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中原大地上一隻遊牧名族稱王,在經歷了數十年的角逐中,昔日輝煌的大明王朝在崇禎皇帝的自縊下閉幕。清帝國建立,這是一個在當時被稱為外族的民族統一的帝國。他是野蠻的,同時他也是強大的。問題來了,作為一支馬背上的民族,終日在遷徙與戰爭中,面對自己打下的如此強大的帝國,怎樣管理和控制這個地區的原住民,必然是一件很麻煩也是一件規模宏大的事情。今天,重明鳥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滿族上層是如何做的吧。
前記
儒家,中原地區五千年文化中擁有至高地位和影響力的思想流派,自春秋夫子仲尼起,直到清朝建立,足足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0的歷史洪流,儒家文明已經刻在了中原人的骨子裡面。在這裡,重明鳥對其好壞不予置評,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中,儒士必然是各個王朝重要的精英核心,董仲舒,朱熹之輩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滿族人心中的儒家文明
話說,清朝定都北京後,把自家的滿族子弟分散到全國各地,以實現全面對中原的掌控。在這過程中,昔日的野蠻部落式漁獵文明民族竟也變成謙謙君子,儒雅大家。這個時候,清朝的開國之君又怎可能是平庸之輩,自然也能看到了中原文化的強大。於是,一股滿族研習中原文明的行為成為了社會的風尚。作為其中中原文化的代表,儒家迎來了他發展的不知道幾道春,總之就是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
皇太極時期,作為皇帝的皇太極就開始命令自己的孩子和掌權大臣的子女研讀「講明義理,忠君親上」等儒家理論。作為一個剛開闢的新王朝,思想控制那是必須的。一個沒背景沒文化的民族怎麼統領一群發展了幾千年的原住民,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跟著他們走,在其中慢慢加入自己的東西,把自己同化進去。讓其接納自己,成為他們的就是最好的的方法。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十六年,康熙在《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曰:「 朕唯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這裡就看到了康熙強調治統與道統的統一,而道統理論正是程朱理學提出來的,充分體現了康熙對於儒家的推崇。當然,一件事自然不能證明什麼,但是康熙喜歡朱熹是真實的,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就曾命令李光地、熊賜履編纂《朱子全書》。後世的清朝皇帝對於儒家的理論也是比較推崇的,同時成為帝國的主流思潮,比較出名儒學大師的有、納蘭性德、完顏阿詩丹等人。
乾隆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情況就是社會評論一個學者的標準就是精通儒家經典。在我們現在看來何其荒唐,但是這就是史實,乾隆皇帝說數百年來滿族只有鄂爾泰和尹繼善。因為這兩人通悉儒學的原因就獲得了如此的評價。可見乾隆皇帝對儒家中毒至深,雖然其中這兩人的確也很優秀。後面的皇帝和滿族勢力就不一一講述啦
儒家的沒落與自救
講完了皇帝對於儒家文明的推崇,我們來看看儒家取得的成就吧。清朝雖然皇帝和滿族貴族學習儒家文化,但是他畢竟是外族,他們學習中原文化,其目的不說也知道只是為了統治中原人民,即使自己喜歡,但是卻不想原中原人發展中原文化,所以自清帝國始,就大興文字獄,雖然文字獄前明朝就開始搞,但是把他發展至頂峰的卻是清帝國。
當然,這也可以說清朝在學習明朝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啦。由於文字獄的原因,大量文人不敢發聲,斷章取義盛行。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有點骨氣和一些才華不得施展的讀書人就放棄了官宦這條路,開始專心研究儒家文化或者文學。就這樣的情況下,乾嘉學派慢慢發展了起來。
乾嘉學派的出現,是儒家發展的又一高潮,正是由於文字獄的盛行,所以傳統儒士純粹研究儒學思想來治國那一套已經行不通啦。所以大多數讀書人開始轉型,另闢蹊徑,專注於學術研究。
在乾隆和嘉慶時期,乾嘉學派逐漸發展成型,這時候的學派在思辨上沒多大發展,但是在歷史的附屬學科上,以及考古學科上取得了重大發展,儒士進入研究古代儒家文化的考究,而不是專注於宋元以來的思辨,他們重視實物資料的收集,同時「重視證據」之分盛行,到至今為止,不少歷史研究者認為乾嘉學派開創了近代中國的考古學科。當然也有不少局限性,我們雖然能理解,但是未免不是一場遺憾。在國家高壓政策下,能發展出這些成果已經相當不容易啦,自然,這些儒士對於知識的追求也是我們所讚頌的。
到了清朝中後期,政治的腐敗導致下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文人知識分子很難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同時由於各種政治活動的影響,乾嘉學派也開始走向沒落,新的儒學風採也沒有太多。其實縱觀乾嘉學派的發展,何嘗又不是一部文人的抗爭史呢,只不過留下了遺憾罷了。
小結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風雲變動的時代,在當時的外族稱霸中原,奪取了中原大地的最高統治權,從並不先進的他們為了管理中原這一批人,他們不得不向中原先進文明學習,所以滿族上層對於中原儒家文明的推崇備至也是我們能夠看到的,但是中原作為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民族氣血又是能通過一場戰爭的失敗能磨滅的,所以,為了遏制這些中原人,滿族人又不得不開展文字獄,欲從根本上斷其根基。所以無數文人知識分子受到迫害,這些千年封建文明的衛道者不得不退居二線,所以乾嘉學派就開始發展起來,乾嘉學派的發展,對於下層儒家文明又是一種發展。
總的來說,在清朝,儒家文明並沒有隨著外族的入侵而退入二線,而是在以各種方式得到不管是上層還是下層的認同。雖然某種程度上在近代儒家文明並沒有給我們帶來驚喜,在清末時期,一度成為打壓的對象。但是儒家文明對於華夏的貢獻又是怎麼能否定的呢?作為一度被統治者利用的思想流派,他只是符合了聚攏人心和要求人們積極進取以便統治者能得到更多的資源。本身他是沒有錯的,錯的不過是一些政客對其強行加入自己觀點以便自己利用罷了。
華夏因儒家而興,而並不因為儒家而亡。
我是重明鳥,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啦,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支持,有建議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