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者,人莫離也!
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這八個字讓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權利。
環顧四周,又有誰不是在挖空死心升職加薪?
但升職的人畢竟是少數的,位置是有限的……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
歷史上著名的嘉靖大地震降臨了。
事後統計超過83萬人遇難。
震後朝廷發放銀子,民間大戶、士紳散財舍糧賑災。
災民為了一口吃的,蜂擁而至。
可惜,僧多粥少,糧食有限,得到糧食之人十之一二。
結果便是那些好不容得到糧食的,成為了沒有得到糧食的目標。
據記載,一些不法之徒就侮老欺弱,搶劫掠奪,致使很多得到糧食的人遭人洗劫。
取之非易,守之尤艱;
僧多粥少,群狼環視,要想保住費勁千辛萬苦得到了糧食,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陳王氏,年方二十,除其幼女外,夫及至親皆喪於嘉靖大地震。
士紳散財舍糧賑災,因其體弱,難以爭食。
為活命,委身於士紳家丁,得糧。
取糧後歸家途中,被不法之徒尾隨,雖奮力反抗,奈何力量有限,被不法之徒先辱(身)後奪(糧),掙扎之中,匪徒失手,陳王氏命喪。
其幼女於家中,餓亡!
匪徒數日後,被官府斬殺於市!
陳王氏為得糧,哺育幼女,以色誘人,古時大災之時,一個弱女子倒也是有些擔當和謀略。只可惜,雖得糧,卻沒有能力保護,最終悽慘而去。
在古代大災之時,沒有足夠的智慧,是活不下去的,有了智慧卻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是難以存活的。而那個匪徒雖然有能力保護自己,但所用不當,最終也終究是害人害己罷了!
陳王氏如此,匪徒如此,權力何嘗不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項羽。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能爭善戰,勇猛無敵。七十餘戰,未嘗敗北,將秦王朝推入深淵。
就是這樣的一代戰神,卻最終被「弱小」的劉邦以「十面埋伏」打敗,與烏江自刎身亡。
項羽如此下場,身死國亡,恃勇無謀故也。
其實項羽是有機會消滅劉邦的,「鴻門宴」不聽範增之計放走了劉邦,最終逼走了亞父範增,失去了最得力、最忠誠的謀士;
其實項羽手下戰將如雲,遠非劉邦可比,且布下「十面埋伏」的韓信第一個投奔也是項羽而非劉邦,只不過項羽傲慢,任人唯親,才將韓信逼到了劉邦那裡。
後來韓信評判項羽的失敗,只有八個字:「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既是有勇無謀,沒有足夠的智慧與其身份相匹配,即便得到了權力,也不會長久。
婦人之仁既是謀略不當,方法不正確是一定會帶來禍患的,這是沒有僥倖的。
所以說「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在當今的職場,這句話一樣適用,能力不足,智慧不夠,只靠著野心去爭奪權利,即便得到了也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是無法長久立足的。如果心存僥倖,就以為得到了權力就得到了一切,欲望膨脹必然導致行為失當,那麼還能有什麼好結果呢?
這樣的人是很容易被人取代的,要取代一個人,首先需要一個理由。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
項羽所以失去天下,除了「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自絕於天!
這一點,太史公說了十分清楚:
「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
秦朝喪失王道,豪傑並起造反;項梁開創反秦大業,項羽接續;項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解救了趙國,諸侯擁立他;可他誅殺秦王子嬰,背棄楚懷王熊心,天下都責難他。
項羽與劉邦約定,誰先進關中便為天下主。
劉邦先入關中,項羽背信棄義,以失天下心。
如果僅此,倒也無妨。
劉邦入鹹陽,善待秦王子嬰。兵卒未有大錯。
項羽入鹹陽,火燒阿房宮,逼殺嬰自,引天下怒,只因其強,敢怒不敢言也!
再後來,秦王朝覆滅,項羽分封天下,將功勞最大的劉邦分封到了蜀中之地,更是將自己的威信降到了最低。
至此,項羽以失天意民心,待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殺出蜀中之時,以得討伐逆賊的大義,一時間形成引天下英雄共討之有利局面。
這樣看來,項羽最終烏江自刎,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當今的職場,道理同樣是如此的。一個沒有足夠智慧和能力的人獲得權力,引起下屬不滿是必然的,如果不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那麼上下背德,最終眾叛親離,被人藉此「煽風點火」,灰溜溜下臺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要想保住得到的權力,就必須要做一些事情,採取一些謀略,來彌補存在的漏洞。下面的案例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