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六,看到一個孩子寫作業的場景,實在讓人發慌和心焦。我細細觀察了下,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這個孩子擦眼睛3次,扣鼻子2次,發呆走神2次,東張西望2次,離開座位3次,不時哼哼歌2次,而真正用在做作業上的時間還不到20分鐘。
這將意味著什麼呢?很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的注意力缺失。
《當代認知心理學》指出,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一個人要進行正常有效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就必須懂得選擇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信息,排除無關刺激信息的幹擾和影響。
注意力是孩子學習活動中的基礎,如果注意力渙散,那麼,做作業需要花費的時間不僅多,還容易造成拖延的毛病。在課堂上對於老師講的關鍵信息,孩子也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01那造成孩子的這種注意力渙散或者缺失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孩子注意力的缺失大多都是被父母破壞的結果。
生活中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當孩子一個人在搭著自己心愛的積木,正玩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這時媽媽來了,問孩子要不要喝水,或者說別搭積木了,我們出去玩吧。
要不就是孩子正專心寫著作業,媽媽突然來一句「你這裡做錯了」,猛地把孩子嚇一跳。又或者父母坐在旁邊監督著孩子寫作業,這種種的不經意中的行為都實實在在的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
在心理學上,注意力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一個人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形成需要一個發展過程。
人在出生後的最初一段時期內,只有無意注意。在教育培養下,隨著語言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增長,有意注意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學齡前和學齡初期的孩子的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容易隨外界事物的變化而轉移。
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無意注意佔優勢的心理特點,要求孩子老老實實的坐著不停練字或者做枯燥的計算題等等,孩子總是難以做到。如若家長老是這樣要求著練,將破壞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破壞,首當其衝的就是學習困難。從長遠看,注意力的缺失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工作和生活,它還將影響孩子的未來。
蘇聯切列巴霍夫曾在《和青年談讀書》中說:
「天才――首先是不知疲勞的、目標明確的勞動,在一定事物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孩子不一定要成為天才,但在一定事物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還是要有的。因為只有有了注意力,知識的陽光才能灑進孩子心靈的窗戶。
02那對於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家長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呢?
第一,注重孩子的腦營養。
俗話有說,一日三餐勿吃飽,一生無病活到老。吃飯只吃八分飽,不宜吃得太過飽,這應該是所有人的共識了。因為吃得太飽,除了會加重腸胃負擔,對一個人的精神和智力也會有所影響。
腦力活動需要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在緊張的學習時期,家長需讓孩子多吃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第二,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關心孩子睡眠的質和量。每天睡覺時間不宜晚於10點。
張文宏醫生在《開學第一課》中說道:
「每天睡足一個香甜的好覺。你休息了,免疫系統才能更好的休息。所以要求小學生每天要保證10個小時的睡眠,初中生要保證9個小時的睡眠,高中生要保證8個小時的睡眠」。
科學家研究也發現,晚上21點到凌晨1點是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期。當孩子進入深度睡眠以後,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就會進入高潮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就難以補回來。因此,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讓大腦和身體都休息好,為孩子的注意力保駕護航。
第三,多喝水,少喝飲料。
水是生命之源。清晨起床洗漱後,喝上一杯溫開水,可以順腸道,清宿便。
保證孩子每天有1.5升的飲水量,多喝礦泉水或溫開水,少喝或不喝飲料。
第四,多鼓勵孩子,不打疲勞戰。
多鼓勵,多給予孩子心理暗示,可以增強孩子自信心。發現孩子進步的細微處,當家長看到孩子能夠安靜地坐下來集中注意力學習時,要及時地鼓勵孩子,認可孩子的努力。
不讓孩子連續埋頭做作業幾小時,防止學習單一化,不打疲勞戰,設定個學習節點,到點就換做其它作業,或者停下休息一會,秉承勞逸結合的學習方式,該休息時一定要休息。
第五,營造一個專門用來學習的場域。
在這個學習場域裡,只做跟學習有關的事情,並且還要排除幹擾因素。在學習環境的周圍不要有噪音,書桌也不宜太靠近窗口 ,以免孩子無法專心學習。
一位猶太母親說:「注意力是通向知識世界的窗戶,沒有它,再多的知識也無法進入孩子的心靈」。
愛迪生也說:「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能夠將你的身體與心智能量鍥而不捨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
這種種話語無不是在表達著注意力對於一個人的重大作用。
注意力是寶,尤其在這信息和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裡,注意力已成了稀缺資源。廣告、視頻,還有遊戲,說到底都是在搶佔著人們的注意力。越往後,注意力越能決定著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所能獲得的成就。孩子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