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駐滬辦事處

2021-01-08 澎湃新聞

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前線,堅持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成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中堅力量。上海人民踴躍募捐,竭誠支援子弟兵,而當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則在申城與抗日根據地之間架起了「特殊的橋梁」。

公開活動的「八辦」

1936 年10 月,潘漢年從陝北抵滬,擔任中共上海辦事處主任。他剛到任,就去上海莫利哀路29 號宋慶齡寓所(今香山路7 號孫中山故居)拜訪,呈交毛澤東的親筆信。毛澤東在函中提及:「茲派潘漢年同志前來面申具體組織統一戰線之意見,並與先生商酌公開活動之辦法……」宋慶齡把中共領袖的囑託作為義不容辭的任務,她熱忱幫助聯絡各界著名人士,給予潘漢年全力支持。

隨後,李克農也來到黃浦江畔,在上海福煦路多福裡21 號(今延安中路504 弄21 號)設紅軍駐滬辦事處,對外稱為「李公館」,秘密開展工作。

1937 年8 月, 中國共產黨根據抗戰的新形勢,在中共上海辦事處、紅軍駐滬辦事處的基礎上,建立了公開的八路軍駐滬辦事處(簡稱「八辦」)。八路軍駐滬辦事處開展的主要工作是:聯合各階層人士,發展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如與許多抗日團體緊密合作,同宋慶齡和救國會「七君子」等也保持聯繫;出版《內地通訊》《民族公論》《文獻》等刊物宣傳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並促成以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名義出版《救亡日報》(推薦郭沫若為社長);營救被捕同志,安置出獄同志;聯絡江南抗日武裝,如曾派何克希等到江陰梅光迪部隊開展工作,這支部隊後融入江南抗日義勇軍;採辦八路軍和新四軍急需物資等。另外,八路軍駐滬辦事處還收集了不少重要情報,如有同志曾利用多層關係打入日本駐滬特務機關滿鐵上海事務所、汪偽政權財經和特務機關、汪偽上海黨部等機構,獲得日本天皇御前會議記錄、日本大本營會議決議案等情報。

延安中路八路軍駐滬辦事處舊址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浦江縱橫》

八路軍駐滬辦事處第一任主任是李克農,他不久離開上海,由潘漢年接任;劉少文擔任秘書長(後擔任主任),成員先後有趙瑛、向楓、孟進、王少春、張紀恩、朱志良、徐漢光等。其機關即原紅軍駐滬辦事處,這是兩上兩下的石庫門房屋,底層東廂房作會客室,樓梯拐角處的牆上掛著一架電話機;二樓東廂房由李克農、趙瑛夫婦居住,他們離開時,劉少文搬入;後樓是工作人員宿舍,由參與報務、譯電的朱志良居住;樓梯轉角處的牆上,掛著一部電話機。另外,為了便於向中共中央請示匯報,在上海同孚路(今石門一路)同孚裡設秘密電臺;又因編印宣傳刊物的需要,在上海望志路(今興業路)辦起一個印刷所。

八路軍駐滬辦事處出版的《文獻》

潘漢年不僅通過進步人士為根據地募集各種物資,並把工作做到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那兒。1937 年10 月,他以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身份致函杜月笙,說明八路軍「開入晉北,血戰經月,已迭予日寇重創」,現「經費限制,防毒裝備缺乏」,「渴望後方同胞捐助」;杜月笙因擔任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主席團成員兼籌募委員會主任,遂召集會議討論,議決把剛從荷蘭進口的1000 副防毒面具捐贈給八路軍。還有,他抽空撰寫了20 多篇政論,其中發表於第131 期《良友畫報》的《對日抗戰中的第八路軍》,是上海最早全面宣傳八路軍的文章。

在「孤島」首次出版《西行漫記》

1937 年11 月12 日,申城淪陷。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成為「孤島」,八路軍駐滬辦事處轉入半公開和地下活動,並遷址上海薩坡賽路264 號(今淡水路192號)。這是沿街的三層房屋,劉少文、孟進夫婦居住於此,朱志良以學生身份住在三樓亭子間。

八路軍駐滬辦事處出版的《內地通訊》

此時,秘密電臺也移至上海貝勒路(今黃陂南路)148 號,這是一幢沿街的三層房屋(原建築現已不存),報務員是從延安調來的李白,即大家所熟悉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主人公李俠的原型,他為了隱蔽,把收發報機裝在兩隻皮箱裡,白天同房主家的皮箱混在一起,到深夜再拎上三樓,關緊門窗,拉上雙層厚窗簾,開始收發報。交通員王少春作為朱志良的「家庭教師」,負責聯繫機關和電臺之間的聯繫。據朱志良回憶,當年八路軍駐滬辦事處曾通過秘密電臺向中共中央匯報過許多重要情況,如侵滬日軍的番號、兵力、武器裝備、登陸地點和軍事部署,國民黨軍隊的防禦,美國聲稱支持抗戰而又向日本提供軍用物資,上海的金融、棉紗、股票市場變化,上海各界著名愛國人士強烈的抗日呼聲等。

1937 年12 月9 日, 中共江蘇省委為了宣傳抗日救亡,突破日偽新聞封鎖,在滬創辦《譯報》(後更名《每日譯報》)。八路軍駐滬辦事處給予多種協助,使該報不斷擴大影響,成為抗日的戰鬥號角。

1938 年初,劉少文帶著英文版的《紅星照耀中國》去見胡愈之,請他設法把這本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生動介紹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真實情況的作品譯成中文並印行;不久,上海復社出版它的中譯本,為了防備租界當局查禁,將書名譯作《西行漫記》,初版2000 冊很快售罄,隨後多次加印。同年夏,劉少文又把英文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交給梅益,說蘇聯作家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這本書對我國讀者具有教育意義,希望譯成中文並出版;梅益認真進行翻譯,最終使該書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在險惡環境中,八路軍駐滬辦事處努力工作,一直堅持到1939 年冬。

秘密工作的「新辦」

1941 年1 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襲擊新四軍的「皖南事變」。中共中央東南局(不久合併於中原局,組成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為了便於從上海輸送人員到抗日根據地,在同年3 月秘密建立新四軍駐滬辦事處(簡稱「新辦」)。

嘉善路新四軍駐滬辦事處舊址

新四軍駐滬辦事處由楊斌擔任主任,馮銘銓擔任副主任,成員先後有榮健生、張達平、徐盼秋、王建中、魯平、羅揚、李子明、蔡平等30 多人。其機關前期設於上海巨籟達路(今巨鹿路)251 號張達平租用的亭子間(原建築現已不存),這是沿街的三層房屋,後門弄堂稱聖達裡,通向聖母院路(今瑞金一路);後期遷至上海甘世東路興順裡15 號(今嘉善路140 弄15 號)二樓李子明家中,這是石庫門房屋,所在弄堂為同雷米路(今永康路)興順裡相區別,也稱興順東裡。另外,在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龍門戲院隔壁、呂班路(今重慶南路)震旦大學附近開了煙雜店作為聯絡點,並為方便向根據地運送物資還辦起一個報關行。

在中共上海地下組織幫助下,新四軍駐滬辦事處開闢了去蘇北、淮南的地下交通線。從1941 年春至翌年秋,交通員陸續安全護送近1700 人,其中有從皖南突圍的曾山、李一氓、餘立金、錢俊瑞、薛暮橋等,從大後方轉移的孫冶方、賀綠汀、鄒韜奮、範長江等,國際友人奧地利醫生羅生特、波蘭作家希伯與夫人,以及大批奔赴根據地的醫務人員、技術骨幹等。另外,曾掩護蘇中區黨委書記陳丕顯和新四軍幹部劉炎、鄧六金、湯光恢、李堅貞、曾子平等來滬治病,還為根據地購置了電臺設備、教學用具、無縫鋼管、醫療器械、藥品和許多書刊等。

楊斌患有較嚴重的肺結核,但他帶病堅守崗位,率領大家努力開展工作。楊斌屢遇險境,都機智地擺脫。如新四軍駐滬辦事處的報關行遭破壞時,楊斌不知道出事,走進門便被扣住盤問,他鎮定地自稱是來申城治病的南洋華僑,想到此處託購西藥,日本特務沒發現破綻只好放人。

1942 年底,因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已完成使命,加之環境日益險惡,黨組織決定撤銷該機構。一些同志成為蘇中區黨委秘密工作部留守人員,利用原來的基礎繼續堅持戰鬥。

艱難歲月裡,八路軍和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在黨組織領導下,經上海進步團體和各界愛國人士密切配合,不斷為抗日根據地「雪中送炭」,這對於抗戰贏得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如今,延安中路八路軍駐滬辦事處舊址、嘉善路新四軍駐滬辦事處舊址都得到保護,基本保持原貌,它們對於傳承紅色基因有著重要作用。

原標題:《鉤沉|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駐滬辦事處》

相關焦點

  • 漲知識|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擬實行軍銜制度,但未能實現
    【編者按】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為紀念八路軍、新四軍成立80周年,中國軍網微信特推出專家系列稿件,從不同視角介紹歷史上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 細數八路軍、新四軍的識別標誌
    為紀念八路軍、新四軍成立80周年,中國軍網微信特推出專家系列稿件,從不同視角去介紹歷史上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紅軍改編八路軍、新四軍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誌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說起八路軍、新四軍的識別標誌,很多人都能想到臂章和帽徽,可是你知道八路軍、新四軍都戴過哪些臂章嗎?另外,八路軍、新四軍的胸章及領章是怎麼回事?
  • 【史海鉤沉】陳明遠:抗戰時期蔣介石與八路軍糧餉發放探究
    國防政府對八路軍發餉數目,是根據協議對三個師按4.5萬人計算,每月發給軍餉法幣63萬元,其中生活費30萬元,戰務費20萬元,補助5萬元,醫療補助費1萬元,米津貼補助及兵站補助費7萬元,(當時法幣1元合抗戰前1銀圓)以後幾年略有增加,但總數沒超過75萬元。軍餉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向軍需局領取。如115師參謀長周昆領取該師第二批軍餉8萬元。
  • 細數八路軍、新四軍的識別標誌
    編者按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為紀念八路軍、新四軍成立80周年,中國軍網微信特推出專家系列稿件,從不同視角去介紹歷史上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紅軍改編八路軍、新四軍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誌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
  •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
    暑期社會實踐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2020年7月5日下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學院暑期社會實踐西安實踐分隊前往了位於西安市北新街七賢莊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參觀學習。
  • 在華中抗戰的新四軍,為何在解放戰爭時,卻去往了山東?
    │任微言卿抗戰期間,新四軍深入日偽眼皮底下,堅持在華中地區抗戰,不斷重創日偽軍,還先後創建了蘇中、淮南、蘇北、淮北、浙東等八塊抗日根據地。毛主席說:「新四軍是華中人民的長城」。可是抗戰結束後,新四軍主力部隊為何為離開了堅持抗戰八年之久的華中,而北上進入了山東地區呢?
  • 抗戰初期,蔣介石曾派3位將軍到八路軍總部,他們擔任什麼職務?
    抗戰爆發後,雖然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共部隊也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但是蔣介石對這兩支部隊還是很不放心,於是派了不少人進入八路軍、新四軍中,美其名曰指導工作,實際上是為了監控八路軍和新四軍。事實上,蔣介石曾派了3名幹部到八路軍總部工作,他們是誰?主要擔任什麼職務?
  • 抗戰年代,八路軍人手一套軍服可太難了
    左邊兩個是新四軍的夏常服與冬棉服,右邊兩個是八路軍的夏常服與冬棉服。圖片來源:《中國百年軍服增補版》,作者徐平但換裝一事在部隊中引起很大牴觸。在此之前,紅軍有自己的服裝。1929年3月,紅軍在福建長汀打了個大勝仗。毛澤東看到,紅軍戰士中有穿繳獲的白軍軍服,有穿工人和農民服裝的,還有穿長袍馬褂的。
  • 知道嗎:抗戰中有支神奇的日本「八路軍」
    在新四軍中也先後成立了「覺醒聯盟」和「反戰同盟」組織,在華中、蘇北、蘇中、淮南、淮北等地建立了支部。沙飛攝這些宣傳品對於日軍官兵了解戰爭性質、戰局真相和八路軍的寬俘政策、幫助日軍官兵從戰爭中覺醒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參與八路軍、新四軍組織發動的政治攻勢。
  • 皖東摩擦前新四軍抗戰戰略的調整與演變
    本文試以「溝通與討論」的視角,重建1940年春皖東摩擦前中央與項英在時勢推移中針對不同戰略性議題往復討論的動態歷史進程,為理解新四軍抗戰戰略的形成、演變及雙方互動關係提供一個史實基礎。  次日,該會呈報給中央的保證書中說:「(新)四軍黨的積極分子會聽了項英同志關於六中擴大會總結報告後,全體同志表示完全一致同意和擁護。」為使一切領導方式、工作方法與工作作風適合黨的新政策,提出三項中心任務:1.「努力爭取前線抗戰更大勝利創立江南抗戰根據地」;2.「努力深造和壯大新四軍成為第二八路軍」;3.
  • 新四軍首任軍長葉挺是中將,為啥到陳毅當軍長時差點授上將軍銜?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沒有正式實行軍銜制度。但是,當時八路軍、新四軍部分人員曾有過軍銜,有些高級幹部還佩戴過綴有金星的中將、少將領章。而且,抗戰初期和抗戰勝利後,在八路軍、新四軍中還曾兩次醞釀實行軍銜制度,只是受當時戰爭環境和物質條件的限制,這一願望未能實現。
  • 漢口花樓街洪益巷培心善堂與抗戰孩子劇團
    1938年2月9日下午,八路軍辦事處專門為孩子劇團召開一次茶話會,中共中央長江局組織部長博古、新四軍軍長葉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參加了茶話會。那天,中共中央長江局機要科長、秘書童小鵬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門前專門拍下了一張照片。
  • 派到新四軍的10位名將,有一位嫌職務低出走,結果很悲劇
    新四軍發展過程中,從八路軍(中央紅軍)陸續派來了很多幹部,這些幹部可以分為軍級、支隊(師)級、團營級三種。他帶領了近兩萬八路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三師把八路軍的作風傳遞給了新四軍,抗戰中一直是新四軍的主力部隊。7、賴傳珠(軍部參謀處長、軍參謀長)江西省贛縣人,1910年出生。
  • 抗戰時期,八路軍第129師軍委會由哪幾人組成?分別是什麼軍銜?
    1937年8月1日,八路軍、新四軍在師以及獨立行動的部隊中設立不公開的軍政委員會(後邊稱為軍委會),作為中共在該部隊的最高軍政領導機構,分別受前方軍分會和新四軍軍分會領導,向上級軍委會和中共中央負責。抗戰時期,八路軍3個師中均設立軍委會。那麼,八路軍第129師軍委會由哪幾人組成?
  • 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新四軍在武漢、黃岡、黃陂地區抗擊了日軍第六師團;在南京、鎮江、高淳、巢縣地區抗擊了日軍第十五師團;在鄂中漢川、雲夢、潛江地區抗擊了日軍第五十八師團;在上海、鎮江段京滬沿線抗擊了日軍第六十師團;在蘇中阜寧、寶應、江都、海門地區抗擊了日軍獨立第十二旅團;還有幾個日軍師團和2個獨立旅團為新四軍和國民黨軍隊共同抗擊。
  • 是的,抗戰紀念章發給了一位日本人:八路軍戰士小林寬澄
    東方IC 資料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9月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頒發紀念章,其中的一個日本名字特別矚目,他就是97歲高齡的日本籍八路軍戰士小林寬澄。
  • 抗戰時期,蔣介石讓國民黨軍向八路軍學習,但很快就後悔了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全國各界人士都投入到了抗戰中去,大家都對抗戰的將士們給予了最大的支持。而與之相反,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卻始終都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形成了非常好的軍民團結抗日的局面,讓蔣介石不得不開始反思,並向八路軍學習、取經。1938年2月,蔣介石將軍事委員會中的民眾組訓部和政訓部改組為政治部,陳誠為部長,周公為副部長。
  • 廖漢生將軍的新四軍徵程
    廖漢生為新中國解放事業和人民軍隊的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回顧自己的戎馬一生,對於從八路軍到新四軍這段經歷廖漢生非常珍視,認為對他「鍛鍊很大」。在回憶錄中,他深情地寫道:在抗日戰爭渡過難關、走向勝利的階段,黨中央及時制定了大發展的戰略方針。
  • 洪希伯:榮譽旗幟在飄揚——詳解抗戰勝利閱兵徒步方隊中的英模部隊
    8月21日下午召開的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新聞發布會上,首次公布了閱兵部隊的組成情況。除了奏唱抗戰經典歌曲的軍樂隊與合唱團2400人,以及三軍儀仗隊方隊外,其餘10個徒步方隊由前身為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遊擊隊的現役英模部隊組成,他們將在閱兵式和分列式上亮出自己的榮譽旗幟——筆者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場面就要在9月3日實現了。
  • 記江蘇省道德模範、濱海縣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徐振理的事跡
    他的《一部〈家史〉揭開日軍濱海燒村暴行》、《新四軍24團創建在天賜場》等重大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共兩黨、八路軍、新四軍抗日史空白,他將挖掘的數百萬抗日史料開辦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紀念館 ,為海內外數萬參觀者義務講解。創辦「鹽城—常州紅色文化傳遞驛站」,應邀到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黨校、中小學校、工廠、農村、黨政機關、部隊等單位宣讀抗戰論文、宣講家鄉抗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