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情緒穩定而樂觀,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家庭,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身為父母,如何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呢?
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一隻可愛的企鵝孩子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媽媽發脾氣,孩子嚇得魂飛魄散,想表達心聲和需要,沒有人聽,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可是還不夠有經驗和智慧,想展翅高飛,可是被媽媽爸爸擋住了去路。
傷害了孩子然後再把傷口修補好,畢竟會留下親子關係的裂痕,就好比在牆上釘釘子,再拔下來,但是那個縫隙是存在的了。
家是孩子成長的港灣,不是壞情緒的發洩地。為了家庭和諧,也為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平和的情緒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優質促長劑。
大量的調查表明,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才是對孩子的正確的家庭教育。
曾經年少的玩伴,想他的調皮,開心,到後來的沉默不語,安安靜靜,源於父母后來感情的破裂。
他說父母總是吵架,吵完架還會挑刺他,看他不順眼,打他。他不敢發出任何的聲響,從而情緒是一個很差的人。
十三四歲的孩子不懂得成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只是他眼中看到的是,經常對他大吼大叫的父母和一個慌亂害怕的少年。
反之,如果父母的情緒穩定,即使家庭有裂痕,對孩子的影響也會較小。
小區裡一對父母離婚了,但孩子的情緒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她的父母離婚,不動聲色,也從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跟了母親,母親走之前幫助父親整理了四季的衣服,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都寫在了紙上,走的時候,還互相珍重著道別。
之後,父親有空就來看她,帶他出去玩。孩子的情緒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依舊高興地上學、放學、玩耍。
父母情緒穩定是一種內在和外在的穩定劑,是一種和教養、氣場相關的事。
你當下的情緒多穩定,孩子長大後的情緒,就有多穩定。
記得學兒童心理學的朋友說過,那些性格溫和、情緒平和的父母,其孩子身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也更好。
而那些性格強勢、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其孩子總是在一生中活的不開心,以及缺乏安全感。
張愛玲的筆下的文字,深刻、精闢、乾淨、利落,但都擺脫不了悲哀和瑣碎的調子。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與父親張志沂每日都是爭吵,爭吵,日益升級的爭吵,終致不可調和。
而我們讀張愛玲的文章,能從她的文筆下感受到,從內心裡流露出來的衰頹時代所獨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蒼涼感。
裡面貫穿著悲哀和蒼涼感就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現,這也與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特別是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一生未娶,自小缺乏家庭的溫暖,他的一生都沒有學會什麼是愛,沒有體會過被人關愛的滋味,也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
而與之相反的,不得不說張家四姐妹。
張家四姐妹的父親陸英,她是名門望族,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完全是大家閨秀的樣子。
嫁到了張家,相夫教子,溫順賢良,生了四個女兒,六個兒子。對家務事、人事往來都處理的井井有條。人長得漂亮,又賢惠能幹,特別對子女的教育,四個女兒和六個兒子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而張家四姐妹永遠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則來源於她們的父母,永遠在他們面前情緒穩定、相敬如賓。
作家葉聖陶先生就曾對張家四姐妹做過這樣的評價: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 ,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一輩子。」
孩子的優秀源於父母情緒穩定,是第一位的。
身為父母總是容易焦慮,焦慮到自己都忍不住對自己咆哮。可是,孩子成長所有的線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有一句話:父母情緒穩定,孩子長大後,對人間瑣事更寬容,也更有幸福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領路人,是孩子走向社會的最直觀的學習模仿的人,他們對於外界認知形成的界定,往往來源於父母。
父母給孩子的氣定神閒,泰然處之,會讓孩子更從容,更淡定,更安心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星星春水,關愛孩子成長,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