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業意識
從事翻譯實踐,並且有校對經驗的人可能有個體會——翻譯工作,除了本身的水平之外,譯者的態度、意識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比如之前搞翻譯實踐班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提交作業非常隨意。為什麼會非常隨意呢?一方面可能是水平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意識問題。
他們可能覺得「這個作業我交上去,會有人幫我看」,也就是說,在這些學員的意識中,還只是把翻譯練習定位為「作業」,而不是把自己的練習看做是「商品」。
要知道,從事翻譯工作,我們提交的稿件,雖然也會有人去check,但如果你提交的稿件本身不能作為「可以出售的商品」,相信是不會得到別人再次和你合作的機會的。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態度或者說意識呢?
首先,該查的東西,一定不能犯懶。拿不準的要查字典,現在查字典可能還不夠,還需要查中文和日文的網頁。
有很多同學提交上來的作業,一些詞彙和表達,都是自己去創造的,如果考試的時候,沒有字典的確是無奈之舉,但是在練習時,這是不合格的。
在我反覆提醒後,有很多同學在練習時,碰到不會的東西,開始去查了。當然,一開始會明顯發現,自己處理文字的速度會變得很慢。
原因很簡單,因為過去你不查,現在開始查了,所以就會變得很慢,這非常正常,但只要能堅持幾個月、幾年,就會發現,同樣類型、同樣領域的內容,你會越來越熟練,需要查的越來越少。
如果你每次都不查,而是「混」過去,那麼幾個月、幾年都不會有大的進步。
周六有個群員在QQ群裡放了自己的一篇習作,表示希望大家幫助點評。我看了一眼,現在放上第一句舉例。
原文: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WTTC)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6大城市重慶、廣州、上海、北京、成都和深圳成為全球旅遊業收入增長最快的城市。
該群員習作:世界旅行及び旅行理事會の研究報告によると、重慶、広州、上海、北京、成都、深圳という中國の六つの大きな都市は既に、世界旅行産業収入の最も早く増加する都市となっている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る。
先不說譯文處理的水平如何,這是另外一碼事。我們就看第一個組織名稱的翻譯,這是一個專有名詞。請問專有名詞可以自己先去「造詞」嗎?
恐怕這類詞彙,很多都早就有定譯了,更何況,這是一個國際組織,也就是原詞是英語,日本方面肯定會有日本的譯詞。
如果有專業意識的話,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應該是去查,而且原文裡已經有了英文縮寫,所以將縮寫放在日文的搜索工具中,很容易就能找到日文說法:
世界旅行ツーリズム協議會
總結:不要把你的練習當做「練習或者是作業」,要當做「可以讓你吃飯的商品」。該查的東西,要去查。你拿一個滿篇都是問題的稿件給別人,是不會有人有心情給你看的。因為你自己都沒有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