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秋,24歲的黃振士從陵水縣黎亭峒坡村(今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坡村)走出,到廣州求學,為後來的革命生涯作好思想和知識的儲備;100年後,不少外出打工的坡村年輕人從城市回到坡村,靠著發展鄉村旅遊業與特色種養產業,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改變著革命老區的面貌。
漫步村中,滿目所見皆是歷史變遷的印記:村道多了路燈,門前多了家規家訓木牌,屋後多了花草,村裡多了民宿。曾經的土路變為寬敞乾淨的水泥路,茅草屋也變成了小平房,低矮破舊的小學也變成了嶄新美麗的現代化學校。
而這裡經久不變的,是紅色基因的傳承:中共陵水縣委第一任書記黃振士的塑像屹立村口;黃振士展館裡一件件老舊物品述說著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煙;「公社食堂」裡,人們再次端起懷舊的餐盤,品味樸素的菜餚,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
依託紅色旅遊資源, 傳承奮鬥精神,坡村通過全域旅遊示範村創建發展起多種特色產業,坡村村民正走向五彩斑斕的幸福生活。
小村大變遷 旱地變水田
在坡村村委會辦公室裡,海南日報記者見到了74歲的坡村小學退休教師鄭孝仁。雖然已是滿頭銀髮、步履蹣跚,但說起坡村的歷史,鄭孝仁卻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對比70年前,現在的坡村真是換了一個世界。」
走出室外,鄭孝仁指著遠處的一塊田地說,1945年時那裡蓋起一座私塾,村子裡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去上學。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滿足村裡孩子上學的需求,於是重新蓋起一座茅草屋當作學校。
「改革開放前村裡條件還是很落後,當時村裡幾乎全是茅草屋,我小時候坐在教室裡上學,一下雨教室裡就滿是水。」坡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仁會回憶說,在艱苦的條件下,村民們依舊不忘革命老區的奮鬥精神,通過肩挑手扛,興修了村裡的水利,讓曾經的數百畝旱地變為了水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歷程,時光來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機遇燃起坡村人的奮鬥激情。
1988年,剛從五指山農業會計學校畢業的王仁會回到村中,便被選為了村幹部。「當時看著村裡的田地水源好,又肥沃,但就是沒有好效益,我是看眼裡急在心裡。」王仁會說,「奮鬥是傳承不息的紅色基因。想到當年黃振士烈士敢為人先鬧革命,作為坡村後人也不能不思進取,通過考察,我決定帶著村民們種辣椒。」
1989年,王仁會引來三位湖南的客商,將村裡的土地租三年給他們種辣椒。「我心裡也有『小算盤』,客商來種三年,讓村民給他們打工,同時也是學技術,過三年就讓村民自己種。」王仁會將一股子的機靈勁都用到村子的發展中。
直到今天,辣椒依然是村中重要的農作物。「我自家去年還種了兩畝辣椒,每畝每年有五六千元收入。」村民李文會高興地說道。
發展鄉村遊 村民當「掌柜」
「這是按照黃振士烈士故居原貌布置的,黃振士小時候就是在這樣樸素的環境中學習成長……」4月28日上午,來自陵水中學的100多名師生走進坡村,換上紅軍軍服,在講解員的解說下開啟紅色革命之旅。
「過去整個坡村300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6000元。」坡村村委會副主任顧大峰介紹,村裡不少村民為了補貼家用選擇外出打零工。
以紅色革命文化為切入點,發展坡村鄉村旅遊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是2014年作為大學生村官的顧大峰進村工作時就有的想法。「開發紅色資源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發展。」
機會出現在2016年底,一場名為「傳承紅色記憶 穿越時光之旅」的全域旅遊主題活動在坡村舉辦,讓這個沉寂已久的革命村莊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3個月便完成一期工程,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顧大峰介紹,坡村打造了時光郵局、公社食堂等特色景點並進行串聯,讓身著紅軍服裝的遊客穿梭其間,聽紅軍故事、領糧票吃革命餐、模擬戰場訓練。
紅色鄉村旅遊的發展,改變了許多村民的生活。今年50歲的黃亞福怎麼也想不到如今能在家門口當起「掌柜」,去年他經營的民宿營業額達到了3萬多元;對年過六旬的村民鄭有深而言,一天最開心的時光就是到黎樂堂排練、演奏八音,節假日參與村中的八音表演還能拿到補貼與演出費用;更多的村民加入農家樂當上了大廚,經營起售賣特色農產品的店鋪……
顧大峰介紹,2016年坡村成立了以黨總支部為核心的坡村文化演藝有限公司,由他擔任總經理,負責坡村全域旅遊示範點日常運營管理工作,實行村民收益共享,增加了村民收入。
鄉村謀振興 青年成主力
4月28日下午,豔陽高照,陵水中學的學生們卻熱情頗高:一個個早已來到坡村的真人CS(軍事模擬類戶外競技運動)樂園,穿上迷彩服,躍躍欲試想要體驗一把。
「坡村想要真正吸引遊客,僅靠紅色文化的講解還不夠,還需要開發更多吸引人的項目,這個真人CS便是前不久打造完成的一個項目。」顧大峰介紹說,這個項目由被村裡人稱為「五虎將」的5位返鄉青年牽頭打造。
走入真人CS園地,記者見到了「五虎將」之一的王葉。王葉今年29歲,身材高瘦的他戴著鴨舌帽正在烈日下忙活。
「過去在家種過地,也出去務過工,但想著這裡是我們的家園,總想盡一份力把它打造得更好。」休息的間隙,王葉告訴記者,這個真人CS項目由村裡的文化演繹公司出資金,他們5位年輕人出創意與人力,兩個月時間便把園區打造出來。
「知道村裡要發展紅色旅遊,我想都沒想就跑回來了。」吉雄峰從小在坡村聽著紅色故事長大,對家鄉很有感情。2016年年底,已經在外打工10年的他放棄了海口的工作,回到家鄉當了一名園區講解員,為遊客講述坡村的歷史故事。
「同學們,『一腔熱血赴革命,熊熊烽火不顧身』,革命先烈用生命為我們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當傳承與發揚紅色革命精神,讓自己的青春在奮鬥中綻放光彩……」採訪結束正要離開時,講解員的聲音在美麗的坡村中久久迴蕩。
(本報椰林5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