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案例特別典型。
有一個小孩,他的爸爸說他可以連續玩2個小時的手機,但20分鐘的作業怎麼也完不成,一會兒想喝水,一會又想撒尿......
相信這樣的場景大家都不陌生,都說不陪學習的時候母慈子孝,只要一陪,一定是雞飛狗跳。
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這樣,玩遊戲,看動畫片的時候極度認真,叫他十句都聽不見,可只要一寫作業,一看書,你會發現他們整個人的魂都丟了。
那麼我們來解讀一下:
為什麼玩手機可以持續那麼久,並且注意力很集中,而看書寫作業卻總分走神,分心?
同時,究竟要如何破解這個秘訣,這就是本文接下來要闡述的。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做不同的事情,孩子的表現居然差別這麼大,我給出以下兩個理由:
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意注意,這種不需要動用太多的腦力,比如看電視、玩遊戲等等,而另一種是有意注意,這種需要耗費大量腦力,比如學習、思考等等。
那結論來了,人類默認且最傾向的方式就是無意注意,道理很簡單,按照進化的邏輯,越不耗費能量,有越有助於生存。
大腦的這種邏輯很適合遠古時期的人類生存,卻不適合現代人類,但這也沒辦法,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的時間還很短,比起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現代人還非常年輕。
這就是說,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走神才是常態,專注反而不正常!
事實上,我們的專注時長有一個時間範圍:
5-6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0-15分鐘;7-10歲為15-20分鐘;10-12歲為25-30分鐘;12歲以上超過30分鐘。
只要符合以上的時間範圍,就說明孩子的注意力沒問題,玩手機時間長,僅僅是因為無意注意,不耗費腦力而已。
除了注意力的類型不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不同事情的反饋機制不同。
拿打遊戲來說,反饋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打死一個小怪有獎勵,幹掉一個大怪還有獎勵,事實上,遊戲廠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設計反饋機制,反饋的頻率和程度直接覺得一款玩家的投入程度。
舉個例子:
小時候我們玩瑪麗兄弟,玩三國志,長大玩紅警、魔獸世界,你會發現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個比一個反饋多,如果你玩下當下那種真人實景模擬遊戲,我估計之前的遊戲你都會沒興趣。
道理很簡單,反饋太豐富,太及時,簡直調用了所有的感覺器官。
可是咱回過頭來看看寫作業,閱讀這些事,說真的,反饋真的是太少了!最快你也得花幾分鐘把題目做完,才可以得到反饋。
那結論就來了,一個是無限的反饋,而另一個是反饋嚴重滯後,你覺得孩子最容易投入哪個?當然是前者。
因為人類超喜歡擁有掌控感,你看嬰兒就特別喜歡扔東西,為啥,因為有掌控感,有反饋,你再看退休的老人,特別喜歡沒事找事,為啥,因為有掌控感。
因此,由於事物的反饋機制不同,就導致了我們投入的程度不同。
理解了上面兩個原理後,我們自然就懂得如何操作:一、在學習成長方面,想法子提升反饋的頻次和程度;二、在休閒娛樂方面,想法子降低反饋的頻次和程度,具體做法如下:
比如,孩子今年八歲,我們就把學習任務拆分成一個個十五分鐘,然後,如果是陪同學習的話,那麼孩子每答對一題,我們就拼命的鼓勵欣賞,全部做完後,我們再給與讚賞和獎勵。
有人說,拿孩子老答錯怎麼辦?我的答案是:「先忽略,不要去管它,等全部做完後再說」,我們的眼睛就盯著亮點和閃光點,把它放大,讓錯誤和缺點無處可藏。
拿我兒子寫作業來說,我會陪著他做作業,哪怕字全寫錯了,我也會欣賞他某一個筆畫寫得好,做算術的時候,只要答對一題,我都會給予積極的鼓勵,你會發現,他越來越認真,越來越想把所有題都做對。
我曾經問過兒子,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有什麼?兒子說,寫作業、拍球、跳遠、跳高......
我想你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前面說了,積極的,感覺好的反饋容易讓一個人上癮,同樣,消極的,感覺不好的反饋也容易讓一個人放棄,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兒子喜歡玩吃雞遊戲,對此我不反對,小孩子嘛,當然要玩,只是別讓他沉迷就好。
於是,我每天都讓他吃一局,但前提是,他得先寫一頁紙的字或者算術題,你想吃,那就得認真寫,要麼就別吃,這就是規則。
第二,如果願意多學一定的時間,那麼就可以置換一定的遊戲,但前提是不能疊加,必須分批獎勵,過期作廢。
結果你會發現,學習的時間變長了,興趣變大了,而遊戲反而沒有之前那麼著迷了。
為什麼會這樣?
你看,想玩遊戲是嗎?可以,先完成一些學習任務,這就相當於,把遊戲的好感覺遷移一部分到學習中來,因為只要學習,就可以玩,同樣,想多玩是嗎?可以,自己去多學點,這就相當於,把學習中的壞感覺遷移一部分到遊戲中來,因為多玩就意味著得多學。
這麼一操作,即滿足了孩子玩的需求,又解決了學習的必要,真正實現了反饋的遷移。
有人說這不是變成了交換嘛,其實,同樣一件事情,可以是交換,也可以規則、可以是闖關遊戲,就看你如何去說,去應用。
我給出的建議是:我們內心認定是什麼,孩子就會把它當成是什麼,只要你不認為是交換,那麼你的決策和思路通常也不是交換。
最後,需要強調一下:
我們怕的不是孩子玩遊戲,偶爾玩下其實是OK的啦。
我們最擔心的是孩子沉迷其中,一旦習慣於這種快速且及時的反饋,那麼他未來就很難忍受學習讀書這種慢反饋的事情。
因此,把遊戲碎片化、區間化、附加條件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在學業成長方面,我們要增加孩子的好感覺,給他多提供積極的反饋,讓他儘可能習慣這種慢反饋的模式。
更多關於育兒的技巧和套路,請,查看過往文章,也可關注私信米哈裡EDU,一同探討育兒的絕招。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米哈裡EDU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並註明出處!讓我們一起探討孩子的、,。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希望我的一點火苗,可以點燃你的思潮,讓你的愛豐富孩子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