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2020-07-30 星星春水

為人父母,情緒穩定而樂觀,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家庭,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身為父母,如何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呢?

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一隻可愛的企鵝孩子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媽媽發脾氣,孩子嚇得魂飛魄散,想表達心聲和需要,沒有人聽,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可是還不夠有經驗和智慧,想展翅高飛,可是被媽媽爸爸擋住了去路。

傷害了孩子然後再把傷口修補好,畢竟會留下親子關係的裂痕,就好比在牆上釘釘子,再拔下來,但是那個縫隙是存在的了。

家是孩子成長的港灣,不是壞情緒的發洩地。為了家庭和諧,也為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平和的情緒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優質促長劑。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大量的調查表明,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才是對孩子的正確的家庭教育。

曾經年少的玩伴,想他的調皮,開心,到後來的沉默不語,安安靜靜,源於父母后來感情的破裂。

他說父母總是吵架,吵完架還會挑刺他,看他不順眼,打他。他不敢發出任何的聲響,從而情緒是一個很差的人。

十三四歲的孩子不懂得成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只是他眼中看到的是,經常對他大吼大叫的父母和一個慌亂害怕的少年。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反之,如果父母的情緒穩定,即使家庭有裂痕,對孩子的影響也會較小。

小區裡一對父母離婚了,但孩子的情緒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她的父母離婚,不動聲色,也從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跟了母親,母親走之前幫助父親整理了四季的衣服,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都寫在了紙上,走的時候,還互相珍重著道別。

之後,父親有空就來看她,帶他出去玩。孩子的情緒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依舊高興地上學、放學、玩耍。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父母情緒穩定是一種內在和外在的穩定劑,是一種和教養、氣場相關的事。

你當下的情緒多穩定,孩子長大後的情緒,就有多穩定。

記得學兒童心理學的朋友說過,那些性格溫和、情緒平和的父母,其孩子身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也更好。

而那些性格強勢、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其孩子總是在一生中活的不開心,以及缺乏安全感。

張愛玲的筆下的文字,深刻、精闢、乾淨、利落,但都擺脫不了悲哀和瑣碎的調子。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與父親張志沂每日都是爭吵,爭吵,日益升級的爭吵,終致不可調和。

而我們讀張愛玲的文章,能從她的文筆下感受到,從內心裡流露出來的衰頹時代所獨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蒼涼感。

裡面貫穿著悲哀和蒼涼感就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現,這也與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特別是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一生未娶,自小缺乏家庭的溫暖,他的一生都沒有學會什麼是愛,沒有體會過被人關愛的滋味,也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而與之相反的,不得不說張家四姐妹。

張家四姐妹的父親陸英,她是名門望族,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完全是大家閨秀的樣子。

嫁到了張家,相夫教子,溫順賢良,生了四個女兒,六個兒子。對家務事、人事往來都處理的井井有條。人長得漂亮,又賢惠能幹,特別對子女的教育,四個女兒和六個兒子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而張家四姐妹永遠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則來源於她們的父母,永遠在他們面前情緒穩定、相敬如賓。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作家葉聖陶先生就曾對張家四姐妹做過這樣的評價: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 ,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一輩子。」

孩子的優秀源於父母情緒穩定,是第一位的。

身為父母總是容易焦慮,焦慮到自己都忍不住對自己咆哮。可是,孩子成長所有的線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有一句話:父母情緒穩定,孩子長大後,對人間瑣事更寬容,也更有幸福感。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怎樣的情緒表達,孩子才會生活得更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領路人,是孩子走向社會的最直觀的學習模仿的人,他們對於外界認知形成的界定,往往來源於父母。

父母給孩子的氣定神閒,泰然處之,會讓孩子更從容,更淡定,更安心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星星春水,關愛孩子成長,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怎樣的情緒,孩子才會有更好的人生
    為人父母,情緒穩定而樂觀,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家庭,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身為父母,如何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呢?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一隻可愛的企鵝孩子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 孩子的情緒健康你清楚嗎?會教育的父母,要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
    誇張、怪異的畫風讓這位媽媽有點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她找來兒子耐心地詢問原因,兒子哈哈笑了起來,說因為下午爸爸朝他發火了,他很生氣,就在本子上這樣畫爸爸。我告訴這位媽媽,不需要擔心,孩子是在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發洩情緒的方式,比悶在心裡要好得多。認識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而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 孩子脾氣大情緒化,父母要做好這三點,正確引導孩子學會情緒表達
    很多父母反應說孩子的脾氣很暴躁,稍微不順心就哭鬧不止,這讓做父母的很頭疼,其實孩子脾氣大情緒化的原因,往往是源自父母以及孩子生活的家庭氛圍,父母做好這3點,了解孩子情緒的原因,教會孩子正確的去表達情緒。
  • 孩子有這3種表現,可能是情商比較低,父母要教會孩子情緒表達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是父母家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孩子智力的教育要重要得多。」 情緒管理能力是需要從小進行培養的,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正確表達情緒,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敢於表達情緒是非常好的,但是如何才能正確的去表達,這才是父母要培養的重點
  • 怎樣與孩子溝通,他才會願意聽?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長大,越難與他們溝通。也常有這樣一個疑問:不知道到底要怎樣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會更願意聽?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心裡話想和家長說,可孩子大了以後,他卻不願意和父母說,也不願意聽父母多說。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孩子不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多半是受父母的影響
    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相反一個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父母,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敏感、自卑、容易患得患失,這樣孩子,在遇到一些麻煩或困難時,容易走極端,不能正確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前天,三歲半的樂樂,在一個遊樂園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時,做出了一個這樣的舉動,讓很多人不解。
  • 父母應該怎樣正確疏導、接納孩子的情緒?
    年紀小的時候是情緒先行,對於自己的訴求通過情緒表達來達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會被慢慢地藏起來。而這個藏的過程,大多和父母面對孩子極端情緒時的表現有關。長期如此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需要做到父母期望的樣子才能獲得父母的愛,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隱藏起自己的想法,但情緒還在,並沒有得到宣洩,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非常不利。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這樣去引導,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
    也許很多人認為孩子的世界非常簡單開心,就應該哈哈大笑,不開心也可以哇哇大哭,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控制自己的感情,正是因為家長這樣想,所以孩子才會隨意的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更不知道如何去表達。
  • 父母是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的?
    我告訴這位媽媽,不需要擔心,孩子是在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發洩情緒的方式,比悶在心裡要好得多。 認識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而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 漢中大唐母嬰育兒師表示,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表達
    我國的父母一直是以含蓄著稱,不太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意,導致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也不太會表達情緒,漢中大唐母嬰育兒師就以這個問題為契機,來跟各位父母說一說怎樣來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的表達。大唐母嬰育兒師研究和分析不少家庭教育,也越來越能體會和理解當下家長經歷的教育之路是怎樣的一個心境。
  • 以愛為底色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吳玉章說,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最主要的應該是愛和嚴相結合。在生活上既要給於子女適當的父母之愛,同時又要嚴格要求他們,特別是要捨得讓他們到艱苦環境中去鍛鍊,在風雨中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才能鍛鍊出人才,讓子女成為真正有作為的人。二、我們應該怎樣去愛呢?
  • 會教育的父母,是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的?
    我告訴這位媽媽,不需要擔心,孩子是在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發洩情緒的方式,比悶在心裡要好得多。,還需要引導孩子正確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行為有界限,該遵守的規矩要遵守。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長都能和孩子心平氣和地分析、談論情緒,教孩子正確的做法,孩子會在這樣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對情緒有更深刻的認知,學會恰當的表達方式,懂得動腦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
  • 不想養出草莓族孩子,父母要重視挫折教育,引導孩子排除不良情緒
    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挫折,在家庭教育當中,如果發現孩子受到挫折,父母要及時疏導,幫助孩子調節情緒,遇到困難並不可怕,但要有勇氣去面對,比如和小夥伴鬧矛盾,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沒有受到父母的重視等,這些都可能讓孩子會有一定的挫折感,同時也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損,家長要做的是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
  • 孩子總喜歡頂嘴,根源在這幾個原因,家長要教孩子正確表達意見
    一部分家庭當中,父母在溝通的時候總是沒有良好的態度,家庭氣氛處於緊張當中,孩子也會學著父母的方式去溝通,說話的時候比較粗魯暴躁,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自然也會用頂嘴的方式和父母去溝通。由此,找到了原因才知道如何去糾正孩子。怎樣做才能夠避免孩子頂嘴?1、父母先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孩子愛哭鬧,父母怎樣做才正確
    當孩子哭了,給他玩具可能就不哭了。孩子鬧了,給他買零食可能也不鬧了。被煩得喘不過氣的父母靠這種小手段,終於鬆一口氣。但這種「偷懶式」的育兒方法,在嬰兒階段比較適合。當孩子已經學會表達,這種方法用多了只會讓父母忽視孩子真正的訴求。
  • 父母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
    有因必有果,作為沒有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在年老的時候得不到自己孩子的尊重只能說是自食惡果。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上心,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這樣的孩子才會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和最基本的禮儀教養。 反之,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除了孩子,還有父母。
  • 做父母的這樣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後的生活才會順心,才會更幸福
    在正常人的家裡,家長對男孩的教育一般就是要堅強,要勇敢,要有擔當,不能哭,不要做膽小鬼。可是卻忽略了對男孩的情感教育,不讓孩子發洩情緒,不讓孩子哭泣,對他表現的膽小,覺得不是男子漢的象徵。而對女孩的教育呢,則是要溫柔,要善良,要有愛心,對女孩的要求,全都是感情的教育,傳輸的都是女人是弱小的,是需要被照顧的思想。女孩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以後,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更依賴於自己的情感,對感情的渴望超過其他的感受,所以,女孩一旦陷進感情中,更難以自拔。看那些女孩為了感情不顧一切的例子比比皆是。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好情緒
    那當父母面對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時,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一、覺察情緒要管理情緒,首先要能覺察到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是憤怒還是焦慮,給自己停留幾秒反應的時間,也給自己一個緩和的時間,即積極暫停。
  • 男孩不愛表達情緒,但他們不是天生就這樣,運用正確的方法是關鍵
    當然,我們並不鼓勵孩子用哭的這種方式來威脅家長,但我們更不主張父母剝奪了孩子用來發洩情緒的那些權利。男孩、女孩不一樣!所以,當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突發事情的時候,女孩子往往就能夠表現得很安靜、很理性化;而男孩子則是會顯示得激進、很衝動。但作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到,一旦「小男子漢」某一天憤怒起來,由於他情緒表達方式的特殊性,所以他就更需要你的幫忙。
  • 正確的家庭教育 :這種鼓勵方式長大的孩子,會更自信和充滿幸福
    它給人自信、勇氣、美好的力量,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往往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如果給予孩子正確的鼓勵方式,會點燃孩子向上的鬥志、激發興趣、孩子會更自信。反之,不僅不能促使孩子的進步,甚至還會令孩子固步不前,迷失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