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光輝革命史,革命文物是海南文物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在此次進行的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收藏於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的兩件曾經「敵對」的革命文物尤為引人注目:一件為陵水蘇維埃政府的牛角軍號,另一件則是陵水革命軍繳獲的國民黨銅軍號。
陵水蘇維埃政府的牛角軍號由水牛角製成,通體呈黃褐色,長約25釐米,上部略尖下部呈喇叭口,中空,整體形似彎曲的鳥喙。號身平滑,有少許劃痕。吹口為圓筒狀,四周略鼓,中鑽一小孔,口部稍殘。牛角號整體保存較為完整,有明顯的使用痕跡。鑑於其重要的歷史價值,並結合1994年國家文物鑑定組的鑑定結果,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組將其擬定為一級文物,現藏於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
被陵水革命軍繳獲的國民黨銅軍號整體銅質,通長45cm,通寬18cm,通高11cm,吹口為喇叭狀,中有一小孔。管身中部彎作一圈,喇叭口處破損嚴重,號把與喇叭口連接處有一國民黨黨徽標誌。經多年歲月磨蝕,號身已由黃色變為青銅色,其文物等級暫未確定。
從歷史中走來的牛角號
關於最早的牛角號起源於何時的問題,由考古發現來看,新石器時代後期及至銅石並用時代已出土有多件陶質號角,時代最早的一件由陝西華縣井家堡村仰韶文化墓葬出土。從造型看,井家堡的這件陶角號就是仿製牛角號製作而成,由此可以推測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先民就已可以製作牛角號,但由於其材質不易保存,故而很難保留至今。從民族史的角度看,牛角號是瑤族、黎族、土家族等常見的吹管樂器,所以黎族同胞對它並不陌生。海南地區又是黎族聚集地,陵水縣蘇維埃政府的建立過程中,許多參加戰鬥的革命軍與農軍戰士包括領導人黃振士等都為黎族。由此看來這件牛角號被作為瓊崖革命軍隊的軍號不是一個偶然,這其中應有歷史的傳承。
銅質軍樂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鳴金收兵」,這裡的「金」指的就是銅質樂器。但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銅質軍號並沒有在中國產生,而是西方的舶來品。大體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西方引進軍樂隊。袁世凱的新軍中已設置有軍樂隊,並利用軍號進行操練新兵和舉行迎送儀式等,而原來清軍的舊式鼓吹樂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此後的國民黨軍隊延續了這一傳統,軍隊中使用的一般就是銅質軍號,陵水縣博物館陳列的這件銅軍號就是國民黨軍隊最為常見的軍號形制之一。
號角聲起紅旗飄
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的這把牛角號曾作為陵水縣蘇維埃政府的軍號,在瓊崖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創建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它於1984年由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樂利村村民黎亞武捐交,捐贈者黎亞武的爺爺即是當年蘇維埃政府的司號員。在戰爭年代,牛角號與黎爺爺一起參加過許多重要戰役,是革命隊伍預警敵人來襲和投入戰鬥的重要工具,也是見證過瓊崖革命史的重要文物。
牛角號的革命生涯還要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國民大革命時期,歷史變革的烈火迅速蔓延,很快燃燒到神州大地最南端的瓊崖。根據《陵水縣誌》的記載,此時的陵水地區經濟與文化相對落後,地方反動勢力猖獗,當地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這促使幾位受過馬克思主義洗禮的革命青年回到家鄉陵水,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革命組織先後吸納了黃國仁、王昭夷等地方實力派,後又在陵水縣坡村成立了農民自衛軍。牛角號因是黎族重要的吹管樂器,革命隊伍中黎族同胞又佔多數,同時考慮到農軍較為貧困的狀況,牛角號自然被選作隊伍的軍號。直至蘇維埃建立及許多後續戰役中,都可以看到牛角號的身影。
但反動政府為撲滅革命火種,不久便糾集軍隊前來攻打坡村根據地。敵人來襲,催人振奮的牛角號聲起,自衛軍戰士們同仇敵愾,很快將敵人打得落荒而逃。
由於無法回到戰爭年代,牛角號的主人黎爺爺也早已過世。我們只能從其後人的描述中想像當時的革命場面:八十多年前的某一天,身為陵水農軍司號員的黎爺爺手握著這把牛角號,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吹起。革命前輩們聽到號聲,前赴後繼地攻向敵人的陣營。這把年久的牛角號,已成為瓊崖革命軍隊士氣的延續,記錄著他們忠貞的革命信仰和不怕犧牲敢於戰鬥的「亮劍」精神。
無獨有偶,在今河北西柏坡博物館中也保存有一件較為知名的牛角號,這便是昔日南方紅軍遊擊隊用過的牛角軍號。可以推測,在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可能曾經出現過成百上千隻牛角軍號。他們在戰鬥中吹響,見證過歷史,背負著一頁頁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存留至今,而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的這件只是它們中的一個代表。
躺在牛角號一旁的銅軍號
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中的銅軍號就陳列於牛角號的旁邊,此號是未建立蘇維埃政府之前,革命軍隊攻打陵水縣城時繳獲的國民黨戰利品。經過多次輾轉,後因與陵水蘇維埃政府的建立頗有淵源,即成為陵水縣蘇維埃政權舊址即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博物館中的一件藏品。
1927年7月中共陵水縣委成立後決定乘機武裝奪取陵水縣城,創建工農政權。在討逆革命軍和農軍共同配合下,伴著隆隆進攻的牛角號聲,很快拿下縣城,並成立陵水縣人民政府。就是在這次戰役中,這把被繳獲的國民黨銅軍號粉墨登場。當時革命隊伍中牛角號吹起,戰士們伴著進攻的號角衝向敵陣。聽到隆隆的牛角號聲,心虛的國民黨軍隊倉皇逃走,慌亂中被擊斃10餘人。丟盔卸甲的國民黨司號員情急中將銅質軍號丟入陵水河中,後被我軍將士撈出。一晃八十餘年過去,現在陳列在博物館中的銅質軍號喇叭口處仍殘缺不全,即為當年戰時被丟棄時損壞。
但反動力量不甘失敗,七天後又集結大量兵力向陵水縣城反撲。考慮到要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革命軍隊決定撤出陵水縣城。1927年11月,在中共瓊崖特委支持下,陵水縣委決定再次攻打縣城。在徐成章和黃振士的帶領下,革命軍隊對陵水縣城進行了包圍。敵人得到消息,棄城而逃。1927年12月16日,牛角號再次吹響了勝利的號角,瓊崖地區的第一個紅色政權——陵水縣蘇維埃政府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