,以「醉美陵水 美麗鄉約」為主題,集結了全國各地的房車(自駕車)車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清水灣國際信息產業園魅力「引企」
    ■ 本報記者 李豔玫 通訊員 黃豔豔 陳思國  召開北鬥產業落地海南對接會議、陵水北鬥導航遙感應用研究院
  • 柴河局 特色沙棘產業映紅致富路
    如今,沙棘已成為向日林場轉型發展的特色產業,林場職工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徑。種植戶們期待著盛果期早日到來,盼望著沙棘映紅致富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牛角號遇上銅軍號
    海南有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光輝革命史,革命文物是海南文物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造鄉村振興新典範 助力海南發展譜新章
    推動產業扶貧  讓村民增收致富  舊房改造項目只是碧桂園海南區域積極響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助力脫貧攻堅行動的一部分。近年來,碧桂園海南區域「走鄉進村」,通過產業扶貧等方式,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尖峰鎮翁毛村黑山羊養殖基地,貧困戶石賢榮說:「過去在村裡常常找不到合適的工來做。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域旅遊共建共享創造百姓美好生活
    「我們在做旅遊服務的同時,為貧困戶免費搭建平臺,通過免費包裝、免費代銷,幫助貧困戶和附近村民增收致富。」香世界莊園董事總經理陳寶迪說道。  旅遊扶貧不僅在於幫助農戶致富,更大的意義在於就近提供就業崗位,幫助改善村莊空心化、留住農村人才。海口市旅遊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越來越多的旅遊項目正結合全域旅遊建設,主動作為,發揮鄉村旅遊產業扶貧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島語族 揭示瓊島史前文明密碼
    海南考古工作將會為陵水乃至海南國際知名度的提高,為該區域的文物保護、旅遊開發進而對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海南史前文明發掘注入國家力量  新聞點擊:  海南史前文明發掘注入國家力量  一場探尋海南史前文明和譜系淵源的合作,掀開又一輪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