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固廢網訊:兩年前,上海發布了《關於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成以法治為基礎、政策完善、技術先進、社會協同,與上海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
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其實就是「一分到底」:從源頭投放,到中端收運,再到末端處置,整個過程都要堅持分類。
只有讓每一位市民深信「一分到底」,才能認同垃圾分類的價值與意義,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
還有半年,即將「收官」,上海全程分類體系建得如何?記者隨機挑選一個小區,跟蹤其生活垃圾從投放到處置的全過程,查看到底有沒有「一分到底」。
源頭:箱房能「親近」,投放人性化
1分鐘看生活垃圾的小區之旅:
早晨8時,明園小安橋社區的垃圾箱房前,陳曉君打開餐盒蓋子,把前一晚吃剩的小龍蝦和花生殼倒進溼垃圾桶;再挪到左邊,把餐盒和垃圾袋扔進幹垃圾桶;最後,拎起一串飲料瓶,走進箱房左側的可回收物專間,扔到回收筐裡。
陳曉君表示,做好垃圾分類不難,但自己在小區裡住了10年,也是2018年9月後才真正做好,主要因為過去的「硬體」很難起到引導和約束作用。以前,每個樓層都有一組乾濕垃圾桶,「想怎麼扔就怎麼扔」。
轉變發生在22個月前,小區撤桶並點。同時,垃圾箱房徵求居民意見後升級改造:水泥灰的外立面刷上白漆,換上光潔的不鏽鋼大門,窗口加裝智能刷卡系統,上面支起頂棚,旁邊架起水鬥……最為重要的是,每扇門貼上了醒目的分類標識並舉例,讓投放者一目了然。
「抓好垃圾分類,首先要抓住人心。乾淨衛生、便於操作、提示明確的硬體能促進垃圾分類。」田林街道城市網格化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鴻飛表示,垃圾分類是門「心理學」,原本習慣了十幾年的樓層垃圾桶被撤、扔垃圾要下樓走一段路,居民有怨言完全可以理解。這時,作為終點站的垃圾箱房不能再汙水橫流、蚊蠅起舞。當垃圾箱房變得可以「親近」,扔垃圾變得方便從容,大家就有了參與分類的動力。
定點分類投放試點半年後,明園小安橋又迎來一次挑戰——定時投放。管理者的初衷是在限定時間內配置有限的志願者,增強指導、監督投放者的效率。
客觀上,每個小區的居民生活習慣千差萬別,「一刀切」限定投放時間,忽視了部分群體的特徵和訴求,但真要劃出一個所有人都方便的投放時間,也不現實。
在明園小安橋,定時投放採取了「柔性激勵」。上午6時到9時30分,下午17時30分到22時30分,居民刷卡分類投放可獲綠色帳戶積分,而錯時居民只要分類到位,可委託保潔員或使用小區「公共卡」投放垃圾,但沒有綠色帳戶積分。
對於這種因地制宜的人性化做法,陳曉君很認同:「垃圾分類這件事是和生活習慣抗爭,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刀切』。」
只要分類好,錯時也可以扔,這其實提供了一種方便,緩衝了定時定點投放帶來的不便,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畢竟,定時定點只是一種促進手段,做好垃圾分類才是最終目的。
中端:垃圾車分類,中轉站升級
1分鐘看生活垃圾的碼頭之旅:
陳曉君扔完垃圾10分鐘後,一輛藍白色相間、兩側貼有黑色「幹垃圾清運」標識的幹垃圾車駛入小區,「吃」光黑色垃圾桶內的幹垃圾後,沒有「留戀」其他垃圾桶裡的垃圾,揚長而去。
上海日旭環境保潔服務有限公司的垃圾車司機張杰告訴記者,一個小區生活垃圾的分類效果往往和垃圾清運車「分工」的細緻程度成正比。
垃圾車分工越細,對居民按類別投放垃圾的引導作用就越強。相反,如果出現混裝混運,老百姓就覺得「白忙活」了,再也沒有參與分類的熱情。
「貼上幹垃圾標籤後,我們和居民相互監督。」張杰說,一年多來,這個小區從未發生因分類質量不好被拒運的問題,每次來清運的效率都很高。省下的時間,他們還能跑更多小區,縮短了垃圾在小區逗留的時間。
未來幾年內,上海的垃圾車還將不斷升級換代,增強降噪、鎖住汙水等方面的能力,讓居民明顯感受到周邊環境的改善。
除了清運車要轉型,上海兩大生活垃圾的集散地——徐浦、虎林生活固廢集裝轉運基地也要將「乾濕分離」進行到底。
上午9時30分,記者在生活固廢集裝轉運徐浦基地看到,一輛輛垃圾車正有序排隊,聽從調度系統指揮,分別駛入卸料大廳,按編號找到對應種類的泊位。
車載的幹垃圾或溼垃圾被倒入一個個豎式「漏鬥」,「漏鬥」上部的重錘向下一次次施力,將垃圾壓入「漏鬥」下部的貨櫃內。
待貨櫃盛滿後,集卡司機摁下復位按鈕,關閉貨櫃,讓貨櫃從「站姿」變為「躺姿」,隨後將其短駁至碼頭邊的堆場。
在那裡,16艘載重能力360噸至600噸不等的貨船整裝待命,滿載後將開往老港生態環保基地。
「源頭分類越來越好,是我們轉型升級的動力。」徐浦基地副總經理付廣傑表示,平均每天有3000噸生活垃圾在徐浦基地轉運,一年多以前,溼垃圾佔比僅一成左右,現在幹垃圾與溼垃圾的比例已達6:4。
更多溼垃圾從幹垃圾裡分出來,促使基地將原來橫臥的數個卸料槽全部改成豎式「漏鬥」,增加垃圾的「打包」效率,同時更好地控制汙水的飛濺、滲漏。
基地內的貨櫃也更新換代,增加了上百隻溼垃圾專用貨櫃,滿足中心城區逐年增長的溼垃圾中轉需求。
源頭分類越來越好,還讓中轉單位有了加強精細化管控的底氣。在徐浦基地指揮中心,一套垃圾品質識別系統和一個全程分類信息平臺已投入運行。
付廣傑指著一張人工智慧識別並抓拍的照片說:「這個有紅框的部分是水流,當時卸料的是幹垃圾車,說明收運的幹垃圾純度不過關。」發現問題車輛後,徐浦基地通過全程分類信息平臺進行追溯,準確找到問題究竟出自哪個區的垃圾中轉站。
結合品質識別系統,基地還可以給上遊16個區的轉運環節打分,實施分級管理,倒逼源頭進一步做好垃圾分類。
末端:幹垃圾更幹,發電更高效
1分鐘看生活垃圾的發電之旅:
下午15時35分,經過5個多小時的水路,「滬環運貨5006號」集運船靠泊在老港生態環保基地1號碼頭,裡面裝著徐浦基地打包的幹垃圾。沒多久,貨櫃被逐個吊放到運輸車上,分別送去焚燒發電或填埋。
透明的操作間內,遙控抓斗的垃圾吊操作員方建春對「一分到底」的效果深有感觸:「以前幹垃圾不太幹,抓斗容易打滑,有時要抓好幾次才抓滿。」現在一爪下去,能抓牢7噸到9噸左右的幹垃圾,操作效率更高了。
「從源頭到中轉,乾濕分離率越來越高,我們必須站好最後一班崗,不辜負大家的努力。」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徐哲表示,上海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後,僅一年,到老港處置的幹垃圾就「輕」了1000噸/日,從15500噸/日減少到14500噸/日。
因為幹垃圾更幹了,燃燒和發電的效率也大幅提升,每噸垃圾的燃燒熱值從1700大卡提高到2300大卡,發電量從480度提高到550度。
不過,幹垃圾更幹,也對老港碼頭貨櫃裝卸能力提出了挑戰,同樣一箱幹垃圾從一年前的平均13.8噸減輕到了12.8噸,裝卸箱數因而增加,碼頭更加忙碌。
類似徐浦基地,源頭在乾濕分離上的持續努力,促使老港基地不斷轉型升級。
在老港基地的控制中心大屏上,所有貨櫃都按裝載垃圾的種類分成不同顏色,智能系統自動識別幹垃圾箱、餐飲箱和廚餘箱,下一步將與調度系統對接,實現貨櫃自動分配到卸點進行末端處置。
去年啟用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具有燒得透、回收率高、排放更乾淨等優點。每份垃圾進入老港二期充分焚燒後,殘餘爐渣只有原重量的15%至20%,爐渣再進行綜合利用,用於生產建材原料等。其熱能回收最高可達26%,高於全球平均標準20%。
「採用什麼樣的工藝,很大部分取決於源頭分類的實際情況,是上遊的『一分到底』,給了我們決心。」徐哲透露,老港未來15年的「藍圖」已規劃多個新增項目,包括焚燒處置能力不低於3000噸/日的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三期,以及溼垃圾處理能力3000噸/日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等。
放眼全市,更多末端處置設施也因為「一分到底」而勇敢落子。根據《方案》,到2020年底,上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要達到3.28萬噸/日以上,其中,溼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達到7000噸/日。全市基本實現「兩網融合」,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