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洛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部劇講訴了方家、季家、喬家,這三個家庭在孩子「高三」這一年的悲喜故事。而劇中的喬家因為教育方法的問題,也引起了大家的一番熱議。英子母親宋倩原本是一位教師,但為了能夠更好的對女兒的學業進行輔導,她選擇辭退了工作,一邊照料英子的日常生活起居,一邊做兼職輔導補貼生活。而英子也很爭氣,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這樣看來,三個家庭中,英子在學業上是最讓人放心的。然而這一切的背後,卻另有一番景象。英子並沒有因為學業較好而輕鬆起來,反倒是媽媽的越盯越緊,讓她感到喘不過氣來,難以接受。尤其是在高考完後的志願選擇上,英子從小喜愛天文,嚮往遼闊的宇宙星空,想要報考全國排名前列的南京大學天文專業,並打算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主招生的名額。
可宋倩卻因為離家太遠,將來不方便照顧和探望女兒等原因,強烈反對英子報考南京大學,雖然英子也進行過反抗,但胳膊擰不過大腿,痛苦之下,英子選擇了自殺。英子尋求解脫的渴望,已經能說明他之前經受的壓抑有多沉重了。
其實,在這個實例中,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他們忽視了孩子的想法,以自己的意志為前提,才做出這種所謂「為你好」的事情。《小歡喜》中的英子,表面上要看母親的臉色和態度,不敢不努力學習。孩子背負著壓力,不得不努力前行。然而「都是為了你好」這種觀念越來越不被大家接受,甚至被大家排斥,可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不合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要懂得適度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食鹽效應」。
什麼是食鹽效應?
「食鹽效應」是指,就算是好的東西也要適度、適時。「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之所以稱為食鹽效應,是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像在烹飪一道美味佳餚,鹽是一定要放的,可是,應該放多少呢?放多了,菜會變鹹使人難以下咽,可若是放少了,又寡淡無味。對孩子教育也是一樣的,逼得太緊了、對孩子壓力太大了,會使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可是要是太寬鬆了,又不能起到該有的效果。
「食鹽效應」存在的意義:
「食鹽效應」存在的意義在於,在處理任何事情是都要有度,就算是自己非常喜歡,也不可想要的太多。任何事情一旦過了線,事情就容易變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如果父母凡是只想著「為了孩子好」,把孩子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一點娛樂活動都不可以參加,以防止孩子玩物喪志。這種出發點是好的,可一旦過度,就容易使孩子受傷。
父母多度的「為你好」有什麼影響
1、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過強的控制欲會讓孩子嚴重缺乏自信心和認可度,從而變得自卑膽小。父母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在將孩子帶上正路,培養他們成為優秀的人,等將來孩子們長大了只會感謝自己。可事實呢?家長們如果不弄明白孩子內心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只是一味的強加練習,孩子們是很難獲得快樂的。當孩子飽受壓力到達一定極限時,他們首先會小心翼翼的提出反抗,試圖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與家長進行溝通,祈求獲得理解與尊重。
可這個時候,家長一般都以「你太小了不明白」「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種藉口草草了事,自顧自地進行自己所謂了科學訓練。當孩子們一次次在家長這裡碰壁,也就一次次的封閉起了自己的內心,將自己武裝起來,這樣時間一張,很容易滋生出自卑情緒,而這種自卑情緒,尤其是在青年時期,一旦生成,便會像刻在骨子裡一樣,困擾他們一生。
2、對父母產生依賴
青少年時期正是孩子養成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而如果在這個重要階段,家長們籠統的為孩子制定了一切的計劃,包攬了一切學習之外的事情。比如孩子每天剛睜開眼睛,今天要穿的衣服前一晚就已經整整齊齊的疊在了床頭,牙膏就已經被媽媽擠好,書包也被整理妥帖,只要張嘴吃飯和背書包走人就好了。
他們按著家長計劃好的路來走,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見與規劃。而這樣看似貼心的做法,長久下去,只會使孩子變得驕縱、懦弱,做任何事情都想依賴別人,甚至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對孩子將來的獨立生活沒有一點的好處。
3、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面對父母的過度關愛選擇了全盤接受,父母怎麼安排怎麼來,怎麼安排怎麼做。可還有一部分孩子他們難以接受父母對自己應有的獨立部分生活的過度幹預,感覺上像被操控的木偶。
這時他們有的人會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與父母形成對抗和矛盾,甚至做一件事情的原因就是家長不讓做。這種孩子將來可能會一直保持這種心態,只有有規則就想打破,只要有束縛就覺得難受,慢慢受不了正常的社會規則而被社會所淘汰。
如何掌握好為孩子好的尺度
1、尊重孩子的選擇,多聽一聽孩子的意見。
有的家長在社會生活中還能做到尊重別人的想法,可單單到了孩子這裡,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意見。我們應還明白一個事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理應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教育孩子,家長只能作為引導者而不是操控者,雖然這兩者之間的度很難快速掌握,但我們家長可以先從一些日常小事做起。
譬如在逛超市的時候,多問問孩子想用什麼、想吃什麼;在遇到家庭問題時,多傾聽孩子的意見,當孩子需要進行選擇時,選擇給出信息而不是給出選擇結果。讓孩子覺得在家長心理成為了獨立的個體,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是被考慮的,慢慢使孩子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2、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支持孩子去冒險
家裡有小朋友的家庭,一般都會將刀具和剪子等容易傷人的物品擺到很高的地方,怕的就是小朋友受到傷害。可是小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而不會有什麼東西是隨著年齡成長就突然學會的,他總有一天要學會自己用剪刀,當我的寶寶四歲時,我就會在吃牛排的時候讓他拿著刀嘗試,並且告訴她刀哪裡是危險的地方不能碰,哪裡是安全的地方,是用手碰的。
寶寶的學習能力很強,從那時起,沒過幾次,她就學會了使用刀具。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讓孩子放手去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並且獲得勇氣。慢慢養成生活上勇於拼搏的精神。
總而言之,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適度原則,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用一樣的方法就能教育出一樣的孩子,作為家長,我們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後將這些優點放大,這樣的孩子就是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用正真適合孩子的方法、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寶寶,這樣大家才能共同受益,不至於走入歧途。
育兒問題洛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洛媽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