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上海註定「不平靜」——《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7月1日正式實施後,樓道、裡弄、社區、樓宇……城市的邊邊角角、血管末梢都調動起來,加入了一場垃圾分類大作戰。
這股潮流之下,誕生了許多經典場景:75歲的志願者黃建明每天5點半出門,輾轉乘坐兩部公交,7點準時出現在多稼居民區的垃圾定點廂房,開始一天的分類指導和值守;在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極鏈科技集團(下稱「極鏈科技」),首席算法工程師在茶水間垃圾桶邊上思考代碼之餘,也常常打開手機App查詢「這是什麼垃圾」;寶山區楊行的梅林居委,90多歲的獨居老人出門,特意為社區的垃圾分類志願者送上礦泉水——考慮到老人分類不易,志願者多次上門幫老人分類、代扔垃圾。
《條例》施行即將滿月,而垃圾分類已初見成效。
以市中心黃浦區的小東門街道為例,街道的垃圾投放點從原來的120餘處縮減到61處;6月20日試點工作全覆蓋之後,溼垃圾量逐日上升,從開始的每天六七桶到27日的30桶、29日53桶、7月1日的69桶。溼垃圾量大增,意味著需要進行焚燒填埋的垃圾量減少了,降低了對環境的傷害。
在寶山區梅林居委的世華佳苑小區,垃圾總量從48個桶減少到目前的二十三四個桶,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量減少了一半,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回收的利用率。隨之垃圾清運費用也大為縮減。
不僅居民和上班族的分類習慣逐漸養成,許多人還有了預期之外的收穫。「以我們企業為例,比如食物浪費少了,大家吃東西都吃得很乾淨;自我管理更好了,工位變得更乾淨,做保潔的大叔大媽下班也更早了。」極鏈科技董事長助理兼創始研究員劉羽豐對第一財經表示。
動遷不忘垃圾分類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走訪了小東門街道——這裡是為大家熟悉的豫園、城隍廟所在地,真正的老上海老城區。
今年1月31日,《條例》經上海市第十五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小東門街道提早行動了起來,先後組織垃圾分類知識講座120餘次,培訓7000餘人次,入戶宣傳近3萬戶,資料發放2.7萬餘份;同時投入自籌資金,改造了一部分固定垃圾廂房,為老城廂量身定做了43個符合老城廂實際、反映老城廂文化的臨時垃圾投放點廂房,並在有條件的地方同時設置洗手池、整容鏡、休息椅等設備。
與浦東小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隔江相對,顯得多稼略為陳舊。這裡多是上海老城廂:弄堂道路小、公共設施少。除了浦江公寓商品房小區外,大部分區域屬於開放式老舊小區,處於徵收收尾階段。《條例》實施前後,仍有一部分尚未搬離的居民生活於此。
多稼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邵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4月8日,多稼就啟動了垃圾分類定點定時投放的試點,當時老城廂裡還有10戶居民未搬遷,主要集中於油車碼頭街和豐記碼頭弄這兩個小弄堂。為了方便他們進行垃圾投放,居委特設了一個臨時投放點。
從那時開始,原為多稼居民的黃建明就在臨時投放點「上崗」了,直到7月5日前後全部拆遷居民搬離。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出生於此長居於此,2008年就開始在街道、社區做志願者,是去年動遷10月份搬走的。和他情況類似的志願者還有五六位,大家輪流排班。來扔垃圾的老街坊看到他們在旁監督,一般都能理解與配合。
不過,儘管做了很多宣傳工作,還是有不少人確實弄不清怎麼分類,特別是開始實施的階段。每當遇到「亂扔垃圾」或「垃圾混裝」的情況,黃建明就和其他志願者夥伴們一起,現場戴上手套打開垃圾袋,進行分類教學。「我們態度很好的,笑臉相迎笑臉相送。」黃建明說,「這樣多分幾次,他們也學會了,下次來扔的時候也不好意思不分類了。」
作為小東門街道的共建單位,極鏈科技的年輕員工們起初也是摸不著門道。擔任公司黨支部書記的劉羽豐說他也頭皮發麻:這麼大一張垃圾分類圖,怎麼搞得清楚啊。
但是從這一個月的情況看下來,「這事做得挺有魄力」。劉羽豐表示,首先是辦公室同事腳邊的垃圾桶全部收走,在茶水間設立了分類垃圾箱。而在實施過程中,這個平均年齡為90後的群體是非常自覺和積極的。
「比如,產品經理站在垃圾桶旁邊發呆,別人問他幹嘛,他說在反思提交的產品版本是不是垃圾;我們也會集體討論,大排骨、中排骨、小排骨分別是什麼垃圾;特別是午餐時間後,大家都排著隊在做垃圾分類,比如乾濕分離的工作,包括我們的首席算法工程師。」劉羽豐說。
躲貓貓的外賣垃圾與人性化管理
垃圾分類的主戰場在小區,小區居民是否進行有效的垃圾分類,關乎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敗。
但具體到每個社區,條件不盡相同,《條例》的具體措施並沒有強求整齊劃一。小東門街道下轄有58個小區101個點位,做到了一個小區一個方案,因地因人而異。
而位於寶山的世華佳苑小區有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租戶較多。
負責該小區的梅林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嚴秀琴表示,世華佳苑小區500戶居民中出租戶就有100戶;小區既有連體別墅,也有多層和高層,管理起來並不容易。
租戶的流動性大,出行規律不一。為了推動租戶踐行垃圾分類,梅林居委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也想了很多辦法。
小區的租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經租公司入住的租戶,大約佔租戶的三分之一。比較知名的蛋殼、自如等都屬於經租公司。居委將公司負責人請來,與公司籤訂垃圾分類協議,由公司再與每一戶租戶溝通並籤訂垃圾分類承諾書。另一類則是整租的租客,由外來人口辦公室、城管、居委一同上門,進行垃圾分類宣傳,並與其籤訂承諾書。
「剛開始,我們碰到了兩起小『意外』。經租公司的清潔人員在進行保潔後,雖然分類了但沒有定時投放;也出現租客吃了外賣,把飯盒連同包裝袋扔到垃圾房,但沒有做到分類,也沒有做到定時定點。」嚴秀琴說,工作人員從包裝袋找到了住戶的地址,然後居委與經租公司溝通了此事,公司也很重視,「這種情況後來再也沒碰到過,說明這一監管方式有效。」
據嚴秀琴透露,經租公司也意識到這一趨勢和管理的必要性,現在在租房合同中已加入了垃圾分類的相關條款。
普陀區長徵鎮銀開居委會下轄的開開大樓小區又是另一番情形。這是一棟神奇的大樓:24層高,直通底樓的井道式垃圾通道,建於上世紀90年代。二十多年來,二十多層樓的垃圾都是從每個樓層的垃圾投口扔下,轟然直墜一樓。
面對近240戶居民的各自訴求,封樓(投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前期的動員工作十分艱巨。銀開居民區總支書記蔡煒說,為了實現撤桶與垃圾分類,他們開始了辛苦地「掃樓」。
「我們成立了居民自治會,對於態度搖擺、不願配合的居民,以家人、鄰居、自治會、居委會的次序反覆做工作。同時為殘疾老人、特殊需求人群等提供『預約上門』服務,方便居民分類投放。」蔡煒說。
從封閉垃圾投口,到住戶垃圾分類、主動送到新建的垃圾廂房,開開大樓只花了一周左右時間。在大樓底樓,記者看到了改造後的垃圾廂房,四分類廂房整潔寬敞,玻璃移門、空調、洗手臺、滅蚊燈……設備一應俱全。
開開大樓還以黨員牽頭組建志願者隊伍,值班時間也會每周公示在垃圾廂房。此外,開開大樓還擁有一支小志願者隊伍,成員平均年齡不超過8歲。每月會定期值班體驗1到2次。小志願者的積極參與,甚至帶動了家長,也感染了街坊鄰居更好地進行垃圾分類。
不僅可以預約上門收垃圾,開開大樓在常規的早晚各兩個小時投放時間之外,在夏季增加了中午一個小時的開放時間。業委會主任丁鐵勇說,夏天溫度高東西易腐,這一有人情味的做法也解決了居民的需要。
目前,開開大樓小區每日產生幹垃圾4桶、溼垃圾約2桶,之前是混合9桶垃圾。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100%,分類準確率達98%。
儘管小有成效,垃圾分類習慣養成可能需要更多時間的檢驗。
在老居民不斷遷走的小東門街道,搬家後的垃圾處理工作反而更繁重。「以往碰到大搬家,裡弄的垃圾廂房、過道都是一片狼藉;我們現在讓離開的居民把不要的家具物品儘可能留在老房裡,到時候由專業公司處理。」街道辦事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酷暑之下,黃建明現在依然每天按時出現在多稼居民區,繼續在浦江公寓小區值守垃圾廂房。「這是一件好事,有能力我要堅持做下去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