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畫村:陶醉在濃鬱的鄉土色彩中

2021-01-08 新民周刊
農民畫村:陶醉在濃鬱的鄉土色彩中

日期:2018-11-14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閱讀提示:四十年來,金山農民畫緊跟改革開放的進程,將中國的鄉村文化帶到了世界,獲得了國際認可。在畫村裡流傳的鄉土情結,無疑是對傳承發展和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的生動詮釋。

  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數千名中外記者走進新聞中心時,很多都會被一條繪畫長廊吸引:顏色亮麗、構圖a質樸、風格獨特,展現著田園生活與江南風貌,這就是金山農民畫。

  四十年來,金山農民畫緊跟改革開放的進程,將中國的鄉村文化帶到了世界,獲得了國際認可。在畫村裡流傳的鄉土情結,無疑是對傳承發展和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的生動詮釋。


「東方畢卡索」驚豔世界


  業界普遍認為,確切意義上的中國農民畫,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但那時真正意義上的金山農民畫尚未出現。1973年陝西戶縣農民畫進京後,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農民畫的風潮,當時的金山縣文化館美術輔導老師吳彤章也開始舉辦農民畫培訓班,到當地鄉村採風。

  幾年的探索下來,1977年,吳彤章在楓涇有了驚喜的發現:一些農村婦女在箱底保存的刺繡、藍印花布和剪紙花樣。「我被那濃鬱的鄉土色彩所陶醉,被那農村婦女的藝術才華所感動」。在口述歷史裡,吳彤章這樣回憶。他認為,這些民間藝術作品配色不受自然局限、構圖不分遠近,既有一定的規律又不存在刻板程式,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他終於找到了「金山農民畫藝術的土壤」。

  從此,吳彤章與其他輔導老師就精心挑選一批善做手工的農村婦女參加農民畫創作班,讓她們把紙當布、把筆當針、把顏料當成有色絲線,用刺繡的配色方法與剪紙的造型手法開展農民畫創作。儘管她們之中許多人之前從未拿起過畫筆,甚至有的開始學畫時已經年逾古稀,但如此一來,多年積累的對生活的觀察、民間藝術的功底,與新的表現形式產生了奇妙的反應,產生出一幅幅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院副院長尹靜靜介紹說:金山農民畫在處理物體空間關係時,不受透視原理的約束,而善於通過平面鋪張來表現空間概念,把立體的物體處理成平面。整幅畫面沒有留白之處,都是以鮮豔的色塊填充,視覺衝擊力很強。


  其實,如果從表現特色和技法上探討,金山農民畫與國內其他地區的農民畫多少有相通之處;而它不可取代的一點,就是題材都來源於農民畫家對自身生活的觀察感悟,充滿江南水鄉氣息,也就是留住了濃濃的鄉愁。

  當《新民周刊》記者來到位于楓涇鎮中洪村的「中國農民畫村」時,生於1970年的農民畫家陳惠芳正拿著畫筆在勾勒著線條。她說,她就是當地的村民,多年以來的生活和創作一直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這是我靈感的源泉。」掛在工作室牆上的,有一幅描繪被小河四面環繞著的村莊的畫,陳惠芳說,那就是她記憶中小時候的中洪村,她還能指出畫面上的一條路、一棵樹,講出它們與自己的故事。儘管村莊今天的樣貌已發生劇變,但這些記憶與情感可以在農民畫裡流傳下去。

  金山農民畫誕生之時,恰逢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1980年4月,金山農民畫首次來到北京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一鳴驚人,引起了藝術界的轟動,備受推崇,繼而掀起了全國農民畫創作的新一輪高潮。1980年9月,金山農民畫赴比利時布魯塞爾展出,被國際友人譽為「中國最優秀的民間藝術」,之後更在國際藝術界被譽為「東方畢卡索」。

  金山農民畫逐漸成為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世博會、進博會等重要國際活動上,都有它的身影。


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因為農民畫的獨特魅力,金山區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8-2016年連續三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農民畫之鄉」稱號。

  儘管獲得眾多讚譽,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根植於鄉村文化的金山農民畫在新形勢下,也在努力保持自身的活力,既要完整傳承,也要與時俱進。

  1989年,金山文化管理部門下屬的金山農民畫院成立。畫院副院長尹靜靜表示,金山農民畫院協調和管理金山農民畫畫師,為他們搭建比賽、展覽和對外交流的平臺。開展研究也是畫院的重要工作,2006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畫院設立中國農民畫藝術研究中心;2014年,畫院與復旦大學專家合作研究5年有餘的著作《中國農民畫考察》出版,之後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優秀的鄉村文化不能只是「牆裡開花牆外香」,金山農民畫在國際上廣為認可,在當地的傳承也非常重要。除了各位畫師自己開設培訓班培養學生之外,金山農民畫院組織畫師走進全區的各個社區培訓學校、老年大學,平均每年開設20個培訓班,近四年受訓者2萬人次,讓更多人對這項藝術感興趣。全區各級的農民畫展覽也達到了年均200場。


  農民畫的質樸特點,非常適合少年兒童學習。2016年3月,金山區教育局成立「金山區學校農民畫教育中心」,以楓涇小學為試點,編印了金山農民畫校本教材,把金山農民畫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結合在一起。2014-2017年,全區中小學生的金山農民畫課堂教學已達3400多課時。同時,金山農民畫也走進了大學校園。

  楓涇鎮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為了讓農民畫文化為更多人所知,2006年,該鎮在中洪村開設了「金山農民畫村」旅遊景點,兩年後又升級為「中國農民畫村」,邀請當地知名的金山農民畫家與全國各地的農民畫家入駐。在風景優美的畫村裡,各地的農民畫家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既可以安心創作,也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切磋探討。遊客們來到這裡,不僅能欣賞各類風格的農民畫,還能與畫家交流,零距離地接觸到他們的創作過程,還可以自己動手試著學習繪畫。

  「來到畫村的許多是親子遊的遊客,這讓孩子從小就了解農民畫,在他們心中播下了鄉村文化的種子。同時,還有很多外國遊客專門組團來到畫村學習農民畫,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播。」畫村的建設單位、上海楓涇古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煒告訴《新民周刊》記者。

  他說,楓涇正在推行全域旅遊,而中國農民畫村是古鎮文化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來,畫村將與畫院加強合作,開展更多的農民畫文化傳播活動。

  如今,農民畫已經遍布金山許多街鎮房屋的白牆,一到這裡,濃濃的鄉村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金山已將農民畫發展納入全區總體發展規劃,而據該區文廣局相關人士介紹,一個以中國農民畫村為中心的文創園區的建設規劃目前正在論證中,如果得以落實,將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又一經典實踐。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各地農民畫高手落戶上海「中國農民畫村」(圖)
    各地農民畫高手落戶上海「中國農民畫村」(圖) 2008年04月28日 23: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青海湟中藏族農民畫家扎西才讓在新掛牌啟動的中國農民畫村的畫室內興致勃勃地揮筆作畫。
  • 萬安農民畫村 巧手丹青繪出「中國夢」
    圖為航拍萬安西朗畫裡人家,猶如童話世界。新華網(楊益民 攝)    新華網南昌9月18日電(楊益民)9月19日,江西萬安縣田北農民畫村將迎來「中國精神·中國夢」全國農民畫展。    為迎接全國農民畫展的到來,田北畫村、西朗畫裡人家煥然一新。走進村子,具有鄉土氣息的各種農民畫撲面而來。農民畫展示牆、廊橋路燈,畫院門口的大石,農家小院的白牆都成了農民畫家的創作場地。只見五顏六色的油墨在畫家的手中猶如神奇的魔術般,瞬間變成一幅幅美麗的畫作。
  • 【鄉土觀察】四川蒲江明月村
    項目於2013年4月啟動,擬用5年時間,依託本土陶藝文化,引進當代先進陶瓷設備和技術,致力發展具有濃鬱四川特色和國際設計品味的陶瓷創意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國內外知名的「陶藝村」;同時,以旅遊合作社為主體,以文創產業為支撐,以鄉村旅遊為載體,實現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農民增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和諧統一,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遊互動、產村一體、共創共享發展新模式,成為成都新型知名鄉村旅遊目的地和成都新農村建設示範
  • 陝西戶縣農民畫:走向世界的農民藝術遭遇尷尬
    戶縣農民畫起源於1958年,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注重色彩的效果,追求強烈的直觀感覺,反映了民間原生態的生活樣貌,洋溢著濃鬱的農村生活氣息。「農民在農村除了勞動也有愛畫畫的,愛寫文章的,愛唱歌的,但沒人管他們,沒人發現他們,我要讓別人知道中國農民也有文化,」丁濟堂說。
  • 走進一個鄉土風情濃鬱的小城,民權
    民權,一個鄉土氣息濃鬱,人傑地靈的秀美之地申甘林帶,亞洲最長的護城林,美不勝收中國畫虎第一村,遠近聞名這個曾經幾乎被人們遺忘的落後小城,在經歷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和改革開放之後,鑄就了民權人輝煌的勞動成果和業績。
  • 圖說金山地名:楓涇古鎮與中國農民畫村
    圖說金山地名:楓涇古鎮與中國農民畫村 2020-07-04 0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郭全忠藝術特徵——鄉土表現性水墨畫
    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開放的時代」「農民、農民」「都市。田園」等畫展,國家畫院舉辦的「筆墨經驗談」「寫意中國」等畫展。2016年同時在鄭州河南省美術館、西安怡然居美術館舉辦「秦腔豫情」「山高月小」個人畫展。2007年獲《2006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造型藝術]獎》大獎。同年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其作了專題節目。
  • 中國農民畫村是上海首批文化產業園,AAAA級景區!
    中國農民畫村位於金山區楓聖鎮的西北部中洪村,國家AAA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上海市首批文化產業園。中國農民畫村的前身是金山農民畫村,這裡是金山農民面的主要發源地。20世紀50年代末,中洪村的農民們受民族民間傳統造型藝術的啟發,成功地把民間印染、刺繡.木雕、灶壁面等古老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繪畫中去,以江南農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習俗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作為繪畫題材,用樸實的手法,創作出了一一幅幅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農民畫。
  • 大芬油畫村:家家開畫坊,人人是畫師,個個是儒商,藝術氛圍濃鬱
    作品中的大男孩完全融進了畫面,乍一看還真以為是自然風景裡的人物,可仔細瞧瞧,發現人物的嘴角兒在微笑,分明是一個真人嘛!我不懂繪畫藝術,我無法評鑑這是什麼流派什麼藝術風格,但這惟妙惟肖的畫面,這人物與景觀融為一體的美感,確實令我們這些門外漢驚豔不已。接著,我們來到了大芬油畫村。
  • 農民繪畫村,村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有空去欣賞一下
    陳福林是畫第一幅農場生活畫的學生之一,那是金山農民畫的開始。20世紀70年代後期,藝術家吳同章開始向金山農民教授繪畫技法。這些第一批畫家中的大多數都是擅長民間藝術的老年女性,這些女性已經傳承了幾代人。這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刺繡,剪紙,紙張摺疊和編織,嚴重影響了繪畫風格。「幸福」是所有金山農民畫的永恆主題。
  • 為何古代農民很窮,還要生養一堆兒女?鄉土中國的鄉土本色
    那麼在古代,農民的生活很窮,為什麼還要生養一堆兒女?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結合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進行了社會結構理論研究,對我們思考此問題有借鑑作用。朱德司令在《回憶我的母親》中寫母親生了十三個兒女,但因為家境貧寒,不能全部養活,於是剩下了八個。更何況古代,家境貧寒是一面,再遇到水澇旱災等天災和戰爭,農民的生存更是難上加難。孩子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裡的人丁興旺程度。此外,古代的避孕技術並不發達,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生孩子較多。
  • 李洋:從畫若布弈到構建意象色彩
    傳承了一千多年,我們看到的色彩較多使用的清代畫家任伯年也只是淡彩為主。在古代工筆重彩畫裡,自有一套程式化的設色方式,但與寫意畫裡用色有很大不同。我著重談的意象色彩則側重寫意畫,著力於表達意象筆墨與意象色彩之關係。在中國古代壁畫中我們看到其色瑰麗,厚重。這裡充分顯示出色彩的魄力所在。早期的敦煌壁畫。
  • 畫說遼寧|稻田裡的「憨豆先生」,「農民畫家」把日子過成了詩
    在這方被青山綠水圍繞的黑土地上,村莊越來越美,產業越來越旺,農民越來越富,日子越過越好……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這裡展開,鄉親們的小康生活已然到來。「農民畫家」畫出脫貧致富新路遼寧本溪明山區韓家村山水錯落,花木繁盛,森林覆蓋率高達86.96%。韓家村是當地知名的「畫家村」,這裡有幾十名「農民畫家」,靠畫畫走上了致富路。
  • 後鄉土中國的基本問題及其出路
    後鄉土中國主要體現為:家庭農業、村落和熟悉關係的存在和維續意味著部分「鄉土性」特徵的留存;不流動的鄉土演變為大流動的村莊;鄉村結構的分化和多樣化;鄉村社會空間的公共性越來越強。後鄉土中國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農民何以獲得公平的市場機會問題。後鄉土中國的未來出路在於從制度、文化和市場的協調關係上激活有利於鄉村勞動力轉化為有效率發展的運作機制。
  • 從江村到祿村:青年費孝通的「心史」
    令人悲憫的偶然,與史詩般的事跡融合,成為後世傳誦的故事,易於使人忘記去追尋一串偶然中蘊涵著的必然。作為體系化地梳理鄉土重建觀點的著作,《江村經濟》是初始的。不過,《江村經濟》不是費先生觀點的「初始」。他早已於21歲時就開始對鄉土社會之現代命運展開討論。
  • 淄博沂源南麻街道:藝術節「鄉土人才話鄉土,載歌載舞展新顏」
    魯網12月8日訊12月4日,淄博市沂源縣南麻街道劉家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來自南麻街道劉莊、埠下、庫區責任區23個村選送的鄉土文化人才正在進行才藝大比拼。雖然天氣寒冷,但在場的觀眾都融入到節目演出過程中,與臺上的演員同樂,露出開心的笑容。
  • 陝西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楊永厚:發揮鄉土資源在研學旅行中的教育力
    在充分肯定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其中較為突出的便是捨近求遠、忽視本地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現象,導致出現學生對於生養自己的家鄉風土風情、歷史文物、名人先賢等教育資源並不了解熟知。
  • 作家寫《中國鄉土小吃》 介紹「草根」美食
    展卷細讀,那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的美食魚貫而來,令我陶醉其中而不知「魏晉」…… 中國鄉土小吃最早出現於宋朝,走到今天,它以選材精緻、做法繁複、做工講究、風味獨特等特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成為中華美食文化園圃中最為豔麗的一朵奇葩。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鄉土小吃,代表著人類文化生活的精緻化。
  • 基金會啟動「鄉土村小:農村小學教育質量提升計劃」
    「鄉土村小」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田字格公益機構於2020年聯合發起,旨在讓鄉村兒童能在家鄉就近享受好的教育的項目。項目在正安縣全校學生數達到二十人以上、配備教學一體機的村級小學設置「鄉土村小」項目試點,用好教育留住鄉村基層教師及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