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我們說了,佛陀認為殺死沒有善根的一闡提不會遭受業報。可是中國學者型高僧竺道生,在認真鑽研《大般涅槃經》之後,說一闡提也能成佛,而且善行得不到善報。佛教一直說善有善報,怎麼到了他這就沒善報了呢?
我們先介紹下竺道生是何許人,他雖然以竺為姓但並非天竺人,二十祖籍河北的漢人。從下就極其聰明,跟隨高僧竺法汰出家。竺法汰之前我們說過,是佛教名人,曾經根慧遠一起組織論戰,批判心無義。竺道生年僅十五歲就已經可以登壇說法,後來他遊學長安,拜天下第一名僧鳩摩羅什為師,並成為後者門下最傑出的四大弟子之一。竺法汰特別有鑽研精神,所以成長為學者型高僧。
當時《大般涅槃經》剛剛推出法顯等人的譯本,那時候書名翻譯成《大般泥洹經》,泥洹是涅槃的另一種音譯。法顯等人的翻譯版本並非全本,這是經文的前面一小部分。但就這一小部分也對中國佛教界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當時鳩摩羅什翻譯佛經,偏重般若系經典.《金剛經》的以一個譯本就是他。雖然《金剛經》與《大般涅槃經》有很大不同,但是《金剛經》裡面的無相論與《大般涅槃經》裡的佛性論,頓悟成佛理論一起變成了《六祖壇經》的理論基礎。
從佛教體系來看《大般涅槃經》可以歸入涅槃系,《金剛經》屬於般若系。講涅槃般若經典的高僧被稱為般若師,講涅槃經典的高僧被稱為涅槃師。雖然竺道生是從鳩摩羅什,但他是以講涅槃經典成名,不止是涅槃師,而且是涅槃聖。
涅槃聖這個稱呼得之不易。《大般涅槃經》的法顯譯本對一闡提很不友好,但是竺道生在字裡行間法發現疑點,認為經文裡面更基礎的綱領應該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一闡提是眾生的一員,那麼也應該是有佛性,有成佛的潛力的。
當時的涅槃師並不接受他的說法,認為他是異端邪說,竺道生被迫離開僧團遠走他鄉。他從南京前往蘇州,傳說他在蘇州虎丘向石頭傳道,當說到一闡提也可以成佛的時候,石頭紛紛點頭稱是,留下了頑石點頭的故事。
在後來不久,北方高僧曇無讖的《大般涅槃經》全文譯本流傳過來,明確講到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大家都欽佩竺道生的理論洞見,異端也就變成了先知。
到這個階段不止螞蟻能成佛,一闡提也能成佛了,也許你會追問,植物能成佛嗎?石頭能成佛嗎?在中國古代區分生命根現代不一樣,那時候人們相信年頭久了東西都會成精,所以不止有狐狸精,黃大仙,還有筆仙,硯臺經。
這種觀念在佛學裡,就反映在了佛性上面。禪宗有一句名言: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從佛性理論上解釋就是說植物也有佛性;從般若空觀來解釋,佛法會在自然界中顯現。
努力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積跬步以至千裡,雖然緩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