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生產方式有關,侗族也不例外,侗族人生活的地方被譽為「糯稻之香」,所以侗族人的主食是糯米,不論是客人到來,還是舉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動,都有「無糯不成敬意」的說法。除了糯米之外,魚也是家家戶戶的主要盤中餐,魚的作用很大,侗族人喜歡在水稻田裡養魚,每年的春耕時期將魚苗放進水田之中,魚在水田之中不光能自己存活,還能幫助田地去除蟲害,這樣養出來的魚肉還十分鮮美,可謂一舉兩得。
侗族人自然也有醃魚之法,有醃製幾十年的魚,當老人去世的時候,拿出這條魚作為貢品,就能讓老人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幸福美滿。魚一般是草魚和鯉魚,醃草魚和醃鯉魚的方法還是大同小異,只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當地殘餘醃製的婦女當天是不能洗頭的,洗頭代表著食物會變味,是一種不好的象徵。
草魚往往都是要在立秋之後醃製,正好能在過完年醃製完畢,其實冬天醃製是最好的,那時捕到的草魚進入半休眠狀態,肌厚肉緊,春季醃製質量最差,此時草魚大量食草,肚腸糞便多,而且天氣轉暖,容易變質。
草魚的醃製方法很簡單,將魚洗淨,將背魚鰭破開,取出內臟,用筷子將魚兩頭戳通,將顆鹽戳入其中,這裡的鹽是生鹽,不是我們平時用的熟鹽。魚的每一處地方都要搓上鹽,然後將魚肉放置五到六天,待鹽醃進肉裡。之後將糯米煮熟以後,拌勻在魚的表面,然後將魚合成一整條,放入木桶之中,蓋上蓋子,然後用重石頭壓住。
鯉魚醃製的手法和草魚相似,但是會用比較小的桶子。鯉魚可以幹醃,用玉米粉或者糯米粉,將其炒熟後拌勻,再將鯉魚表面的水分烤乾,在罈子里舖上竹竿支架,保持罈子外的邊緣有水,魚才不會變質。
豬肉也可以醃成酸豬肉來吃,每家每戶都會醃製二三十斤豬肉,將肉切成大塊,跟隨自己的喜好切割大小,然後用鹽巴,糯米酒,醃製豬肉,放入壇中,密封好,然後便也是客人隨到隨吃,有的地方會在豬肉表面塗上辣椒粉,更有風味。侗族人一般都養豬,養了一兩百斤,年底殺掉,一些醃製臘肉,一些吃新鮮的,剩下的都會做成酸肉,儲存起來,接下來的一年中,想吃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吃。
還有雞鴨鵝,醃製方法大同小異,將鴨鵝的毛清理乾淨,將內臟取出,切成小塊,用鹽醃製兩到三天,然後加入糯米酒放入壇中,然後用大石頭壓住,將鹽水與糯米飯封口,防止透氣。不過侗族人醃製鴨肉鵝肉還是比較少的,因為本來鴨和鵝就比較少,家裡也不是吃不完,一頓兩頓,一天兩天就差不多了,沒必要醃著吃。
總而言之,侗族人很愛酸吃,有些地方醃製是將放入很多鹽,很鹹,但是侗族人愛吃酸的,他們崇尚「酸神」,相信人類的始祖是龜婆,龜婆生養了一對兒女,兒子叫松恩,他發現將食物藏在溶洞中,食物保存的時間長,味道也更好,於是當地人就封為酸神。直到今天,侗族人的酸魚、酸肉都很有名,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想要品嘗,這也成為了他們的特色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