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歷時4年的蘇聯衛國戰爭結束,為了戰勝不可一世的德國,蘇聯付出了損失6000多萬人的代價,其中軍人損失近3000萬人。但在戰爭結束時,蘇軍的總人數依然保持在1000萬人以上,這都與其強大的後備兵員分不開。
然而,戰爭後期的蘇軍在裝備、兵員人數上都高於德軍,傷亡率依然高出德軍許多,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慘勝的印象,蘇聯是依靠地大物博的國土面積和巨大的戰爭潛力,取得了勝利。但僅靠這些能贏得戰爭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其他的因素。
戰前蘇聯的工業化並不弱。
在人們的印象中,蘇聯的重工業以「大笨粗」為鮮明的特點,但不容置否的是,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蘇聯受到的衝擊最小,並以最實惠的價格引進了美國當時最先進的工業製造體系,工業生產總值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
蘇聯軍工之所以「大笨粗」,與其教育水平落後有關,但不妨礙在其軍工生產的發展。有心的是,隨著歐洲局勢緊張,蘇聯在工業化布局方面,充分考慮了戰爭的因素,不但在富庶的地區建立了工業區,而且在烏拉爾也建設了同樣的龐大工業。
戰爭初期,德軍攻勢迅猛,蘇軍最高統帥部不斷地命令部隊進行阻擊,在建立縱深梯次防禦,以「空間換時間」的同時,也儘量將該地區的工業企業撤往大後方,這部分工業與烏拉爾地區的工業體系,共同支撐了蘇軍在戰爭中的需要。
在德國看來,佔領了蘇聯最富庶的地區,勢必摧毀其工業生產,致使整個國家垮掉。殊不知,4年間,僅烏拉爾地區就生產了44萬門火炮、10萬輛坦克和13.6萬架飛機,以及不計其數的槍枝彈藥,並用這些武器組建一個個新的作戰部隊。
儘管蘇軍的死亡率始終高於德軍,部隊成建制地被消滅,但很快就會得到補充。正如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最初計算蘇軍大約有200個師,現在已經查明番號的有360個師。十幾個師被消滅,他們就又投入十幾個師。」
到了戰爭結束前的一年,蘇聯坦克年產量達到近3萬輛、飛機4萬架、火炮12萬門,是德國的幾倍,並在不斷地消耗中笑到了最後。當然,這些工廠的產量並不能完全彌補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在戰爭初期,美、英等國的援助是極其重要的。
沒有美、英等國的援助,蘇聯無法在沉重的打擊中恢復過來。
1941年的蘇聯,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重工業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儘管從西部緊急撤離的工廠,也迅速在東部投產,但產量和質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約,尤其是鋁、鋼、汽油等戰略物資的缺乏,更加需要美、英兩國的支援。
尤其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援助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其中51%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國提供的,可以理解為有一半的蘇軍戰機,燒著美國的汽油與德軍作戰。更何況,美國提供的汽油質量好,實際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儘管蘇聯有自己的汽車製造廠,但仍有1/3的缺口是美國填補的。戰爭中至關重要的炸藥,是由美、英兩國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佔到蘇聯戰時總產量的53%。更由於高射炮的生產技術高,幾乎全部由來自美國的高炮,保衛著蘇聯的大部分領空。
為了提高蘇軍的機動性,美國還提供了佔總量一半的鋼軌,以及1.1萬節車皮和大量火車頭。並為了加快軍工生產,美國還援助了3.8萬臺工具機,英國也援助了6500臺,由於美、英兩國的工具機比蘇聯的更精密,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當然,援助的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其中各類車輛46萬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千多輛,以及包括護衛艦在內的各類艦船574艘;還援建了62座油庫和13座橋梁。這些物資總量達到了1750萬噸,價值100多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1萬噸黃金。
更重要的是,其中還包括420萬噸的糧食,足夠600萬人吃上4年。也就是說,戰爭期間,儘管丟掉了盛產糧食的烏克蘭,但依靠美國提供的糧食和罐頭,蘇軍始終維持一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部隊,這對贏得最後的勝利至關重要。
蘇聯統帥在柏林投降後不久,在《真理報》上對此進行了高度評價,「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在整個歐戰期間作為租借向蘇聯提供了武器、戰略物資和糧食,大大促進了戰爭順利結束」。儘管蘇聯曾竭力貶低援助的作用,但事實總歸事實。
嚴苛的《第270號命令》和《第227號命令》。
紀律是部隊戰鬥力的保證,這是各國軍隊都認可和遵循的一條原則。尤其是在戰場上逃跑、自殘等怯戰行為,都會有嚴厲的處罰,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戰時紀律」。相比較而言,二戰中蘇聯執行的戰場紀律最為嚴苛。
蘇德戰爭初期,閃擊戰的迅猛確實將蘇軍官兵打蒙了,他們無所適從、四處逃命,甚至是成建制的投降,不要說戰鬥力了,簡直就像一群烏合之眾,毫無紀律和軍人氣節可言。更可怕的是,「恐德症」像瘟疫一般在軍中肆意傳播,士氣極低。
蘇聯統帥親自籤發了著名的《270號命令》。明確規定,「任何在戰爭中玩忽職守或者投降自首的人,都將被視為是叛國者。玩忽職守者們將被就地處死,因德軍包圍而放棄抵抗、投降自首的,他們的家人將被剝奪所有政府補貼和援助」。
要知道,在當時實行配給制的國家裡,被政府剝奪補貼和援助意味著什麼?只能是餓死。然而,這條命令的效果並不明顯,特別是到了1942年蘇德戰場最嚴峻的時候,戰場上一個士兵後撤,往往是帶動一大片部隊撤退,防線瞬間被突破。
為了徹底打消部隊後退的念頭,蘇聯統帥又籤發更為嚴厲的《第227號命令》。「凡製造恐怖者和膽小怯懦者必須立即處死,每一支軍隊都要由3到5支裝備精良的特遣隊(每支大約200人)組成第二戰線,去射殺那些企圖逃跑的戰士。」
這就是史稱「一步也不準後退」的命令,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戰場上蘇軍的表現大為改觀。儘管大多數蘇軍官兵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軍人的責任感,表現出令人敬佩的英勇頑強,但這條命令的威懾作用也很關鍵。
同時,對於那些「罪不當誅」的官兵,組成特殊的「懲戒部隊」,由他們擔任一些打頭陣、排雷等危險任務。戰爭期間,約有42萬蘇軍官兵被送入「懲戒營」,他們大多數沒有活下來。不管怎麼說,蘇軍的戰鬥力徹底被激發了出來。
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贏得很艱難。但單純地理解為依靠地大物博和人口眾多獲得勝利,忽略了美、英兩國的援助等其他因素是不全面的,試圖淡化這些因素更是不可取,這是不尊重事實。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