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關鍵時刻,蘇聯靠什麼支撐?一萬噸黃金和兩條命令是關鍵

2020-12-23 騰訊網

1945年,歷時4年的蘇聯衛國戰爭結束,為了戰勝不可一世的德國,蘇聯付出了損失6000多萬人的代價,其中軍人損失近3000萬人。但在戰爭結束時,蘇軍的總人數依然保持在1000萬人以上,這都與其強大的後備兵員分不開。

然而,戰爭後期的蘇軍在裝備、兵員人數上都高於德軍,傷亡率依然高出德軍許多,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慘勝的印象,蘇聯是依靠地大物博的國土面積和巨大的戰爭潛力,取得了勝利。但僅靠這些能贏得戰爭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其他的因素。

戰前蘇聯的工業化並不弱。

在人們的印象中,蘇聯的重工業以「大笨粗」為鮮明的特點,但不容置否的是,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蘇聯受到的衝擊最小,並以最實惠的價格引進了美國當時最先進的工業製造體系,工業生產總值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

蘇聯軍工之所以「大笨粗」,與其教育水平落後有關,但不妨礙在其軍工生產的發展。有心的是,隨著歐洲局勢緊張,蘇聯在工業化布局方面,充分考慮了戰爭的因素,不但在富庶的地區建立了工業區,而且在烏拉爾也建設了同樣的龐大工業。

戰爭初期,德軍攻勢迅猛,蘇軍最高統帥部不斷地命令部隊進行阻擊,在建立縱深梯次防禦,以「空間換時間」的同時,也儘量將該地區的工業企業撤往大後方,這部分工業與烏拉爾地區的工業體系,共同支撐了蘇軍在戰爭中的需要。

在德國看來,佔領了蘇聯最富庶的地區,勢必摧毀其工業生產,致使整個國家垮掉。殊不知,4年間,僅烏拉爾地區就生產了44萬門火炮、10萬輛坦克和13.6萬架飛機,以及不計其數的槍枝彈藥,並用這些武器組建一個個新的作戰部隊。

儘管蘇軍的死亡率始終高於德軍,部隊成建制地被消滅,但很快就會得到補充。正如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最初計算蘇軍大約有200個師,現在已經查明番號的有360個師。十幾個師被消滅,他們就又投入十幾個師。」

到了戰爭結束前的一年,蘇聯坦克年產量達到近3萬輛、飛機4萬架、火炮12萬門,是德國的幾倍,並在不斷地消耗中笑到了最後。當然,這些工廠的產量並不能完全彌補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在戰爭初期,美、英等國的援助是極其重要的。

沒有美、英等國的援助,蘇聯無法在沉重的打擊中恢復過來。

1941年的蘇聯,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重工業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儘管從西部緊急撤離的工廠,也迅速在東部投產,但產量和質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約,尤其是鋁、鋼、汽油等戰略物資的缺乏,更加需要美、英兩國的支援。

尤其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援助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其中51%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國提供的,可以理解為有一半的蘇軍戰機,燒著美國的汽油與德軍作戰。更何況,美國提供的汽油質量好,實際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儘管蘇聯有自己的汽車製造廠,但仍有1/3的缺口是美國填補的。戰爭中至關重要的炸藥,是由美、英兩國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佔到蘇聯戰時總產量的53%。更由於高射炮的生產技術高,幾乎全部由來自美國的高炮,保衛著蘇聯的大部分領空。

為了提高蘇軍的機動性,美國還提供了佔總量一半的鋼軌,以及1.1萬節車皮和大量火車頭。並為了加快軍工生產,美國還援助了3.8萬臺工具機,英國也援助了6500臺,由於美、英兩國的工具機比蘇聯的更精密,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當然,援助的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其中各類車輛46萬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千多輛,以及包括護衛艦在內的各類艦船574艘;還援建了62座油庫和13座橋梁。這些物資總量達到了1750萬噸,價值100多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1萬噸黃金。

更重要的是,其中還包括420萬噸的糧食,足夠600萬人吃上4年。也就是說,戰爭期間,儘管丟掉了盛產糧食的烏克蘭,但依靠美國提供的糧食和罐頭,蘇軍始終維持一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部隊,這對贏得最後的勝利至關重要。

蘇聯統帥在柏林投降後不久,在《真理報》上對此進行了高度評價,「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在整個歐戰期間作為租借向蘇聯提供了武器、戰略物資和糧食,大大促進了戰爭順利結束」。儘管蘇聯曾竭力貶低援助的作用,但事實總歸事實。

嚴苛的《第270號命令》和《第227號命令》。

紀律是部隊戰鬥力的保證,這是各國軍隊都認可和遵循的一條原則。尤其是在戰場上逃跑、自殘等怯戰行為,都會有嚴厲的處罰,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戰時紀律」。相比較而言,二戰中蘇聯執行的戰場紀律最為嚴苛。

蘇德戰爭初期,閃擊戰的迅猛確實將蘇軍官兵打蒙了,他們無所適從、四處逃命,甚至是成建制的投降,不要說戰鬥力了,簡直就像一群烏合之眾,毫無紀律和軍人氣節可言。更可怕的是,「恐德症」像瘟疫一般在軍中肆意傳播,士氣極低。

蘇聯統帥親自籤發了著名的《270號命令》。明確規定,「任何在戰爭中玩忽職守或者投降自首的人,都將被視為是叛國者。玩忽職守者們將被就地處死,因德軍包圍而放棄抵抗、投降自首的,他們的家人將被剝奪所有政府補貼和援助」。

要知道,在當時實行配給制的國家裡,被政府剝奪補貼和援助意味著什麼?只能是餓死。然而,這條命令的效果並不明顯,特別是到了1942年蘇德戰場最嚴峻的時候,戰場上一個士兵後撤,往往是帶動一大片部隊撤退,防線瞬間被突破。

為了徹底打消部隊後退的念頭,蘇聯統帥又籤發更為嚴厲的《第227號命令》。「凡製造恐怖者和膽小怯懦者必須立即處死,每一支軍隊都要由3到5支裝備精良的特遣隊(每支大約200人)組成第二戰線,去射殺那些企圖逃跑的戰士。」

這就是史稱「一步也不準後退」的命令,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戰場上蘇軍的表現大為改觀。儘管大多數蘇軍官兵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軍人的責任感,表現出令人敬佩的英勇頑強,但這條命令的威懾作用也很關鍵。

同時,對於那些「罪不當誅」的官兵,組成特殊的「懲戒部隊」,由他們擔任一些打頭陣、排雷等危險任務。戰爭期間,約有42萬蘇軍官兵被送入「懲戒營」,他們大多數沒有活下來。不管怎麼說,蘇軍的戰鬥力徹底被激發了出來。

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贏得很艱難。但單純地理解為依靠地大物博和人口眾多獲得勝利,忽略了美、英兩國的援助等其他因素是不全面的,試圖淡化這些因素更是不可取,這是不尊重事實。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蘇德戰場上的蘇聯八大元帥
    史達林命令他指揮了莫斯科紅場上的反法西斯德國勝利的閱兵式。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史達林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深受俄羅斯人民的擁戴和敬愛。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戰爭是科學的催化劑,同樣也在促進軍服的發展。在隨後二百餘年的戰爭,各國的軍服經歷了面料和式樣的革新,風格更趨於簡化和統一,更加側重於功能和實用。 戈培爾向全國發表演講,號召德國人民向前線將士募捐禦寒衣物,這次運動成功募集到了大批的衣物,但是運抵到蘇德邊境時卻受到了滯留。
  • 淺談蘇德戰爭前的蘇軍戰備工作,到底蘇軍的戰備工作做得如何?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15分,德軍沿著蘇德邊境展開並對蘇聯發動了進攻。這一進攻對於蘇軍來說顯得始料未及,德軍在全線投入7000餘門各型重炮和1000餘架各型轟炸機的,瞬間就把蘇聯邊境築壘地域的的機場、各級指揮部和交通樞紐全部癱瘓。緊隨其後的就是德國和其僕從國軍隊的地面攻勢,戰爭前奏曲如此短暫,卻又迅速進入到了白熱化狀態。
  • 二戰傷亡過百萬戰役,蘇聯如何堅守872天?芬蘭是關鍵第三方?
    所以從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的目標就是摧毀列寧格勒這座城市及其人口,從而為未來將其變成一座德意志城市開闢空間。因此針對列寧格勒,德軍從很早就決定將對其進行圍困,完全切斷這座城市與外界的聯繫,再加上持續地猛烈轟炸,德軍預計列寧格勒最多能堅持數周,之後就會因為嚴重饑荒和傷亡而投降。
  • 蘇德戰爭中,蘇聯紅軍和德國國防軍如何獲得乾淨的飲用水?
    眾所周知,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戰規模最大,也是最血腥的戰場。而交戰雙方如何獲得乾淨的飲用水其實是個比較冷門卻很有趣的話題。由於蘇聯紅軍在整個戰爭中的大多數時間裡是在本土作戰,因此行軍過程中的紅軍各單位基本是就地取材,從當地的可用水源取水,可能是從城市供水系統、村莊的水井中取水,也可能是從就近的河流、溪流或湖泊中取水。但是從河流、溪流和湖泊中取水,對其衛生控制就十分講究了。軍事衛生學家必須確定水質,選擇對其淨化和消毒的方法,然後方可飲用。
  • 蘇聯1600噸黃金去哪了?沉入貝加爾湖底,無人打撈?
    首先,貝加爾湖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達到1000多米的深度,既然有如此大筆的財富沉湖,又不能確認究竟是不是在相對較淺的地方沉湖,為什麼蘇聯和俄國政府不嘗試進行打撈一下呢?.嘗試都不願意,顯然不合理。於情於理,貝加爾湖底被沉入了1600噸黃金的說法並不合適,大約與貝加爾湖水怪的傳說是一樣的,更多只是人們的想像罷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知道,如今俄羅斯的黃金儲備雖然很多,但也不過只有2000噸左右,這還是最近20年來瘋狂開採的結果。由此可見,蘇聯解體時,給俄羅斯留下的黃金最多也只有1000多噸而已。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由於蘇聯從一戰後通過十月革命獲得新生,在東西兩條陣線對決中已經產生了攻防理論,蘇軍早就有了一整套的進可攻、防可守的理論。尤其是在二戰爆發之前,史達林和蘇軍特別重視炮兵和空軍航空兵的建設,客觀上促進了大縱深理論有了發展的土壤和環境。而蘇聯獨立的自主工業基礎也為蘇軍打長期的消耗戰提供了物質和裝備保障,這也是蘇軍在蘇德戰爭後期能夠後來居上的重要原因。
  • 1939年,蘇聯和日本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有什麼重大影響?
    1939年夏天,蘇聯軍隊和日本軍隊在蒙古邊境地區爆發了戰爭,並造成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場戰爭從5月打到8月,雙方共有10萬多名士兵、1,000多輛坦克和飛機參戰。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恰好與其在時間上相一致,該條約籤訂一周後,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事件是相互關聯的。這場戰爭對日本有重大影響。1941年,在蘇德戰爭期間,日本作出南下的決策,對美國珍珠港發動軍事進攻。日本的這一決策,決定了二戰的進程,也決定了二戰的結果。
  • 支撐美國強大的三大支柱,關鍵兩項顯示後力不足
    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從19世紀後期開始嶄露頭角,通過戰爭和購買的手段逐漸擴大領土面積,隨後迅速發展,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動搖美國根基,是當時損失最小的國家之一。經過長時間積累,美國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突飛猛進,尤其美蘇冷戰結束之後,蘇聯因內憂外患而解體,美國成為了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直到現在,美國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因為美國擁有支撐它強大的三大支柱,分別是美軍、美元和科技,這3項是美國的驕傲,也是美國立足世界的最大本錢。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
    主要的戰場是西歐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印緬戰場和中國戰場。相比較而言,在這些戰場中最慘烈的恐怕就要數蘇德戰場了。蘇德戰爭在軍事史上以殘酷而聞名,在二戰期間是交戰國之間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場衝突。看看傷亡數字就知道了:納粹德國3950344人陣亡,蘇聯5097552人陣亡。在我國戰場上的數字當然也很大。據戰後統計,我國在戰爭中共計傷亡35000000,其中半數犧牲。
  • 二戰時,歐洲還沒完全統一,德國幹嘛非要招惹蘇聯?此小國是關鍵
    眾所周知,蘇德戰爭的爆發,是因為德國單方面的撕毀了兩國的協議,在蘇聯意想不到的情況之下,對其發起了主動進攻。可惜,這場戰爭的爆發,反倒是成了二戰時期的重要轉折點,不可一世的德國軍隊,終於在蘇聯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 蘇聯與芬蘭的冬季戰爭:一場「麵包」與「雞尾酒」的互扔之戰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和芬蘭之間因為領土糾紛,發生了歷時104天的冬季戰爭。有兩種食品的名字在這場戰爭中出名,分別是「莫洛託夫麵包」和「莫洛託夫雞尾酒」。蘇聯人說我有麵包,芬蘭人說我有雞尾酒,來吧,讓我們互扔吧。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二戰中蘇軍的另類制勝法寶,蘇聯軍糧大薈萃
    儘管說武器在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性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軍糧對於戰爭的輔助作用,畢竟食物是維持士兵身體機能的保障,士兵打戰沒有食物補給自然也是行不通的。軍隊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後勤補給是最關鍵的一環。後勤保障做的優秀,士兵在作戰時的顧慮會少很多,相反將會大大地影響士兵作戰的士氣和軍力。二戰時期,由於技術和條件的限制,各國對於軍糧的要求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 二戰時期蘇聯的黑麵包,用糧食邊角料製成,為何會大受歡迎?
    經歷過戰爭年代的人都懂,在戰爭年代裡,活下去是這些人唯一的希望,什麼生活質量,生活品質,通通不在考慮之列。黑麵包能夠提供維持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對於那些挨餓的人來說,這就是無上美味,這就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 招惹蘇聯導致戰敗?為何說納粹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也是必敗無疑?
    但是,二戰比一戰好的地方就是:戰爭的結果從開始就註定了,那就是法西斯必敗!無論德國打不打英國,招不招惹蘇聯,其結果早已註定。世界可以容忍法西斯的肆虐,但絕不允許法西斯萬古長青!為什麼這麼說呢?任何時候的戰爭都需要陸軍鞏固佔領成果才算成功,但是希特勒希望以猛烈的轟炸迫使英國投降,這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而在盟軍轟炸了柏林之後,惱羞成怒的希特勒將轟炸目標從工業基地轉向倫敦平民,這使得英國傷亡了大量平民,卻在客觀上保全了工業基礎,也就保留了英國的戰爭潛力。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 二戰蘇德戰場上,蘇聯的取勝之匙是什麼?兩大殺器堪稱德軍惡夢!
    德國剛挑起戰爭時,英法等國採取了妥協退讓的政策,他們沒有及時的對德國進行戰略壓制,反而任由德國肆無忌憚的發動進攻,以至於德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不久之後,德國開始肆虐歐洲,將英國和法國的軍隊打得極其狼狽。
  • 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1941年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
    二戰時期,芬蘭捲入了戰爭中。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隨即對蘇聯宣戰,追隨德國向蘇聯發動軍事進攻。但沒過幾年,隨著德國的敗退,蘇聯向芬蘭發動了報復性的大規模反攻,把芬蘭狠狠的收拾了一頓,芬蘭不僅割讓了不少土地,還向蘇聯賠償了3億美元。實際上,在蘇德戰爭前,蘇芬兩國早就打了一仗,而且芬蘭被蘇聯揍得不輕。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蘇芬實力差距懸殊,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
  • 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空戰:這一戰蘇聯以少勝多,戰損是德國的一半
    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空戰:這一戰蘇聯以少勝多,戰損是德國的一半血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了,德軍在這裡被打敗了,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同時也開始思念自己的親人。但即便再如何思念他們的親人,這些士兵也無法回去,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他們還要去往新的戰場。果不其然,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後沒有多久,戰局出現了反覆。當時的德軍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但是德國仍然具有制空權,他們妄圖利用空中優勢來逆轉戰略上的頹勢。於是,二戰中蘇德戰場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空戰爆發了,這就是庫班空戰。
  • 卡廷慘案是蘇聯暴行?那蘇德條約該同情波蘭政府嗎?重點錯了
    1940年4月到5月,蘇聯秘密警察用德制瓦爾特7.62毫米手槍,先是在卡廷森林裡殺害波蘭軍官4421人。 後來又在其他戰俘營相繼殺害一萬七千餘年輕波蘭知識分子、公務員、警察等,合計21857人。 雖說直到現在,依舊還有不少公眾懷疑這份總統密檔的真實性,也都挖出了不少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