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獲得智慧的途徑。義大利著名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曾經說過:「語言是促使人類進步最有力的工具,是影響兒童未來發展的最大動力,兒童的語言不是雙親傳給的,是出生後從環境中學來的,是以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形式發展的。」
語言發展階段
0-3歲是幼兒語言的準備與形成時期。這一時期,幼兒已經完全能聽懂成人的語言,學說單詞句,並能用基本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願。
3-6歲是幼兒口語表達、書寫、識字與閱讀的敏感期。這個時期幼兒的語言學習,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發展並重,而最有效果的學習,就是語言的應用——怎樣通過讓兒童掌握一定語言文字基礎,從而進入到自主學習、自主應用的狀態,是教師開展語言教學的最關鍵部分。
把握幼兒敏感期
傳統模式下的語言教育,是老師教-老師告訴-學生背誦-學生練習-老師檢查-老師考核。但無數的實踐案例證明,每個人的語言能力的獲得,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實際中運用。
蒙特梭利在100多年前提出的蒙氏教學法,產生於義大利,其語言教育是基於義大利語。而漢語屬於表意文字,它通過象徵性圖形符號來構成詞彙、句子,基於以上思考,為了解決蒙氏教育體系之下的漢語教學問題,進行以下個四個方向的調整和融合。
1、與高頻數字相融合-----學以致用
也就是說,兒童在語言區接觸的教具、學習的內容,應當是有先後順序的,這個順序應當依照它的常用程度。越經常使用的文字、語言,應當排序在前,反之,則應當放後。常用程度,就是文字出現的頻率。
從高頻字開始學習,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些字詞隨處都可以碰到、隨時都會用上,平時說的、班裡看的、繪本中讀到的、大街上遇到的,無處不在複習。這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最佳狀態。
2、與日常生活融合----生活及教育
如果去悉心觀察日常生活,就會發現語言教育的第二大取材對象,就是我們身處的生活環境。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班級、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參與的活動、我們感受到的情感等等。教師和家長經常能發現一個現象,孩子掌握的、學會的一句話、一個詞,並不是我們教他的。那麼,他們是從哪裡習得的呢?答案就是環境。因此,要把兒童日常生活的環境,變成語言教育的重要渠道來看待。
3、與行為規範融合--語言是心靈之窗
俗話說,言為心聲。語言和一個人的內在品性、行為習慣,相互滲透影響,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規範用語卡:屬於日常生活範疇的優雅與禮儀,建議在日常生活區陳列。使用上,則可以融入語言區。針對本班常規開展教學:可以圍繞班級常規建立當中出現的問題,比如孩子發生衝突不會處理、比如老師引導孩子「雙手搬取小椅子」、比如「不要打擾別人」等等,老師可以藉助規範用語卡,通過故事、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小的主題活動,讓孩子來感受和體會。
4、與自主閱讀、延伸活動融合--進入全新的世界
在語言區教具當中,我們看到很多與「字」有關的工作材料,但一定要清醒的認識到——識字也好、寫字也好,都不應成為語言教育的核心目標。識字不是目的,更不能為識字而識字,把識字量作為追求的目標。認識一定數量的高頻漢字,只是幫助兒童擁有了一個基礎工具,有了它,兒童就仿佛拿到了通往未知世界的鑰匙——在這個嶄新的世界中,兒童可以不依賴成人,進行自主閱讀,獨立探索,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從此打開。閱讀、思考與表達,是語言學習最核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