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養出草莓族孩子,父母要重視挫折教育,引導孩子排除不良情緒

2020-09-05 思呈說教育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挫折,在家庭教育當中,如果發現孩子受到挫折,父母要及時疏導,幫助孩子調節情緒,遇到困難並不可怕,但要有勇氣去面對,比如和小夥伴鬧矛盾,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沒有受到父母的重視等,這些都可能讓孩子會有一定的挫折感,同時也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損,家長要做的是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孩子排解不良情緒,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可在如今,孩子在家中的地位非常高,受到一點委屈就會非常難過,面對社會如此的激烈競爭,以後孩子要怎樣適應呢?又怎樣去獲得抗壓能力呢?很多人把這樣的人稱為「草莓族」,為什麼說現在的孩子是草莓族?因為這些人看起來外表像草莓一樣,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承受不了挫折,稍微有點外力就碎了,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不善於團隊合作,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比較差,相信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成為草莓族,那麼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和獨立性,這才能夠讓孩子有足夠的心理抗挫能力,同時也能夠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為什麼如今的孩子這麼脆弱?

1、過度的溺愛。

父母總想給孩子100分的愛,做任何事情都想為孩子考慮好安排好,這就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嘗試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看起來是在保護孩子,實則是在傷害孩子,當孩子在未來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面對。

2、缺少父母的關愛。

缺少關愛的孩子會沒有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沒有底氣,孩子的內心會比較喜歡逃避,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孩子會選擇保護自己。

3、過高的物質獎勵。

有些父母只知道用物質來彌補孩子的內心,比如自己的工作很忙,把孩子放在了老人身邊,認為能夠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孩子就會養成為所欲為,要什麼有什麼的習慣,內心不知道珍惜。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困難和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孩子一遇到問題,就只知道逃避或者鬧情緒,這對孩子的長久發展也是非常不好的,挫折教育不僅是讓孩子有勇氣面對未來,更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品行。

什麼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確的思想教育指導下,根據寶寶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求,創設或利用某些情景,提出某些難題讓寶寶發動通過動腦動手來解決矛盾,從而使他們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力,培養出一種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有哪些好處?

1、孩子更自律。

挫折教育會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磨練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個性品質,可以讓孩子更加自律,更加規範的去生活。

2、對孩子的智力進行補充。

很多人認為智商是天註定。,實際上,後天很多事情能夠對孩子的智力進行培養,而對孩子的挫折教育就能夠對孩子的智力進行完美的補充。

3、更加自信。

這可以使孩子在面對未來的生活中不斷的敢於挑戰,戰勝自我,從容的面對打擊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對孩子未來的生活非常重要。

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1、學會適當的放手。

家長無條件的保護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他就是地球的中心,這對孩子未來成長以及抗作能力都非常不利,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會體驗,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優越感,偶爾讓孩子在生活當中有受到一些委屈,或者遇到一些困難,這樣對孩子在未來都會有所幫助。

2、教孩子學會對負面情緒進行釋放。

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來源,因為什麼而受到幹擾,不要對孩子進行任何的批判,父母切忌主觀猜測,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減少孩子對負面情緒的關注度,同時引導孩子的情緒朝樂觀健康的方向發展,當情緒穩定下來以後,讓孩子去描述整件事情的經過,並鼓勵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同時找到方法幫助孩子去分析解決。

3、教孩子正確的看待輸贏。

成長過程中能夠遇到一些小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學會合理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往往人在遇到自己經歷的事情,比如輸或者委屈的時候,就會被情緒所牽絆,要讓孩子知道書並不丟人也不奇怪,讓孩子學會心裡越來越成熟,去接受環境的轉變,以及學會自我控制,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的心理不容易出問題。

孩子的挫折教育也是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要引導他們去找到遇到挫折的原因,陪孩子一起去克服,鼓勵孩子不斷嘗試,當孩子發現自己可以解決時,就能夠建立初級的自己,只要通過父母不斷地鼓勵孩子,就有勇氣面對未來,不斷的挑戰自我。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很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心理都太脆弱,受不得委屈、輸不起,於是想用挫折教育幫助孩子練就強大內心。父母開始重視起挫折教育,這一點很好。可是有些家長的做法,卻走入了誤區:人為地製造一些「挫折」,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比如,當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而難過的時候,首先要冷靜下來,然後靜下心來去尋找自己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難過和傷心,要學會用自控力和自身冷靜的心態中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的出現。2. 合理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在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的時候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 堅強的孩子是教出來的!挫折就是磨刀石,讓挫折中的教育恰到好處
    成年人收到批評時都會心情低落,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因此孩子出現這一問題時父母們不要覺得孩子心態出現問題,將小問題放大。我們要明白:1、 當人們遇到挫折時,90%以上的人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總是將失敗的想法歸咎到負面的事物上,習慣對自己一味地責備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調整負面情緒。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
  • 錯誤的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家長要採用正確的「挫折教育」
    導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強大而又勇敢的人,他們不想孩子長大後離開自己的庇護就一敗塗地。於是,在孩子是幼童時,家長不會過度溺愛,不讓其養成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而是選擇讓他們經歷一些挫折。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些家長對他們過於保護和寵愛,導致其心理脆弱,無法面對挫折和障礙,缺少能力和自信。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 孩子情緒敏感怎麼辦?父母要足夠重視,懂得讓孩子更積極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地父母就會發現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經常動不動就發脾氣,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逐漸步入情緒敏感期的原因。而他們由於年紀還小,不懂得要如何抒發自己的情緒,所以選擇了錯誤的宣洩方式。當孩子在情緒敏感期的時候,作為父母要足夠重視孩子的情緒
  • 孩子總是鬧情緒一不如意就生氣,如何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正確引導?
    這就需要我們作為父母,從小對孩子的情緒表達,進行正確引導。任何的付出都會有相應的回報,任何的回報也對應了以往的付出。為了孩子能夠更好成長,讓他們能喜不於言、怒不於表,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這可了得,於是軟的沒用就動起了真格,和孩子一起陷入了無休止的情緒之中,把自個氣的夠嗆不說,還讓孩子的心靈受到了無形的創傷。當然也有比較智慧的父母,他們言語比較的含蓄,慣用誘惑式教育。不要再鬧了,一會給你買好玩的。還有些喜歡給孩子扣帽子的父母,整天就知道哭,哭能解決什麼問題,愛哭能有出息嗎?當然這些方法不能說不管用,有時還會很有效,但都不是最好的辦法。
  • 孩子需要人為的挫折教育嗎?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直面挫折?
    父母用自己的經驗和權威作為評判依據,認為孩子愛哭、說不得都是不能經受挫折,所以要進行挫折教育。可是你所謂的挫折教育和你的權威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拒絕和你溝通。那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直面挫折,讓孩子勇往直前呢?要讓孩子能勇敢的面對挫折,不是人為的給孩子製造挫折,因為不用你刻意人為的製造,孩子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可能這些挫折在大人的眼裡不算什麼,可是在孩子的眼裡就是天大的事。
  • 讓孩子在挫折教育中成長
    小孩在校被老師批評而哭泣,甚至跑出班級等行為;是小孩心智不足的表現。如果這樣長此以往會更糟;很多在新聞上看到的孩子自殘、為小事甚至跳樓等等都是沒有受到挫折教育,對待事情承受力不足,加上心智不成熟所造成的。
  • 如何引導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要注意言談舉止,保持清醒冷靜
    如何正確引導、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一個孩子突然出現無理取鬧、亂扔東西、不聽勸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作為父母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因為某些挫折而產生了負面情緒。一旦當這樣的負面情緒出現以後,便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產生不小的影響,甚至還會讓孩子的所作所為出現不可控制的現象。
  • 小學第一年至關重要,孩子易出現「氣餒情緒」,父母要重視
    但是上了小學之後,孩子之間潛在的競爭關係就會形成,最明顯的就是每次考試分數,將直接決定孩子在班裡的名次。這時很有可能讓一部分孩子產生心理落差,特別是那些在幼兒園裡經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在進入校園之後,遭受人生中的第1次失敗和挫折。這時父母的注意力千萬不能只放在孩子的學習上,而是要用更多的精力關心孩子的心理。
  • 挫折教育:不是人為製造挫折,而是教孩子如何對待挫折
    很多人認為挫折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認為挫折教育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打擊驕傲的情緒,讓孩子適應現代環境,享受真正的成功。為了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一些家長費盡心思,結果事與願違,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下降了。
  • 父母引以為傲的挫折教育,卻讓青春期的孩子,徹底喪失了學習動力
    他們從小就給孩子實行所謂的挫折教育,訓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希望孩子今後即便遇到了問題和困難,也能夠有勇氣去面對。但是當家長們錯誤理解了挫折教育的含義時,帶給孩子的不會是勇敢和堅韌,而是內驅力的消磨和親子關係的淡漠。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會在孩子青春期的階段徹底爆發。01我一度對孩子實行的就是所謂的挫折教育。
  • 中國父母的「挫折教育」,是養出自卑孩子的根本原因
    家庭教育問題在中國一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麼你不是別人家的孩子,看別人家的誰誰誰怎麼樣",這句話是很多父母都會拿出來教育孩子的。父母這麼說難道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嗎?難道就是為了打擊孩子嗎?其實不然,沒有人比他們更愛孩子,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更深的愛才會萌芽出比旁人更強的恨鐵不成鋼!而大部分中國家庭的"挫折式"的教育似乎並沒有讓孩子成龍變鳳,相反讓很多孩子因此變得多疑、敏感、缺愛和自卑。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反之,如果在有家暴、或者經常被父母怒吼甚至暴力的家庭,孩子對父母的臉色就非常敏感,生怕做錯什麼事又招來事端,唯唯諾諾,努力的笑臉相迎。那麼,父母的情緒管理真的那麼影響孩子嗎?而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這部影片也被稱為「失控的遊戲」,但失控的不是孩子的遊戲,是父母的情緒。其實,中國很多父母,都有很嚴重的情緒問題。
  • 引導孩子「情緒排毒」三部曲
    —說變就變,形象刻畫出孩子喜怒哀樂的情緒無常,但是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化呢?而孩子的這種情緒化往往更多是負面情緒。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在生活中難免遇到挫折,產生負面情緒,他們也會鬱鬱寡歡、怒不可遏、無理取鬧,這很正常。所以,作為家長,要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孩子將負面情緒轉為正面動力。那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情緒排毒」呢?
  • 「挫折教育」是對孩子的折磨,學會習得性樂觀,孩子才會更強大
    1、孩子的不優秀是缺少挫折很多父母對挫折的定義本身就不夠清晰,總覺得孩子不優秀就是缺少挫折。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有問題,孩子是否優秀,是否能夠直面困難,不是靠父母一味地逼迫,這樣只會加重孩子不自信的心理,應該去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孩子。
  • 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你什麼脾氣,孩子就是什麼命運
    和人交往過程中脾氣暴躁易怒的孩子,他的父母肯定也是同一類型的人。再這種情緒容易失控,喜歡衝孩子發脾氣的父母的教育之下,孩子很難能夠擺脫父母的負面影響,成為一個與父母截然不同的人。 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 挫折容忍度低的孩子很可怕:4個現象,4種方法,給父母教育啟迪
    其實,「挫折容忍度」低的孩子很可怕,下面為大家講述這類孩子的4個普遍現象以及4種教育方法,希望能給父母們一些啟迪。孩子們很容易把困難放大到無限大就好比搭個積木,在成人眼裡,即使不小心搭倒那也沒什麼,無非再多花一些時間重新搭一遍罷了。
  • 孩子總情緒敏感,容易失控怎麼辦?父母的重視,能讓孩子更積極
    比方說,孩子在學業和工作上遇到挫折,然而因為沒有一個抗壓的大心臟,以至於在遇到失敗以後情緒失控而出現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在這裡家長其實可以了解一下,為什麼孩子會進入情緒敏感期,其實,多半是因為這幾個原因導致的,建議家長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教育方式。
  • 【親子教育】正向教養 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寶,但誰希望家裡的「寶」變「媽寶」?父母的態度可能誘導出孩子的耍賴軟弱,也可以引導出孩子的堅強和勇氣,這中間的差別何在?有陣子教養看重「自尊」,父母過多的讚美卻讓孩子面對挫折更顯脆弱。日本父母則擔心過分順從孩子天性,養出「推拖病」小孩,習慣怪罪他人、消極被動,日後難以獨立自主。  「軟弱兒現象」源自於高壓威權環境下長大的父母對愛有高度需求,卻不小心矯枉過正,對孩子有求必應,拿掉挫折,誤以為「快樂學習」的過程不會有困境,不鼓勵堅持,孩子一不開心就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