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參與破譯學習外語的奧秘!!】Nature最新發現:中國人大腦有獨特的語言區

2021-02-23 未名讀書

中國科學家參與發現:

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障礙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獨特的語言區。


破譯學習外語的奧秘:

由於中文語言功能區與運動區緊密相連,要想學好中文要多看、多寫、多說,靠「運動」來記憶,而學習英文則應注重營造一個語音環境,注重多做聽說的練習,因為英文的那一個語言功能區更靠近聽力區。

總結:

中國人學語言是把它奉為學問,外國人則僅僅將其作為工具。做學問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劍;當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鍋,三月便需見成效。更多的是語音的神經功能構成有明顯區別。

正文

香港語言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匹茲堡大學學習研發中心,北京解放軍306醫院,核磁共振室,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心理學實驗室四個研究機構合作研究,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Biological abnormality of impairedreading is constrained by culture一文,揭示了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障礙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獨特的語言區。該項發現對臨床外科醫生將有很大幫助,因為很多尖端的顱腦手術技術都是需要準確定位,如果醫生了解了不同語言人群大腦語言區的確切位置,就可以減少大腦功能區受損。因此,該研究成果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美國《自然》雜誌上發表公布。

在人的大腦中,語言功能區有兩個,分別是位於左側額中回後的布魯卡區(broca-area)和位於左側顳葉上回的威爾尼克區(Wernicke-area)。在此研究公布之前,所有的科研報告都一致認為:威爾尼克區主導語言功能,而布魯卡區一般來說很少用。但是該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

研究利用功能核磁的事件相關顯像發現,中文的語言區更接近於大腦運動功能區,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威爾尼克語言區,所謂威爾尼克區是1874年由德國學者威爾尼克發現。威爾尼克區主要功能是分辨語音,形成語義,和語言的接受有密切的關係。

威爾尼克區損傷引起感覺性失語症,這是一種語言失認症。主要出現語音辨別喪失,導致感覺性失語症和聽覺記憶的喪失。說話時,語音與語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語音和理解語義。威爾尼克區位置:大腦左半球顳葉顳上回處。功能:①分辨語音②形成語義和語言的接受有密切聯繫。症狀:①病人說話語音語法都正常,但話語沒意義,幾乎不能提供任何信息。②接受性失語症,一種語言失認症。能聽到語音,但不能辨別出語義或者對語義做出錯誤的估計。

但研究發現使用中文的人,此區幾乎用不到,常用的是的布魯卡區。由於中文語言功能區與運動區緊密相連,要想學好中文要多看、多寫、多說,靠「運動」來記憶,而學習英文則應注重營造一個語音環境,注重多做聽說的練習,因為英文的那一個語言功能區更靠近聽力區。

現在很多人學了多年英文卻是「啞巴英語」,原因是用學習中文的方法來學習英文是行不通的。講中文的和講拼音文字的,雖然都在威爾尼克區,但布魯卡區的位置卻有所不同。與講拼音文字的相比,講中文的語言功能區位置要高一些,更接近大腦的運動功能區。另外,講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威爾尼克語言區,而布魯卡區很少用到;但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主要是布魯卡區,威爾尼克語言區平時幾乎用不到,因此功能極弱,在腦影像圖上不易找到。

拼音文字是線形文字,像英、德、法等文字都屬此類。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若出現語言閱讀障礙,一般都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出了問題;而使用中文這種表意象形文字的人,如果存在語言閱讀障礙,那他一定是位於大腦前部的布魯卡語言功能區出了問題,與後腦無關。

這一發現提示:既然使用不同文字的人,大腦語言功能區不在一個地方,因此對語言閱讀障礙的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解放軍306醫院放射影像科金真教授說,使用不同的文字,對於閱讀障礙的發生,影響不同。據統計,目前在講中文的國家和地區,語言閱讀障礙發病率為2%~7%;而在用拼音文字的國家和地區,發病率要高得多,為7%~15%。

中文特殊語言區的發現,對臨床外科會有很大幫助。兒童學外語,起步越早越好,4-12歲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超過這個時期,母語保護系統的阻力就會加大,所以應該在「布魯卡斯區」發育成熟前學習英語,從而把英語作為終生的第二語言。 世界著名英語語言專家亞歷山大在《二十一世紀報》上開設了一個疑難解答專欄。有一次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有何區別?他答道:「知道這種區別並不能提高你的英語,頂多不過增加有關英語的知識而已。」在略作舉例說明後,他甚至得出結論:「由上可知,英語中並沒有什麼『定語從句』,至少我是不知道。」這一問一答,似乎也就給了我們一種暗示。

總結起來,中國人學語言是把它奉為學問,外國人則僅僅將其作為工具。做學問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劍;當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鍋,三月便需見成效。更多的是語音的神經功能構成有明顯區別。

最後再強調:


大腦構成決定了:想學好中文要多看、多寫、多說,靠「運動」來記憶,而學習英文則應注重營造一個語音環境,注重多做聽說的練習。

關注北大未名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揭開英語難說之謎:中國人大腦語言區與老外不同
    近日,教育部設在解放軍306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最終揭開謎底。專家認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區。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
  • 關於英語習得布洛卡語言區與威爾尼克語言區
    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我們之所以沒有學成英語,是因為我們用學習中文的方法學習它。那麼,為什麼用學習中文的方法就不能學好英語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始終沒有揭開。近日,教育部設在解放軍306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最終揭開謎底。專家認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區。
  • 徐小改|蒙特梭利語言區的奧秘
    這個時期幼兒的語言學習,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發展並重,而最有效果的學習,就是語言的應用——怎樣通過讓兒童掌握一定語言文字基礎,從而進入到自主學習、自主應用的狀態,是教師開展語言教學的最關鍵部分。把握幼兒敏感期傳統模式下的語言教育,是老師教-老師告訴-學生背誦-學生練習-老師檢查-老師考核。
  • 徐小改|蒙特梭利語言區的奧秘
    這個時期幼兒的語言學習,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發展並重,而最有效果的學習,就是語言的應用——怎樣通過讓兒童掌握一定語言文字基礎,從而進入到自主學習、自主應用的狀態,是教師開展語言教學的最關鍵部分。、學習的內容,應當是有先後順序的,這個順序應當依照它的常用程度。
  • 大腦語言區的影像解剖學
    語言區是人類大腦皮質所特有的區域。語言區通常在一側大腦半球上發展起來。
  • 書摘與思.2 -《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
    語言關鍵期和語言區對於語言的最佳學習時期,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論。普遍觀點是,成人在系統性的學習中(比如結合專業教學的培訓機構)更佔優,而兒童在自然環境中更佔優。爭論直到1997年的一篇報導,一所實驗室對英語和其他語言(含中文)的雙語人士的大腦進行掃描,比較了兩類人:從小就學會了外語的人(以下簡稱A類) 和 年齡更大(十一二歲以上)開始學習外語的人(以下簡稱B類)。研究發現,A類人的兩種語言區在大腦中位於同一區域幾乎重疊,B類人的兩個語言區在大腦中是明顯分開的,在使用其中一個語言時,該區域活躍,但另一區域關閉。
  • 中國科學家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成功破譯了德州驢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成功破譯了德州驢基因組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23 08:21:19 中國科學家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成功破譯了德州驢基因組,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作為中國五大優良驢種之一,德州驢個體大、皮厚、出膠率高,是熬製阿膠的上等原料。
  • 揭開大腦如何編碼語音的奧秘
    西北大學醫學院和溫伯格文理學院(Weinber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的新研究通過解鎖大腦如何編碼語音的新信息,使創建語音-腦機接口的科學更進一步。科學家發現,大腦控制語音產生的方式與控制手臂和手運動的方式類似。
  • 中國科學家領銜「破譯」綿羊基因組
    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5日宣布,歷經5年時間,他們完成了對綿羊基因組的測序、組裝及分析工作。這項成果使人們對反芻動物生物學有了嶄新認識。
  •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蔣秀娟/科技日報 2019-03-22 07:45
  • 中國人為什麼重視外語學習?
    時針回撥至半年前,一位名叫安灝然的小學生因利用情景短劇教網友學習外語而走紅網絡,流利的口語讓人不敢相信他只是個9歲的孩子……從90歲高齡的老人,到9歲的小學生,從中外企業的合作洽談,到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問候,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用外語交流早已不再陌生,外語學習已成為各層次學歷教育的必修課程。
  • 外語難學?結合這4個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學習和複習效率!
    掌握大腦的學習規律及遺忘規律 在日常學習中,無論是學習母語還是學習外語,我們往往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而短時記憶系統空間容量有限,時間容量也有限,記憶質量往往不過關,大腦並沒有形成穩定的、靠譜的神經元連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記得不牢」。既然學習會遺忘,那麼學習必然需要複習。 就複習而言,本身又有很多選擇。複習不僅涉及複習方法的選擇,還涉及複習時間的選擇。
  • 【專家解讀】大腦語言區功能磁共振的fMRI研究
    解放軍306醫院醫學影像科磁共振室利用fMRI方法,用較容易被接受的詞彙及圖片認知任務對正常志願者進行了功能測試掃描,目的在於探討與分析兩種任務對語言區的激活模式及臨床應用可行性。4.語言優勢偏側指數(Lateralization Index, LI)分析與計算:提取每例被試左、右側大腦半球在語言任務刺激下的腦區激活範圍及部位,摒棄視皮層激活(BA17、18、19)數據,之後利用LI公式進行計算:LI = (∑L - ∑R) / (∑L + ∑R)。∑為合計,L及R分別代表左、右側大腦半球激活(不包含視皮層激活)。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人類如此獨特或因大腦有「特殊」區域
    一些神經學家經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中有一塊區域,讓人腦擁有包括語言在內的獨特能力。當遇到不同類型的抽象信息,人腦中的這塊區域就會被「點亮」,而猴子則不會。  融合抽象信息驅動大量人腦獨特能力的概念已存在數十年。
  • 鑽到腦子裡就能知道你想什麼 我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編碼
    該研究所林龍年副教授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並使人類能夠通過儀器監控直接看到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記憶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 大腦處理漢語方式與英語不同 說漢語更「用腦」
    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23日報告說,中文母語者和英文母語者利用類似的腦區處理語言,但處理方式存在顯著差異。
  • 大腦缺了根「筋」
    腦科專家的研究證實,這其實和咱們中國人特殊的大腦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當然,如果能夠巧妙利用語言和大腦的關係,學好英語其實也不難。  現代快報記者 白雁 整理  「狼孩」的故事說明  語言學習關鍵期在6~7歲以前  說起學外語,人們都有一個感覺,年齡越小,學起來越容易。其實,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年齡越小,學得越快。
  •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2020-05-11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徹底顛覆「英語學習三觀」腦科研四大發現之一 :「不用腦子」才能學好外語!
    如果能有耐心認真讀完,真正弄懂弄通外語學習的腦科學,你就能讓自己(自己的孩子)快速成長為英語超人,雙語超人。 請重視再重視大腦科研這是一個美圖碾壓哲文的時代,這是一個網文淹沒原著的時代。出版社挺擔心,400多頁,如磚頭般厚實的《親子英語原著教育真人秀:原典雙語大腦完勝AI》,弄不好就滯銷。好在,一個月內雲開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