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花樓街洪益巷培心善堂與抗戰孩子劇團

2020-12-22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1938年2月9日下午,八路軍辦事處專門為孩子劇團召開一次茶話會,中共中央長江局組織部長博古、新四軍軍長葉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參加了茶話會。那天,中共中央長江局機要科長、秘書童小鵬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門前專門拍下了一張照片。照片裡,車上一群穿著八路軍軍裝的孩子們,是在抗戰期間活躍在大江南北的「孩子劇團」的小團員,他們乘卡車從漢口花樓街洪益巷培心小學抵達長春街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孩子們還沒下車,站在辦事處門前的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就迎上去,鄧穎超高興地站到汽車駕駛室旁邊的踏板上,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鄧穎超和「孩子劇團」的小團員們笑得多開心啊!照片中前排左起為:孟慶樹(王明夫人)、鄧穎超、張曉梅(徐冰夫人)、張越霞。照片中最右邊手拿帽子的是時任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副官長袁超俊。

一個月前的1月10日,從漢口大智門火車站走出一群衣冠不整、滿面風塵的孩子,他們便是從上海流亡至漢口的「孩子劇團」。劇團成員有3女、19男,帶隊的吳新稼(現名吳莆生)只有19歲。當時,抗戰教育研究會特派陸維特迎接他們,將孩子劇團安排在漢口培心小學。

1938年,周恩來與鄧穎超在武漢。

幾天後,在八路軍辦事處工作的鄧穎超、孟慶樹和吳志堅到培心小學看望孩子劇團的全體成員,並轉交了周恩來、董必武及「八辦」同志們湊起來的60多元捐款,以補助生活與治病之用。社會知名人士茅盾、胡風、史良、張勁夫、樓適夷、曹孟君和《新華日報》記者楊慧琳、《大公報》記者陸詒等也到培心小學去看望了孩子劇團。1月24日至26日,《新華日報》副刊以整版篇幅刊登長篇報告文學《孩子劇團從上海來到武漢》。

抗戰教育研究會將孩子劇團的團員們被安排在培心善堂的組成部分——培心小學住宿。

2013年,培心善堂舊址花樓街洪益巷28號。 劉寶森攝

位於漢口洪益巷28號的培心善堂,「原指南禪林,清雍正七年(1729年),守道徐率紳民建於漢口八角亭(今洪益巷)」。1887年改為培心善堂,培心善堂董事會負責人為萬孝先。

培心善堂內的雕花牛腿。

武漢在明清時廣建善堂,到1840年前後達50多個,分布三鎮。當年,培心善堂在漢口是規模最大,很有名的善堂,官府曾多次送匾,贊其「培養天和」。善堂以興辦善舉為主要目的,大力開展各種慈善事業。善堂除興辦義學外,主要還包括救火救生、施棺收埋、施粥施衣、送診施藥等善舉。培心善堂等很多善堂均備有用於消防、救生的義務消防隊和水上救生紅船。救生紅船在漢江、長江兩水域分段遊弋,或停泊急流險段,遇險施救。

洪益巷28號院內保存的培心善堂記事碑。

「夏送茶藥,冬送薑湯,雪鋪草蓆」是常有之事。當時三鎮街頭的露斃、水上浮屍多由善堂收殮,埋於義冢。辛亥陽夏戰爭時,漢口紅十字會和各善堂收埋屍首約7000具,各慈善團體辦板棺局,年施棺木1000具左右。清代葉調元有首竹枝詞曾寫道:「貧人棺槨極平常,十二圓花很可裝。最下不須營葬具,替他收殮自新堂。」培心善堂過天井的後房即是收屍停屍的地方。

花樓街182號原市36中院內培心學校石碑

進入花樓街182號武漢市電子信息職業技術中學,可見一塊石碑,上刻「培心學校」4字,昭示人們這裡曾是培心學校,培心學校為培心善堂所辦。

為救濟貧苦失學兒童,光緒七年 (1881年)培心善堂創辦培心義塾。培心善堂董事會負責人萬孝先,義塾堂長童躍庭,響應張之洞督鄂時提倡教育之舉,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將培心義塾改為丙等小學堂,招收自費和公費生60人,聘萬孝先為堂長(即校長)、胡庭和為學監(即教務)。1908年1月,增設蒙養班,1909年春,為救濟貧寒子弟失學計,在堂左側構學舍一所,成立半日學堂。1918年春,楊開泉在培心善堂捐資興學,馮國璋頒發「黌舍歸仁」匾額以示表彰。1927年8月,這個「丙等小學堂」改名漢口私立培心學校。培心學校校區寬敞,講堂、操場均是新式建築,當時在私立小學中首屈一指。解放後改為洪益巷小學,小學搬遷後校舍為武漢市36中兼併,今為職業中學。

漢口基督教青年會。

孩子劇團團員住進培心小學後的2月12日,在漢口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在今黎黃陂路與中山大道交叉路口)舉行首次公演。他們飽含激情地演唱《義勇軍進行曲》、《救國軍歌》、《打回老家去》、《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抗戰歌曲,演出《捉漢奸》、《仁丹鬍子》、《幫助咱們的遊擊隊》、《放下你的鞭子》等活報劇。為期3天的演出,受到漢口民眾的好評。呂復、趙明、冼星海、張曙等戲劇家、音樂家還主動到培心小學去幫助他們提高演出水平。

2月14日,馮玉祥將軍派人將孩子劇團的團員們接到武昌千家街寓所,招待孩子們吃飯,馮玉祥及其夫人李德全和來賓講話後,孩子劇團的帶隊吳新稼報告了孩子劇團的情況。接著,劇團團員演唱歌曲,充滿真情實感的歌聲,震撼著與會的每一個人。《招待孩子劇團記》的作者何容說:「看了這些流浪的孩子們,再想到戰區內那些被轟炸、被遺棄、被踐踏、被屠殺的孩子們,各種不同的情感會一齊湧上心頭,真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孩子劇團得到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大家紛紛捐款,劇團收到社會各界捐款700多元。

1938年,孩子劇團合影照。

2月19日凌晨3時,孩子劇團離開漢口去石灰窯(今黃石市)礦區,在那裡為礦工們演出,教工人孩子識字、唱歌。3月12日,孩子劇團由石灰窯返漢,仍住在培心小學。

4月13日,孩子劇團進駐國民政府第三廳武昌曇華林83號夏鬥寅住宅內。在4月份武漢舉辦的抗戰擴大宣傳周、5月的雪恥與兵役宣傳周、6月的武漢兒童歡迎世界學聯代表團大會、7月的紀念抗戰一周年獻金運動以及武漢十幾個童子軍團體聯合舉行的抗戰露天歌詠大會、武漢兒童星期座談會等活動中,孩子劇團均發揮著出色的、特殊的、其他抗戰團體無法取代的作用。

1938年7月,孩子劇團隨國民政府三廳一部分人,由杜國庠率領,撤退到湖南衡山,輾轉於長沙、衡陽,後經廣西、貴州到達重慶。每到一處,他們積極演出戲劇,走上街頭宣傳。抗戰期間,他們一直活躍在祖國的大西南,直至抗戰結束。

1937年,孩子劇團在其誕生地上海恩派亞大戲院合影。健在的團員於今也是耄耋老人了。

為了紀念「孩子劇團」,傳承愛國主義精神,1989年4月1日,著名雕塑家謝家生創作的孩子劇團漢白玉雕像,在武漢市江岸區兒童公園落成。2016年10月,孩子劇團雕像遷至長春街小學天地校區孩子廣場,學校對雕像進行全面修復,並興建孩子劇團陳列館。現在,新孩子劇團陳列館已面向社會開放。江岸區成立「新孩子劇團」,長春街小學成為它的主體,新孩子劇團擁有團員200多人。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編輯:田聯申

來源人文武漢 侵刪

相關焦點

  • 花樓街你一天走得完,老漢口人的回憶講不完
    「前花樓接後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這是民國初年的《漢口竹枝詞·歆生路》中描繪當年花樓街的繁華景象。在最初聽到「花樓街」這個名字時,或許你的腦海裡會浮現出花街柳巷這些字眼。
  • 武漢漸行漸遠的後花樓街
    從民生路到江漢路那一段花樓街漢口人稱之為後花樓(在張美之巷改造成民生路之前,後花樓正街起點在洪益巷),江漢關後面從民生路到江漢路那一段黃陂街被稱為前花樓(現在一些人誤將民生路到民權路那一段花樓街稱為前花樓)。前後花樓對應,是以江邊碼頭為參照物的。所以又有「前腦殼、後腦殼」的戲稱。
  • 你真該去花樓街好好走一趟
    花樓街,位於漢口江漢路和六渡橋之間的一條街。 身處繁華的江漢路,花樓街卻更像個世外桃源,保持那份特有的市井之氣。
  • 兒童劇《孩子劇團》讓少先隊員憶苦思甜
    排練廳裡,講述的故事卻並沒有那麼輕鬆,兒藝即將推出的新劇《孩子劇團》講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一群小戰士們用歌曲、戲劇,為他人創造一刻藝術的寧靜,也激勵著大家挽起手來一起抗擊敵人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抗戰打響後,在石庫門內的臨青學校被迫停辦,師生紛紛逃難。
  • 漢口老話——外祖母說過的俗語
    當年,一家人就住在「百年老街」花樓街。作為「老漢口」,引用最多的,自然是漢口老話。「老話說的有」便成了老人家常用的話頭。清朝末年,候補道員羅維翰(後改名「羅漢」)在他的《漢口竹枝詞》裡這樣描繪花樓街一帶:「前花樓接後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
  • 陳曉平:將軍、善堂與晚清汕頭城市自治
    饒宗頤先生說過:「善堂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提倡『潮州學』,如果摒棄善堂文化的研究,就有遺珠之憾。」潮州總兵方耀,以本籍武將身份創辦汕頭同濟善堂,這個善堂承載著諸多近代重大事件,但史闕有間,善堂相關史實長期隱而不彰。
  • 傳承百年的漳州同善堂藥店
    薌城區青年路的同善堂舊址大門公私合營漳州同善堂聯合製藥廠「大補丸」說明書創辦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漳州「同善堂」藥店,坐落在修文西路(舊稱西橋街)西段尾端,歷經了200多年的歷史,可算是漳州乃至閩南地區赫赫有名的中藥房。
  • 孩提時她用歌聲話劇宣傳抗日 當年「孩子劇團」抗日小戰士回渝追尋...
    抗戰期間,重慶街頭,國泰劇院,難民營……這群小孩兒遠離家鄉,頂著烽火,用歌聲、話劇等形式宣傳抗日。他們最小的只有8歲,最大的不過19歲。當年「孩子劇團」的團員、抗日小戰士吳秀聖,從香港回到重慶,94歲高齡的她來渝尋找當年足跡,回憶當年往事,唱起當年唱過的歌……
  • 「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復活漢口風雲 見證城市變遷
    漢口開埠後,英國太古輪船公司、法國東方公司、日本大阪商船會社等企業集聚,航船業由此走上快速路。  翻閱漢口碼頭老照片,江中貨船穿梭 、岸邊搬運繁忙、岸上商鋪林立,人流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因商而興,「貨到漢口活」成就中部「金融谷」  水流帶來人流,人流帶來財流,漢口由此發展。  古樸莊重的長郡會館牌樓、名噪一時的漢口總商會等等,透過這些歷史照片,仿佛置身當年的漢口街頭,「十裡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  江漢,是老漢口商業繁盛的源頭。昔日漢口鎮,碼頭航運便利,帶動商業大發展,成就「貨到漢口活」的盛況。
  • 「孩子劇團」來了一批新團員 暑期緊鑼密鼓排演經典劇目《八七會議》
    8月17日上午,江岸區長春街小學報告廳裡,一群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緊鑼密鼓地排演著舞臺劇《八七會議》。參與表演的17名小演員都是該校「孩子劇團」的小團員,其中一大半是今年疫情期間剛剛「入團」的新人。「孩子劇團」的小演員們正在排演舞臺劇《八七會議》「起於上海,興於武漢,歸於延安」的「孩子劇團」是在周恩來、郭沫若等同志的領導與支持下,進行廣泛抗日宣傳的一支兒童救亡團體
  • 漢口的打銅街,還有老銅匠在寂寞裡敲打著舊時光
    穿過人聲鼎沸的花樓街,煙火氣息裡夾雜的,是鏗鏘有力的銅鑄敲打聲。時至今日,武漢市江漢區打銅街街貌雖存,但堅持下來的手藝人卻寥寥無幾。數以百計的銅鋪接連關閉,但一直未曾消散的,是百年裡一次次敲打、雕刻下,沉寂在時光歲月裡的匠人精神。
  • 說潮汕善堂,必提越南「蕩爺」,特派警察守護他的銅像
    著名國際漢學家饒宗頤先生曾指出,最能體現潮汕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思想的,可能就是糅合釋、儒、道哲學思想的潮汕善堂文化。而提及近現代潮汕善堂的善舉,不能不提一個人,他就是人稱「蕩爺」的越南僑領郭琰。到西貢的堤岸區,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紀念郭琰豎立的銅像,當時的安南政府是派出警察輪流保護,可見郭琰的影響力有多大!
  • 人文相映東山島澳路街
    老街名曰「澳路街」,它一頭連接著名的商業老街「前后街」、手工百業街「打鐵街」,一頭連著九仙山,是明清時期通往銅山港和澳雅頭澳的主幹道之一。澳路街相傳又稱「大井街」。明嘉靖年間,海盜許朝光率部從銅山登陸,搶劫財物,之後又常有撞拼賊盜搶事件發生。這群亡命之徒被鄉勇義士黃獻珍機智痛打得呼爹叫娘,大呼此街乃「惡路街」,從此不敢再犯。直至民國時期才雅稱為「澳路街」。
  • 【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張瓊 申福建 ‖ 內江人民全力...
    《壯士出川》劇照(圖片來源:四川日報)1938年9月24日,內江「孩子劇團」在白馬鎮成立,團員30多人,溫玉波為團長。孩子劇團成立後,經常與「興華救亡歌詠話劇社」一起演出。孩子們用義賣公演的錢,製成 100多件棉背心獻給前方將士。馮玉祥將軍高度讚譽「孩子劇團」,稱他們是教老百姓的小先生。此後,「孩子劇團」一行8人,北上成都、南下重慶,一路演出。《秦光銀詩選》中有詩讚譽:「有群小英雄,膽壯志又宏。同行人八個,一女七男童。」
  • 再現百年前的榮光 值得一逛的現代古街 初秋雨中的漢口裡
    武漢漢口裡以漢口開埠百年為脈絡,集各方之力,一磚一瓦,復原了晚清民初漢正街、大夾街、長堤街、花樓街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城市記憶中融入現代時尚,老街、老房、老商號,漢口裡再現了武漢百年繁華,商賈雲集的盛景。重建了以山陝會館、江西會館、廣東會館、漢口大旅館等建築,並將擁有百年歷史的商業老字號匯聚於此。
  • 2018上海浦東德善堂夏令營邀請函
    上海德善堂創辦於2016年,是一家公益業餘讀經與全日制讀經私塾,一直秉承王財貴教授「及早老實大量快樂讀經」讀經教育理念。
  • 珍貴老照片:中國美女為日本兵上墳獻花,花樓女子陪公子哥打麻將
    珍貴老照片:中國美女為日本兵上墳獻花,花樓女子陪公子哥打麻將。晚清的一戶大戶人家,大老爺坐在一樓的柱子旁,旁邊站著一個男傭人,在二樓的是大爺老的一群妻妾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