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佳期如夢
近日,河北保定,一則媽媽帶孩子寫作業的視頻走紅網絡。
視頻裡,胖乎乎的萌娃傷心地抹著眼淚,一旁的媽媽一邊用橡皮擦擦著孩子的作業本,也抹著眼淚。
原來,孩子的媽媽在教孩子寫數學,讓孩子寫一格空一格,講了半天孩子還是聽不明白,還是一格挨著一格寫。
孩子著急哭了,媽媽見狀又氣又心疼,也跟著抹起淚來。
這則視頻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共鳴,有的感同身受,因為家有同款萌娃。
有的表示前怕,因為家裡馬上有娃要加入寫作業大軍了。
有的是看熱鬧心態,估計是還沒娃。
在家長界有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之前,陶虹在《你好,媽媽》節目中,也吐槽陪女兒寫作業簡直就是煎熬,親眼目睹孩子一個小時就寫了三個字。
還有家長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導致心梗住院。
真可謂同一個世界,同樣的孩子呀。
輔導作業一時氣,一直輔導一直氣。說起學習問題,家長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氣,不斷飆升的血壓,和一再壓制的怒火。
這屆家長真的是太難當了。
為什麼會「雞飛狗跳」?
《中國教育報》曾發布「2018中國家庭教育年度十大熱點」,「陪寫作業症候群」刷屏朋友圈」位列其中。
而在曲阜師範大學大學生家庭教育研究會開展的「小學生家長輔導、檢查孩子做作業」現狀調研中,調查結果顯示,75.79%的家長陪寫作業時情緒暴躁。
家長陪寫作業中出現的親子矛盾,已經成為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原因之一,成為親子關係最大的「殺手」。
為什麼好好的親子關係,因為「作業」,就硬生生的變成了災難片,恐怖片現場呢?
讓家長們崩潰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是初入小學的孩子還沒有適應小學的節奏。
一、二年級,是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過渡時期,這些孩子在學前時,大數的家長秉承「愛和自由「的觀點,加之國家教育部也明確規定,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所以大多數孩子在學前都是「快樂的玩耍」。
然而一旦進入小學,很多孩子還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就要學會安靜地坐在教室專注聽課,要學會規範地書寫拼音漢字,而突然增加的學業負擔和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題海戰術,讓孩子們一時難以適應。
家長一著急,難免就「雞飛狗跳」。
其次是養成了拖延的壞習慣。
跨越了初級的適應階段,但因為一些孩子從一開始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做作業時,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注意力不集中,幾個小時也寫不完一科作業。全靠家長吼和鞭策才能勉強完成作業。
20分鐘的作業要磨蹭到兩個小時寫完,家長們能不上火嘛!
還有一些就是真的不會的。
曾經聽一個小朋友說:「媽媽每次輔導我寫作業,其實我也挺著急的,我也想很快去理解。這些孩子是真的一時難以理解。
一般在小學階段,家長們還能夠輔導孩子,那些在家長看來容易的題對孩子來說就是看不懂,聽不懂,講解的次數一多家長們就著急上火,孩子還一臉懵。
看那些吐槽的基本上都是小學的家長,真正進入初中了,很多家長就輔導不了了,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自然就禁聲了。
如何輔導孩子寫作業?
在輔導孩子寫作業之前,每個家長都會幻想,輔導孩子是一件溫馨的事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和學習。可是現實的世界卻是相反的。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適當的調整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就可以做到寫作業「母慈子孝」。
首先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多鼓勵孩子。
家長們要保持樂觀積極心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多誇獎,做錯的地方,多分析錯誤的原因,對症下藥,讓他下次多注意。
家長們千萬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作業,認為那些自己會的題孩子不會就是沒用心,這樣既會讓自己失望易怒,又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多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其自由思考。
輔導孩子寫作業並不一定要守在孩子的身邊。
我兒子以前寫作業總是要求我在,一有不會的就馬上問我。
後來我意識到這樣會讓他產生依賴,進入小學後,我要求他在我下班前先把會的題做完,不會的等我回家再問。
當給了孩子這樣一段獨立思考的空間後,我發現孩子不會的題反而更少了。每次回家我只要檢查和籤字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
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小侄女的班上有個孩子學習從沒讓家長操心過,很多媽媽向她媽媽取經。
孩子媽媽說,也沒有特別的方法。他家爸爸是建築師,一直在學習考證,媽媽也在考CPA,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們就一起複習備考,家裡的學習氛圍很濃厚。
很多時候家長們要求孩子做作業要認真,好好學習,而自己總是在不斷刷劇玩手機打遊戲,行為放縱,那樣孩子也只能有樣學樣。
其實家長的行為比言語更能影響孩子。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那這個家裡的孩子也必定是愛學習,會學習的。
不要把你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一直從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知名心理學家徐浩淵老師說:家長給孩子的壓力遠遠大於教師給的,是孩子們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
而製造這種壓力最簡單的解釋是,家長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徐老師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小學生小剛突然跳樓自殺。他留下遺書對爸爸媽媽說,他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累極了。
爸爸媽媽常說,他們對他很失望,他不想讓爸爸媽媽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殺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儲錢罐,把攢了幾年的零花錢留給了爸爸媽媽。
他說,他走了,爸爸媽媽不需要那麼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錢不夠,爸爸媽媽可以加些錢,「坐坐火車,坐坐輪船,你們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麼辛苦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投射」,其實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一種投射,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去實現。
這種情況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孩子不急家長急」,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輔導孩子就「雞飛狗跳」了。
所以家長們在著急上火的時候,想一想到底是誰在焦慮,不要將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不能將自己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作為家長們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花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引導孩子,鼓勵孩子,陪伴孩子,讓孩子成長為他想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