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權謀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從第一章開始閱讀,以全面了解曾國藩權謀術的若干細節和運用方法,從而舉一反三,為我所用。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能力很強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一些處事圓滑、碌碌無為的人坐上了高位。而能力很強的人要想獲得領導重用,就必須先學庸人身上的一個優點:圓滑。
這是官場上的生存法則,也是曾國藩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前面我們提到,曾國藩由於其父病逝,以回家守孝的理由,要挾鹹豐皇帝給他實權,拒不回到兵營,從而讓鹹豐皇帝對他大失所望。甚至同意曾國藩的奏請,讓他安心在家守孝,從而剝奪了他的兵權。
這也讓曾國藩清楚地知道了鹹豐皇帝的底線,那就是不會給他實權。
一心為官的曾國藩,經過了一年多的鄉居生活後,對權謀術悟得越來越透徹,那就是遇事不要太過於剛直,得圓滑。即使領導交辦的任務不能完成,也要有這個態度。
事實上,權謀術的正確運用,是對人性的解讀,只要懂得了人性的弱點,就能讓權謀術發揮巨大的威力。
下面,我們還是通過曾國藩遇到的真實案例,進行詳細講解。
太平天國天京內訌之後,鹹豐皇帝本以為依靠朝廷的正規軍綠營,就能輕鬆攻破金陵,消滅太平天國,但他太過於樂觀了。當太平軍再次將鹹豐皇帝苦心經營的江南大營攻破後,太平軍已基本控制了富庶的江南地區。
清朝的賦稅和漕糧都來源於江南地區,也是軍餉的重要來源地,如果太平軍控制江南,那麼,就斷了大清王朝的根基了。因此,當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帶領二十萬大軍從南京被迫出走後,於鹹豐八年(1858年)初挺進浙江後,鹹豐皇帝才真正明白過來,如果單純依靠朝廷的軍隊,是斷不能消滅太平軍的,而當時民間武裝力量最強的,也就是湘軍了。
曾國藩雖然被剝奪了兵權,但在湘軍中的影響非常大,他的很多部下臨時改投在胡林翼的大帳之下,胡林翼卻很難有效對湘軍進行指揮。
石達開的大軍進入浙江後,雖然鹹豐皇帝命令胡林翼前去圍剿,但此時的胡林翼正準備收復安徽,根本無暇顧及。於是,再次向鹹豐皇帝奏請曾國藩帶兵到浙江救援。
鹹豐皇帝權衡再三後,也決定啟用曾國藩。他雖然忌憚曾國藩的湘軍壯大,威脅到朝廷的安危,但當時也沒一個更好的辦法了。
而曾國藩通過試探鹹豐皇帝的底線,得知他並不想放權給自己後,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行事太過於方剛,「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就是一個弱者。大丈夫應當死中求生,禍中求福。」
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兼收並蓄,調動各方力量。
擺在曾國藩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要調動鹹豐皇帝這個最高領導的力量,只有得到鹹豐皇帝的真正認可,才能圓滑地籠絡他人,為我所用。
從曾國藩的實踐來看,獲得領導重用有兩個前提條件,而能力和學識均被排除在外。曾國藩的方法,至今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