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全覆蓋「滿月」:想租房需承諾分類,有小區垃圾減半

2021-01-08 第一財經

7月的上海註定「不平靜」——《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7月1日正式實施後,樓道、裡弄、社區、樓宇……城市的邊邊角角、血管末梢都調動起來,加入了一場垃圾分類大作戰。

這股潮流之下,誕生了許多經典場景:75歲的志願者黃建明每天5點半出門,輾轉乘坐兩部公交,7點準時出現在多稼居民區的垃圾定點廂房,開始一天的分類指導和值守;在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極鏈科技集團(下稱「極鏈科技」),首席算法工程師在茶水間垃圾桶邊上思考代碼之餘,也常常打開手機App查詢「這是什麼垃圾」;寶山區楊行的梅林居委,90多歲的獨居老人出門,特意為社區的垃圾分類志願者送上礦泉水——考慮到老人分類不易,志願者多次上門幫老人分類、代扔垃圾。

《條例》施行即將滿月,而垃圾分類已初見成效。

以市中心黃浦區的小東門街道為例,街道的垃圾投放點從原來的120餘處縮減到61處;6月20日試點工作全覆蓋之後,溼垃圾量逐日上升,從開始的每天六七桶到27日的30桶、29日53桶、7月1日的69桶。溼垃圾量大增,意味著需要進行焚燒填埋的垃圾量減少了,降低了對環境的傷害。

在寶山區梅林居委的世華佳苑小區,垃圾總量從48個桶減少到目前的二十三四個桶,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量減少了一半,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回收的利用率。隨之垃圾清運費用也大為縮減。

不僅居民和上班族的分類習慣逐漸養成,許多人還有了預期之外的收穫。「以我們企業為例,比如食物浪費少了,大家吃東西都吃得很乾淨;自我管理更好了,工位變得更乾淨,做保潔的大叔大媽下班也更早了。」極鏈科技董事長助理兼創始研究員劉羽豐對第一財經表示。

動遷不忘垃圾分類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走訪了小東門街道——這裡是為大家熟悉的豫園、城隍廟所在地,真正的老上海老城區。

今年1月31日,《條例》經上海市第十五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小東門街道提早行動了起來,先後組織垃圾分類知識講座120餘次,培訓7000餘人次,入戶宣傳近3萬戶,資料發放2.7萬餘份;同時投入自籌資金,改造了一部分固定垃圾廂房,為老城廂量身定做了43個符合老城廂實際、反映老城廂文化的臨時垃圾投放點廂房,並在有條件的地方同時設置洗手池、整容鏡、休息椅等設備。

與浦東小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隔江相對,顯得多稼略為陳舊。這裡多是上海老城廂:弄堂道路小、公共設施少。除了浦江公寓商品房小區外,大部分區域屬於開放式老舊小區,處於徵收收尾階段。《條例》實施前後,仍有一部分尚未搬離的居民生活於此。

多稼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邵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4月8日,多稼就啟動了垃圾分類定點定時投放的試點,當時老城廂裡還有10戶居民未搬遷,主要集中於油車碼頭街和豐記碼頭弄這兩個小弄堂。為了方便他們進行垃圾投放,居委特設了一個臨時投放點。

從那時開始,原為多稼居民的黃建明就在臨時投放點「上崗」了,直到7月5日前後全部拆遷居民搬離。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出生於此長居於此,2008年就開始在街道、社區做志願者,是去年動遷10月份搬走的。和他情況類似的志願者還有五六位,大家輪流排班。來扔垃圾的老街坊看到他們在旁監督,一般都能理解與配合。

不過,儘管做了很多宣傳工作,還是有不少人確實弄不清怎麼分類,特別是開始實施的階段。每當遇到「亂扔垃圾」或「垃圾混裝」的情況,黃建明就和其他志願者夥伴們一起,現場戴上手套打開垃圾袋,進行分類教學。「我們態度很好的,笑臉相迎笑臉相送。」黃建明說,「這樣多分幾次,他們也學會了,下次來扔的時候也不好意思不分類了。」

作為小東門街道的共建單位,極鏈科技的年輕員工們起初也是摸不著門道。擔任公司黨支部書記的劉羽豐說他也頭皮發麻:這麼大一張垃圾分類圖,怎麼搞得清楚啊。

但是從這一個月的情況看下來,「這事做得挺有魄力」。劉羽豐表示,首先是辦公室同事腳邊的垃圾桶全部收走,在茶水間設立了分類垃圾箱。而在實施過程中,這個平均年齡為90後的群體是非常自覺和積極的。

「比如,產品經理站在垃圾桶旁邊發呆,別人問他幹嘛,他說在反思提交的產品版本是不是垃圾;我們也會集體討論,大排骨、中排骨、小排骨分別是什麼垃圾;特別是午餐時間後,大家都排著隊在做垃圾分類,比如乾濕分離的工作,包括我們的首席算法工程師。」劉羽豐說。

躲貓貓的外賣垃圾與人性化管理

垃圾分類的主戰場在小區,小區居民是否進行有效的垃圾分類,關乎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敗。

但具體到每個社區,條件不盡相同,《條例》的具體措施並沒有強求整齊劃一。小東門街道下轄有58個小區101個點位,做到了一個小區一個方案,因地因人而異。

而位於寶山的世華佳苑小區有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租戶較多。

負責該小區的梅林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嚴秀琴表示,世華佳苑小區500戶居民中出租戶就有100戶;小區既有連體別墅,也有多層和高層,管理起來並不容易。

租戶的流動性大,出行規律不一。為了推動租戶踐行垃圾分類,梅林居委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也想了很多辦法。

小區的租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經租公司入住的租戶,大約佔租戶的三分之一。比較知名的蛋殼、自如等都屬於經租公司。居委將公司負責人請來,與公司籤訂垃圾分類協議,由公司再與每一戶租戶溝通並籤訂垃圾分類承諾書。另一類則是整租的租客,由外來人口辦公室、城管、居委一同上門,進行垃圾分類宣傳,並與其籤訂承諾書。

「剛開始,我們碰到了兩起小『意外』。經租公司的清潔人員在進行保潔後,雖然分類了但沒有定時投放;也出現租客吃了外賣,把飯盒連同包裝袋扔到垃圾房,但沒有做到分類,也沒有做到定時定點。」嚴秀琴說,工作人員從包裝袋找到了住戶的地址,然後居委與經租公司溝通了此事,公司也很重視,「這種情況後來再也沒碰到過,說明這一監管方式有效。」

據嚴秀琴透露,經租公司也意識到這一趨勢和管理的必要性,現在在租房合同中已加入了垃圾分類的相關條款。

普陀區長徵鎮銀開居委會下轄的開開大樓小區又是另一番情形。這是一棟神奇的大樓:24層高,直通底樓的井道式垃圾通道,建於上世紀90年代。二十多年來,二十多層樓的垃圾都是從每個樓層的垃圾投口扔下,轟然直墜一樓。

面對近240戶居民的各自訴求,封樓(投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前期的動員工作十分艱巨。銀開居民區總支書記蔡煒說,為了實現撤桶與垃圾分類,他們開始了辛苦地「掃樓」。

「我們成立了居民自治會,對於態度搖擺、不願配合的居民,以家人、鄰居、自治會、居委會的次序反覆做工作。同時為殘疾老人、特殊需求人群等提供『預約上門』服務,方便居民分類投放。」蔡煒說。

從封閉垃圾投口,到住戶垃圾分類、主動送到新建的垃圾廂房,開開大樓只花了一周左右時間。在大樓底樓,記者看到了改造後的垃圾廂房,四分類廂房整潔寬敞,玻璃移門、空調、洗手臺、滅蚊燈……設備一應俱全。

開開大樓還以黨員牽頭組建志願者隊伍,值班時間也會每周公示在垃圾廂房。此外,開開大樓還擁有一支小志願者隊伍,成員平均年齡不超過8歲。每月會定期值班體驗1到2次。小志願者的積極參與,甚至帶動了家長,也感染了街坊鄰居更好地進行垃圾分類。

不僅可以預約上門收垃圾,開開大樓在常規的早晚各兩個小時投放時間之外,在夏季增加了中午一個小時的開放時間。業委會主任丁鐵勇說,夏天溫度高東西易腐,這一有人情味的做法也解決了居民的需要。

目前,開開大樓小區每日產生幹垃圾4桶、溼垃圾約2桶,之前是混合9桶垃圾。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100%,分類準確率達98%。

儘管小有成效,垃圾分類習慣養成可能需要更多時間的檢驗。

在老居民不斷遷走的小東門街道,搬家後的垃圾處理工作反而更繁重。「以往碰到大搬家,裡弄的垃圾廂房、過道都是一片狼藉;我們現在讓離開的居民把不要的家具物品儘可能留在老房裡,到時候由專業公司處理。」街道辦事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酷暑之下,黃建明現在依然每天按時出現在多稼居民區,繼續在浦江公寓小區值守垃圾廂房。「這是一件好事,有能力我要堅持做下去的。」他說。

相關焦點

  • 嶗山區垃圾分類全覆蓋並實現創新垃圾分類利用
    嶗山區在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的基礎上,鼓勵企業投資建設建築垃圾、大件垃圾及廚餘垃圾處置廠,實現就地處置減量和資源化再利用,截至9月份,實現垃圾減量2682噸,節約處置清運費用130餘萬元。走出一條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嶗山模式」。
  • 北京垃圾分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怎麼分類?和上海垃圾分類有什麼區別?
    北京垃圾分類要立法了!!  眾所周知,上海比全國其他城市早一步進入垃圾分類時代。從2019年7月1日起強制實施垃圾分類。微博上不少人說「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垃圾分類知識也將納入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甚至還出現了一個話題#垃圾分類自測題#,其實不只是上海,全國主要城市,尤其是北京都要做好承受垃圾分類折磨的準備!
  • 垃圾分類第一個月,上海更乾淨了嗎?
    垃圾分類從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但希望若干年後再回首,我們不要仍然只是「多了幾個垃圾桶」而已。垃圾分類讓上海更美好了嗎?/unsplash上海垃圾分類滿月了。位於廣州天河龍口西路的穗園小區,作為廣州垃圾分類樣板小區,率先完成了垃圾分類的相關工作要求。可能是近期最受上海人歡迎的表情包。今天依然在吾日三省吾身的上海銀,垃圾分類一個月之後,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麻煩先給他們一杯珍珠奶茶不要珍珠。
  • ...發揮政治功能 展現先鋒作用 以組織力建設引領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
    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落實十屆區委五次全會關於「擴大小區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試點,今年每個街鎮要形成幾個示範點,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全覆蓋,使長寧成為全市乃至全國垃圾分類做得最好的區域」的目標,虹橋街道主動對標,把垃圾分類作為國際精品社區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深入調研,及時總結經驗,以黨建引領、自治先行、專業支撐,推動更多小區、更多居民、更多力量共同實踐,使虹橋街道逐步成為長寧乃至全市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最好的街鎮之一
  • 垃圾分類要有規矩也要有溫度,上海這些小區垃圾「定時定點」投放有...
    圖說:「洋太太」們通過一系列遊戲道具,模擬各類不同垃圾投放,從而進一步了解和融入垃圾分類新時尚 楊建正 攝「996上班族如何扔垃圾?」這兩天,這個話題成了上海熱議的焦點。在上海邁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的過程中,要求小區實行「定時定點」扔垃圾,而當垃圾桶每天早晚「限時」開放後,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卻總是錯過投放時段。
  • 雁塔區公共機構、場所等垃圾分類將實現全覆蓋
    年底前,雁塔區公共機構、公共場所、經營場所等垃圾分類將實現全覆蓋,城市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為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監督和執法查處力度,2020年雁塔區共督促檢查小區3148個/次,單位及沿街商鋪9699家/次,現場督促整改生活垃圾分類問題4013個,下發整改督辦單118個,同時完善健全「三支隊伍」,組織宣傳員1232名、督導員1043名、引導員1455名,推動全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 走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主要幹什麼?垃圾分類後...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實習生 易建旭/文 李化 /圖據市城市管理局數據,截至6月底,主城區已啟動43個街鎮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示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後,小區居民在幹什麼,小區有哪些變化,與試點有關的工作人員又在做些什麼?
  • 上海垃圾分類「滿月」!點外賣羊肉串變羊肉呂 奶茶只要10顆珍珠
    上海垃圾分類「滿月」!》正式施行剛好滿月,而網友們也貢獻了不少「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的趣聞段子。比如,最近有報導指出,為了方便垃圾分類,避免浪費,不少用戶還會附加神奇備註,如「蓋飯少放些飯」「凍波霸仙草只要三分之一」等等。
  • 深入社會「神經末梢」 實現全域強制垃圾分類全覆蓋
    如今,從社區到鄉村,從城市標誌性建築物、廣場園區、地鐵公交碼頭到工地圍牆、報刊亭,廣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垃圾分類元素,垃圾分類宣傳已深入社會的「神經末梢」。去年以來,廣州實現全域強制垃圾分類全覆蓋,實現了基層社區全覆蓋、城鄉統籌全覆蓋、政策體系全覆蓋和考核監督全覆蓋。
  • 上海那些被垃圾分類搞瘋狂的網民,有哪幾種垃圾的分類?
    原標題:上海那些被垃圾分類搞瘋狂的網民,有哪幾種垃圾的分類?   最近,上海居民已經開始對垃圾進行分類了,不過這件事被推上了熱搜了。   是咋回事呢?   原來,上海居民快被垃圾分類逼瘋了,這次的垃圾分類不像以前了,分了好幾種,也更嚴格了,所以上海居民為了搞懂哪些垃圾是哪些分類,已經焦頭爛額了。
  • 垃圾分類如何「拎得清」
    「考試」——    自7月1日零時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所有垃圾都將被分為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及可回收垃圾四類,居民小區都換上了帶有相應顏色標識的垃圾桶。
  • 深圳垃圾分類與上海不同住宅小區年底前實現「樓層撤桶」
    作為全國垃圾分類工作首批46個先行先試的重點城市之一,深圳從2015年就正式大力推廣垃圾分類。那深圳垃圾分類投放標準與上海有何區別?又有哪些具體標準?近日,記者從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獲悉,2019年底前,深圳所有住宅小區要實現樓層垃圾撤桶。目前,市政府已經把《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報到市人大,市人大已經展開積極調研,預計年內完成立法,明年將全面實施。
  • 垃圾分類怎麼搞?上海小夥伴有「秘笈」
    作為全國首個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先行先試」的上海小夥伴,有不少「秘笈」——秘笈一:一小區一方案有法律法規支撐,有全市動員全民參與,還有志願者全程引導……去年7月生活垃圾分類正式實施前,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已然形成。但仍有不少街鎮和社區受各種歷史遺留因素和客觀條件限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面臨極大挑戰。
  • 上海垃圾分類半年盤點 垃圾分類考驗基層治理能力
    作為先行城市的上海,在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方面,無論是其推進經驗,或是新遭遇的問題,都將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生活垃圾分類成效明顯的居民小區,黨組織、居委、物業、業委會『四位一體』的社區動員模式一般運作順暢。」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後李長軍說,「有充分的討論空間,各方都參與進去,明確分工,小區才能持續做好分類。」 上海垃圾分類動員之初,遭遇了一些居民的反對。為了方便管理,在源頭分類上,上海採取了「定時定點」模式。
  • 新北區加快垃圾分類體系建設,試行垃圾四分類智能投放
    都市雅居等5個小區採用智能分類投放、大數據平臺管理的模式,落實生活垃圾的分類;天潤園等13個工作紮實、基礎較好的城市建成區小區,開展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建設;改變以往小區三分類的模式,增加廚餘垃圾參與的四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理體系;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主體責任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類別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全覆蓋」三個全覆蓋總要求在龍虎塘街道創建分類示範片區
  • 生活垃圾分類進展如何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生活垃圾分類列出了時間表:上海、廈門、寧波等46個重點城市到2020年年底力爭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基本全覆蓋,分類運輸體系基本建成,分類處理能力明顯增強。
  • 淳安垃圾分類接軌「杭州模式」 千島湖鎮城區實現「撤桶並點」全覆蓋
    淳安垃圾分類接軌「杭州模式」 千島湖鎮城區實現「撤桶並點」全覆蓋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05-12 16:33:502020年5月11日,隨著淳安縣千島湖鎮新安大街漁人碼頭停車場外最後一處垃圾桶被撤除,標誌著淳安城區範圍內已全面完成垃圾分類撤桶並點工作,實現垃圾分類「杭州模式」全覆蓋。
  • 縱觀四大城市樣板 探索垃圾分類「中國模式」,垃圾分類,固廢處理...
    從2017年起,北京市每個區至少有1個街道,其他街道至少有1個社區,普遍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的創建工作。示範片區內將推廣一大一小兩個垃圾桶模式,提倡居民採用「乾濕分離」的方式進行分類,並設置「回收小屋」整合垃圾分類桶站和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功能。通過示範片區,垃圾分類的覆蓋範圍將不斷擴大,城市核心區2020年將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 破解農民安置小區垃圾分類難題 杭州餘杭良渚街道想出了不少妙招
    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良港村的周家裡小區就是個典型的農民安置小區,652套房屋中僅有141套為安置戶自住,其餘511套用於出租。然而,住戶組成複雜、人員流動性強的良港村周家裡小區如今卻成為餘杭區農民安置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樣板,以點帶面扭轉今年前8個月良渚街道垃圾總量月均4.57%的增長趨勢,連續數月較餘杭區區級控量指標減量8.1%以上,打了一場垃圾分類的翻身仗。
  • 深晚薦讀|垃圾分類檢查將覆蓋全市3500多個小區
    9 月 4 日,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的第四天,深圳城管部門針對學校、景區開展垃圾分類執法檢查行動。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突出問題,對全市 3500 多個住宅小區實施垃圾分類全覆蓋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