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坡村:一抹「紅色」帶出多彩生活

2020-12-11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梁君窮 李豔玫

  1919年秋,24歲的黃振士從陵水縣黎亭峒坡村(今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坡村)走出,到廣州求學,為後來的革命生涯作好思想和知識的儲備;100年後,不少外出打工的坡村年輕人從城市回到坡村,靠著發展鄉村旅遊業與特色種養產業,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改變著革命老區的面貌。

  漫步村中,滿目所見皆是歷史變遷的印記:村道多了路燈,門前多了家規家訓木牌,屋後多了花草,村裡多了民宿。曾經的土路變為寬敞乾淨的水泥路,茅草屋也變成了小平房,低矮破舊的小學也變成了嶄新美麗的現代化學校。

  而這裡經久不變的,是紅色基因的傳承:中共陵水縣委第一任書記黃振士的塑像屹立村口;黃振士展館裡一件件老舊物品述說著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煙;「公社食堂」裡,人們再次端起懷舊的餐盤,品味樸素的菜餚,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

  依託紅色旅遊資源, 傳承奮鬥精神,坡村通過全域旅遊示範村創建發展起多種特色產業,坡村村民正走向五彩斑斕的幸福生活。

  小村大變遷 旱地變水田

  在坡村村委會辦公室裡,海南日報記者見到了74歲的坡村小學退休教師鄭孝仁。雖然已是滿頭銀髮、步履蹣跚,但說起坡村的歷史,鄭孝仁卻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對比70年前,現在的坡村真是換了一個世界。」

  走出室外,鄭孝仁指著遠處的一塊田地說,1945年時那裡蓋起一座私塾,村子裡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去上學。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滿足村裡孩子上學的需求,於是重新蓋起一座茅草屋當作學校。

  「改革開放前村裡條件還是很落後,當時村裡幾乎全是茅草屋,我小時候坐在教室裡上學,一下雨教室裡就滿是水。」坡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仁會回憶說,在艱苦的條件下,村民們依舊不忘革命老區的奮鬥精神,通過肩挑手扛,興修了村裡的水利,讓曾經的數百畝旱地變為了水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歷程,時光來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機遇燃起坡村人的奮鬥激情。

  1988年,剛從五指山農業會計學校畢業的王仁會回到村中,便被選為了村幹部。「當時看著村裡的田地水源好,又肥沃,但就是沒有好效益,我是看眼裡急在心裡。」王仁會說,「奮鬥是傳承不息的紅色基因。想到當年黃振士烈士敢為人先鬧革命,作為坡村後人也不能不思進取,通過考察,我決定帶著村民們種辣椒。」

  1989年,王仁會引來三位湖南的客商,將村裡的土地租三年給他們種辣椒。「我心裡也有『小算盤』,客商來種三年,讓村民給他們打工,同時也是學技術,過三年就讓村民自己種。」王仁會將一股子的機靈勁都用到村子的發展中。

  直到今天,辣椒依然是村中重要的農作物。「我自家去年還種了兩畝辣椒,每畝每年有五六千元收入。」村民李文會高興地說道。

  發展鄉村遊 村民當「掌柜」

  「這是按照黃振士烈士故居原貌布置的,黃振士小時候就是在這樣樸素的環境中學習成長……」4月28日上午,來自陵水中學的100多名師生走進坡村,換上紅軍軍服,在講解員的解說下開啟紅色革命之旅。

  「過去整個坡村300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6000元。」坡村村委會副主任顧大峰介紹,村裡不少村民為了補貼家用選擇外出打零工。

  以紅色革命文化為切入點,發展坡村鄉村旅遊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是2014年作為大學生村官的顧大峰進村工作時就有的想法。「開發紅色資源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發展。」

  機會出現在2016年底,一場名為「傳承紅色記憶 穿越時光之旅」的全域旅遊主題活動在坡村舉辦,讓這個沉寂已久的革命村莊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3個月便完成一期工程,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顧大峰介紹,坡村打造了時光郵局、公社食堂等特色景點並進行串聯,讓身著紅軍服裝的遊客穿梭其間,聽紅軍故事、領糧票吃革命餐、模擬戰場訓練。

  紅色鄉村旅遊的發展,改變了許多村民的生活。今年50歲的黃亞福怎麼也想不到如今能在家門口當起「掌柜」,去年他經營的民宿營業額達到了3萬多元;對年過六旬的村民鄭有深而言,一天最開心的時光就是到黎樂堂排練、演奏八音,節假日參與村中的八音表演還能拿到補貼與演出費用;更多的村民加入農家樂當上了大廚,經營起售賣特色農產品的店鋪……

  顧大峰介紹,2016年坡村成立了以黨總支部為核心的坡村文化演藝有限公司,由他擔任總經理,負責坡村全域旅遊示範點日常運營管理工作,實行村民收益共享,增加了村民收入。

  鄉村謀振興 青年成主力

  4月28日下午,豔陽高照,陵水中學的學生們卻熱情頗高:一個個早已來到坡村的真人CS(軍事模擬類戶外競技運動)樂園,穿上迷彩服,躍躍欲試想要體驗一把。

  「坡村想要真正吸引遊客,僅靠紅色文化的講解還不夠,還需要開發更多吸引人的項目,這個真人CS便是前不久打造完成的一個項目。」顧大峰介紹說,這個項目由被村裡人稱為「五虎將」的5位返鄉青年牽頭打造。

  走入真人CS園地,記者見到了「五虎將」之一的王葉。王葉今年29歲,身材高瘦的他戴著鴨舌帽正在烈日下忙活。

  「過去在家種過地,也出去務過工,但想著這裡是我們的家園,總想盡一份力把它打造得更好。」休息的間隙,王葉告訴記者,這個真人CS項目由村裡的文化演繹公司出資金,他們5位年輕人出創意與人力,兩個月時間便把園區打造出來。

  「知道村裡要發展紅色旅遊,我想都沒想就跑回來了。」吉雄峰從小在坡村聽著紅色故事長大,對家鄉很有感情。2016年年底,已經在外打工10年的他放棄了海口的工作,回到家鄉當了一名園區講解員,為遊客講述坡村的歷史故事。

  「同學們,『一腔熱血赴革命,熊熊烽火不顧身』,革命先烈用生命為我們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當傳承與發揚紅色革命精神,讓自己的青春在奮鬥中綻放光彩……」採訪結束正要離開時,講解員的聲音在美麗的坡村中久久迴蕩。

  (本報椰林5月7日電)

相關焦點

  • 陵水坡村:一抹「紅色」帶出多彩生活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通訊員 陳思國 攝  1919年秋,24歲的黃振士從陵水縣黎亭峒坡村(今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坡村)走出,到廣州求學,為後來的革命生涯作好思想和知識的儲備;100年後,不少外出打工的坡村年輕人從城市回到坡村,靠著發展鄉村旅遊業與特色種養產業,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改變著革命老區的面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牛角號遇上銅軍號
    在此次進行的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收藏於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的兩件革命文物尤為引人注目:一件為陵水蘇維埃政府的牛角軍號,另一件則是陵水革命軍繳獲的國民黨銅軍號。  海南有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光輝革命史,革命文物是海南文物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省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
    報省文明委領導批准,現將擬申報推薦名單、複查擬確認繼續保留和撤銷榮譽稱號名單一併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公示時間:2020年9月8日至14日。  屯昌縣(1個):屯昌縣烏坡鎮  陵水黎族自治縣(1個):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小妹村  昌江黎族自治縣(1個):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1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什進村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3個):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大邊村、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塹對村、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金妙朗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聖女果映紅農家致富路
    光坡鎮武山村田洋上,村民許茂軍帶著一家4口人正在地裡忙碌勞作,田埂上的聖女果已經有半腰高,沿著架子往上爬,有的植株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  「按照這長勢,再過個把月就應該有收穫了吧。」許茂軍笑眯眯地說,去年家裡一共種有6畝多地,除了種苗、化肥等成本,收入近8萬多元。  像許茂軍一樣,通過種植聖女果增加收入已經成為陵水許多農戶家庭致富的主要途徑。
  • 陵水房車自駕車露營鄉村之旅將於4月28日啟幕
    人民網訊 由海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年(第六屆)海南鄉村旅遊文化節將於4月28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開幕。作為本屆海南鄉村旅遊文化節主體活動之一的陵水房車(自駕車)露營鄉村之旅將於4月28至30日舉行,以「醉美陵水 美麗鄉約」為主題,集結了全國各地的房車(自駕車)車友。
  • 海南日報數字報-鄉村旅遊刮「文藝風」
    為此,今年陵水聖女果採摘季活動將重點放在建設對鄉村旅遊發展具有延展意義的旅遊配套設施上。「我們運用打造文創景點的思維,對荒田、舊房、池塘等隨處可見的鄉村景色進行藝術打造,豐富鄉村旅遊內容,提升旅遊可玩性,以吸引更多的遊客。」本屆採摘季活動方案設計單位海南拾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馨月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少數民族特色美食
    酸粉作為陵水獨有的風味小食,以酸辣甜香的口味和作料豐富而備受喜愛。  長桌宴  黎族千人長桌宴是黎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桌宴宴席長條桌排開,上面盛著三色飯、小魚乾、竹筒飯、醃肉脯、山蘭酒等當地特色美食。  竹筒飯  黎家竹筒飯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旅融合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
    他強調,要充分發揮好海南特色風情和熱帶農業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促進農旅深度融合,讓老百姓吃上全域旅遊飯,在家門口受益增收。  大艾園村是陵水革命老區之一,近年來因地制宜發展聖女果產業,並與紅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資源相融合,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收入大幅度提升。走進村中,只見在村文化大舞臺上,村民正在載歌載舞迎接八方來客,攤鋪上則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特色手工藝品和農副產品。
  • 【海生活】海南椰級鄉村旅遊點大全!個個都似桃花源,值得一去!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地址:從海口驅車出發,沿著海南東線高速行駛,在中原鎮十八坡處下高速,途經迎賓路、龍潭路和博文路,南強村便在博文路邊。北仍村位於瓊海市嘉積鎮的官塘片區內,是官塘村委會8個村民小組中的一個。這裡距離市區8公裡,有48戶農家158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亞亞為什麼以海南坡鹿為原型?
    本報三亞11月28日電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吳維楊)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11月28日舉辦倒計時一周年活動,三亞亞沙會組委會同步發布亞沙會吉祥物,這個名為「亞亞」的吉祥物,以海南坡鹿為原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紮根黎鄉知草勁 育人十載吐芬芳
    這裡是地處吊羅山南麓的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福和希望小學,文勁芳就在這裡教書。  福和希望小學就讀的學生以黎族為主,大多是附近大坡村、白石村的村民子女,近80%的學生父母以務農為主,10%的家長外出務工,有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家長們大多忙於生計,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孩子,而且學校太偏僻了,優秀教師資源稀缺。」學校校長謝創華介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坡鹿種群數量以每年15%速度遞增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海南坡鹿曾遍布瓊島  濃長的睫毛輕輕閃動,一雙眸子如秋水般澄澈,當與一隻海南坡鹿對視時,幾乎沒有人不會被眼前的這個可愛生靈所俘獲。  因棲居於丘陵坡地而得名的海南坡鹿,外形頗似梅花鹿,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且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10所省示範幼兒園累計對口幫扶64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海南師範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幫扶萬寧、五指山、陵水、保亭等市縣學前教育發展。農村的學齡前兒童,可以優惠地暢享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的優質環境。  義務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咖啡」初現和「興隆」由來
    1898年,馬來亞華僑鄺世連帶回咖啡種子,率先在文昌南陽石人坡村栽種;1908年,又有華僑在儋州試種咖啡……有關咖啡在海南的文獻歷歷可考。興隆的咖啡名聲在外,儘管那裡不是海南島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但「咖啡」二字首入海南卻在興隆。  一切要從133年前一份電報說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規劃打造國家級紅樹林溼地公園
    本報椰林11月21日電 (記者李豔玫 通訊員陳思國)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依新村潟湖而種的
  • 「珍珠海岸,美麗陵水」2012海南·陵水城市營銷全國巡展活動圓滿落幕
    8月13日至9月15日,陵水黎族自治縣舉辦了「珍珠海岸 美麗陵水」 2012海南·陵水城市營銷全國巡展系列活動。  一、「請進來推廣」,旅行商、媒體對陵水大加讚賞  8月13日,「珍珠海岸 美麗陵水」 2012海南·陵水城市營銷全國巡展活動在陵水美麗的香水灣畔拉開帷幕,邀請了來自北京、上海、重慶三大城市的主流媒體、旅行商以及海南本地的媒體和旅行商共120多人親臨陵水,進行為期兩天的實地採風活動,體驗南灣猴島、分界洲島、椰田古寨等旅遊景區特色旅遊項目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清水灣國際信息產業園魅力「引企」
    ■ 本報記者 李豔玫 通訊員 黃豔豔 陳思國  召開北鬥產業落地海南對接會議、陵水北鬥導航遙感應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