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群眾不再為電所困——西鄉縣電力扶貧工作小記
12月10日,陝西省西鄉縣大河鎮大雪封山,52歲的任關李仍然背起背篼上山採沙棘。
任關李是貧困戶,10月他聽說地電西鄉分公司給一山之隔的米倉雲樽酒廠安裝了380伏動力用電,酒廠升級改造後,要用過去由猴子、鳥雀吃剩的野生獼猴桃和沙棘釀酒。任關李採了幾天獼猴桃就賣了1000多元,隨他一起幹的40多戶貧困戶共掙了2.6萬元。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過去山區貧困戶發展產業常常受限於電力不足,山區貧困村產業鏈延伸受到電的困擾。在電力扶貧中,一場場電力攻堅戰精彩地展開了。
西鄉縣子午鎮檀樹坪村是距離縣城95公裡的深度貧困村,74歲的貧困群眾黃清發對電有特殊的期盼。他是村民眼中的「隱士」,因為他獨居在人跡罕至的韓坡梁,離最近的農戶也有1公裡。他捨不得山窩窩,山上便於餵豬、養牛。由於離村遠、線路損耗、電壓低等原因,他家的燈光常是微豆般閃著。他買了餵豬、餵牛使用的粉碎機,由於電壓低就成了擺設,這讓他非常期盼充足電力。
電力扶貧中,檀樹坪村新增2臺變壓器,架設線路16.65公裡,全村農戶電力100%覆蓋,80%農戶買了冰箱、冰櫃,彩電全普及。黃清發換了大燈泡,他的粉碎機轟隆隆轉動,粉碎著家裡多餘的玉米、麥子。豬、牛吃得歡快,長得膘肥體壯。
據統計,西鄉在電力扶貧中為包括山區貧困村在內的33個貧困村投資1676.25萬元,架設0.4千伏線路245千米,戶表改造6902戶,為貧困村脫貧致富提供了強勁動力。
「用得起電,就不是貧困戶。」這是曾經流傳在深度貧困村峽口鎮麻柳村的一句玩笑話。過去電價每度最高1.2元,鄉親們開玩笑說用得起電是衡量是否貧困的標準。
「對供電自管村的『抄、核、收』工作全面接管,從4月執行全省目錄電價。」這句話在2018年成為地電西鄉分公司的年度小目標。通過逐村逐臺區摸底、宣傳、錄入信息,他們如期兌現了承諾。高價電、人情電,成了過往。全縣完成455個臺區5.35萬戶的供電自管村接管,同網同價為群眾每年減負700多萬元。
大河鎮距離縣城120公裡,幹部群眾把發展民俗和加工農產品作為脫貧突破口。然而,絞盡腦汁建起剁椒加工廠、臘肉加工廠和民俗村後,遇到了難題:機器剛運轉,轉瞬又熄火。
怎麼辦?鎮領導帶領村幹部心急火燎趕到地電西鄉分公司。隨後的一周內,項目立項、實施方案、報批手續、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天寒地凍,他們現場勘察,免費架設200米動力線,安裝智能電錶,裝設開關。電有了,剁椒、臘肉、紅豆腐走下生產線,進了超市,貧困戶年人均增收600元。
電力工人調試電力設備。地電西鄉分公司供圖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