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單華偉的第一百五十三篇原創文章
我們常說的所謂「天賦」,好像是一定存在的,最簡單的一個例子,長得高,長得帥,長得漂亮……這些都是直觀可見的。
在智力水平上,也肯定有人生來就很高,經過對大量雙胞胎(包括同卵和異卵)的調查研究以及其他的實驗,心理學家得出了結論——智力的遺傳力,也就是智力測驗分數可歸因為遺傳因素的變異,是50%。
但是,這並不是說「你的智力,一半由你爸媽的智力水平決定」,——這是很多人的誤解,而統計學的嚴謹之處就在於此,這個統計結果表明的是『 我們能夠把群體內智力變異的50%歸為遺傳 』或者『 人們之間的差異在50%的程度上,能夠歸因於基因 』。
遺傳力永遠不能用來說明個人情況,他只適用於說明人們之間為什麼會存在差異。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有10根按照1米、2米、3米……的規律,一根比一根長的棍子放在那裡,你統計出來平均高度是5.5米,但裡面卻沒有一根棍子是5.5米的。仔細想想,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
而那些我們看到的,聽說的,孩子隨父母一起聰明的例子,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當中有還有很多環境、教育、飲食的因素是被我們忽視了的,另外,那些父母輩都不怎麼「聰明」,從農村走出來的商界名流,以及眾多實現了階層跨越的聰明人,顯然被說「孩子隨父母一起聰明,所以基因決定聰明程度」的人有意忽視了。
音樂家和歌手的子女也走上音樂道路,不是因為他們從基因裡繼承了父母的「音樂細胞」,而是他們從小受到極好的音樂教育,並且培養了對音樂的熱愛。
而偏遠地區的人智商測試得分往往比城市地區的人得分低,更多的也是環境而非基因因素,城市中的孩子能更早的接觸多門語言,學習更多的知識,有更好的老師和教育資源……是經濟和階級的不平等,造成了智力的不平等。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最終發展成什麼樣子,涉及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無數的機會來塑造、優化自己的大腦,而那些運氣不太好的人,也會被無數次傷害……
當大家一口一個智商,天賦的時候,心裡的想的不過是要找到一個一針頂破天,決定這個人一生成敗的大招。
但很抱歉,從我們上面的分析你能看到,並沒有這樣一個東西。
這時有人可能會說,那也許我們可以這樣鼓勵一個人,說他「有天賦」,幫助他形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提高他的自信呀。
首先,從人道的角度考慮,這是不應該被提倡的,因為這會讓老師對學生,人對人區別對待,會讓人的自信心受到打擊,會讓家長給孩子設定過高期望……這些後果都是不可想像的。
只要設定了一個叫做「有天賦」的東西,那就必然會有「沒有天賦」,即使同等的鼓勵,人之間還是會形成「是不是真的有」或者「是高還是低」的懷疑,本來好好的,為什麼要憑空給人這樣一層如此沉重的心理負擔?
其次,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相信自己有天賦,從此他都將以天賦為自己成就的核心標尺,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鼓勵他的——取得成功後注意不到自己的長處以備下次保持,失敗後不反思吸取教訓反而怨天尤人,說是自己天賦不夠,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才嗎?
筆者的觀點已經表達得很明確了:我們以為的很多所謂「天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生就有的稟賦,而是後天形成的。
不過,前文談的,多半是環境、教育、飲食這樣一些培養因素,都是由父母或者社會控制的,我們自己能不能決定一定變量,發展一些屬於自己的「偽天賦」呢?
完全可以,方式有很多,熟練、習慣、積累與跨界……總之,去學習。
外國人總認為中國人口算能力驚人,因為他們沒法像我們這樣背一個朗朗上口的乘法口訣表;
大家都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是天賦異稟的人,卻不知道他們中很多人都是每天學習十多個小時,沒有任何社交和娛樂,連個人衛生都部分放棄了的,努力的普通人。
也許,有一些先天的因素,你叫他智商也好,天賦也罷,在影響著我們的能力發展,但它們絕對不會決定我們的能力上限,心理學研究表明,智商在120以上,也就是說只要你智商基本正常,智商這個因素在你的成功中發揮的作用其實已經很少了。
當然,在某些頂尖的領域,比如高新科技創業、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競爭,高端的,能在藝術史上留名的藝術創造……在這些地方,超越普通人的智商是基礎,但同普通人的競爭一樣——只要你的智力允許你進入這個賽場,那智力並不會決定你的能力和成就上限,是智力、教育、學習、積累以及更多的偶然因素,所有的一切,共同決定你的上限。
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競爭永遠不是單維度的,兩個人面對面扳手腕一樣的競技很少在真實世界發生,要扳手腕,缺少技巧和臂力,你肯定贏不了,但若要完成一個任務,你有千萬種方法和維度把它完成。
就算真碰上和扳手腕一樣的單項能力競爭,也沒有人限制你找別人替你完成(外包),你還可以給自己的手臂裝上一個機械輔助設備,甚至你可以直接棄權認輸,在其他地方把比分拉回來。
道理很簡單:也許在某個標準下,你所有的能力加起來都沒有別人強,但把某一件事做好,需要的能力是多元的,你有可能因為一項沒有被放到考核標準中的能力把任務完成了;即使在這個領域不行,你也可能在另一個領域中做出比別人相比之下更高的成就。
簡單理解,如果你是一頭獅子,就別去和海豚比遊泳,也許你甚至都不應該去和任何動物比賽跑,你不應該和任何動物比任何東西,你是獵食者,去捕獵吧。
實際上,本文在『 天賦 』這個話題上,基本上是偏題的,我更多在談的,其實是『 能力 』。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我總在不斷轉移主題,從第一小節開始,雖然是在澄清大家對天賦的誤解,將那些大家誤以為是天賦的東西還原到其本來面目,但這已經是把話題轉移到能力的形成上了。
在文章中,我也反覆陳述,先天智商和天賦的差距是真實存在的,但能力的形成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天賦並不決定一切,並且由於過度強調天賦會造成不必要的惡果,所以我們應該對這個詞保持高度警惕。
整篇文章中,我一直對那個叫做天賦的東西左躲右閃,但在某一天,在某個時刻,有個天賦異稟強大到妖孽的人,有個被父母培養得極好的人出現在你生命中,你會發現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有時候,在一個方面強到極致,真的可以一針頂破天。
但是這些東西,並不需要我專門去講,有的道理,打擊面太廣,你我心知肚明就好。
而我最後還是選擇講出來,是因為我不希望大家看完我的文章後,產生一種不必要的傲慢,只相信後天努力,不然當你看到某些真的天賦異稟的人,你會被嚇到,無法理解,或者認為別人一定是作弊,代筆……
人群中,有極少極少一兩個極個別的人,真的就是這樣,生來就是人傑,英豪,龍鳳。
我們需要對某些神秘的東西保持敬畏。
我講的黑童話,你聽懂了嗎?
更多認知升級、思辨思考的內容,請參考我的『 個人成長體系01:認知與自我 』專欄
我是單華偉,專欄作家,全網同名發文,這是我的第一百五十三篇原創文章(各平臺更新不同,所以我發文不一定是按順序來的),所有從別處參考的內容都會在文末標出,沒有標註的部分,那便是個人所思所想,歡迎轉發和分享我的文章。
本文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任何包括但不限於圖文、音視頻形式的侵權行為將被追責,商業轉載與合作請私信聯繫。
參考書目:
戴維.邁爾斯. 心理學(第9版)[M].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