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闡提能成佛嗎,佛學學習筆記第26天

2021-01-07 志千裡積跬步

上一講我們說了,佛陀認為殺死沒有善根的一闡提不會遭受業報。可是中國學者型高僧竺道生,在認真鑽研《大般涅槃經》之後,說一闡提也能成佛,而且善行得不到善報。佛教一直說善有善報,怎麼到了他這就沒善報了呢?

我們先介紹下竺道生是何許人,他雖然以竺為姓但並非天竺人,二十祖籍河北的漢人。從下就極其聰明,跟隨高僧竺法汰出家。竺法汰之前我們說過,是佛教名人,曾經根慧遠一起組織論戰,批判心無義。竺道生年僅十五歲就已經可以登壇說法,後來他遊學長安,拜天下第一名僧鳩摩羅什為師,並成為後者門下最傑出的四大弟子之一。竺法汰特別有鑽研精神,所以成長為學者型高僧。

當時《大般涅槃經》剛剛推出法顯等人的譯本,那時候書名翻譯成《大般泥洹經》,泥洹是涅槃的另一種音譯。法顯等人的翻譯版本並非全本,這是經文的前面一小部分。但就這一小部分也對中國佛教界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當時鳩摩羅什翻譯佛經,偏重般若系經典.《金剛經》的以一個譯本就是他。雖然《金剛經》與《大般涅槃經》有很大不同,但是《金剛經》裡面的無相論與《大般涅槃經》裡的佛性論,頓悟成佛理論一起變成了《六祖壇經》的理論基礎。

從佛教體系來看《大般涅槃經》可以歸入涅槃系,《金剛經》屬於般若系。講涅槃般若經典的高僧被稱為般若師,講涅槃經典的高僧被稱為涅槃師。雖然竺道生是從鳩摩羅什,但他是以講涅槃經典成名,不止是涅槃師,而且是涅槃聖。

涅槃聖這個稱呼得之不易。《大般涅槃經》的法顯譯本對一闡提很不友好,但是竺道生在字裡行間法發現疑點,認為經文裡面更基礎的綱領應該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一闡提是眾生的一員,那麼也應該是有佛性,有成佛的潛力的。

當時的涅槃師並不接受他的說法,認為他是異端邪說,竺道生被迫離開僧團遠走他鄉。他從南京前往蘇州,傳說他在蘇州虎丘向石頭傳道,當說到一闡提也可以成佛的時候,石頭紛紛點頭稱是,留下了頑石點頭的故事。

在後來不久,北方高僧曇無讖的《大般涅槃經》全文譯本流傳過來,明確講到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大家都欽佩竺道生的理論洞見,異端也就變成了先知。

到這個階段不止螞蟻能成佛,一闡提也能成佛了,也許你會追問,植物能成佛嗎?石頭能成佛嗎?在中國古代區分生命根現代不一樣,那時候人們相信年頭久了東西都會成精,所以不止有狐狸精,黃大仙,還有筆仙,硯臺經。

這種觀念在佛學裡,就反映在了佛性上面。禪宗有一句名言: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從佛性理論上解釋就是說植物也有佛性;從般若空觀來解釋,佛法會在自然界中顯現。

努力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積跬步以至千裡,雖然緩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相關焦點

  • 02-25~26 臺灣第12屆《成佛之道》研習營將在慈濟臺北東區舉行
    臺灣第12屆《成佛之道》研習營將在慈濟臺北東區舉行臺灣第12屆《成佛之道》研習營將於2月25日、26日(周六、周日)兩天,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20分,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舉行。2月25日上午9點,臺灣第12屆《成佛之道》研習營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臺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1樓,松山火車站旁,臺北捷運松山站4號出口),舉行開營式,之後,進行兩天的研習營課程,包括四堂課、四場專題演講,26日下午5點20分舉行結業式。
  • 人無我與法無我,佛學學習筆記第22天
    當一根火柴快要燃盡的時候,我們拿他點燃另一根火柴,請問第二根火柴上的火還是第一根火柴上的火嗎?《俱舍論》與《那先比丘經》就是用這個比喻來解釋輪迴現象。木柴燃燒的火就是我,火從一根火柴轉移到另一根火柴就是輪迴。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青年馮友蘭溯本與析義:友直的教理批評友直《評馮著〈中國哲學史〉:關於佛學的幾個問題》發表於《讀書通訊》一〇九期(1946年5月,第9-12頁)。撰者不易確考,這裡掇拾蛛絲馬跡,作一推測。兩年以後,《邊疆通訊》又刊載友直《關於佛教的幾個問題;敬質蔣君章先生》一文(五卷一期,1948年1月,第7-9頁)。是篇深通佛學,標題相類,文風相類,當系同一人手筆。撰者論藏傳佛教,諳熟其制度、歷史;對於藏僧不戒葷腥,雖洞曉緣由,而仍貶作「焦芽敗種」之行。
  • 【傳心法要】30[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
    [言闡提者,]「闡提」翻譯成中文,叫做斷善根。「言闡提」,這個是出自《大般涅槃經》,《一闡提亦可成佛》。斷善根的人叫做「一闡提」,對不對?那我們斷人家善根的話,我們是犯什麼罪?那罪很重的!我們想盡辦法,都要引導他學佛,何況你去跟人家,講一些是是非非的,讓人家退失道心。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但更進一步要說明的是,這篇筆記是所作者僅閱讀完南傳《本生經》總序和第一篇的一半所思所得的記錄,所以題目還是有點大。這就成了我本次學習《本生經》特別想尋找的答案。[10]從這段記錄中有二個重要的信息,令人思考:一、佛傳法聲聞時,從凡夫到阿羅漢的速度是以天計算的。在初轉法輪的近因緣裡,無論是耶舍,還是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幾乎都是一兩天或七日之內聞法成就阿羅漢的。
  • 夢參長老:禪宗明心見性並不等同於成佛
    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修行的功德。參禪之時要明白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
  • 本源法師:「佛學」與「學佛」
    「佛學」與「學佛」雖一字之差,但其內涵卻有所不同。佛學只講聞和思,缺乏實修;而學佛則涵蓋了聞、思、修全過程,不僅要學習和思維,更注重行持。釋迦牟尼佛將其親身體證的成佛之法告訴大眾,就是希望大眾依照教法修學成佛,並非將佛法作為學術理論來研究。然而,現代人學佛偏重求知,忽略力行,故古德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論,提倡知行合一,真知即是行,行是知道的開始,行圓滿了才是真正的知道。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他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是對唐代著名華嚴學者李通玄所著《華嚴經合論》的簡化概括,並且讚揚「《華嚴合論》精妙不可當,一字不可改易,蓋又一《華嚴》也。」
  • 地藏經講記 33 :闡提並不一定是不好的,藏王菩薩也是闡提,是大悲闡提
    像麥克傑克森,你曾看過錄影帶,有一次我打開介紹麥可傑克森,在廣大的運動場裡面差不多十幾萬人,幾十萬人,有的女孩子一感動起來像發瘋般,像發瘋你知道嗎?因為他表演那個舞,像被電電到,電到,突然這樣比畫,我要學也是很快,但是我不是從事這行業的,看他肩膀抖動就知道安裝電源了,中醫有一種電療,電久了你自然就會跳了。那個女孩子感動到什麼程度你知道嗎?
  • 佛學是最徹底的心理學嗎?
    佛學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概念,而所謂的心理學也只不過是唯「心」而動的一個變化,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只要心一動就是有善惡之分。每一個人在體型特徵上看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人心,而且我們也看不到人心。
  • 關於佛學的因緣與超脫
    首先,佛認為天地萬物皆可成佛,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只是你的佛性有沒有顯露罷了。另外,佛認為天地萬物皆因緣而起,都是因為緣而存在的。你能夠看到萬物,聽到聲音,聞到味道,那是因為萬物於你有緣,如果萬物於你無緣,那麼你眼中的萬物就會消失。所以佛有四大皆空一說,如果因緣不到,那麼萬物都是空的,包括佛也是空的。即道空、天空、地空、人空。也就是說,如果因緣不到,那麼天、地、人、道,萬物都是不存在的。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70-(禪宗)無念為宗-如來禪
    佛學可以講,佛法不屬於我能講的範疇。【感謝】本課文字基礎稿由群主 安瑞 整理提供。上線稿圖、文、課後注釋等由群友 厚樸 整理、校對、提供。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10-14上一章我們講完了神會坎坷的一生,這一章我們來講一講神會與眾不同的思想。
  • 醫海泛舟學習筆記集錦第28篇(薪火相傳計劃:百萬華人學習分享第104篇)
    風的第24天打卡分享,能很快地把視頻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同生活中的實例結合起來,既證明經典古籍及倪師所授不虛,也是奠定學以致用好基礎的開始。醫海泛舟學習筆記集錦已發布課程匯總,請點擊閱讀:醫海泛舟學習筆記集錦:第1篇醫海泛舟學習筆記集錦:第2篇醫海泛舟學習筆記集錦:第3篇
  • 26天學通前端開發(學習路徑, 並非精通)
    第五天:還原設計稿如果前四天的知識都掌握了,第五天要學習還原設計稿,找一個簡單的設計稿(psd格式),用photoshop的切片工具把主要內容切下來(可以用一上午的時間學習切圖),用半天的時間將設計稿還原成html頁面。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分享學習筆記的第4天!
    大家好本號為休閒號,主要用於分享學習筆記與優美圖片內容,大體為兩個版塊:....................第一項:學習筆記第二項:圖片分享......................詳情,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