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養娃以後,老母親的崩潰,那真是隨時隨地、說來就來。
前兩天看到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但又感同身受的視頻。
媽媽教孩子寫作業的最高境界——母子一起哭。
提起陪孩子寫作業這個話題,可謂老生常談了。
每當輔導作業,家庭的和睦景象也隨之蕩然無存!
各式各樣的話題也都被頂上過熱搜,對於陪寫作業這件事情,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叫苦不迭。
甚至朋友圈還曾傳出一段子: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嗷嗷喊叫,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前一秒如膠似漆,後一秒分道揚鑣。
有的時候竟分不清,這到底是喜劇片、倫理片、還是恐怖片。
於是很多佛系父母發話了,既然這麼上頭,就算了吧,兒孫自有兒孫福。
那孩子的作業到底陪不陪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Triplett曾設計一個實驗,結果證明,在有人旁觀的情況下人們工作表現比自己單獨進行時更好。他們在兒童拉釣魚線的實驗中,也證明了有人存在時兒童拉得更賣力。
雖然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對於還在處於被教育階段的娃們,是需要我們引導的,全憑孩子自己悟自己控制,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別說孩子,拿咱們大人來說,有的時候不還總是犯拖延症呢。
那說了這麼多還是需要陪唄!對,需要陪,但是得這麼陪!
陪也有陪的「姿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任意妄為,不然就算你花費大把的精力和時間,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1.陪寫作業而不是盯寫作業
——陪孩子陪的是學習習慣
有的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就搬個小板凳坐在娃旁邊,盯著他寫,自認為這樣效率高。
因為可以看著他一筆一划的寫、一題一題的做。
儘管這樣還總有媽媽吐槽;
盯著他寫,他能磨蹭一個多小時,不盯著寫,那豈不是睡不了覺了。
其實不然,這種方式只會帶給孩子緊張感、壓迫感。
家長嘆一口氣,孩子會想,是不是我哪裡寫錯了;
家長嘖了一聲,孩子會提心弔膽,我寫的不好看?
孩子本應該把所有心思用在學習上,卻總是分神去觀察家長的臉色,注意力自然就不會在作業上。
況且當你盯著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既失去了自主決定如何寫作業、先寫哪課作業的自由,同時也失去了獨立思考、體驗學習的空間,還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提到過:
家長陪寫作業,會讓孩子覺得完成作業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的事,而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
時間長了,會在心理上對家長形成道德綁架,養成依賴性,這特別不利於自我責任意識的養成。
咱們號裡就曾有位「過來人」留言:我們家的孩子寫作業特別依賴人,寫幾個字就問我,媽媽這樣寫行嗎?(之前我總說她字寫的不整齊),不行的話就會讓我幫他擦掉(之前我總說橡皮擦不乾淨還浪費)。
這就是盯寫作業留下的後遺症,孩子習慣了把家長的標準當標準,並且產生了依賴性。
有調查顯示,小學生之所以寫作業難,82%在於學習習慣不好。
由此看來各種「寫作業戰爭」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作業和孩子本身,而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
所以比起盯,更好的陪伴方式是,在旁邊不打擾。
我一般會坐在書桌的另一邊寫稿子,或者拿本書讀,當CC求助時,我再給予回應,讓孩子看到學習不是無聊的事,大人也在做同樣的事。
至於寫作業的計劃、順序、方式,如果沒有大問題,不幹擾,可以提建議。
2.陪寫作業而不是幫寫作業
——過程不打擾,寫完再復盤
現在的家長文化水平都高了,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很容易看出哪裡寫得不好,哪裡寫得不對。
既然寫得不對,哪有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寫錯做錯呢?
於是乎,不但要說出來,還要讓孩子改過來。
這也是陪作業的家長血壓猶如過山車的高危階段。
「剛剛明明做過這個題?這個題還寫錯了?」
「這麼馬虎,能不能長點腦子?」
「2+3=幾?你數數你的手指頭!」
怒火中燒,忍也忍不住了!
可是,孩子不想寫對嗎?
他又何嘗不委屈。
但有的時候,腦子並不能轉過彎來,或者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
寶寶剛開始接觸大於號小於號的時候,就真的很讓我頭疼。
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就是分不清。
當時,真的是恨鐵不成鋼,最後我用了一個最笨的方法,告訴CC:
大於號和小於號就像是一條張著大嘴的魚,哪個數大,這條魚就要吃掉它,那大嘴怎麼才能吃掉它呢?
大嘴要在數大的方向!
對了!聰明!
至此以後再也沒有分不清過。
這就是一個學習方法的問題。
要是因為這個指責孩子,不但知識仍然掌握不了,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時間長了會讓孩子對作業、學習產生抵抗反感,那孩子又怎麼會愛上學習呢?
所以說,對於這一點我堅持的原則就是,過程不打擾,事後再復盤。
也就是說,在孩子注意力還在的時候,不評論,最後再看哪個題錯了?哪個字寫得不是很好。
3.陪寫作業而不是軍式管理
——彈性的應對策略更適合孩子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最初陪娃寫作業,很容易陷入的一個僵局是,明明孩子已經很明顯的表現出了專注力分散、情緒牴觸、甚至反抗,已經沒有辦法繼續高效學習了,但我們就是不肯退一步,偏要執拗的讓娃「堅持」持續不間斷的完成。
你相信嗎?孩子最初對於寫作業這事兒都是興致勃勃的,他們會帶著一種完成老師布置任務的使命感去看待作業,是完成過程中的不順利(自己的能力不足+父母給予的不愉快壓力),讓孩子開始牴觸這件事。
所以,怎麼讓寫作業的快樂持續呢?
實操性非常強的一套辦法——觀察孩子的情緒、彈性的調整任務的時長和難度。
1、如果比較高漲,攻克難點。
寶寶一般不愛寫拼音,那麼在她興趣高漲的時候,我們就寫拼音,難一點的任務,長一點的時間,她在這種狀態下都能接受,培養韌性。
2、如果比較低落,先寫簡單的。
寶寶喜歡數學,一做數學題就開心,簡單的任務,可以幫助他找回些自信和樂趣。
3、如果完全牴觸,好,只開個頭,就寫一行/練一遍。
有時候非常牴觸就是不想寫作業,好,那就只寫一行。
這點是我自己總結的經驗,有的時候我也會犯懶,刷起淘寶就不想工作,拖延著不願放下眼下的娛樂。
那麼我會告訴自己,好吧,我只工作10分鐘,處理一件事,完了就回來。
但其實,一旦開始,只要進入了工作狀態,就會忙得停不下來了。
聽上去感覺很像自己給自己下套,但是如果沒有這「只工作10分鐘」的決定,我當下確實很難從那個享樂的狀態裡出來。
所以後來我也這麼引導,就想玩過家家, 一分鐘都不想讀英語?
好,我們只讀一頁。
她會覺得這個主意聽上去還不錯,至少,媽媽就不會一直在耳邊念了。
然後真正讀起來,身體和大腦都進入了「工作」狀態後,再去談其他就很好談。
經常我就會說,「還有一個單詞發音不太準,這句話再來一遍吧?」
然後,「這頁讀完了,下一頁也很簡單誒,只要3句話,要不也讀一下吧?」
然後,就不知不覺讀完了。
讀完後,再給一個大大的獎勵,你也太棒了,原本咱們只準備讀一頁,沒想到一下子讀完一本!這下你在玩過家家可沒人在你耳邊念了。
慢慢的孩子也能學會這種「開啟狀態轉換」的儀式感,也能體會到,「既然開始寫了,不妨就趁熱打鐵完成它,然後再去玩」帶來的愉悅體驗。
寶寶幼兒園中班的時候,老師開始教古詩,並要求家長把視頻反饋到群裡。
我帶著寶寶複習一小時都念不對,要麼少一字、要麼錯一字、要麼少一句、要麼顛倒了順序。
我從最初的超強耐心,到沒耐心,最後到完全失去耐心大吼:你到底怎麼回事啊?一共就4句話,說了一個小時了還說不對?」
姥姥見我氣鼓鼓,說道,讀了那麼久,她的專注力早已經不在那了,她只是為了討好你、不希望你生氣而機械的跟著你一遍遍重複,你這麼強求沒有任何意義。
我的親娘啊,總是這麼一針見血。
那一刻我便懂了,陪寫作業的主角不是家長,我們不能逼孩子寫作業如我們所願,而是應該如她們所是。
陪寫作業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穩定好自己的情緒,沒有之一。
一旦大人情緒不穩定,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媽媽生氣了,我該怎麼辦?而不是,我要怎麼記住這首詩?你的情緒動一旦動搖了她的安全感,她就已經沒有辦法理智的思考了。
怎麼調節情緒,就買一送一再附贈一招:降低期望。
其實,我們對於孩子所有的情緒激動,都是源自期望沒有達成,也就是說家長的期望和孩子的實際表現存在落差。
比如30道題,如果期望值是全對,那麼就算是對了29道也會很生氣,因為你只會看到那1道題明明不應該錯!或者本來看娃對了25道題也挺開心,結果回到家看見班級群裡有很多全對的,也容易生氣。
我也是經歷過才明白,眼下這些讓你焦頭爛額的學習內容,不用很久、只需要3個月或半年,孩子都能學會給你看,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孩子,比get知識更重要的是產生興趣和培養學習習慣,這二者甚至值得你用降低期望值來交換。
畢竟,陪寫作業真正的意義只是扶上馬送一程,現在的陪伴是為了以後的不陪伴,現在的雞飛狗跳是為了以後的母慈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