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引導、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國外有一個名為亨利的作家,他在自己的小說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蕭瑟的季節裡,一位身患重病的病人無力地躺在床上,每天什麼都做不了的他只能無奈地看著窗外,那裡有一棵大樹,在秋風的影響下,每天都有許多的葉子從樹上掉落。
病人原睹物思人,覺得自己就如同那大樹一般,只等葉子掉完的那一刻,便是他生命結束之時。如此一來,病人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治療醫生發現這一情況後,便趁病人不注意,請了一個老畫家用彩色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就是這一片假而不掉的葉子,最終竟然讓病人重拾信心,戰勝了病魔。
不要以為這種消極、懈怠的負面情緒只會出現在成年人的身上,其實在一些孩子的身上,這樣的現象和問題也並不少見。如果一個孩子突然出現無理取鬧、亂扔東西、不聽勸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作為父母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因為某些挫折而產生了負面情緒。
一旦當這樣的負面情緒出現以後,便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產生不小的影響,甚至還會讓孩子的所作所為出現不可控制的現象。
熟悉《紅樓夢》的人肯定都會對林黛玉有著極深的印象和認識,在作者曹雪芹的刻畫下,林黛玉是一個多愁善感、消極悲傷之人,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讓她聯想到自己的身上,並影響到自己的情緒。甚至就連自然界中最常見的花開花謝都會讓她傷感不已,從而創作出一首幽怨、悲觀的《葬花吟》來。其實,作為博覽群書的林黛玉又何嘗不知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樣的道理,然而從小喪母、長大失父、寄人籬下的她卻還是被負面情緒所影響,最終在如花般的年紀便病逝而去。
從林黛玉的故事可以看出,如果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快樂、無憂無慮地生活,就必須實現與孩子之間良好的溝通,同時還要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並且通過自己正確的方法和行為進行引導。
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出現負面感受和情緒的時候,第一時間沒有採取正確做法,而是開口責怪孩子不懂事,甚至通過打罵體罰的方式希望孩子能夠改正,這樣必然就等於否認了孩子的自我感受,加重了他們的負面情緒的感觀。這樣的做法,不但不會起到正面消除負面情緒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壓抑,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和認同,從而讓負面情緒帶來的危害擴大化。
所以,作為父母要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當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出現反常、甚至過激的行為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思想上更要保持清醒和冷靜。
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的苗頭以後,父母一定要謹慎小心地接受他們的感受和變化,及時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對症下藥」。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自己的臉色都不好,脾氣甚至比孩子還差,話語一出口,就是一通大道理的教育、嘮叨,亦或批評、訓斥孩子,必定會讓兩者之間的情緒失控,從而導致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總之,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父母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視,在承認、認同的基礎上,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引導,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關注重心,必定能夠得到孩子的真心認同,使他順利度過負面情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