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人聲鼎沸的花樓街,煙火氣息裡夾雜的,是鏗鏘有力的銅鑄敲打聲。時至今日,武漢市江漢區打銅街街貌雖存,但堅持下來的手藝人卻寥寥無幾。數以百計的銅鋪接連關閉,但一直未曾消散的,是百年裡一次次敲打、雕刻下,沉寂在時光歲月裡的匠人精神。
沿著花樓街前行不到百米,李明祥師傅的店鋪就開在臨街的小巷口,他是這條街上僅存的幾名銅匠之一,見證過這個行業的興盛與衰退。
緊挨花樓街的打銅街自清初聞名武漢,上世紀初,這條幾百米的狹長街道上,曾經矗立著大大小小百餘間銅鋪,銅匠們相繼湧入打銅街,武漢800餘家銅器店中,有700餘家分布打銅一條街。最興盛時期,整條街上從早到晚響徹震耳欲聾的打銅聲,聲勢浩大的打銅熱潮一時間風頭無兩,老漢口家家戶戶的銅鍋銅壺,幾乎都出自這裡。幾十年的時光過去,隨著時代浪潮的湧動,車間製造的銅器逐漸取代了傳統手工業,打銅街的名聲再也不復以往。
在李師傅的店鋪,五平米不到的空間,擠滿了打銅所需要的一切器具。材料現買現做,他沒有備貨的習慣,動輒成百上千的銅料費用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每天來來往往詢問的客人雖然很多,但真正出手購買的人卻很少,他自己也知道,對比起流水線上生產的銅器來說,自己的價格偏高。
比招牌還要顯眼的是那扇用於展示的小窗,擦得蹭亮的銅器擠滿了櫥窗,許多年輕人喜歡圍著小窗拍照留影,原本最普通的日用品漸漸變成了年輕人們眼中的稀奇玩意兒。
踏入打銅行業二十個多個年頭,李師傅早已經習慣了整日與銅料鐵錘作伴。他是子承父業,當初父親逼著他學打銅,想讓他有個本事能夠混口飯吃。那時候家家戶戶都需要銅器,結婚要買新銅器,搬家要訂新銅器,就連新店開業,都得買個模樣「周正」銅盆銅碗供著。對於李師傅的父親來說,擁有一門手藝才能安身立命。
裁料、鍛打、燒焊、打磨、拋光。
李師傅蹲坐在小店裡,叮叮噹噹,往往就是一整天。
「打銅的手藝說起來不算難」李師傅低著頭敲打著銅料,銅片在錘打中纖薄成型,他說曾經也有人來找他學過打銅,但都被他嚇走了。「一個小銅壺,要做一個多星期。打完之後還得燒,然後重複鍛打幾十遍。最主要的是,你辛辛苦苦做完了,人家一問價格!嘿!怎麼這麼貴呢?」他就這麼直白地告訴人家,大多數來學藝的都只是圖個新鮮,聽李師傅講起過程中的辛苦,紛紛打了退堂鼓,千敲萬打的打銅行業辛苦程度讓許多年輕人提不起興趣,在傳承中逐漸出現了一定的斷層。
如今的銅製品不再像舊時那樣暢銷,李師傅大多接的都是一些修修補補的閒活,經常有街坊提著自家的銅壺銅鍋來找他,他先拿起來端詳端詳,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來是用了多少年的老物件,實在太老舊了的銅器,他還會附帶著幫忙打磨打磨。
沒有訂做的銅器的時候,他常常點著一根煙,靠在巷子口,看著街道上人來人往,萬象更新,耳邊也再也沒有迴蕩著曾經最熟悉的敲打聲,仿佛這個行業,已經徹底與時代脫節。
但他堅信,手工業雖然會沉寂,但不會被徹底取代,一代一代敲打出來的堅韌與牢固是機器所無法代替的。
斑駁的拱門裡光線昏暗,只有偶爾被磨機拋起的火星露出一點火光,李師傅眯縫著眼,不願放走屬於這個時代的銅匠的最後一絲光亮,捕捉到已經逝去的舊時代的些微餘光。(周章良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