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了你好」對孩子壓力有多大?教育中「食鹽效應」家長該懂

2020-12-22 騰訊網

文丨洛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部劇講訴了方家、季家、喬家,這三個家庭在孩子「高三」這一年的悲喜故事。而劇中的喬家因為教育方法的問題,也引起了大家的一番熱議。英子母親宋倩原本是一位教師,但為了能夠更好的對女兒的學業進行輔導,她選擇辭退了工作,一邊照料英子的日常生活起居,一邊做兼職輔導補貼生活。而英子也很爭氣,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這樣看來,三個家庭中,英子在學業上是最讓人放心的。然而這一切的背後,卻另有一番景象。英子並沒有因為學業較好而輕鬆起來,反倒是媽媽的越盯越緊,讓她感到喘不過氣來,難以接受。尤其是在高考完後的志願選擇上,英子從小喜愛天文,嚮往遼闊的宇宙星空,想要報考全國排名前列的南京大學天文專業,並打算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主招生的名額。

可宋倩卻因為離家太遠,將來不方便照顧和探望女兒等原因,強烈反對英子報考南京大學,雖然英子也進行過反抗,但胳膊擰不過大腿,痛苦之下,英子選擇了自殺。英子尋求解脫的渴望,已經能說明他之前經受的壓抑有多沉重了。

其實,在這個實例中,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他們忽視了孩子的想法,以自己的意志為前提,才做出這種所謂「為你好」的事情。《小歡喜》中的英子,表面上要看母親的臉色和態度,不敢不努力學習。孩子背負著壓力,不得不努力前行。然而「都是為了你好」這種觀念越來越不被大家接受,甚至被大家排斥,可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不合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要懂得適度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食鹽效應」。

什麼是食鹽效應?

「食鹽效應」是指,就算是好的東西也要適度、適時。「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之所以稱為食鹽效應,是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像在烹飪一道美味佳餚,鹽是一定要放的,可是,應該放多少呢?放多了,菜會變鹹使人難以下咽,可若是放少了,又寡淡無味。對孩子教育也是一樣的,逼得太緊了、對孩子壓力太大了,會使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可是要是太寬鬆了,又不能起到該有的效果。

「食鹽效應」存在的意義:

「食鹽效應」存在的意義在於,在處理任何事情是都要有度,就算是自己非常喜歡,也不可想要的太多。任何事情一旦過了線,事情就容易變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如果父母凡是只想著「為了孩子好」,把孩子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一點娛樂活動都不可以參加,以防止孩子玩物喪志。這種出發點是好的,可一旦過度,就容易使孩子受傷。

父母多度的「為你好」有什麼影響

1、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過強的控制欲會讓孩子嚴重缺乏自信心和認可度,從而變得自卑膽小。父母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在將孩子帶上正路,培養他們成為優秀的人,等將來孩子們長大了只會感謝自己。可事實呢?家長們如果不弄明白孩子內心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只是一味的強加練習,孩子們是很難獲得快樂的。當孩子飽受壓力到達一定極限時,他們首先會小心翼翼的提出反抗,試圖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與家長進行溝通,祈求獲得理解與尊重。

可這個時候,家長一般都以「你太小了不明白」「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種藉口草草了事,自顧自地進行自己所謂了科學訓練。當孩子們一次次在家長這裡碰壁,也就一次次的封閉起了自己的內心,將自己武裝起來,這樣時間一張,很容易滋生出自卑情緒,而這種自卑情緒,尤其是在青年時期,一旦生成,便會像刻在骨子裡一樣,困擾他們一生。

2、對父母產生依賴

青少年時期正是孩子養成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而如果在這個重要階段,家長們籠統的為孩子制定了一切的計劃,包攬了一切學習之外的事情。比如孩子每天剛睜開眼睛,今天要穿的衣服前一晚就已經整整齊齊的疊在了床頭,牙膏就已經被媽媽擠好,書包也被整理妥帖,只要張嘴吃飯和背書包走人就好了。

他們按著家長計劃好的路來走,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見與規劃。而這樣看似貼心的做法,長久下去,只會使孩子變得驕縱、懦弱,做任何事情都想依賴別人,甚至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對孩子將來的獨立生活沒有一點的好處。

3、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面對父母的過度關愛選擇了全盤接受,父母怎麼安排怎麼來,怎麼安排怎麼做。可還有一部分孩子他們難以接受父母對自己應有的獨立部分生活的過度幹預,感覺上像被操控的木偶。

這時他們有的人會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與父母形成對抗和矛盾,甚至做一件事情的原因就是家長不讓做。這種孩子將來可能會一直保持這種心態,只有有規則就想打破,只要有束縛就覺得難受,慢慢受不了正常的社會規則而被社會所淘汰。

如何掌握好為孩子好的尺度

1、尊重孩子的選擇,多聽一聽孩子的意見。

有的家長在社會生活中還能做到尊重別人的想法,可單單到了孩子這裡,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意見。我們應還明白一個事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理應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教育孩子,家長只能作為引導者而不是操控者,雖然這兩者之間的度很難快速掌握,但我們家長可以先從一些日常小事做起。

譬如在逛超市的時候,多問問孩子想用什麼、想吃什麼;在遇到家庭問題時,多傾聽孩子的意見,當孩子需要進行選擇時,選擇給出信息而不是給出選擇結果。讓孩子覺得在家長心理成為了獨立的個體,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是被考慮的,慢慢使孩子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2、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支持孩子去冒險

家裡有小朋友的家庭,一般都會將刀具和剪子等容易傷人的物品擺到很高的地方,怕的就是小朋友受到傷害。可是小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而不會有什麼東西是隨著年齡成長就突然學會的,他總有一天要學會自己用剪刀,當我的寶寶四歲時,我就會在吃牛排的時候讓他拿著刀嘗試,並且告訴她刀哪裡是危險的地方不能碰,哪裡是安全的地方,是用手碰的。

寶寶的學習能力很強,從那時起,沒過幾次,她就學會了使用刀具。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讓孩子放手去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並且獲得勇氣。慢慢養成生活上勇於拼搏的精神。

總而言之,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適度原則,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用一樣的方法就能教育出一樣的孩子,作為家長,我們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後將這些優點放大,這樣的孩子就是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用正真適合孩子的方法、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寶寶,這樣大家才能共同受益,不至於走入歧途。

育兒問題洛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洛媽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我是為你好!」家長苦口婆心孩子卻不聽?「霍布森效應」在作祟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家長懂得一些教育理念、教育道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自以為很懂,而後錯誤運用這些道理,去管教孩子。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就是家長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我是為你好!」家長苦口婆心孩子卻不聽?
  • 中國式家長教育中的幾句話,對孩子影響多大?這幾句以後別再說了
    生下孩子就要為孩子負責,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家長的責任。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中國式家長的教育,大部分都有異曲同工之處。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本意是為孩子好,但是卻往往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媽媽從小就管小魚很嚴,什麼都不讓做,媽媽對小魚規定也很多,總是讓小魚覺得很有壓力。小魚為了不讓媽媽發現自己的日記,買的是帶鎖的日記本並且走之前把臥室的門鎖好了。
  • 孩子考試沒考好家長該怎麼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孩子們的成績對於家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市面上才會有那麼多補習班的存在,在成績成為衡量一個孩子好壞標準的社會中生存,這是孩子和家長共同的悲哀。孩子的成績讓不少家長感到頭痛,那麼孩子的成績到底怎麼才能提高?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 「鼓勵」對孩子有多重要?羅森塔爾效應:對心態和行為產生質變
    家長圈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對孩子拔苗助長,採取打壓式的教育方式。望子成龍固然是每個家長的心願,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替孩子做了許多決定,他們秉承著「孩子太小,什麼也不懂,我來幫他們」的原則,強拉硬拽著孩子向前走,但結果卻逆道而行。
  • 「我都是為了你好」:綁架式家庭教育註定會失敗
    「我都是為了你好!」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並不陌生,也是大家在成長道路上聽到的最無可奈何的話了。這句話看似溫柔體貼,關懷備至,實則充斥著壓迫、束縛和控制。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正以這種綁架式的理念去教育子女,甚至自己犧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此換來他們眼中的「最好父母」。
  • 「我是為你好」,家長常對孩子說這種,其實是種另類的情感暴力
    :我這都是為你好。,每當自己與孩子鬧矛盾的時候,她就會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雖然你現在不感激我,你以後一定會感謝我的。1.讓孩子充滿負罪感有很多家長經常對孩子講: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讓孩子被道德綁架家長的那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就是把家長放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而孩子就是享受家長的好,但是卻還不懂得珍惜。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暴力,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好好的珍惜父母的好,反而還要錯怪父母。
  • 好父母的修煉準則:從不說「我都是為你好」,愛孩子從「懂」開始
    成為好父母是我們的必修課,在這段徵程中,我們要了解,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從「懂」開始。」,毀了多少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也許你的父母曾經對你說過這句話,也許身為父母的你對孩子說過。
  • 碰上不愛學習的孩子,「鳥籠效應」,到底會有多大效應?
    這兩天讀到好多介紹「鳥籠效應」的文章,內容大同小異,認為有的孩子學習上一點都不自覺,總需要父母或老師吼著、逼著、催著去學習。因此建議家長或老師試試「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呢?「鳥籠效應」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且提出的。詹姆斯的朋友不喜歡養鳥,他就送朋友一隻鳥籠,結果最終朋友買了一隻鳥養了起來。「鳥籠效應」給我們的啟發:當一個人獲得了一件自己完全不想要的物品時,就會為了這件物品繼續添加更多的東西出來。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最後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總結收場。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不耐煩地孩子,只好一個勁地點頭「嗯」「好」「知道了」「明白了!」在父母和孩子的兩方對壘中,那些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最終以無可反駁的「優勢」成功「說服」孩子,把孩子變成了自己和別人眼中都「特別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 中國家長避而不談的死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重要,應該從小教起。最近看到很多中學生自殺的新聞,不禁令人唏噓。近年來,學生自殺的現象層出不窮,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趨勢呢?我覺得,除了來自學校和家庭中的壓力,還有學生本身的心理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沒有做到位。
  • 99%的家長都說過這句話:「我都是為你好」!
    大概是出於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有些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這句話看起來是對孩子的理解,是對孩子的愛,但其實隱藏著深深的束縛。這樣的人釋放出來的氣場,實際上是冷漠的,對社會、族群完全沒有歸屬感。實際上,這些人所散發的,是冷酷的利己主義氣場。會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其實是在追求權力。
  • 父母的「打擊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無論是她取得了優異成績還是做出來什麼小發明,她的所作所為都被母親批判得一無是處。這導致她無論做什麼事都失去了動力,而且在母親的無情斥責中也懶得去改變自己,因為她無論怎麼做,都會遭至母親的白眼相待。因為我們都經歷過身為兒女的階段,都明白家長對自己的無情否定是有多麼的傷人,甚至給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沉痛烙印,而身為父母的他們卻渾然不知。
  • 當你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為什麼孩子聽了會惱火?
    有一個孩子這麼說:「聽了感覺很難受,當我想和她說時,她接著說自己都是為了我,突然我就變得很煩躁,無法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我只能沉默。」 於是就出現了這種狀況:「我為你好」=「你必須這樣子做」。所以有的家長問我,為什麼我一開口孩子就不聽了,或者把門關上?因為孩子對你的真實意圖心知肚明。其實「我為了你好, 你要這麼做」,就是「我很嫌棄你,不容許自己有一個這樣差勁的孩子或老公。
  • 家長的壞情緒,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可能是很多家庭的常態,孩子總是有一百種方法輕鬆讓家長炸毛,但是無論如何,在孩子面前學會情緒管理是作為家長最基本的修養。因為情緒真的是會傳染的。當然,情緒傳染並不是在生理層面上傳染,而是心理層面上的傳染。
  • 寶寶到底多大可以吃調味品?99%的家長都不清楚!
    鹽天天都離不開的東西,孩子不吃鹽怎麼能行呢?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 版)》, 6~12 月嬰兒每天需要 350 mg 的鈉。奶類及其他輔食中已經含有嬰兒所需的鈉,一般情況下,正常進食的寶寶無需額外吃鹽,所攝入的鈉就足以滿足生理需要。
  • 「我都是為了你好!」聰明的家長從不說這句話,而是這樣做
    趙女士抓兒子的學習抓的非常嚴,每次孩子寫作業都陪在身邊,經常幫孩子複習功課,凡是對學習有幫助的機會,趙女士從來不會放過。雖然趙女士對兒子的學習興致高昂,但是他的兒子卻對學習絲毫不感興趣,只要一抓住機會就偷偷玩一會,這讓趙女士非常生氣,對兒子也是恨鐵不成鋼。
  • 董卿回應美國生子:只是為了教育丨3個社會效應剖析「教育焦慮」
    或許,他們中的很多人也都會說:「我們也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可能真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吧?03為什麼遇到孩子教育問題,這些明星、精英階層,也會有所焦慮?三個社會效應深度剖析原因:1、階層固化什麼是階層?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控制欲太強,謹防投射效應對孩子造成傷害
    回想起來,其實朋友是一個控制欲非常強的家長,在家中孩子做什麼事情,他都要去管,曾經有勸過朋友好好地和孩子解釋一下,尊重孩子,可朋友根本就沒聽,他總說孩子太小,聽不懂那麼多的道理,只要按照他做得就行,他是父親不可能害孩子。
  • 學區房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教育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關鍵
    多大?趙姐和她丈夫的做法明顯在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剛上小學的孩子還沒有完全適應學校的生活,父母又使用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長期下去,孩子的身心發育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可以看看這套《哈佛家訓》,一套書六本,對孩子和家長都有幫助,也是親子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