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愛一定要正確表達出來
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我們是很含蓄的,我們對愛的表達是需要長時間的醞釀和發酵的,傳說中的一萬年?
往往在我們老去以後,我們才會對孩子說出那三個字。
但是你不覺得太晚了嗎,到我們真的駕鶴西遊了,孩子還不知道我們到底愛不愛他們,他們是我們親生的嗎?
西方這一點就很好,有愛表達的很及時,張口就說「我愛你」。
我們現在年輕的父母一定要學會有愛要及時的表達出來。
1、語言上
要經常把我喜歡你,我愛你掛在嘴邊。
剛開始我對自己的女兒這麼做的時候也是很難張開口,中國人就很含蓄,不會表達愛,說出愛這個字眼就是覺得非常難,但是說出以後就會輕車熟路了。說著說著自己就習慣了。
只要勇敢的有第1次嘗試對孩子大聲的說「我愛你」,那以後就會「春眠夢醒愛已紅」。
孩子對說對父母說我愛你或者我喜歡你,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只是我們做父母的要勇敢的邁出這一步。
2、身體上
作為父母,如果我們不好意思用語言表達愛,那麼我們就要多從身體上進行補償。
我們要學會有事沒事找事樣的去跟孩子擁抱。
比如說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或者放學以後,我們要有個愛的擁抱,孩子睡覺之前,我們是不是可以和孩子有個吻別。
在孩子做對事情後,我們要愛撫著揉搓小孩子的小腦袋。或者捏一捏他們肉嘟嘟的小臉頰。
3、行為上
雖然說雷霆雨露都是父母恩。但行為準則上,我希望,更多的父母能雷霆少一些,要多用雨露去關愛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心靈上的一個小幼苗,讓他健康的成長。
比如孩子做對了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不惜吝嗇的去誇讚他們。讓孩子以後能接著做正確的事情,提供不斷持續的動力和精神支持。
在這裡我要明確一點,誇獎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言之有物。
不能泛泛的說,唉,做的真不錯,表現的真好,這樣是不正確的。
比如孩子畫畫,畫的很好,那你要正確的表達是這樣的。
嗯,這次畫的很形象,色彩很豐富,我覺得比上次進步了很多。
而不是每次孩子畫完了,你都一個套路:唉,不錯挺好。
那下次孩子一定不會找你記得誇,因為沒啥意思。沒新意,沒創意,臺詞孩子自己都會背,他們為什麼不自己誇自己。
很肯定的回答大家,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愛一定不要理解有偏差。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正確的愛,而不是是溺愛。
那麼怎麼區分對孩子正確的愛和溺愛呢?
很簡單,因為溺愛只有兩個原則:
第1條孩子永遠是正確的,無論何時何地。
第2條,如果孩子錯了,請看第1條。
如果家長是按這兩條行為準則去愛孩子的話,那就是溺愛。
那麼我們什麼是正常的愛呢?
就是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有選擇、有區分、有表達、有條理的去進行的愛,這才是正確的愛。
所以說只要不是溺愛,就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熊孩子。
我們家長千萬不能因為,水盆裡的水髒了,而把孩子和水一起倒出去。
只要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有條理、有限度的,在可控範圍內,那就麻溜的、放肆的、放心大膽的去表達對孩子的愛吧。
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的都在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為了事業而上下求索。
當我們去工作的時候,孩子還在擁抱著夢的海洋。
當我們回家的時候,孩子已經傾聽夢公的叮嚀。
我們的時間和孩子的時間,永遠不在同一節拍上,永遠是兩個世界的時間。
那麼沒有大量時間去陪伴孩子,怎麼去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呢?有三個方法。
1、高質量的陪伴
既然我們沒有大量的時間去長期的陪伴孩子,那麼我們就要把愛的質量,濃縮在我們有限的休息時間裡。
和孩子好好的進行一些親子活動。
比如說我們有時間的話,我們可以約孩子一起去釣魚,一起去看舞臺劇,一起去遊泳。
如果我們時間真的不允許,只能在家的話。我們就純陪孩子。哪怕一起看電視,一起繪畫,一起學背古詩,一起做簡單的遊戲。
不要看這些零零碎碎的碎片時間,只要我們充分的利用好,一樣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濃濃的愛意。
2、可以通過技術手段
我有一段時間工作很忙,作息時間完全是孩子兩個世界的時間,那我是怎麼做的呢?
我通過一個留言板。當時孩子3歲,孩子還小,不識字。
我就在留言板上畫一些她能認可的圖畫,表達出我對他的一些愛啊,或一些觀點啊,或者是一些想法。
然後呢,孩子也會在上面做一些批覆,畫一些畫。
後來我嘗試在下面寫了一些簡單的字,慢慢的也引導了孩子去識字,她對認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現在我完全可以在留言板上給他留漢字了。
那麼既然知道了,如何對孩子表達我們的愛,而且知道了什麼是溺愛和正常的愛的區分,我們也明白了一些小技巧和技術手段。
那麼有兩個極端,我們千萬不要踩雷。
第1個、陪伴的時候千萬不要看手機
很多家長都是手機控。手機一刻不離手,手機離手了,就能感到生命在窒息。
那麼好好的愛我們自己,愛孩子!要對自己負責吧!
當你陪伴孩子的時候,你在玩手機,孩子會感受你對他的事情是莫不甘關心。
孩子很敏感,你覺得他不會表達,但是你的冷漠會潛移默化的,在他的心靈當中種下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往往是邪惡的化身。
如果你非想看手機,可以邀請你的孩子一起過來看,你抱著他一起看手機,同時和孩子要有正常的交流。交流很重要,因為國外有項研究,孩子自己看電視或看平板的時候,沒有人陪伴他 ,他就會自己對一些信息內容自己產生加工或分析。這往往造成了成年以後,他會有交流障礙,因為他不會區分正常的情緒表達和感情傾訴。
所以說陪伴孩子的時候放下你的手機吧,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正確的活動。如果實在放不下手機,那邀請孩子和你一起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第2個、對孩子表現出的極端現象一定要有耐心,千萬不要沒事吼孩子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都會遇到,當我們工作一天,拖著殘血回家的時候。
看到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總是挑三揀四,精神6號溜號不集中,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往往10分鐘吃完的飯能吃一個小時,多次在勸說孩子無果的情況下,我們家長可能就失去了耐心,我們會對他們吼。
比如在逛街的時候,我們提著大包小卷,孩子走不動了,總是讓我們去抱他。我們多次勸說,說爸爸媽媽已經很累了,抱不動你,你自己走好不好?
這時候可能孩子會西斯底裡的哭泣,進而有耍無賴行為。家長也會變身獅吼獸,開始行使家長的權利和責任,古人的傳統棍棒出孝子。
那麼我勸父母,我們千萬要三思而行,記住衝動是魔鬼。今天你在孩子心目當中種下了什麼種子,明天孩子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
遇到上面的情況怎麼辦?
我們首先要分析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孩子不吃飯?很可能是對這種食物不感興趣,或者是已經吃飽了,或者是有動畫片,引導他分散他注意力了。
孩子逛街走不動了?那可能是他本身腿就短,而且他力氣比較小,他真的很累了。那麼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去分析,不同可能性下,導致的不同結果,我們要和孩子一起耐心的坐下一起分析,一起跟他一起探討,讓他拿主意,說這種情況怎麼處理,比如說孩子確實走動比較累了,然後我們跟跟他說,爸爸媽媽拿點東西,要不你幫爸爸媽媽拿東西,我們抱著你,你看這樣行不行?
要去學會和孩子去探討溝通,不要對孩子吼叫。
我是爸爸講,每天更新和孩子有關的話題,如果加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壹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