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智庫 梁春曉
本文大約2000字,讀完約5分鐘
近幾年,「代際數字鴻溝」現象逐步加劇,日益嚴重,在新冠疫情以來的加速數位化應用中尤其突出,其造成上億老年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上的嚴重不便,造成事實上的數字歧視和數字隔離——被隔離在數位化生活及信息社會之外,客觀上造成和加劇了代際隔閡和代際衝突。面向未來,對老齡化、老齡社會的準備與應對,正在成為企業、城市、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不可估量的超級機遇。
本文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在「代際數字鴻溝:挑戰與應對」——老齡社會30人論壇第27期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內容整理,文章來源於「老齡與未來」微信公眾號。
九年前的今天,2011年9月9日,信息社會50人論壇在杭州成立;今天,信息社會50人論壇與老齡社會30人論壇在這裡討論「代際數字鴻溝」,實在很有意義。
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的突出特點是「超級老齡化」,即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未富先老)和超穩結構。我國老齡化的另一個特點是與信息化、城市化同步共振。許多西方國家是在城市化基本完成而信息化尚未到來之時走過了老齡化,而中國是「三化」同步,尤其是老齡化與信息化的同步共振造成了與其他國家的老齡化很不相同的一些特徵。老齡化與信息化在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同時(如養老信息化和智慧養老),也引發了日益嚴重的「代際數字鴻溝」,這是未來20年值得所有人特別關注的嚴重問題。
近幾年,「代際數字鴻溝」現象逐步加劇,日益嚴重,在新冠疫情以來的加速數位化應用中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老年人比例快速攀升,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從2000年之前的不到10%,增加到2000年的10%(老齡化社會),到2019年的18%,再到2022年前後的20%(老齡社會)。僅僅用了22年時間,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就從10%增長到20%,從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全國平均數如此,某些地區的老齡化程度則更高,例如,60歲以上人口佔比北京超過四分之一,上海超過三分之一,上海靜安區甚至超過40%,都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數。東北也很高,鄉村也很高。
20年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僅涉及個別人群和個別需求,只需要進行個別應對就可以了。然而,隨著老齡人口比例快速攀升,開始如此之高,再加上與之相關的人群,原先僅涉及個別人群的個別性課題已經變成了總體性課題,具有總體性和全局性,再也無法以一種局部應對的方法來應對老齡化挑戰,而是需要一場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整體轉型。
二是數位技術及其應用的加速發展,加劇了技術應用與老年人能力之間的不適應、不平衡。最近20多年來數位技術進步越來越快,全社會的數位化進程在加速發展,結果是數位技術應用水平與老年人數位化運用能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不平衡與不適應也越來越強烈。
正是上述老齡化、數位化同步,特別是不斷攀升的老年人口比例與加速發展的數位技術疊加在一起,使得「代際數字鴻溝」日益加劇,表現越來越突出。
「代際數字鴻溝」造成上億老年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上的嚴重不便,造成事實上的數字歧視和數字隔離——被隔離在數位化生活及信息社會之外,客觀上造成和加劇了代際隔閡和代際衝突。然而,「代際數字鴻溝」所影響的決不僅限於老年人,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各種年齡段的人群。今天早上在成都機場值機,前邊有一對老夫婦要去新疆,要掃各種碼,掃碼本身比較麻煩,老人操作又不熟練,操作時間很長,既耽誤他們的時間,也耽誤後面人的時間。每個人都會因為「代際數字鴻溝」對老人的影響而受到影響,整個社會都會受到影響。「代際數字鴻溝」絕不僅僅只與老年人有關,與整個社會的公平、效率都有直接關係,必將波及影響到各個年齡段。
老齡化在相當程度上是現代化與文明進步的結果,老齡化本身不是問題,出問題的是成千上萬以來與年輕社會相適應的一整套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與老齡化不相適應。因此要面對不適應,改變不適應,由此解決問題。如何面對和解決與「代際數字鴻溝」相關的不適應,涉及面非常之廣,包括技術、商業(包括產品、服務、應用場景以及商業模式)、法律、公共政策、教育、社會文化、心理等等。
老齡化、老齡社會是前所未有的超級大事。正如20年前說網際網路、數位化是超級大事,很多人未必意識到一樣,今天很多人也沒有意識到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是超級大事。面向未來,對老齡化、老齡社會的準備與應對,正在成為企業、城市、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不可估量的超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