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9日下午,八路軍辦事處專門為孩子劇團召開一次茶話會,中共中央長江局組織部長博古、新四軍軍長葉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參加了茶話會。那天,中共中央長江局機要科長、秘書童小鵬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門前專門拍下了一張照片。照片裡,車上一群穿著八路軍軍裝的孩子們,是在抗戰期間活躍在大江南北的「孩子劇團」的小團員,他們乘卡車從漢口花樓街洪益巷培心小學抵達長春街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孩子們還沒下車,站在辦事處門前的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就迎上去,鄧穎超高興地站到汽車駕駛室旁邊的踏板上,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鄧穎超和「孩子劇團」的小團員們笑得多開心啊!照片中前排左起為:孟慶樹(王明夫人)、鄧穎超、張曉梅(徐冰夫人)、張越霞。照片中最右邊手拿帽子的是時任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副官長袁超俊。
一個月前的1月10日,從漢口大智門火車站走出一群衣冠不整、滿面風塵的孩子,他們便是從上海流亡至漢口的「孩子劇團」。劇團成員有3女、19男,帶隊的吳新稼(現名吳莆生)只有19歲。當時,抗戰教育研究會特派陸維特迎接他們,將孩子劇團安排在漢口培心小學。
1938年,周恩來與鄧穎超在武漢。
幾天後,在八路軍辦事處工作的鄧穎超、孟慶樹和吳志堅到培心小學看望孩子劇團的全體成員,並轉交了周恩來、董必武及「八辦」同志們湊起來的60多元捐款,以補助生活與治病之用。社會知名人士茅盾、胡風、史良、張勁夫、樓適夷、曹孟君和《新華日報》記者楊慧琳、《大公報》記者陸詒等也到培心小學去看望了孩子劇團。1月24日至26日,《新華日報》副刊以整版篇幅刊登長篇報告文學《孩子劇團從上海來到武漢》。
抗戰教育研究會將孩子劇團的團員們被安排在培心善堂的組成部分——培心小學住宿。
2013年,培心善堂舊址花樓街洪益巷28號。 劉寶森攝
位於漢口洪益巷28號的培心善堂,「原指南禪林,清雍正七年(1729年),守道徐率紳民建於漢口八角亭(今洪益巷)」。1887年改為培心善堂,培心善堂董事會負責人為萬孝先。
培心善堂內的雕花牛腿。
武漢在明清時廣建善堂,到1840年前後達50多個,分布三鎮。當年,培心善堂在漢口是規模最大,很有名的善堂,官府曾多次送匾,贊其「培養天和」。善堂以興辦善舉為主要目的,大力開展各種慈善事業。善堂除興辦義學外,主要還包括救火救生、施棺收埋、施粥施衣、送診施藥等善舉。培心善堂等很多善堂均備有用於消防、救生的義務消防隊和水上救生紅船。救生紅船在漢江、長江兩水域分段遊弋,或停泊急流險段,遇險施救。
洪益巷28號院內保存的培心善堂記事碑。
「夏送茶藥,冬送薑湯,雪鋪草蓆」是常有之事。當時三鎮街頭的露斃、水上浮屍多由善堂收殮,埋於義冢。辛亥陽夏戰爭時,漢口紅十字會和各善堂收埋屍首約7000具,各慈善團體辦板棺局,年施棺木1000具左右。清代葉調元有首竹枝詞曾寫道:「貧人棺槨極平常,十二圓花很可裝。最下不須營葬具,替他收殮自新堂。」培心善堂過天井的後房即是收屍停屍的地方。
花樓街182號原市36中院內培心學校石碑
進入花樓街182號武漢市電子信息職業技術中學,可見一塊石碑,上刻「培心學校」4字,昭示人們這裡曾是培心學校,培心學校為培心善堂所辦。
為救濟貧苦失學兒童,光緒七年 (1881年)培心善堂創辦培心義塾。培心善堂董事會負責人萬孝先,義塾堂長童躍庭,響應張之洞督鄂時提倡教育之舉,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將培心義塾改為丙等小學堂,招收自費和公費生60人,聘萬孝先為堂長(即校長)、胡庭和為學監(即教務)。1908年1月,增設蒙養班,1909年春,為救濟貧寒子弟失學計,在堂左側構學舍一所,成立半日學堂。1918年春,楊開泉在培心善堂捐資興學,馮國璋頒發「黌舍歸仁」匾額以示表彰。1927年8月,這個「丙等小學堂」改名漢口私立培心學校。培心學校校區寬敞,講堂、操場均是新式建築,當時在私立小學中首屈一指。解放後改為洪益巷小學,小學搬遷後校舍為武漢市36中兼併,今為職業中學。
漢口基督教青年會。
孩子劇團團員住進培心小學後的2月12日,在漢口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在今黎黃陂路與中山大道交叉路口)舉行首次公演。他們飽含激情地演唱《義勇軍進行曲》、《救國軍歌》、《打回老家去》、《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抗戰歌曲,演出《捉漢奸》、《仁丹鬍子》、《幫助咱們的遊擊隊》、《放下你的鞭子》等活報劇。為期3天的演出,受到漢口民眾的好評。呂復、趙明、冼星海、張曙等戲劇家、音樂家還主動到培心小學去幫助他們提高演出水平。
2月14日,馮玉祥將軍派人將孩子劇團的團員們接到武昌千家街寓所,招待孩子們吃飯,馮玉祥及其夫人李德全和來賓講話後,孩子劇團的帶隊吳新稼報告了孩子劇團的情況。接著,劇團團員演唱歌曲,充滿真情實感的歌聲,震撼著與會的每一個人。《招待孩子劇團記》的作者何容說:「看了這些流浪的孩子們,再想到戰區內那些被轟炸、被遺棄、被踐踏、被屠殺的孩子們,各種不同的情感會一齊湧上心頭,真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孩子劇團得到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大家紛紛捐款,劇團收到社會各界捐款700多元。
1938年,孩子劇團合影照。
2月19日凌晨3時,孩子劇團離開漢口去石灰窯(今黃石市)礦區,在那裡為礦工們演出,教工人孩子識字、唱歌。3月12日,孩子劇團由石灰窯返漢,仍住在培心小學。
4月13日,孩子劇團進駐國民政府第三廳武昌曇華林83號夏鬥寅住宅內。在4月份武漢舉辦的抗戰擴大宣傳周、5月的雪恥與兵役宣傳周、6月的武漢兒童歡迎世界學聯代表團大會、7月的紀念抗戰一周年獻金運動以及武漢十幾個童子軍團體聯合舉行的抗戰露天歌詠大會、武漢兒童星期座談會等活動中,孩子劇團均發揮著出色的、特殊的、其他抗戰團體無法取代的作用。
1938年7月,孩子劇團隨國民政府三廳一部分人,由杜國庠率領,撤退到湖南衡山,輾轉於長沙、衡陽,後經廣西、貴州到達重慶。每到一處,他們積極演出戲劇,走上街頭宣傳。抗戰期間,他們一直活躍在祖國的大西南,直至抗戰結束。
1937年,孩子劇團在其誕生地上海恩派亞大戲院合影。健在的團員於今也是耄耋老人了。
為了紀念「孩子劇團」,傳承愛國主義精神,1989年4月1日,著名雕塑家謝家生創作的孩子劇團漢白玉雕像,在武漢市江岸區兒童公園落成。2016年10月,孩子劇團雕像遷至長春街小學天地校區孩子廣場,學校對雕像進行全面修復,並興建孩子劇團陳列館。現在,新孩子劇團陳列館已面向社會開放。江岸區成立「新孩子劇團」,長春街小學成為它的主體,新孩子劇團擁有團員200多人。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編輯:田聯申
來源人文武漢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