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帽子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已經發現。帽子,古代又被成為「首服」、「頭衣」、 「風兜」、「幞頭」等,魏武帝曹操曾發明過一種叫「白帢」的帽子,明太祖朱元璋甚至親自設計出一種叫「六合一統」的「瓜皮帽」……
帽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出現和流行,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根本查不到「帽」字,但並不能說當時沒帽子。因為《說文解字》裡的「冃」字即指帽子,許慎釋之為:「冃,小兒、蠻夷頭衣也。」「蠻夷頭衣」就是所謂的「胡帽」。從許慎的解釋中可知,中原成年人在秦漢時期並不戴帽,帽子是北方少數民族(胡人)禦寒的首服。但這種說法似乎太絕對了,漢代人也戴帽子,只是沒有冠、巾一類首服流行罷了,當時帽寫成「冒」。
《漢書·雋不疑傳》記載,劉衎(平帝)當皇帝的始元五年(公元5年),有一男子乘坐小黃牛拉的車子來到皇宮北門前。此自稱「衛太子」的男子當時「衣黃襜褕,著黃冒」,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穿著黃棉襖,戴著黃帽子。
在漢代,最喜歡帽子的應是女性。劉衎的爺爺劉驁(成帝)當皇帝(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7年)時,宮中就出現了帽子。據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劉驁的第二任皇后、當時相當風流的趙飛燕被冊立為皇后時,劉驁的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給姐姐獻了35件禮物,第一件就是一頂「金花紫綸帽」--飾有金花的紫色圓邊帽。有學者推測,趙昭儀所獻的「金花紫綸帽」可能是從西域過來的胡帽,可見當時確已存在戴帽了。
如果就「冒」這個字的來歷來考證,中原人戴帽的歷史確實很長。在殷商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中,已能找到此字。金文的「冒」字寫作 ,下面的眼(目)代表人的頭部,上面便是一頂帽子。現代考古發現也證實,在陝西臨潼鄧家莊新石器時期遺址上,曾出土過一件六千年前、被視為中國原始雕塑代表作之一的半身陶塑女性人像,此女便戴著帽子。
中原流行戴帽子,應該從魏晉時期開始。筆者查閱《後漢書·輿服志》,上面仍未見帽子的文字,但在《晉書·輿服志》上對帽子已有專門的記載,稱「江左(今南京周邊)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最早引發中國人 「戴帽子運動」的是曹操,為了解決戰爭期間物資匱乏問題,曹操設計製作出簡易的帽子「帢」,此即晉張華《博物志·服飾考》所稱:「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於是遂廢,唯二學書生猶著(巾)也。」
帢,可以說是中原人發明的第一頂流行帽子。帢以「以色別貴賤」,曹操將白色定為最高貴的顏色,「白帢」遂成時尚。但這種白帽子後遭強烈非議,東晉人幹寶即認為,「縞素,兇喪之象也。」白帢被視為不祥之物:曹魏流行戴白帢,歷46年亡國;西晉流行戴白帢,歷52年亡國。所以,《晉書·五行志上》將白帢列為「服妖」。不只帽子的顏色不吉利,「帢」細究也是兇字。史家稱:「帢」字「毀辱之言也,蓋革代之後,劫殺之妖也」。帢讀「恰」音,與掐死之「掐」音同,注音時正好可與「劫殺」二字反切。白帢因此遭冷落,後漸演變成為喪服,此即如今孝子所戴「白孝帽」的由來。
到西晉永嘉年間,帢又弄出是非。當時女性將帢作了改動,當年曹操的設計是前面橫縫,頭髮束起,露出顏面,故白帢又叫「顏帢」。改動後的帢前面不再橫縫,頭頂前垂下的長髮將額頭和臉面蓋住,僅露兩眼,人謂「無顏帢」。無顏,即俗話所說的「不要臉」,被看作「大恥」。國人都不要臉,乃不祥之兆,不久果真有「大恥」: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兩位皇帝先後被擄不返,西晉亡國。不吉利的「帢」字被拋棄後,「帽」才漸被認可。不過,「帽」代替「冒」,旁邊增加「巾」,則與「巾改帽」有關,包括帢在內,不少帽子都是由巾改的。
古人並不將冬天戴的帽子稱為棉帽,而叫「暖帽」,這一叫法在唐代使用最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至少有兩首詩中都提到了「暖帽」。如《即事重題》:「重裘暖帽寬氈履,小閣低窗深地爐」;《新沐浴》:「裘溫裹我足,帽暖覆我頭」,可見唐人戴棉帽已成為一種風氣。
唐代人冬天常戴的是一種叫做「風帽」的暖帽,故名思義,這種暖帽能抵禦寒風,裡外雙層,中間納入綿絮,稱為「綿帽」。宋元後棉花普及種植,中間則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這種暖帽呈布兜狀,故別稱「風兜」;帽身後部及兩側有帽裙垂下,因帽裙較長,下垂及肩,可以護住雙耳、肩背,又名「長帽」。
風帽其實是據胡帽設計改進的,在南北朝時已出現。據《南齊書·五行志》,風帽的設計者是南朝齊國皇族蕭諶:「永明(公元483年-公元493年)中,蕭諶開博風帽後裙之制,為破後帽。」這種風帽一經上頭,很快戴開,並在北方地區流行,還出現了圓頂、尖頂等不同款式。
由風帽改變而來的「突騎帽」是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冬天喜歡的又一式樣,戴這種帽子另需在頭頂繫結布帶,將髮髻扎住。突騎帽能在北方流行,與北周的奠基人、後被追尊為「文皇帝」的宇文泰有關。當時為西魏權臣的宇文泰,脖子上長了一個肉瘤,不想讓人看見,正好突騎帽下垂可以掩蓋住脖子,他便經常戴著。因為老祖宗愛戴,後周建立後突騎帽遂為雅服,出席宴會時,臣僚都戴這種帽子。
在唐代,最受歡迎的還是「胡帽」,此系列中的「蕃帽」為當時最流行款式之一。蕃帽是從西域過來的最好的「進口貨」,帽兩邊有護耳,又稱「搭耳帽」,冬天垂下來,剛好把兩隻耳朵護蓋上,保暖性能很好。
胡帽之所以能風行大唐,要感謝唐朝女性。與現代「中國大媽」一樣,唐代女性(姑且稱之為「唐朝大媽」)也特喜歡跳舞,當然她們跳的不是「廣場舞」,也非在街頭,而是在宮廷、公共娛樂場所跳一種從從西域傳來的「胡舞」。「唐朝大媽」跳胡舞幾到瘋狂的地步,用唐詩人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的詩句來說,是「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跳胡舞時穿胡服才有味道,才算正宗,於是胡風東漸,胡服流行,「胡帽」也隨之普及。
宋代時胡帽遇冷,漢魏時期大為流行的頭巾再一次興起。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文人、官宦都喜歡扎頭巾,由此扎出了不少有名的頭飾。如文學家蘇軾扎出了「東坡巾」,理學家程顥、程頤扎出了「程子巾」,書法家黃庭堅扎出了「山谷巾」……這些所謂的巾其實上是軟帽子,如以前屬於巾類的幞頭,雖然宋代仍呼其名,但早已變成了帽子。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張著黃袍的官方標準像,其頭上戴的帽子就是「幞頭」。這種由幞頭改來的帽子,後傳入遼、金地區,成為當地時尚穿戴。
帽子在明朝開始大普及,明清時期人們冬天除了著棉襖,穿棉褲,還戴棉帽。明太祖朱元璋曾力推過三種帽子,即「一統河山」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統」帽。前兩種名為「巾」,其實也是帽。這三種帽子儘管結構、形制簡單,但內涵不簡單,象徵江山統一、國家穩定、代有明顯的政治色彩。
「一統河山」巾是一種網巾帽。據明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有一次朱元璋在京城附近微服私訪,行至南京光華門外的神樂觀,見一道士在燈下結網巾,便問是什麼,道士回答:「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朱元璋覺得好「萬發俱齊」,當即頒行全國。朱元璋為何青睞網巾帽?原來與其戴法有關:造型如同魚網,網口用布收邊,邊上綴有小圈,繩帶穿入圈孔,用時兩頭拉緊,就可將頭髮束起,民間趣稱為「一統山河」。朱元璋看中的,正是這「一統山河」。
「四方平定」巾則是一種便帽,也因名字吉利而被推廣。《七修類稿》稱,時為儒生的明初書畫家楊維楨,戴此帽見朱元璋,朱元璋好奇地問叫什麼。楊維楨信口諂諛稱:「此四方平定巾也」。朱元璋極高興,遂定為明朝「公務員」、文人等群體的專用首服。
明代最為大眾化的帽子則是名叫「六合一統」的小圓帽,它比「四方平定」巾出現要早。此帽由裁為六辦的等比例布料縫合而成,下綴一道帽簷收口,官稱「六合一統」。 這種帽子因紋線、形狀如西瓜,俗稱「瓜皮帽」。這種瓜皮帽由朱元璋親手設計。明陸深《豫章漫鈔》記載,「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簷如詹。閻憲副閎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