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因為這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與引導,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他長大成人後的行為。
魏永康有著「東方神童」的稱號,是少年天才的代表之一。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在他2歲的時候,就識得1000多個漢字,4歲就已經掌握初中知識,8歲上重點中學,13歲就考上大學了,在他17歲那年,他進入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他的這些閃閃發光的經歷,令很多同齡人自愧不如。但他在中科院就讀的時候居然被學校勸退,而當時他的母親憤怒無比,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他跳樓,呵斥道: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
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天才少年魏永康
魏永康出生於湖南省嶽陽市華容縣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早年曾參加過抗美援朝,在戰爭中不幸留下傷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臥病在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家裡的經濟壓力就自然由母親承擔,但他的母親也僅是一家百貨公司的工人。
從小時候開始,魏永康就成為了這個家庭唯一的希望。幸好,小永康足夠聰明,也足夠自律,當別的小孩子牙牙學語時,他就已經開始背古詩了。當別的小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他就在家裡自己學習,這其中,可以用得上馬不停蹄來形容。
從小時候開始,他的學習成績就在學校中名列前茅,是那個他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那麼,為何這樣一個從小到大都以優秀著稱的神童,最後卻淪落到被勸退的地步呢?這一切都要從他脫離母親後的生活說起。
原來,魏永康在學習上確實令人稱讚,但是他在生活上也確實是一個"小白"。在中科院求學的時候,魏永康脫離了母親的照顧,他竟然連最基本的穿衣都不會。這可能看起來有點誇張,但是那時候在他身上發生的一件事情確實讓人驚訝。
北京的冬天氣溫能達到零下十度,有一年的冬天,魏永康只穿著一件單薄的上衣,在天安門行走,路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來了,大家都以為他有毛病,是個怪物。
在平時的生活中,魏永康很難自理,沒人叫他起床,沒人替他擠牙膏,沒人給他盛飯,他覺得異常難受。再者,一直沉陷於書本中的魏永康,連最基本的社交都不會,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交流,他習慣於沉陷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研究生的生活是離不開跟導師交流,與同學們一起探討的,他只靠自己摸索著學習的方法顯然已經不適用。在結交畢業論文時,因為無人指導,有一門功課直接被記了零分,也就有了後來的結果,被中科院勸退。
魏母的教育
一個從小到大都如此優秀的人,本該前途無量,為何最後卻以退學收場?這或許跟他母親的家庭教育有關。
從小時候開始,魏永康的母親覺得生活上的希望只能寄託到他身上了,於是從小給他灌輸理念,只有學習才能改變生活,於是拼命地讓他學習。
從小時候開始,母親就將他一個人關在家裡,不讓他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這也是他學習成績優秀的原因之一。當魏永康升入了重點中學,他的母親更是辭去了所有工作,專心陪著魏永康讀書。
在平時的生活中,母親為了讓他能夠專心學習,把一切的時間都拿來學習,包攬了家裡所有的家務活。包括照顧魏永康的父親,打掃衛生,洗衣做飯。
平日裡,只要能照顧到的地方,都由魏永康的母親親自打理。每天早晨,魏母就是兒子的鬧鐘,負責把他叫醒,幫他擠好牙膏,然後做早飯,吃完早飯,魏永康就開始學習了。他的母親還給他洗澡、洗臉,凡是能「服務」到的地方,都親力親為。因為魏母覺得,時間非常緊迫,能省一分是一分,有時,甚至親自餵魏永康吃飯,好讓他抓緊時間看書。
魏母常常強調,他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讀書,其他那些小事情都不用他操心,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本該是一個具有正能量的勸說方式,萬萬沒想到,卻成了兒子日後的攔路虎。
高分與低能並存
最終,魏母把他的孩子打造成了一個高分低能的"怪物"。
不可否認,在學習上,魏母的教育方式是對的,能把兒子培養得如此優秀,自然有她的成功之處。但是她卻忽略了孩子的素質教育,在當今社會,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道坎。只有全方位發展的孩子,才能在日後的生活中不斷進步。
高考很重要,分數也很重要,但如果一味的只在乎分數,忽視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那一切將毫無意義!
作者/來源:耕耘大講堂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