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是指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低逆商的人,做事淺嘗輒止,容易迴避問題。例如:一些學生不能承受學習成績下降、失戀等帶來的身心壓力,呈現焦慮、失眠、抑鬱、恐懼;甚者精神崩潰、跳樓自殺…身心的失衡,不僅影響其智能的發揮,而且還會使其潛能的挖掘、綜合能力的培養、人格的完備受到抑制。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當你的孩子面對挫折感到不知所措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有所察覺,大人如果散發出不耐煩的情緒。孩子往往能夠接收到,然後大概率會進行無效的情緒宣洩,包括但不限於大哭大鬧、沉默流淚。也可能去迴避這個令他難堪的問題。
研究顯示——
加州大學裡弗賽德分校心理學系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心電圖(ECG)監測父母和學齡前兒童,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發現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父母情緒時,就會發生情緒傳染。而當父母保持冷靜時,他們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挫折情緒。
作為父母在孩子感到不安時對孩子的反應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如果父母告訴正在哭泣的孩子「停止哭泣」,「克服哭泣」或「沒什麼大不了」,那麼孩子可能會保持沮喪。
對一個孩子大吼大叫或告訴他去房間,直到他冷靜下來。這些並不能幫助他學會自我調節或「控制」自己的情緒,通常會導致重複,消磨彼此的耐性,甚至導致過度反應。
怎麼做?
作為父母在孩子感到不安時對孩子的反應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如果父母告訴正在哭泣的孩子「停止哭泣」,「克服哭泣」或「沒什麼大不了」,那麼孩子可能會保持沮喪。對一個孩子大吼大叫或告訴他去房間,直到他冷靜下來。這些並不能幫助他學會自我調節或「控制」自己的情緒,通常會導致重複,消磨彼此的耐性。甚至導致過度反應到情緒升級。
第一時間保持冷靜是作為父母的當務之急,特別是父母雙方之間需要彼此冷靜。鎮定的對你們遇到的困境做出判斷,孩子會產生安全感。
你也可以與孩子擁抱,用共情原則(寶寶,媽媽知道你因為XX原因不開心),引導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 孩子選擇哭泣或者大叫並非不說話,也可能是他們沒有掌握足夠的情感詞彙。
幼兒時期的崩潰可能是教孩子用適當的方式去陳述他們感覺的最佳時期。一旦孩子能夠告訴你,他們的感覺以及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解決問題或能夠接受某些情況,此時逆商會慢慢的建立起來。
教育收益
挫折情緒的教育框架建立,有助於孩子感到被接納和更樂於聽你講話,作為延伸可以教他們應對技巧,包括情緒調節,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心和理解。父母花在幫助孩子應對情緒發展技能上的時間越多,他們在成長中花在應對情緒爆發上的時間就越少
以下是一些基本提示:
1.深呼吸,如果感覺煩躁,請靜靜地數到10。
2.看著您的孩子,並注意避免任何情緒暗示,包括肢體語言,語氣和使用時的言語。
3.冷靜地說出感受,說:「我看到你(生氣,生氣,沮喪,失望,悲傷等)」
4.接下來,嘗試了解為什麼他們會感到沮喪。如果不確定,你可以嘗試說:「告訴我是什麼讓你……?」 如果他們無法告訴你,請說出你的看法:「在我看來,你是___因為___?我知道怎麼可能___。
5.對於年幼的孩子,這可能是時候說,「我敢打賭你可以____。」,然後通過說「哦,看____」來重定向,調整注意
6.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你必須要自信地說,我知道這使你感到____但____(解釋或陳述他們的願望不切實際的原因)。
7.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幫助他們去解決一些問題
8.遇到此類問題時要花時間多次去跟孩子產生類似的溝通,直到搭建一個完整的挫折感教育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