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編輯整理自單向空間和蜻蜓 FM 聯合出品的音頻節目《豔遇圖書館》
點擊音頻試聽本期節目,完整版可下拉至文末「閱讀原文」購買
今天許知遠要去一個小地方,去他的大學宿舍——北大 28 樓裡三間不同的宿舍。在那裡他曾經讀到了藹理士的《性心理學》,而今天他要分享的這本書正是與他少年時代的閱讀經歷有關,來自於他的朋友戴濰娜所寫的關於周作人與藹理士的比較研究。
(以下為第五十站《豔遇圖書館》文字節選)
【邂逅之音:Cool Water】
陡然間所有東西都向你湧來
聽首《Cool Water》,一首 country music,我們好像分享過很多鄉村民謠。我覺得我一疲倦的時候,內心深處的那股農村勁就全都泛出來了,會想聽聽那個鄉村民謠。
這首《Cool Water》(冷水),來自於 Tim Blake Nelson。他是名校——布朗大學的畢業生。他做過演員,也做過導演和編劇,但我覺得他好像唱歌是最有名的,或者說最能夠進入我的內心的。他這首歌來自於一部新電影,這部電影是 Coen brother(科恩兄弟)的作品,我覺得他們是最厲害的導演了,在我心目中 Coen brother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失手,每一部都很好看,而且每一部裡面的情緒、人物的性格、音樂、美術都非常地棒。這首《Cool Water》便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音樂,電影名為《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大家有興趣可以找這個歌來聽一聽,我尤其喜歡前奏的部分。
科恩兄弟
說到這個音樂,是因為這個音樂跟我的大學時代有關係。我們當時在宿舍裡無所事事的時候就聽各種民謠。當時的校園民謠很流行,比如老狼這些人,鄉村民謠也很流行,我從 John Denver 開始聽了一大堆各種奇怪的鄉村民謠。鄉村民謠也代表我們對美國的渴望,我們九十年代中期上大學的時候,美國還是一個非常讓人嚮往的地方,跟現在大家對美國的情緒是完全不同的。
約翰·丹佛
當然大學時代,我們的內心其實是一片空白的,因為所有的年輕人在小學、中學的時候,整天就讀那些參考教材,然後考試,各種練習考試,真正閱讀的時間實際上很少,直到大學好像才突然進入一個陡然間所有東西都向你湧來的時刻。
【奔赴之地:28 樓】
每個書名好像都讓你通向一個陌生的世界
28 樓是北大裡面的三角地旁邊一棟四層高的灰色破樓,其實也是北大很有名的一棟樓,有很多我現在不能解釋的歷史的記憶和創傷在裡面。我 1995 年(到北大)上學,在那裡大概度過了四年時光,住過 202、204 和 103 三個宿舍,跟十幾個同學相處過。
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好像大家普遍還是對人文學科充滿興趣,特別喜歡商務印刷館那套書,有黃色的、有橘色的、有藍色的,還有綠色的。這套書是商務印書館大概一百年來翻譯的各種國外經典的著作。我們喜歡攢那套書,大概有上百種,我們覺得有一天能攢全了就好了。那時候一本書還蠻貴的,要 20 塊錢,而我們當時一個月的生活費才 200 塊錢,所以要用 1/10 的生活費才能買來一本書。可是我們其實讀不懂,我那時候很早買了柏拉圖《理想國》,然而從來都沒有看過,可能看過前兩頁就過去了。然後什麼 Thomas Hobbes 的《利維坦》,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包括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我也從來沒看完過。那時候好像樂趣在於記住這些書名,它是一種 Conversation Currency,一種談話貨幣,就是背著書名就很牛逼的樣子。
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系列
某種意義上,那時候(獲取知識的方式)很知乎化。不過那些書名你說它完全是一個炫耀和虛榮,也不完全是,因為每個書名好像都讓你通向一個陌生的世界。
那時候也會讀好多關於性的書,但是你不能讀那種色情小說——即使偷偷讀的話,你也不會給人看。你肯定要讀一些跟性有關係,但是顯得很有學術的東西,比如 Kinsey 的性學報告。他是 50 年代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性學專家。他通過這個書來描繪美國人,描繪清教傳統對人的影響,以及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後,人們內心的壓抑。當然也會讀弗洛伊德,他對欲望的潛意識的描述。
《金賽性學報告》
[美] 阿爾弗雷德·C·金賽 著
潘綏銘譯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我們其實根本就看不懂那些理論,全都在找裡面的句子、案例——到底怎麼面對自己的壓抑、夫妻之間的各種問題和各種壓抑、少年時的夢、與渴望這些。其中有一本是藹理士寫的《性心理學》,當時我們完全都不知道在說什麼。還有福柯寫的《性史》,你想我們哪能讀得懂福柯,完全讀不懂。藹理士其實也讀不懂,也就放在書架上面。
【邂逅之人:戴濰娜】
「我對其中那文明的互相連接和傳遞最為著迷」
不過現在想起來,這些書名都把我通向我的青春時代。當然在當時看來是通向一個未知的時代、未知的世界。
我的朋友兼同事,戴濰娜,是非常好的一個詩人,也是一個很好的翻譯者、翻譯家。不算「家」吧,一個很好的青年翻譯者,她翻譯的《天鵝絨監獄》是很好的一本書,關於東歐當時面臨的審查制度、各種問題的一本書,寫得非常精彩。濰娜翻譯的語言非常精確,非常精細地傳達出原著的特性。
青年詩人、學者戴濰娜
她在半年前,遞給我一本她的新書,叫《未完成的悲劇》,是比較中國的作家周作人與那位《性心理學》的作者藹理士的一本論文著作。她號稱這本書是自己第一本有校注的學術著作,而且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本。她一直在人大讀一個博士,我從來沒想到她有一天會畢業。當然她竟然畢業了,而且把這麼一本書交給我,並且請我幫她寫個序。但我那陣實在太忙了,實在沒時間給她寫這個序,特別內疚。
《未完成的悲劇》
戴濰娜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
這本書真的很不像一本學術書。儘管它有很多校注與信息來源,但它的行文卻非常詩人化,語言非常華麗和漂亮,以至於有時候我覺得它過分華麗了。她在這個書裡面追溯了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中的這兩個,一個歐洲人、英國人、英國知識分子與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和成長軌跡。他們都對人的潛意識有某種探索,尤其是藹理士,他像當時的弗洛伊德或者榮格一樣,都在進行一樁對人類內在世界的巨大冒險。
周作人與靄理士
我對其中文明的互相連接和傳遞最為著迷,尤其是在一百年前。我們現在的翻譯和信息的流通非常的便捷和迅速,但在一百多年前的時候,那樣的思想流通是怎麼發生的?比如中國的年輕人看到了日本人翻譯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然後把它們引到中國。而周作人也是在日本的時候,通過很多日本的翻譯,包括讀原著,通過在東京的經驗去理解歐洲的經驗。藹理士也是如此。這種文明之間的轉譯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那一刻這樣的人就觸動到他這樣的一個人,他們儘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卻被共同的事物所打動。我想這個書中關於這種文化的比較與聯結的部分是最動人的。
【旅途薦文:《未完成的悲劇》序曲】
如果繁星隔千年才出現一晚
先來讀這本書的序曲部分,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詩人所寫的學術著作。
愛默生發問:「如果繁星隔千年才出現一晚,人類將如何信仰與崇拜,並世代保留上帝之城的回憶?」自私又自負的人類,在接下來抵抗遺忘的千年裡孜孜不倦地建造宮殿、律令、道德以及審美。那座世人心境中反射的「上帝之城」,於是多半建立在世代鞏固的偏見和長夜難明的謬誤之上。若有勇士妄圖力挽狂瀾於既倒,刮垢磨光恢復上帝之城的本來面目,則難逃被扔到巨大賭場的輪盤轉前的宿命——藝術家、巫師、先知、救世主、聖人、殉道者、改革家、解放者……天界的賭場絕不比人間的更公道,命運的輪盤針多數停留在了異議分子、離經叛道者、精神病患、亂臣賊子這類宮格。一面要與千百代的故鬼幽靈糾纏,一面還要與時代肉搏。
愛默生,美國文學家、思想家
魯迅早說了,國亡的時候文人和美女往往做了替罪羊。回望二十世紀的中國文人圖景,如一部節奏倏忽變換,不時被打斷的詩劇,其間穿梭著各式耀眼的、晦暗的、熱鬧沸騰又悲欣交加的背影,他們在一個社會政治急劇轉換的變調和切分中,傳承並塑造著這個國度的價值觀念、情感方式以及社會風尚:在劇情的動蕩推進中,他們最終抵達了那一代知識分子集體性的悲劇。這群活命於語言中的人類主體掀起的風暴至今未平,他們中一些人在死後仍在啜飲自己的悲劇。其中「以文字而獲榮辱,反差之大者,無過周作人。」
舒蕪研究周作人的整個人生,稱其為「未完成的悲劇」。這個終身鑽在線裝書裡的「活古人」,於一九六七年走完了他的人生,但他的悲劇遠未隨其去世而落幕。
這個比東條英機年小十八天,且長相有幾分相近的文弱書生,有著一張頗具東洋味道的臉孔,細加察看,那表情是江戶的,是歌麿的,是明末大城的,是左祖右社的舊北平的……他喜歡的都是諸如民俗學、性心理學、女性學、兒童學、希臘舊劇、日本俳句這類輕而淡的「軟學問」,閒適清淡裡還透著浪漫的、烏託邦式的理想。且其深諳平民趣味,保持著對鹹魚、軟膏、香椿、野薺等一律「吃食」的喜迷,上知天文地理,下曉花鳥蟲魚。然而自 1939 年 3 月 26 日受任日本侵略軍麾下的「北京大學文學院籌備員」偽職起,這張原本韻味淳然的臉孔被折磨得羞辱不堪,日漸模糊。及至 1947 年以「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 10 年,剝奪公民權 10 年的前夕,黃裳在老虎橋模範監獄見到周作人已是「東坡風貌不尋常」——
「他穿了府綢短衫褲,淺藍襪子,青布鞋,光頭,瘦削,右面龐上有老年人常有的瘢痕,寸許的短髭灰白間雜,金絲眼鏡……與想像中不同的是沒有了那一臉岸然的道貌,卻添上了滿臉的小心,頗有《審頭刺湯》的湯裱褙的那種脅肩諂笑的樣兒。」
有如一場自設的騙局,要解開其中層層相扣的暗鈕,獲得對周作人慾求和行動的理解,以及一張藝術化的人格剖析圖,首先需要釐清他與周邊世界的關係。誠如超現實主義繪畫中所表現的那樣,人物最重要的關係是他在世俗現實之外的真實關係。
一九一八年十月十五日周作人在《愛的成年》一文裡第一次譯引藹理士的觀點,此後他在文章中六十六次提及、翻譯或引用藹理士,並終身宣稱藹理士是對他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藹理士的《性心理學》被周作人稱作「啟蒙之書」。「我讀了之後眼上的鱗片悠忽落下,對於人生與社會成立了一個見解。」 某種意義上,周作人通過藹理士獲得了那個被稱作自我的幻想。僅僅一個幻象,一個遙相呼應的知覺,造就了一個有穩定意義的自我,及他與自我的關係。
以現代心理學的眼光來看,對周作人的重觀不僅是對其外部圖像的認同或否定,更要深入到其分離的身體及內部的感覺,從而獲得拉康理論關於「支離破碎的身體轉向它的整體性的矯形術圖像」。藹理士作為一根拐杖、一個校正性工具,一個輔助圖像的存在,滿足了後世對周作人思想行動格律化的審美衝動,同時亦幫助世人驅散那些縈繞在這個支離破碎形象上的種種舛誤的知覺與偏見。
1859 年出生於英國克羅伊登市的藹理士,被稱作他所處的時代裡最文明的人。追隨達爾文、斯賓塞、弗雷澤等博學家通才的傳統。他是以吃知識為生的怪物。曾有一位女記者將他的形象傳神地描繪為「半羊半人的牧神」,似乎只有這聖父與肉慾農牧神的結合體,能夠囊括其淵深的學問與龐大的誘惑。
靄理士與妻子埃迪特·埃利斯
像藹理士和周作人這樣的「天生老年人」,你很難想像他們稚嫩的童年的樣子。細看兩人兒童時期的照片都不愛笑,怔怔的,木訥背後似有一種暗啞的悲傷。無論藹理士還是周作人,都過著一種建立在「閱讀」之上的人生,活在紙筆上的人,對於世俗生活有諸多藝術高見,卻始終缺乏投身其間的燃燒熱度。
豔遇圖書館 第五十站
奔赴之地
28 樓
邂逅之音
Cool Water — Tim Blake Nelson
旅途薦書
《未完成的悲劇》
邂逅之人
戴濰娜
(以上內容節選自《豔遇圖書館》第五十站)
更多內容,請在蜻蜓 FM 的 APP 搜索「豔遇圖書館」收聽
▼ 點擊【閱讀原文】,回到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