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愛做羅漢畫,原來是為了表達這些意思

2020-12-22 不二周助吖

羅漢造型藝術是中國佛教美術題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菩薩像、佛像等流傳廣泛,其形式主要表現為繪畫和雕塑。羅漢,即梵文音譯「阿羅漢」的簡稱,是佛教聲聞四果中的極果,意為「殺賊」,「不生」,「應供」等,殺賊,即殺盡煩惱之賊,不生,即解脫生死不受後有之意,而「應供」,即應受天地人間的供養。羅漢是佛陀弟子修證的小乘最高果位,已脫離煩惱,證入涅槃。但在佛教的四聖中,羅漢尚處於初位,位列緣覺,菩薩,佛之後。至阿育王時期,四大羅漢被發展為十六羅漢,羅漢皆具三明,六通等無量功德,能及與施者大果報,成為護法和長生的化身。東漢以來,隨著佛教傳入東土,羅漢也被介紹至中國。史料記載,東漢安世高翻譯的《請賓頭盧法》之中的「賓頭盧」,是最早被提到的羅漢,賓頭盧也是佛祖涅槃時的四大護法比丘之一。

唐代玄奘譯《法住記》之後,中國的羅漢信仰及其與之相關的造型藝術開始邁入一個新的階段。結合中印佛教藝術發展史來看,羅漢起源於古印度,在其佛教藝術中也出現過與羅漢有關的造型藝術,鄧椿《畫繼·卷十·論近》中記載:西天中印度那爛陀寺僧多畫佛及菩薩﹑羅漢像,以西天布為之。其佛相好與中國人異,眼目稍大,口耳俱怪,以帶掛右肩裸袒坐立而已。

可見,作為佛教藝術一部分的羅漢藝術,在古印度時期應是佛教僧徒獨立創造的成果。羅漢形象見之於東土繪畫,據《佩文齋書畫譜》記載,東晉戴逵曾繪《五天羅漢像》,這應是文獻中出現的最早的羅漢繪畫。此外,宋代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後梁武帝時期張僧繇也曾創作《十六羅漢像》。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的佛畫高手,善用天竺凹凸法,一改顧、陸「秀骨清像」的風格特點,世稱「張家樣」,張彥遠曾收藏其《定光如來像》。戴逵與張僧繇的羅漢繪畫今已失傳,今天只能以北朝石窟佛寺的壁畫作為參考,這些壁畫中的羅漢形象大都呈悲苦哀戚狀。造像方面,杭州煙霞洞吳越國時期的十六羅漢圓雕坐像,為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羅漢造像藝術。文獻記載,五代至兩宋時期是中國羅漢圖像藝術的黃金時期,五代時期的畫家張玄、孫知微、貫休、王齊翰以及宋代李公麟、林庭珪皆為羅漢繪畫的高手。其中,張玄曾作《十八羅漢圖》,王齊翰曾作《應運羅漢》十六幅,林庭珪、周季常作《五百羅漢洞中入定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五代以後,由於人物造型和筆法特點方面的差異,羅漢繪畫逐漸形成兩大類別,即以張玄為代表的「世態樣」和以貫休為代表的「野逸體」。關於兩人的藝術風格,《宣和畫譜》中提到:世之畫羅漢者,多取奇怪,至貫休則脫離世間骨相,奇怪益甚。元所畫得其世態之相,故天下知有金水張元羅漢也。

張玄為羅漢繪畫「世態相」的最初發軔者,其羅漢形象既帶有護法住世的宗教意味,又具有如世間人物百態一般的世俗之感,故深受推崇,這與貫休「黝然若夷獠異類,見者莫不駭矚」的羅漢形象有很大差異。入宋以後,這種體現世態樣式的羅漢畫,隨著文人畫和風俗畫的興起,在北宋又呈現出文人化的審美取向,其世俗化的意味被進一步加強。在前代的基礎之上,風格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有細緻精密一類,也有清淡白描一類,也有粗放野逸的類型,總體上而言,一方面繼承了以貫休為代表的古怪野逸式的畫風,即「禪月樣」。另一方面,在張玄世態樣的基礎之上,逐漸形成了以李公麟為代表的世俗式「龍眠樣」兩種類型。「禪月樣」是以貫休「禪月大師」的法號演化而來,其發軔於四川,故也稱「巴蜀派」,筆法磊落縱橫,而「龍眠樣」卻是白描簡淡的逸品畫風。從作品存世情況來講,大多已失傳,但日本尚存多件宋代畫風的羅漢像作品。

其中,現藏日本清涼寺的《十六羅漢像》是流傳至今的北宋佳品,據《扶桑略記》考證,為宋太宗時期流入日本,線條細密勁銳,其風格介於貫休與李公麟之間。另有日本皇宮內廳本《十六羅漢像》,筆法呈明快磊落之勢,與貫休「禪月樣」風格相近,傳為其真跡或北宋摹本。此外,日本高臺寺也藏有一件《十六羅漢像》,畫風亦似貫休,據考證為南宋時期摹本。「龍眠樣」是宋代羅漢題材繪畫的主要樣式之一,其創立者李公麟一生篤信佛教,與佛教繪畫淵源深厚,這是他致力於佛像及羅漢題材繪畫的根本原因。他在羅漢繪畫藝術中創立起的,這種獨具個人風採的龍眠樣式,是他善於與畫中「運奇部巧」的體現,同樣也是其佛教繪畫文人化的表現。作為文人畫家的李公麟,其佛像全法吳生,大才逸群,史料記載其筆下佛像:「每務出奇立異,使世俗驚惑而不失其絕勝處。」足見他在佛像畫方面有著深厚的基本功,這也是其羅漢繪畫成就卓然的原因。

關於李公麟的「龍眠樣」羅漢畫,近代學人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懷疑其是否真正創作過羅漢畫,認為「龍眠樣」只是後人的附會,這種說法很值得商榷,首先,李公麟的繪畫非常全面,無論鞍馬,人物,山水,花鳥,佛像等題材都有涉獵,羅漢畫作為宗教畫的一部分,在宋代頗為盛行,他不會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的藝術創作。其次,在李公麟之前和之後多有優秀的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畫家存在,如吳道子,趙孟,陳洪綬等,如果李公麟沒有進行過羅漢畫的藝術實踐,又為何會出現「龍眠樣」的藝術形式,顯然解釋不通。

他一生創作過大量的羅漢題材繪畫,僅《宣和畫譜》就收錄有:《渡海羅漢》、《羅漢》、《十六羅漢渡水圖》、《十八羅漢渡海圖》、《過海羅漢》、《大阿羅漢》、《白描羅漢像》、《五百羅漢》等。從上述這些李公麟創作的羅漢題材繪畫,可以推斷出羅漢題材在宋代得到了擴展,由十六羅漢到十八羅漢,再到五百羅漢。需要指出的是,古印度佛經中並無五百羅漢的記載,這裡的「五百」並不指固定的數字,「五百」在古印度形容眾多之意,它隨著漢地佛教對羅漢的崇奉,慢慢演化出五百羅漢的傳說,其形象也自然進入造型藝術之中。

關於十六羅漢到十八羅漢的形象擴展,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增加了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畫史記載中李公麟創作的十八羅漢究竟為哪十八位,尚不清晰。可惜李公麟的「龍眠樣」羅漢繪畫,並無可信真跡傳世,但我們可以從與他同時代的文人畫贊中探究其風貌特點。在文人畫興盛的北宋熙寧元豐年間,李公麟同時代的蘇軾,黃庭堅,秦少遊等人皆愛羅漢繪畫,題羅漢畫贊也成為當時的文人風尚之一,如蘇軾曾作《題禪月羅漢畫詩》和《張玄畫十八羅漢頌》,秦少遊曾為李公麟的《五百羅漢圖》題記,從這篇題記中可以看出,李公麟筆下的羅漢形態動作各異,有說法者,有顯神通者,亦有向餓鬼布施者,場面生動有趣,充滿世俗意味。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表達愛意最大膽的方式:送花椒,椒房原來是這個意思
    古代女子表達愛意最大膽的方式:送花椒,椒房原來是這個意思看了國風美少年,就繼續追了後面的小視頻,在裡面get到不少小知識。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個人覺得很有趣的事情。我們現代人說話比較直白,大家也知道很多話說出來並不一定就真會這麼做,就像很多粉絲會對著自己的愛豆(就是偶像)說:我要給你生猴子。而古人也有這樣的表達,他們通過送花椒來表達此意。我們在各種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古代女子表達愛意的方式就是送香囊、手帕,送花椒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原來早在先秦時期花椒就被賦予了多子的寓意。
  • 千年古剎之三塔寺,原來羅漢是十六個
    佛字是佛陀的簡稱,如果用今天的漢語翻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思是覺者,智者。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六世紀中葉,他是古印度國王的長子。在它的兩邊,各站著佛的兩位弟子,老的摩柯迦葉,少的是阿蘭陀。佛涅槃後。摩柯迦葉繼續領著徒眾,後世稱為初祖。 初祖涅槃後,由阿蘭陀領著眾徒,後世稱為二祖。在釋迦牟尼佛像背面是南海觀音。右邊是善財童子,左邊是龍女,這是觀音三十二應身之一。
  • 羅漢床的前世今生
    羅漢床的由來 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習俗是席地坐,雖宋以後演變為垂足坐,但盤腿打坐的習慣一直保留著。 羅漢床的由來及俗稱,至今尚無令人信服的解釋。 說法一:關於羅漢床的由來,一種推測與明人所稱彌勒榻有關。 說法二:羅漢床是原來漢榻(漢朝的坐具)的演變。「羅漢床」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小的稱榻,如現代的「沙發」。
  • 羅漢和闢支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羅漢我們都很熟悉,因為在影視劇或者書刊雜誌中經常看到「十八羅漢」,但要說闢支佛,大家可能就會感覺很陌生了,因為影視劇裡很少講到,一般人不會有太明確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弟子,也未必能說得清楚。羅漢和闢支佛就是小乘佛教中的兩個名詞,修證的兩個果位。小乘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就是阿羅漢,簡稱羅漢,羅漢是小乘佛教裡的聖人。小乘修行者厭離人天的生死道,有很強的出離心,修行證果後,不願回來再度眾生,只求自了生死,永入涅槃,因此大乘佛教經常稱小乘佛教為自了漢。羅漢不能稱為菩薩,也不能稱為佛,就是因為他只求自度,而沒有發心度他。
  • 繁體字真的比簡體字更能表達「古人的意思」嗎?
    如現在人們常常會認為,繁體比簡體更能準確表達古人的意思,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受隸變影響,漢字早就不能表達所謂「古人的意思」了。如「春」字,從字形上完全不能看出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但其本字「萅」,以《說文注》中的解釋,就是指草長之日,而從屯聲,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將舊字中的「肉」與「月」合併也是隸變一大「發明」,但與「月」合併的又不止「肉」,導致許多字變得撲朔迷離。比如「朕」字,顯然與肉無關。
  • 古人愛隨身帶的三個小物件:齒籤耳挖勺梳刷
    如今很多人喜歡隨身攜帶鑰匙、指甲刀等,古人愛隨身帶什麼?考古專家認為,這些痕跡「不同於浸蝕症狀,除了剔牙痕跡外,似無更好的解釋」。  如果屬實,這應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中國古人剔牙實證,但是否使用了專門的牙籤仍無法證實。現存最早的牙籤發現於1954年,當年對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遺址發掘時,從編號為M2717號東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籤,經分析確認為牙籤。
  • 古人去世後會把遺體停留一段時間,這樣做是為了表達什麼
    如果遺體不腐爛,或者如果古人能夠找到讓遺體不腐爛的辦法,這樣的時間還會延長。(祭拜亡靈,圖取其意)那麼,古人為什麼會形成去世後要在家裡停留遺體的習慣呢?一、表達懷念。(扁鵲行醫,圖取其意)二、相信復活。
  • 網絡流行語:有錢,任性,古人是怎麼表達的?讓人笑掉大牙!
    網絡流行語:有錢,任性,古人是怎麼表達的?讓人笑掉大牙!現代社會,網絡越來越發達,如果離開了網絡,幾乎大多數人都無所適從,無法從這一噩耗之中走出來,那麼,古人在沒有網絡的時候,是如何生活的呢?其實,今人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之上,才能得到更多的發明創造,這兩年,在網絡之上,有一句流行語太火了,那就是有錢,任性,在歷史上,古人是如何表達的呢?
  • 印印泥、錐畫沙,這些古人不外傳的筆法玄妙之技,卻被他說透核心
    所以,古人把筆法秘密說的很模糊,從很大成分上講,是不想外傳。那「印印泥」、「錐畫沙」到底這些是什麼樣的筆法?我們先看看「印印泥」、「錐畫沙」這些詞是誰說的?張旭當時也沒聽明白,偶然一次經過一片平坦的沙地時,隨手用利器在上面寫了幾個字,悟出原來「印印泥」就是「錐畫沙」。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 羅漢床擺放效果圖,羅漢床怎麼擺放?
    現在很多的人們在裝修房屋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家具,市場上銷售的家具款式和種類也都很多,比如羅漢床。如果家裡購買了羅漢床的話就要很多人們對於羅漢床擺放效果圖的問題不太清楚,如果羅漢床擺放不合適就會影響到室內美觀。那麼羅漢床擺放效果圖怎麼樣?羅漢床怎麼擺放好?
  • 佛教十八羅漢,都是修成正果的凡人,最後兩位是乾隆皇帝欽封的
    許多數量的表達都用「十八「這個數字。如梁祝故事中的」十八相送「,羅藝的」燕雲十八騎」「十八般武藝」「十八層地獄」等。在中國佛教中,也有許多用「十八」來表達的事物。筆者今天給大家所介紹的是佛教文化中的「十八羅漢」。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十八羅漢」原為「十六羅漢」,後加進去二尊者,演化為「十八羅漢」。
  • 古人睡的是什麼床?傳統架子床、羅漢床、貴妃榻你們見過嗎?
    中國古典常見的臥具有四種,分別是架子床、羅漢床、榻和拔步床。其中架子床和拔步床是作為睡覺用的,而羅漢床和榻一般除了睡眠功能以外,還可當作坐具來使用,比如羅漢床就是可以放置在客廳主座的坐具,古代版的「沙發」。今天就來看一些紅木材質的精品古典傳統臥具。
  • 古人喝酒划拳時都愛吆喝,五魁首啊、六六六,這些到底都啥意思?
    可以見得,酒這玩意對古人的吸引到底有多大,無論好事壞事,古人都喜歡喝酒,畢竟「一醉解千愁」嘛。當然,一個人喝酒是很無趣的,可以說都是悶悶不樂,而喝酒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幾個人一起喝酒,還能開開玩笑,玩玩小遊戲啥的,而古人喝酒的時候就喜歡說一些行酒令啥的,比如什麼「五魁首啊、六六六、八匹馬呀」這些聽上去很有義氣的詞語,可以說是古人喝酒划拳必備所在。
  • 羅漢床不是用來睡覺的,是待客的最高規格!
    羅漢床這種古典家具的名稱由來至今沒在文獻中找到出處,有人認為可能是羅漢床的三面圍子像寺院中的羅漢像臺座,但羅漢像的臺座也不一定都是三面設圍子,只能說是一些個例。至今沒有一個確切正統對羅漢床這種家具名詞由來的解釋。羅漢床作為床榻類的家具可不僅僅是用在臥室,會客廳才是羅漢床的主力展示場所,因為羅漢床的主要作用不是睡臥而是會客。為何會這樣呢?這要從很久以前開始說起。
  • 元代佛畫:拂塵羅漢像
    拂塵羅漢像絹本彩繪尺寸:148.4 x 76.6 cm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羅漢畫在南宋時期已深得士大夫喜愛,且成為道釋畫科中的主要畫題。其畫風主要有幾個系統:屬於文人畫者,多半以白描筆法畫之;屬禪餘畫風者,每好以水墨表現之;屬職業畫工系統者,則呈現富麗多彩。元代羅漢畫除了繼承南宋畫風之外,尚有融和各系統之趨勢。
  • 家具科普:羅漢榻上無羅漢,美人榻中有美人
    古人睡覺有大睡和小睡之分,所謂大睡,就是晚上的正式睡眠,小睡,則是指午休時的小憩。用於大睡的家具比較正式,一般放在臥室,常見的有架子床或拔步床等;用於小睡的家具稱為榻,擺放位置不如床那般固定,可以在臥室,也可以在書齋亭榭中。
  • 古人怎樣表達「天太熱」,原來這麼優雅、這麼有境界
    古人怎樣表達「天太熱」,原來這麼優雅、這麼有境界 除了這些 我們如何用古詩詞 優雅地表達「天很熱」?
  • 父母如何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西方這一點就很好,有愛表達的很及時,張口就說「我愛你」。我們現在年輕的父母一定要學會有愛要及時的表達出來。1、語言上要經常把我喜歡你,我愛你掛在嘴邊。剛開始我對自己的女兒這麼做的時候也是很難張開口,中國人就很含蓄,不會表達愛,說出愛這個字眼就是覺得非常難,但是說出以後就會輕車熟路了。說著說著自己就習慣了。只要勇敢的有第1次嘗試對孩子大聲的說「我愛你」,那以後就會「春眠夢醒愛已紅」。
  • 「我不愛你了」用古文如何表達?看看這些詩人如何說的
    不止現代人有分手的時候,古人也有,古人是怎樣提出分手的呢?「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是敦煌出土的唐代詩人《放妻協議》中的句子,說白了,就是現在的離婚協議。崔郊年輕的時候曾經與姑母的婢女相愛,但後來婢女卻被賣給了一個富貴人家,崔郊很是思念,後來,崔郊偶爾遇到了這個婢女,觸發了自己曾經的情感,就寫了這首詩贈給婢女,也給自己的感情畫上一個句號。值得一提的是,買了婢女的那戶人家知道了崔郊的故事後,主動將這個婢女送給崔郊,成就了一段良緣。後來,這句詩就被後世沿用,成為很多情侶的分手語。
  • 烏合麒麟所謂衣櫃並非字面意思,那些給力的筆記插畫原來是他畫的
    但是藝術家這個身份本身是沒有立場的,所以烏合麒麟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也為了回擊一部分不喜歡他的人,才說自己離開了衣櫃,並且還在前面加了一個狀語他本人有一篇澄清自己立場的文章,總結一下就是下面幾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