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蘇聯和日本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有什麼重大影響?

2020-12-17 馬蹄踏碎嶺頭雲

1939年夏天,蘇聯軍隊和日本軍隊在蒙古邊境地區爆發了戰爭,並造成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場戰爭從5月打到8月,雙方共有10萬多名士兵、1,000多輛坦克和飛機參戰。

蘇日戰爭時,蘇聯的坦克部隊在戰鬥

1939年8月20日至31日,蘇聯發動了決戰攻勢,日本被擊潰。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恰好與其在時間上相一致,該條約籤訂一周後,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事件是相互關聯的。

這場戰爭對日本有重大影響。1941年,在蘇德戰爭期間,日本作出南下的決策,對美國珍珠港發動軍事進攻。日本的這一決策,決定了二戰的進程,也決定了二戰的結果。

這場戰爭,日本人稱之為諾門罕事件,蘇聯稱之為哈拉欣河戰役,是二戰爆發前,蘇聯和日本之間打響的一場重要戰爭。

蘇日衝突時的日軍部隊

日本起初挑起了衝突,並在前期佔有一定優勢。1939年,一支200人的日軍部隊越過邊境,侵入蒙古境內。蘇聯和蒙古軍隊消滅了來犯之敵。作為反應,日本關東軍開始大規模增兵,使衝突進一步升級。日本將這場戰鬥持續到6月和7月,還向蒙古境內深處發動了大規模轟炸攻擊,並不斷地派出更多軍隊越過邊境。

日本人不斷加大賭注,認為這樣可以迫使蘇聯從蒙古撤退。然而,蘇聯從國內派出了朱可夫,前來蒙古指揮蘇聯和蒙古軍隊。

蘇日衝突時,蘇軍指揮員朱可夫(右邊)

朱可夫動用集結的大規模步兵和炮兵正面作戰,把日本軍隊固定在前線陣地,同時動用強大的坦克裝甲部隊包圍了敵人的側翼,並最終在一場殲滅戰中擊潰了日本軍隊,日本軍隊在前線的人員損失超過75%。

這次戰爭,是1904年日俄戰爭以後,蘇聯和日本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蘇聯取得了勝利,日本的軍事冒險導致了嚴重的失敗。

相關焦點

  • 再看1939年蘇芬戰爭,反正落得聲名狼藉,蘇聯何不直接吞了芬蘭?
    1920年2月,芬蘭與正在打蘇波戰爭的蘇俄政府籤訂了塔爾圖條約。在兩國的邊界劃分上,芬蘭得到非常理想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距當時的彼得格勒僅30公裡,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大公國時期,不僅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 據此,之後芬蘭和蘇聯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去。
  •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人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以美蘇為例,蘇聯在二戰末期出兵我國東北,可謂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然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卻打得異常艱難。按理來說,蘇聯和美國都是當時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美國的經濟實力甚至還強於蘇聯,可為什麼面對同樣敵人,蘇聯打日本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 蘇聯租借戈格蘭島,芬蘭為什麼寧可戰爭也不租?
    芬蘭與俄國(包含沙俄、蘇聯、俄羅斯各時代)的邊界不遠,就是俄國的心肝寶貝——聖彼得堡(蘇聯稱列寧格勒)。蘇聯在1939年發動對芬蘭的戰爭,目的也為了在地理上確保列寧格勒的絕對安全。 蘇聯崇尚暴力美學,但也懂得「不戰屈人之兵」的道理,能在談判桌得到的,誰願意冒風險去打仗?
  • 沒有美國原子彈,沒有蘇聯進攻,中國能打贏日本嗎?
    早在1938年5月,毛澤東就曾指出,日本「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中國戰場因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了其他戰場無法替代的作用。1、中國抗戰打亂了日本「北進」和「南進」的世界戰略計劃。中國的持久抗戰阻止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免遭日本法西斯的攻擊。
  •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沒有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可以說美國是蘇聯解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們對比一下二戰前後蘇聯的國際環境就知道了。 二戰以前,蘇聯(俄國)的主要外部敵人是誰?
  • 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1941年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
    二戰時期,芬蘭捲入了戰爭中。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隨即對蘇聯宣戰,追隨德國向蘇聯發動軍事進攻。但沒過幾年,隨著德國的敗退,蘇聯向芬蘭發動了報復性的大規模反攻,把芬蘭狠狠的收拾了一頓,芬蘭不僅割讓了不少土地,還向蘇聯賠償了3億美元。實際上,在蘇德戰爭前,蘇芬兩國早就打了一仗,而且芬蘭被蘇聯揍得不輕。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蘇芬實力差距懸殊,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
  • 美國打日本這麼難,為何蘇聯打得很輕鬆?真實原因和軍力沒關係
    美國之所以被卷進了二戰,根源就是日本在1941年發起的珍珠港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但是有一點很讓大家疑惑,就是不管說哪一場戰役,美國和日本只要交戰,美國打得都不是很輕鬆,反而很費力,相反,蘇聯在攻打日本的時候卻很輕鬆,短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粉碎了日本在中國的要塞群,而實際上美國的軍事實力並不比蘇聯低,
  • 為什麼說日本二戰攻打蘇聯必敗無疑,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明白了
    關於二戰的歷史,曾經我一直有個疑問,為啥當時日本選擇了南下,而不是北上攻打蘇聯?在1941年夏天德國開始進攻蘇聯的最初階段,蘇軍連戰連敗,德軍兵鋒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如果此時日本選擇從西伯利亞對蘇聯進行夾擊,那麼蘇聯是否還能頂得住呢?如果蘇聯真的沒頂住,那麼二戰史是否就要改寫了呢?
  • 初中世界歷史知識點歸納:二戰(1939—1945年)
    一、戰前形勢   1、義大利、德國、日本法西斯上臺,三國形成軸心國   意:大危機之前上臺,入侵非洲的衣索比亞   德:對凡爾賽體系不滿;在大危機打擊下上臺   日:對華盛頓體系不滿;在大危機打擊下上臺   2、英法美對法西斯採取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   (為了自保,避免捲入戰爭
  • 進攻蘇聯是命中注定?為何納粹德國在橫掃西歐後要離開進攻蘇聯?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而就在英法等國翹首期盼德國閃擊蘇聯兩敗俱傷,而後英法等國坐收漁翁之利時,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秘密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閃擊西歐掃除了後顧之憂。而對於希特勒而言,橫掃西歐,佔領那些資源和土地並不豐腴的西歐,尤其是小小的英倫三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掃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
  • 韓戰誰贏了?為何一槍未發的蘇聯和日本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美國有其勝利的一部分。當然美國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和志願軍打了一個平手,不過有一個美國人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便是美國的前總統歐巴馬,當時在韓戰停戰60周年的紀念日上,這位美國前總統發表了一番「新奇」的講話。
  • 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
    「不多一會兒,機槍、步槍都響了起來,聲音越來越近。很快,就有炮彈落到了營區裡。直到連長來叫我們,大家才知道,日本人打進來了。」1894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毫不費力地逼清政府籤下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在中國的土地上同另一個帝國主義交戰,然後又從這片土地的主人手中獲得了覬覦已久的「租借地」和大把大把的銀元。
  • 二戰時期的蘇聯,實則並不正義偉大,信仰利益至上原則
    教科書明確表示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標誌著二戰全面爆發。其實這是站在西方中心論的史學視角得出的觀點,正因為德國進攻波蘭,導致英法對德宣戰,影響了世界格局。之前的西班牙內戰,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日本侵華戰爭,以及慕尼黑陰謀等地區戰爭或衝突,尚未對國際格局造成根本性的衝擊。另一方面也不能這麼言之確鑿。因為,進攻波蘭的並不只有德國,還有蘇聯。
  • 蘇聯打敗德國第一大原因是什麼?
    德國一開始在歐洲所向無敵,從1939年閃擊波蘭挑起世界大戰開始,德國的軍隊就橫掃歐洲,無論是號稱陸軍第一的法國陸軍還是當時的老牌帝國主義,英國都沒能擋住德國戰爭的步伐,倘若英國當時不是因為有海峽天險救了自己一命,恐怕也早就淪為德國的殖民地。嘗到勝利戰果的希特勒,隨即就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了蘇聯。
  • 抗戰時期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美國、蘇聯都對中國做了什麼
    中國在1937年上半年向美國訂購的279架飛機和1205萬發子彈,總算還是交付了。然而,對於擁有強大海軍及海外商船隊的日本來說,美國的決定對其毫無影響;而對於沒有制海權,自家商船隊規模又小得可憐的中國來說,則是巨大打擊。中國從美國進口物資總額,從1937年上半年的1.15億美元,急劇下降到1937年下半年的0.73億美元。而日本在這一年裡從美國進口了2.9億美元物資,其中有1.68億美元軍用物資。
  • 蘇聯與芬蘭的冬季戰爭:一場「麵包」與「雞尾酒」的互扔之戰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和芬蘭之間因為領土糾紛,發生了歷時104天的冬季戰爭。有兩種食品的名字在這場戰爭中出名,分別是「莫洛託夫麵包」和「莫洛託夫雞尾酒」。蘇聯人說我有麵包,芬蘭人說我有雞尾酒,來吧,讓我們互扔吧。
  • 二戰時,蘇聯入侵波蘭對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有什麼影響?
    1939年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9月末即與德軍達成條約瓜分波蘭。 同年11月,蘇聯襲擊了芬蘭,並於1940年吞併了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挪威和丹麥則在那年春天被納粹德國所佔領。——《二戰戰史》 說起波羅的海,大家印象裡一定浮現出世界上最淡的海這一印象。
  • 為什麼說攻佔蘇聯是德國的最後目標?歷史根本不允許有這樣的目標
    德國還沒有完全走出經濟危機,身上還貼著一個戰敗國的標籤,甚至都不算有影響的世界大國。打個比方,現在的日本首相突然開了個秘密會議,然後定下了統治全球的擴張計劃。這是什麼?這是做夢。所以,你完全可以認為希特勒這時候就沒啥目標。沒目標怎麼辦?那就繼續對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開火。
  • 十年阿富汗戰爭,蘇聯是如何一步步入坑的?
    蘇聯入侵阿富汗有四個主要目的:一是搞掉阿明,殺雞嚇猴,警告其他衛星國,別動歪心思。二是穩住阿富汗局勢,避免伊朗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勢力影響蘇聯南邊幾個加盟共和國的穩定,因為這幾個國家的人也是以穆斯林為主。遊擊隊的戰鬥小組,騎著毛驢、馬匹或摩託車,挎著AK47,扛著火箭筒和迫擊炮,在大山深處神出鬼沒,他們時而裝成放羊的牧民觀察盯梢,時而隱藏起來打黑槍,時而在交通線上埋設地雷,防不可防。
  • 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芬蘭的薩拉戰役!
    在1940年2月的最後幾天,芬蘭軍隊被瑞典,挪威和丹麥志願者所取代。蘇聯準備。到1938年,蘇聯決定徵服芬蘭。部分依賴芬蘭共產黨人提供的信息,芬蘭基礎設施的詳細情報是在1939年夏天編寫的一本200頁的書中編寫的,該書已分發給入侵部隊。蘇聯第9軍的任務是在庫姆莫和薩拉之間入侵芬蘭,並通過前往波特尼亞灣海岸將該國減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